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疏。四为教本者。文三。初标章。次总彰大意。然后亦有二下。开章别释。大意中。初二句立理。故出现品云。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彼喻佛智普入一切众生身中。今借用之。斯即喻也。非本无以垂末者。法说。如无海本不能流末。无其本月。则无月影入于百川。无有法身。岂能垂于应化。故无有根本之法。何有随宜之谈。后将欲下。两句正释。为本之义。故天台指为乳教。乳是酪等诸味本故。
  疏。出现品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者。彼文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大智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释曰。始成便说华严。是照菩萨山王。此明是先大后小。
  疏。二为摄末之本者。于中二。初标名也。为华严未有未之可摄。以法华摄末归本归华严故。故为本也。疏。如日没时还照高山故者。二义取出现经意以证。而无此文。即是法华所明。先小后大及三时五时之教。后后胜于前前。法华涅槃唯闻一极。为照菩萨。
  疏。无不从此法界流下。二双证上二。先引摄论。后引法华。初引摄论。无不从法界流。即证开渐之本。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即证摄末之本。此乃义证教。谓论所明。报化身等。皆从法身生。还归于法身。法身等即义。今以法身类于华严故。云以义证教也。
  疏。法华亦云下引法华证。故下。吉藏引此立三种法轮。第一名根本法轮。第二名枝末法轮。第三名摄末归本法轮。文中便引便释。三节具也。疏。斯则法华亦指此经以为本矣者。结成本义。若自立为本。恐义未明。法华指此为本。本义方显。始见我身入于佛慧。即华严。亦令得闻法华入于佛慧。岂非指初为本。又法华第一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亦是从本流末。即指华严为一乘。分别说昔之三。三即鹿野四谛等。若也。不指华严为本。鹿野之前。以何为一乘耶。
  疏。五显果德者。疏文分二。初总明大意。有法喻合可知。后然果德有二下。开章别释。于中亦二。先正释可知。后然依正无碍下。融通于中三。初约用互在。以明六句。次约体相即。以明四句。后随举一门下。双结体用。
  疏。然依正无碍。通有六句。至其文非一者。初二指事令晓。余但列名。然相即相入相在之义。义分齐中即当广明。而相入各有分圆。若约圆说。应言刹中有刹。今欲显胜。举尘毛之分。以摄刹身之总也。言其文非一者。谓第六经。法界普明慧菩萨偈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刹土。能于一念中。一一尘中现。第一句也。成就品云。一一尘中难思刹。随众生心普现前。一切刹海靡不周。如是方便无差别。亦第一句也。现相品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回向品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僧祇品云。于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如一毛端。一切尔。如是乃至遍法界。皆第二句也。又云。于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现相品云。如来安坐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亦第三句也。普贤偈云。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复然。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现相品云。一切刹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普为众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称其心。亦第四句也。又云。一一尘中无量身。复现种种庄严刹。一念殁生普令见。获无碍意庄严者。即第五依内现依正也。僧祇品云。一微尘中悉能有不可言说莲华界。一一莲华世界中。贤首如来不可说。亦第五句也。世界成就品云。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即第六正中现正依。现相品云。一切诸佛土。一一诸菩萨。普入于佛身。无边亦无量。成就品云。一切刹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皆第六句也。
  疏。又有四句等者。第二约体相。相即明四句也。相即互亡。故无有二。一佛即刹者。佛体即是法性土故。废己从他。佛体虚故土外无佛。法性无二故。二刹即佛身者。刹体即是法性身故。废他从己。刹体虚故佛外无刹。法性无二故。由性无二故。以性融相故。身刹相即三俱者。谓有身有土不坏相故。若无身无土无可相即故。四泯者。谓佛即刹故非佛。刹即佛故非刹。以互夺故。
  疏。随举一门即摄一切者。三双结体用。以即入二门无二体故。体外无用。唯相即故。用外无体。唯相入故。无有镜外之明明外之镜故。言并如下说者。即指义分齐中。
  疏。六章地位者。疏文二。初总彰大意。后开章别释。前中二。先顺明来意。后夫圣人下。立理反成。圣人之大宝曰位者。即周易下系辞云。夫天地之大德因生。圣人之大宝曰位。注曰。夫无用则无所宝。有用则有所宝也。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故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也。疏。若无此位行无成者。即反成须位也。
  疏。此亦二种下。二开章别释也。于中三。一正释。二会融。三引证。初中先释行布。言行布者。行位分布。阶降浅深。如第二会明信。三明住。四明行。五明向。六明地。七明等妙。前非是后。后非是前。故言行布。后释圆融。言圆融者。圆满融通。疏释有二。初正释。二引证。前中自有二义。一者疏云。一位即摄一切位故者。此总辩相摄。谓四十二位之中。随举一位。即摄一切。如初发心住即摄余九住及摄行向地等。二者疏云。一一位满即至佛故者。此别明五位互摄。如初住摄于初行初回向初地。第二住摄第二行第二回向第二地等故。第十住满。则十行满十向满十地满故。十住满称灌顶位。第十地满时。亦称灌顶。而成佛故。十行智度圆。十地智度满。海幢比丘顶出诸佛说法。灌顶住后。即明佛者。即其事也。前唯约理行圆融。此兼明行证相似。
  疏。初地云下。二引证也。文即为三。一云。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者。此约当地之中。自互相摄。一地摄十地。以一例诸位位皆然。上正引文。二云。信该果海者。此明五位互摄。贤首品中。乃至则得灌顶而升位等。此即义引为证。三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正明以初摄后。通于二义。若住满成佛。即是当位。以初摄后。若究竟成佛。即异位相望。以初摄后。如四十二字门。初阿字门具后荼字也。上来总有三义。一举一位。总摄五十二位。二举一位摄五位。三举初摄后。复应有后摄初。初后摄中。中摄初后。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一摄一。一切摄一切。如理思之。上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是正引经文。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今略引耳。
  疏。然此二无碍下。会融也。于中二。初辩定其相。二正明会融。前中有二对。行布圆融。以教对理。以相对性。下正圆融。但融相性。初对。谓约能诠教道。则行布不同。约所诠之理。则圆融无碍。第二对。就所诠中。约相则深浅不同。约性则融通无二。言德用者。即德相业用也。
  疏。相是性之相故下。正明融会。文有三番。第一番。直明无碍。第二番。则互相成。谓无量本是约相行布。圆融本是一理平等。今圆融既不碍行布。故成无量之德。下句反此可知。第三番。从无量为一故。融通隐隐下。明相成而不失本相。无量为一故。融通而不失本相故。隐隐然似有二。一为无量故能重重。不失一相故能涉入。
  疏。故世亲。以六相圆融下。第三引证。此引论证。即总别同异成坏。由此故得举一全收。至下广明。次云上下之文非一者。双引经疏。若望经则唯是下文。若望疏文。通指一经上下耳。
  疏。七说胜行者。疏文亦二。先明大意。后开章解释。前中初二句依教正释。后二句引外事证。即论语第二。彼下二句云。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包氏注曰。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己。今引证此。求为可知。及所能立。皆是行也。上两句行成得位。下两句行成得名。今为证位故。但引前耳。
  疏。行亦二种下。开章释也。先释后融。前中明顿成中。先正明。后引证。言一断一切断等者。等取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故。普贤行品。初说十句。若成此十。则顿成五十二种胜行。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故偈中云。不可说诸劫。即是须臾顷。莫见修与短。究竟刹那法。皆以圆融也。故妙严品云。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所演法门广大义。普运光天之所了。
  疏。二遍成诸行下。释行布从始迄终。故云乃至。则五位所行。皆此摄也。菩提心为始。体即三心。谓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著。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三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七十八云。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光即直心。炷即深心。油即大悲心。多以三心为体。上求下化。照理起行。不出此故。言相者。即无相为相。同法界相。无分量相。无齐限相也。言功德者。无德不收故。发心品十种大喻。百门较量。亦不及少分。七十八卷。广以喻叹。亦不能尽。贤首品云。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诸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发心品云。发心功德不可量。众智共说无能尽。又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乐故等。皆发心功德也。又云。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量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此上三事。皆是发菩提心。为万行之本。故首明之。即此发心。便名为行。
  疏。此二无碍下。第二融通可知。
  疏。八示真故下。文亦有二。先总明。后别释。文含多义。不异分齐中教因总该故。此略举义深理要。故别为一门。
  疏。九开因性者。文亦先总后别。总中先蹑前起后。良以下。总相解释。于中有三。初明因义。本有恒沙性德。本觉佛智无二体故。以此为因。二但相变下。覆彼因义。是以须开。所以相变体殊者。迷真如以成名相故。情生智隔者。失正智而成妄想故。上对约境。下对约心。五法具矣。三今令下。正明开义。知心空寂。则名相泯而真体合。达本无住。则妄想亡而正智生。真本不可以功成。要亡功而本就。深源不可以行得。必行尽而源成。若寂照双流。则因性开矣。性即知见。知见性相并皆显现。故谈已下结成开义。
  疏。亦有二下。别释。以言显示令其知有者。唯明示义。如示贫女宅中宝藏。未见未得。二使其修行者。义通开示。不知令知。名之为悟。未证能证。称之为入。显现之言。对于开义。如下破尘下。引经证成。经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等。即其义也。疏。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者。即引他经。大乘法师。但云事物体事事义。道理随应皆得。今略释之。无二无三故名为一。佛因佛果故称为大。因果干能。令物解脱。并称为事。言因缘者。如来因此缘此。故出现耳。又因缘者。属于大事。正因佛性为因。缘因佛性为缘。了因所了为因。生因所生为缘。斯则大事。通因通果。因缘但语于因。因即种性之义故。彼经云。佛种从缘起。万行为缘起。斯佛种成菩提故。疏。所谓开示下。义引彼经。具云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无上义)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同义)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不知义)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因义)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广释如别。略释如下。疏。众生等有故言唯一者。随难而解。唯解一字耳。
  疏。十利今后者。文中亦二。先蹑前总辩。后此亦下。开章别明。又分为三。初约时分二。可知。次此益复二下。约行分二。后又此利益下。对前成异。二中。疏云。终竟不销等者。等取余句。余句云。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住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疏。二令起行成证入故下文二初证释后。良以有作下。释成。今初。疏云。乃至深入如来等者。中间经云。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具足一切诸菩萨法。安住一切种智境界。远离一切诸世间法。出生一切如来所行。通达一切菩萨法性。于佛自在心无疑惑。住无师法。深入如来无量境界。故云乃至。
  疏。又此利益下。先对前辩异。所以辩异者。亦为拣滥故。利今后义似顺机感。机感亦有二世机故。故上文明约行分二。已是异。前但约时故。又顺机多约于所。利益多约于能。又顺机但是别义。利益通于十义。即总别之异故。对前九别。成斯十益也。于中二。先别对前。后亦可已下。通申本义。今初。文中。此十种益出于指归。但次第不同耳。彼次第云。一见闻益。二发心益。三起行益。四摄位益。五速证益。六灭障益。七转利益。八造修益。九顿得益。十称性益。此依从浅至深。自利利他等。而为其次。今疏顺前九门。展转相生。后能成前。以为次第耳。然见闻等。实通十因。欲显别义。随便逐胜。以别配耳。一以法尔常说遍说。便能触目对境。一切时中常如法见。所引经文如前总中。又出现品云。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等。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音声。耳得清净等。又云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上虽明见佛。佛是华严佛。故舌根尝法味。故贤首品云。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闻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赞说。如是所作甚为难等。兜率偈赞品云。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虽经无量苦。不舍菩提行。一闻大智慧诸佛所入法。普于法界中。成三世导师。明知。见闻其益深矣。疏。发心益者。若不闻此。不能发心。设有发心不得尊胜。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故。义如前引。疏。造修益者。谓闻此普法。便能造修一行一切行故。如前引出现品云。多劫修行。不闻此法非真修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