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第三六十句。初十明化德。后五十报身德皆此法身德也。佛事者能兴大用。化身摄益相也。初五利他方便。次五利他正益。后五十中。初十一无尽智用如海。初一明所依法身。次十能依德用。初四自利行。后六利他行体。第三十常法。初四自觉行满。次六觉他行备。第四十无量说佛法可知。第五十常作佛事。初四明于净土三业施化摄益。次三现色等住持。次二现宝等庄严。次一入定益诸菩萨。亦可但默非定也。第六十坚固。初五自分德圆。次二胜进行回向。次三修成化益。第四文九十句有三。初三十答上法身一问。次三十答上音声等口业。下有三十答佛智意业。初十无碍住。初三自行无碍。次七利他无碍。第二十最胜庄严。初三三业体严。次六三业用。次一利他德行满。第三十自在正法可知。言非不先觉诸佛正法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者。此有二意。一简文中义。此中佛者非同小乘佛。为是共教因大佛也。二者将普贤义简异生信别门。其佛假使前后现成并同先觉。并同在究竟离其学地及以不觉。为普贤法摄三世自在故也。此意思之。第四十一不思议成正觉。初四因圆。次三利他行成。次四三身具德满成佛也。十巧妙方便。初四自行。后六利他。十佛事可知。十法王。初七自利德。次二利他行。次二自他。二果相摄无别耳。十住法。初四利他德。次六起悲等用无尽。十悉无有余。初三知法界等无余。次二知染器世间。次六知出世因法等也。第五文有七十句。初十答上神力一问。次五十答上无碍住。次十答上解脱。初十胜力。初列次释。初四自行成。次六他行备。第十中四住义。佛所住即最胜我是佛住。次无碍即真空定即圣住。次无碍心即天住。次大悲即梵住也。十定可知。十法。初五得世间善满。次五出世行成。十清净法。初六入因行。后四入佛。三身境界。十一切智住离障相应不动也。初二知器性。次一总。三轮化下七别别中。初三神通轮。次一正教轮。次三记心轮化。十不可思议三昧。初二利他方便。次三自利方便。次一利他纯熟。次一自利行熟。次三寂用解脱自在究竟。十无碍解脱。初五于一尘中现诸佛转法轮教化。次五于现在摄三世佛。于一门中现也。又大乘同性经中佛有十种地。善丈夫佛地有十。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福德地。五名轮威藏明德地。六名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名最净善觉智藏能净无垢无边无碍智通地。九名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法式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敖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此应三乘耳。
如来相海品第二十九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佛相无穷故如海也。今寄同人说三十二耳。胜诸天故说八十好也。亦可应神耳。此约三乘解。今此文是一乘相。故如海也。所以普贤说寄德无边故也。问上不思议法品别告一人。今何故不也。答上法是体显胜故别告耳。
二来意者。前体后相故来也。
三宗者。依三乘用三十二等诸大相为宗。亦可增广不同三十二相也。即如文辨相德为体耳。
四释文者此文有二。初诫听许说。二广辨。此文有二。初略辨九十三种大人相。次下总明十莲华藏世界大人相也。前文初七顶上相。次名圆满下二十二严顶相。次三眉间相。眼鼻各一相。舌有四相。龂腭一相。大牙有四相。齿有一相。肩有五相胸有一。胁有一。腹有七。下分有二。手有十二。马藏有三。髀有二。[跳-兆+專]有二。毛端有一。足有十三。一一相文有四初列名。二出体。三光。四光照被益。于缘分齐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下)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四门同上。次第等上已说。
小相者相形别德也。所以佛自说者。化身之用唯佛方穷故。亦可化身随物劣令生信。有实德故。佛自说也。此文有二。初总举形好被益。次如来足下有千辐下广辨随功摄益。初文有四。一列名二明用相。三辨眷属。四举往因辨用益。影成如来小相德用难尽。此有四文思之。二广中有六。初辨形好摄益。二汝等应当下教往报恩及识因果。三诸天子闻是音声下兴供养行。四是故诸天子下教发心悔过。五说是法时下辨获益转更回向。六尔时诸天子下得益故传通不绝也初文有二。初辨相轮光照摄益。此有二可知。二生天上已下劝成胜行。劝中有二。初正举下况劝。二诸天子卢舍那下举胜利以示。初文有三。初正劝。二天子赞美。三重示。重示有二。初总举德劝。二如我下引喻以示。有六喻中各二文可知。第一法性无我喻。二无有来者喻。三无方住处喻。四离作成善喻。五法无方面喻。六法无诸过喻。第二教往中有四。初举益以教劝。二天子其有下举损示劝。三汝昔下举恩以示。四诸天子下示法以劝也。第三兴供养文有六。一兴供具。二往。三不见。四天重示。五重生敬念。六尔时天妙音下重敬也。于其内外各有五百烦恼者。十使十恶自相乘即成一百。于内五尘迷生五百。于外五尘迷生五百也。二万一千等者可解也第四教发心中有三。初教发心及悔过。天子得益略有三句。二时诸天子下重问有二句。三尔时天声下答。答文有四。初示悔仪有五句。二譬如明净下喻况有三句。三譬如幻师下释伏疑。四若如是下结教诲义。第五获益文有二。初明得益有二句。二犹未能见下结答分齐。六尔时天子下展转修行教轨不绝有四。初以香华等修供养行。二尔时彼香云下自行熟已。复教摄余人有四句。三摩诃萨安住如是下行益成故复转益。四左手持下举喻以况成观境界也。文中有四。初举喻广大。彰法难信有三句。二佛告宝手菩萨如是下法合成其德用深广。三佛告宝手菩萨譬如千亿下广增喻况。四佛告宝手菩萨譬如定光下举喻分齐结法深广。此文难。须思之。且释迦佛为菩萨时。有一相益于一生益一众生。其一众生展转利益一切众生。并一生至离垢三昧。如是一切众生复利一切众生。如是尽穷后际。下至遍傍。化作如意珠亦利益尽穷后际。菩萨一相既如是用。当知佛相德用不可说。佛一小相德既如是。佛大相海准之可识。文意如此。余相可知。
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行周法界云普。体顺调善称贤。菩萨是人。行者明因。行体从二义得名。
二来意者。何故来。有二。一疑者云向前因果以何为体。依何以成。为决此疑也此即第二自体因果。此品是因性起是果。此因果与上修成云何取别。若约缘分齐取。即属上。离性泯始终。即属此。问上地中广明离性。此云何也。答前欲摄别行为趣体方便故也。此中所明正是顺理之行性也。而无二体。义不相是耳。以缘尽缘。以性即并性也。问性起绝言离相。云何有因果。有二意。一为经内因中辨性起果中明性起故二也。二性由不住故起。起时离相顺法故有因果也。问起时离与缘修何别。答缘修离缘则不成。性起无缘即不损故别也。其普贤行亦如性起分顺修生也。何故下文云多法所成出现于世也。答此望解知。非约性体也。故下数云若如是知也。问若不知云何辨起。答余观异见故。缘修即不尔也。第二又解。摄前别行成其普德。以发性起故来也。若作此解由属修生。性起已下文入本有也。问普贤行何位成。答实即不依位。就彼解位已去成。为上经文在解已上说故。余准思摄。
三宗者二门分别。约人约法。人体德用修生离始。广大异前耳。二法是普贤行法。亦有体相用。具有理教行果等也。但义异耳。问此二品无定及加集众。云何有体相。答此二品体表在玄。为彰法体极深广故。加集众等如地品初释也。法寄人显。故此人说也。
四释文者。此文有四。初序。次正说。三结会证成。四偈诵。序文有三。初举略显广辨说分齐。二何以故下啧。三答。答文意前对缘故局少也。此体通缘非缘故宽也。亦可前缘修举体从相故局。此起依相入体故宽也。有此品摄本有修生修生本有。又前对一品二品机。此即普也。此总约五义。一位。二根。三事。四病。五行等也。文有四。初总辨上说少意。二愚痴众生下别辨随说意。三为如是下结。四佛子若菩萨下略出迷惑过失。此广文意者前教既大。云何局无一机。答为烦恼功力其大。小成大损。上虽非小所治不轻故。若望普贤法界不名为广也。此约嗔惑功能辨失。若约一切惑体时。唯是皮肉心三惑也。此中有六。一总辨失。二啧。三略答。四广释。五结。六重广。显广有三可知。百障约位有六。初十信。二不乐佛法下十住障三离菩萨行下十行障。四诽谤佛法下障十回向。五不乐菩萨住下初地已上障。六不顺三世佛即佛障。此在十地终也。理并通耳。二正说中有三可知。
第二文有六十句。初五十因行。次十因中果。前中初十十信。二十十解已上。三十初地已上。次二十九地十地也。理即通耳。初十中前七自利法中修信。次三利他中修信也。第二十初六自行。次三利他行净。次第十因位净。第三十智次第配十地也。第四十巧随顺可知。第五十直心前七九地相。于中初二知根。次二知药。次二知顺正证方便。次一除障。后三十地相可知。第六十巧便初四法身果。次四报身果。次二化身果。次是故下结劝修行。有三可知。三证成可知有四。初动地雨华此有二可知。二等通余方。三十方同证。四复总结也。第四颂中有二。初长行举说意以生起。第二正偈诵。偈文有一百二十二行。初二总颂因行所说分齐。次广叹普贤行德。非诵前文。又亦一行一句即是一德不须更科也。此可思之。文云与诸如来等者。因果俱无相。因缘作及无作二发果力等故也。过去即未来二世等者。因此集果义。但三世一相故。十信即诸位也。如是一切但世相入者。即一一世法入现世。不证位成比也。此约三乘别行成。又亦九世自在摄受皆证也。此约普贤自在故尔。因果等法并然。准之。若临时变化相入等不在此限。宜可思之。
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
四门同上。
一辨名。宝王者摄德自在为王。可贵名宝也。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性者体。起者现在心地耳。此即会其起相入实也。
二来意者。前普贤明能起之缘。次辨所起也。
三辨宗体者分别有二。约人约法。人但本有异前。法者如文耳。问性起分齐云何。答此有二义。一始终相对。二阔狭相对明分齐。初始发心至佛性起。终至大菩提大涅槃流通舍利也。阔狭顿悟及三乘始终。出世至声闻缘觉。世间下至地狱等诸位也仍起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文义俱在下辨。至当指释。问若声闻等有性起者。何故文云于二处不生根。答言不生者不生菩提心性起芽。不言无果叶。若无者微尘中不应有经卷。准喻可知。若细分别地狱无果叶有体。声闻有体及果叶也。
四释文者。所以性起问普贤说者。显器善胜法旷周也。此文有三。初序。二尔时普贤菩萨答下正说。三尔时十方下结说证成。序文有五。初眉间放光发起有二可知。二尔时一切大众下疑念生起。三尔时如来性起下明对佛欲请。四时如来口中下口中出光。以示说者亦通加耳。五尔时如来性起问下正问发起。初放光中有八业。一请业。二因业三敬业。四觉业。五止业。六降伏业。七示现业。八卷舒业。有一流星身也。第三欲请中有三。初长行示现请仪。二偈陈己意。三结偈有五。初六偈叹佛德。三善学下陈己所谓。三大众皆净下叹根胜妙。四叹所说法。五正觉下成所欲意。第四光示文有三。初辨光同前。二明所归。三尔时普下明益相也。第二正说文有三。初示名总答。即本分也。二尔时如来性起问下重请。即请分耳。三尔时普贤菩萨告下即说分也。初本中有三。初举先事。二结说。三辨益。二请中初长行。次偈请。长行中有四。初总请。二叹众器熟。三仁者下叹说者堪能。四善哉下结请。叹器熟中有三。初举众集。二叹德。三结。集德中初自利德。二大悲下利他德。三说者堪能德中有二。初自利。二于诸佛法下利他德。二偈文有二。初长行生起。二正偈颂偈文有三。初二总叹说听者德以请。二有十三半正别请。三十方下四叹众会希有请。别请中有二。初十半问果。次三问因。果中初七半陈事。次三叹德耳。三说分有三。初总叹。二所以下啧。三非少因缘下广答。答中有二。初由多因成。故不思议总叹。二以十种无量下辨相有二。初酬因问。二佛子云何知见如来身下答上果问。此初即答上因问。此文有二。初总明十门。二别解。初分有四可知。二别解文有二意。一释上十门。二上十门中一门即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辨因体。二佛子菩萨又复应知下辨性起德用。此或在知人或法也。初辨体中有十幡。初有二。初释次结。释有二。初喻后合。余皆同此。初明众缘共起喻。二大机堪受喻。三缘成离作喻。四胜智善达喻五大用现前喻六机感随现喻。七有二喻。初名胜缘先济喻。二随欲所成喻。此释疑耳。八成自大事喻。九体用相依喻。十成益非虚喻。此十中前二第四依缘辨缘。余七约自体辨缘。第二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偈中分九。初二总叹性起无上。次八别叹校量性功德。次十举法以况也。次二结成体用自在。次二示教知者。次二劝听辨说分齐。次二举事许说。次三十五正说。次二教劝也。正说中初五结颂初喻。二四颂第二。次四颂第三。次三颂第四。次三颂第五。次三颂第六。次二颂第七中第二喻。次四颂第七中第一喻。次二颂第八。次二颂第九。次三颂第十耳第二辨身。此次第答上果问有二。初寄起发。二此菩萨知见无量下答。答中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四。一总答。二啧。三略答。四譬如下广释。略中二可知。广内有二。初辨法体。二菩萨具足成就下辨德用。此用或属知人。或摄在法也。余十文相同前。一密身普摄喻。二在缘离无住喻。三辨事利生喻。四中有二。一胜缘先济喻。二机感随现喻。五潜用资成喻。合中有三。一正合前喻。二引光证成。三辨光利益。六随根殊现喻。七一身多感喻。八无思成事喻。九大宝摄德喻。十摄治从愿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