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探玄记


  寿命品第二十六

  初释名者。往业所引报果名寿。任持色心不断名命。品内辨此。故以为名。
  二来意者有二。一远意。为答普光十顶问故。以十重相望各为终极。得名顶。故知安乐界为娑婆顶等。古释将答佛寿命问。此名字虽亦相当文势不顺。谓此寿命问在十地等前。不合答在此处十顶问在地后。更无别答之文。故知属此。二近意。前僧祇品显佛菩萨实德平等超过数量。此品别辨佛德。就机示有修短。后住处品别辨菩萨法用。约机明住处差别。
  三宗趣者有三义。一泛明命有三种。一报命。谓暖识不舍不退。众同分故。不相应行为性。二戒命。经中名净命。由不破戒故不失比丘法。以净戒为性。三惠命。由不放逸故不退正法名为惠命。正惠为性。二别定此文者。诸佛寿命亦有三义。一约德。谓具足如前三种命故。其报命是无尽。善根所生故也。二就实。谓命根无尽尽于未来故。三就权。谓随机所感现修短故。今此文中具斯三义。三显次第者亦有三义。一约渐教。谓娑婆等局为地前为化佛土故。安乐等通为地上为报佛土故。乃至贤首刹当十地后不可说处也。二约同教。谓娑婆等为三乘上。渐渐向细。入于一乘乃至贤首刹等方为究竟。何以故。以就别教娑婆则是莲花藏故。三约别教。娑婆是见闻解行处。中间诸土唯解行处。末后佛土通解行满及证入故。是故信满位处亦名贤首故也。
  四释文中。心王菩萨说者。显世识自在故。有劫数也。于中有三。初举十世界校量渐次。次类显百万。后辨最后玄极。如安乐世界等。以何为昼夜。释或以莲花开合辨用。当娑婆一劫。又释此娑婆一劫中总有若干日夜。依此日夜数。数一劫为一日夜。还数王若干劫。方为安乐世界之一劫。则以此劫量。于后诸世界。皆准此量计可知。是则至最后世界一劫。于最初世界。当不可说不可说劫也。至贤首刹已后。则刹海平等无有优劣。是故此中说普贤等充满者。以望下最极故。以普贤为量。望上犹在数中故不说。唯佛充满此诸世界。大佛名经中亦说。又玄奘法师别翻一卷名显无边佛土经。是此品也。

  菩萨住处品第二十七

  初释名者。菩萨大悲随方摄化应物之所名为住处。人处题名。
  二来意亦二。一远答普光随喜心等十句问故。二近显菩萨应机所在故也。又前品贤首刹等皆是净土菩萨充满。未知娑婆染界为有菩萨以不。今辨此界亦有无量菩萨所住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有二。一心住。谓智证真理悲念众生。二身住。谓实报居净土权现于染界。此由大悲就机所住。亦由大智非世所染。由此悲智无二相故则住无住处。
  四释文以于处识得自在故。亦心王说也。于中有三。初举八方住处。二辨四海住处。三诸国住处。
  初中八方唯据此界非约他方。就此界中。唯约此阎浮提。非是余洲。初仙人起山应是东海蓬莱山等。二楼阁山应是下文南海岸楼阁城侧自在海师所住处等。又勘梵本应名胜峰山。三金刚炎山应是西海边等。四香聚山应是在北香山王。是以彼山中多有菩萨住故。五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是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具如彼说。六枝坚固山勘梵本正云制多山。此云归宗。即塔之类也。应在此国南正海边。七树提光明山应是下文观音住处光明山相连。梵名树提。此云照曜。八香风山应在香山西畔。有风穴故也。此八皆在山者表山居寂静长道之处。贤圣所住故也。
  第二四大海中有二住处。一枳怛者具云昵枳多。此云涌出。则海岛山之名。昙无竭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二窟是海别处。准梵本应名间错庄严窟。第三毗舍离下明诸国中菩萨住处有十三所。初毗舍离是中印度。亦云吠舍离。此云广严城。即维摩所住也。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蓝。其侧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处。具西域记第七说。二巴连弗者具言波吒唎补怛啰。其波吒唎。此是黄花之名。即母之号也。补怛啰此云子也。儿也。即上代黄花女之子。创于此居故以为名。亦是中天摩竭国也。具如西域记第八说。三摩偷罗者正云秣[少/兔]罗。此云孔雀。或云密。并是古世因事为名。是中印度。此国中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师利塔。于王城东五六里有山寺。是乌波鞠多所造寺。北岩间有石室。是鞠多度人安筹所也。又东有大林。中有过去四佛经行之迹。亦有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人修定之所。具在西域记第四说。又准梵本。此处是窟名也。四俱陈那者。俱陈是姓也。那是法律也。昔有五通仙人名拘持。此云大盆。谓大池形似大盆此仙在彼修仙。因立斯号。彼仙于此广说法律。谓护净经行养性等法。令人修学。相系不绝。众人同姓拘陈那也。五清净彼岸国应是南印度。牟真此云解脱。是龙名也。邻陀此云处。即解脱龙所住处。六风地者有风孔处名无碍。是龙王所造窟也。七甘菩国者。正云剑蒲。是北印度。此国多出美女。故以为名也。最上慈者。大集经中名慈窟也。八真旦者或云震旦。或曰支那。是此汉国名也。那罗延山此云坚牢山。则青州界有东牢山。应是也。彼现有古佛圣迹。九边夷国者准梵语似当疏勒国。今但润州江南有牛头山。彼中现有佛窟寺也则北印度境。传云有四辟支佛影。时时出现。又此润州古时亦有蛮居此处。现蛮王陵故。亦名边夷也。十罽宾者正云迦湿弥罗。此云阿谁入。此国旧是大池。因末田底于佛灭后。降彼池龙乞容膝处。池龙既许与罗汉通力。以广其身。得多地处。遂得造国及僧伽蓝。如佛所记。于中现有佛牙寺及五百罗汉造毗婆娑处。如西域记第三说。郁提尸山此云远闻山。谓多处远人皆闻故。即此国四周之山处也。十一难提拔檀那者。难提此云喜跋檀那此云增长。即南印度梯罗浮诃者此云上座。即尊者之名。以居此窟故。因以为目。文殊问经体毗里部。此云上座部。同此名也。十二庵浮梨摩国者正云庵罗。此云无垢。是果名也。以此果能疗众病垢故云无垢。彼国多出此果故。名浮梨摩也。正治耶曲。托此为号。十三乾陀罗国者正云建驮。此云香。陀罗此云遍。谓遍此国处。香草先发故。以为名。寂静窟。相传是佛留影之窟。具如西城记及大集经月藏第十卷中说。上来明此阎浮菩萨住处。余四天下准之。余须弥世界及树形等世界。并准之无尽无尽也。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

  初释名者。如来果之法。迥超言虑故以为名。
  二来意有三。一远者。此下三品为通答普光佛无上地等句问故。问若远答前问。何故此更有请耶。释以相去远故。更发起也。若尔前诸品何不尔耶。释以前诸品同是因位。今辨果法隔位故也。又释此是念法悕说。非是别请。若尔何为前诸品无此例耶。释为果法深细。显法器殷至故。须念。说因法反此故非例也。二次来意者。为前已辨修生因满。今此正显酬因果圆故。次三品来也。三近来意者。前住处品是因满之终。此品是果成之首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此中正明佛果德法。略作四门。一通辨佛德。二别显义相。三辨定此文。四显不思议。初中若说一百四十不共法等通小乘及初教等。若辨净法界及四智为德即通始终渐教。若以一味实德则唯顿教。如光觉等品说。若具一切无尽之德。如此文等是一乘圆教。二别显义相者。诸佛功德无过二种。谓修生本有。此二相对总有四句。一唯修生。谓信等善根本无今有故。二唯本有。谓真如恒沙性功德故。三本有修生。谓如来藏待彼了因本隐今显故。四修生本有。谓无分别智等内契真如。冥然一相故。此有四义而无四事。犹如金庄严具。若称取斤两。本有如金。若严具相状工匠修生。若由成严具方显金德。则修生之本有。若严具揽金成无别自体。则本有之修生。是知唯金而不碍严具故。唯一法身不碍报化也。唯严具而不碍金故。单报化亦即具法身也。余并准之。是故得说化身即法身等。全体收尽。余准思之。三辨定此文者。然上四义摄有二门。一约佛自德。圆融无碍不可说也。二就机出现复有二门。一分相门。谓化身为化地前现染土等。报身为地上现于净土。此约三乘差别机说。二无碍门。谓报化不分。即权恒实。如树王下现十佛身。丈六遍于十方。八相该于法界。诸根毛孔各无限量。亦不碍限量。是则限无限无碍。此约一乘圆机说。摄有四重。如此品说。一略举十门。如品初所问。二次辨三十二门。如答中大位。三具显有三百二十门。如答中别辨。四广明多门。如类十方一一皆各无尽无尽也。四显不思议义者。泛论有四。一理妙难测。二事广难知。三行深超世。四果用超情。今此品文通具前四。别辨第四辨第四中复开为四。一何者不思议。略辨十种。一智超世表。二悲越常情。三无思成事。四同染恒净。五所作秘密。六业用广大。七多少即入。八分圆自在。九依正无碍。十理事一味。并如文显。恐繁不列。二于何不思议亦有四位。一过世间故。二越二乘故。三超因位故。四显法自体故。三云何不思议亦四种。谓非闻思修及报生智境故。四何用不思议亦四种。谓令信向故。起行求故。随分证故。圆满得故。
  第四释文者。此下三品果法亦有诸德。将配三身。谓初法次报后化。文恐不顺。以此品中广显八相等用。岂唯法身乎。亦有将配佛体相用。后二品可然。初品有妨。以此品中亦有相用。今谓此品总显佛德体用殊胜。次相海品别显胜德之相。后小相品别辨胜德益用。
  就此初品中分文有四 一请分 二加分 三证分 四说分。
  初分中二。先明能请人。众同念者表法深细故也。二正显所念十法。此言不思者显果德法出过言虑。念此不思悕其说也。初一问佛出处。二问出现之因。谓由本愿。梵本云过去愿清净。三问出生处种族家。此释依梵名非是因中佛种性等。四总明应机现世。次三别显三轮业用。八问大用之体。九问大用之相。十问大用自在。
  第二加分中。先知法器。二与青莲等者正显加相。表果不自彰寔由因显。故加青莲令其说也。十句中。初五与胜德充身。于中初三句与佛三业。显同化辨等。神力是身业。智是意业。辩是语业。后二句与佛福智无畏是智。后五与智用充心。一究竟等与佛内知法界无余智。二与佛作用境界智。三与佛无碍行智。谓无思成事等。四分别等与佛知法器智。五不可数等与佛多门善巧智。令其能说。何故无身语加。以不入定故。何故唯意加。令入法界故。此菩萨岂不证法界耶。释彼证分限。非甚深故。非无碍故也。
  第三证分中。初五自利。一总谓佛果法界无障碍故。佛加令得故云入也。下文云一切诸佛所说皆入甚深法界。余四别显。一深行。二广愿。此二自分。即是普贤法界行愿。今既入此故得成也。三顺果。四现果。谓以佛果自严故也。后五利他德。一总悲覆众生要令离垢故。令成净行故。令得净信故云清净也。余四别显。一量智。二理智。三总持。四辩说。何故不云入三昧。古释此则是入定。又古释果法已深。更入定显恐退信解故不入定。复为法深故。审入法界。今更释此得加力。入于胜进佛果法界。令能说故。
  第四说分中。告莲花藏者。显深奥胜器。又表含摄果法当有开敷故名也。果德无限。略以三百二十门以答前问。于中初十门标宗略答。后三百一十随义广显。前中初句所住净妙答前刹问。二住无量自在答二净愿种姓二问。以此俱是佛出所依故云自在。三应机出现名不失时。则答前佛出问。四法轮。五四辩答音声问。六不思议法答神力无碍住及解脱三问也。七净音重显前音声分齐也。八分别法界答前智慧问。九光明照答身业问也。十亦显语业所说至深也。又释此十总明如来应机成事。一明显佛自住真理。二明不滞寂故云自在。三非但内不滞寂。亦外应不差。四应机不失作何等事。谓转法轮。五以何转。谓四辩。六说何法。谓不思法。七能转齐何。谓无所不至。前辨说无穷尽。一切时也。此明音声遍一切处也。八所转之法为几许耶。谓无量法界前不思法显深也此中无量明广也。九语用既尔。身用云何。谓光明普照。谓息苦报灭恶业。警群机今入法等。十言教则同理故云入法界。又说法就机令悉证真故云入法界。无有究竟不入深法故。末后结归也。
  第二随义广答中三百一十句。大门有三十一位。依古诸德属答前问。依问次第文极不顺。今更超次科配。少有相当。终自难见。良以佛德无限自在非言能次。就中长分为十。
  初四门答前第一佛刹问 二从十种出生住持智慧下三门答第二净愿问 三从十种功德离恶清净下二门答第三种姓问 四从于一切世界一切时有十种佛事下三门超答第七佛智慧问 五从十种无量说佛法门下三门答第六佛音声问 六从十种无碍住下三门超答第九佛无碍住问 七从具足十种不思议法已成正觉下六门却答第四佛出世问 八从十种最胜力下一门答第八佛神力问 九从十种定法下三门却答第五佛法身问 十从十种一切智住下三门答第十佛解脱问。且粗作此配。通相圆融并准可知。
  就初四中。初十辨佛六根依正。明胜德之体。二普于诸刹应机出生。明依处起用。三明用应机化不失时。四业用广大出过图度。并于刹现。此举正显依。以答初问也。一一门中各有三。谓标门别列及总结。初中色身等名法界者。一多故名法界。二广故名法界。三妙故名法界。以十八界中法界摄故。四从所依。以证法界成故。五从义相。谓妙轨称法。分齐各别名界。六约当相。即同真性故名法界。此色身为总。是余入所依故。次六可知。第八无碍解脱是自在业用。如下文。于一尘内现三世佛等。第九严土应机。第十因圆果满。第二出生无尽智者。前以相从性同名法界。今以用从体同名为智。又亦前则相依性现。今用从智起。无尽有三义。一时无尽谓念念等。二处无尽谓一切世界等。三用无尽谓命终出生等。初五可知。第六明所成利益第七严身应机谓黑象脚等。第八异异严应以机感不同故第九清净众生者。谓调伏众生令离障。上九别辨。第十现三世佛。为种种根等总结多门益物故也。第三未曾失时者。所作合宜。药病相应。初一机感现成而不差失。二宿愿善根现报不差。三根熟与记令增善根。又记当得果。时无改易。四于耶归依众生等应示神力。五于念佛众生等应现佛身。六化成益讫舍而不失。七入城行乞为施食时至。八见佛生喜受化时至。九暂舍难化令生恋仰。十随机逆顺自在难思。亦是总结也。第四世无比况云不可喻。情不能虑名不可思。此显业用自在超过情况。初四可知。五不离本等者如不起觉树升天等。六决定一法等者。以一法即一切而不坏一法故云决定也。七于一念等者如意神力能速普遍。八示现果德。九现三世佛。十教化众生常在灭定。以用而恒寂故。上来答初问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