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探玄记

  大段第二明众生世间圆满。于中先总料简。后释本文。初中略作十门分别 一明众数 二新旧 三定器 四世出世 五界趣 六诸乘 七权实 八位地 九表法 十因果。
  初众数者。谓此初会有五十五众。始从普贤至摩醯众为三十四类。后从善海还至普贤为十八众。牒前总为五十二众。海慧内众并新集十方及胜音众。牒前总为五十五众。
  第二会中有新旧二众。牒前总为五十七众。三四二会各有天王菩萨二众。牒前总为六十一众。第五会中升天品内有五十二众及云集一众。第六会有同生异生二众。及第七会一众。牒前总为一百一十七众。第八会中菩萨声闻及天王三众牒前则为一百二十众。于中一一或以十佛世界尘数为量。如是等皆无分齐。然此等八会既并同时互相融成一法界大会。即知一一会中各有一百二十众无分齐相。此且约此一世界八会中说。若通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世界皆各有此无边众会。相入重重如帝网无尽。即不可说不可说也。是谓华严海会之众数二诸会新旧者。或唯旧无新如六七。二会或唯新无旧如三四五三会。或亦新亦旧如初二八三会。余意各如下文集众中说。
  三定器者泛论列众有三义。一是当机。二是影响。三是寄法。今此通三也。
  四世出世者有四义。或俱是世间以时中显现故。又三世间中是一故。或俱出世。如其行德非世摄故。或亦世亦出世。由具前二义故。又随相论初普贤等是出世。余是世故。或非世非出世。以是出出世摄故。是故此众通其三位具斯四句也。
  五界趣者。于三界中除无色天。以随相寄法非殊胜故。若仁王经亦有无色天等。五趣中除地狱众。以彼极苦寄相显法亦非胜故。若方等陀罗尼经亦有此众。又无人王众。以相显非奇故。或菩萨即人众也。或唯列王众。如后十八众说。以表法自在故。或通王臣。如此三十四众中说。以具主伴故。
  六诸乘者。大智论云。若小乘经初唯列声闻众。若大乘经初具列菩萨声闻二众。义准若一乘经初唯列菩萨。所以知者彼论以大品等为共教。别指华严为不共教。以不与声闻共说故。又此上三门各有二说。初中二者。一若为成小教得小果等唯列声闻。此是愚法小乘。如阿含等经说。二为回小乘显所被机。唯列声闻。是大乘回心教。如金刚般若经初辨。二具二众中亦二。一或先列声闻后列菩萨。此通始终顿三教。如净名等经办。二或先列菩萨后列声闻。此通顿教及同教。如罗摩伽经惟楼王经和休经等辨。三唯列菩萨中亦二。一虽唯列菩萨主伴不具。是同教一乘。如十一面经等辨。二若主伴具足即别教一乘。如此经说。
  七权实者。若约三乘佛居此娑婆界。杂众是实。以实报生故。菩萨是权。方便现故。如经云。彼诸菩萨隐其无量自在力等。或菩萨是实以地前菩萨犹生此土故。杂众是权依大集经并是他方大菩萨等权形所作故。若佛居净土菩萨唯实。实报生故。杂众是化非实有故。摄论云。受用土中实无此等众生。欲令净土不空故。化作如是杂类众生。若一乘中佛在此华藏界菩萨杂众或并是实。以是海印定现实德摄故。或俱是权以随缘而现故。余义思准。
  八明其位者。若约三乘此普贤等皆是十地已上菩萨。彼神王等多分并是随类生摄。即是八地已上。若一乘中如缘起际诸位皆齐。是故一人具五位位位皆遍收。准之。
  九表法者。若三乘中但寄人显法。仍人非是法。若一乘中此等诸人并是法界缘起法门。又此一众即通三世间。以或作河池井泉水等国土身故。余可知。
  十因果者。若三乘但是因位。若一乘中或皆是因。以未是佛故。或俱是果。以并是佛海印中现故。又乘解脱力入佛海故。或通因果。由前二义故。或俱非。以离性平等故。并如下叹德中说。
  次释文者。一一众中皆有四种圆满。一数圆满。谓先举数等。二行圆满。谓列名等。以名依行立故。三德圆满。谓叹德等。四供养圆满。如下三业供养等。于此众圆满中有二。先明外众。后海慧下明其内众。就外众中亦二。先列三十四众具前三种圆满。后摄为十八众显第四供养圆满。问前列中以普贤为首摩醯为终后兴供中何故反此。答古德释云。初从下向上。表进行增微。后从上向下。表尊位次第。此释难用。岂令普贤最为卑劣。今释前则从近向远。表依本起末。后从远向近。明寻末归本。良以本末无二远近不殊。二文互举无障碍也。就前中二。先辨同生。后明异生。或以声闻为同菩萨神等并为异生。此约小乘。以约相明同故。如同坐等。或以出家菩萨及声闻等为同。余并为异。此约始教。或以菩萨为同。声闻等为异。此约终教。或唯地上菩萨为同。以同证法性故。余悉为异。或八地以上为同。以俱纯熟纯无流故。此二通始终二教。或唯菩萨为同。以通诸位故。神天等为异。是法界别德故。或菩萨神等俱是同。以法界无二故。或俱异。以法界差别故。此约一乘辨。就同生内。初数圆满中。大者有八义。一数大谓十刹尘等也。二德大谓位具一乘法界德故。三作业大谓救众生极重苦故。四敬大谓天王等大人所敬故。五胜大谓一切众中最殊胜故。六行大谓修二利六位行故。七愿大谓十种大愿十尽句故。八时大谓三无数劫或无量僧祇而修行故。菩萨者依佛地论及无性摄论等总有三释。一云菩提此云觉。是所求也。萨埵此云有情。是所度也。从境为名。义言若从心称应言悲智。二菩提如前。萨埵是能求。谓求菩提之有情也。此约人法为名。亦是心境为目。三菩提如前。萨埵此云勇猛。谓有志能。于大菩提勇猛求故。又智论云。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大心。即是上二义也。俱者谓传法菩萨与之俱闻故。如来与之俱说故。又智论云。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道解脱是名为共。共犹俱也。第二行圆满中。菩萨名杂者有二意。一为显下粗细等杂世界故。二以此众通八会序故。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智论名遍吉也。此中同名普者以圆遍故。次名月者德清凉故。次名王者德自在故。次名光者了闇用故。次坚固德故。次德独出故。次演清凉教故。次德明尊故。智论云。问菩萨甚多何以列少。答菩萨无量说不可尽。若都列者文字难载。复次菩萨不过二种。所谓在家出家。此方他方。在家谓颰陀罗等。出家谓妙德等。此方谓慈氏等他方谓观音等。若说此二当知一切都以摄尽。解云。此约娑婆世界说。就华藏众如文可知。
  第三叹德圆满中二。先约人。后约法。初中友者德齐也。即显因果无二也。此文有二意。一举佛显德。如云欲观其人先观其友等。二何故集此。以是友故。相成故。俗书云。同志曰友也。此中善友有三义。一过己义如善财进友。二德齐义以是朋友故。三少劣义以普贤等名第二尊导故。二约法中初一句总。此一切菩萨皆悉成就无边功德。深广如海。十相准之。下别辨中二。先成就自分功德。后无上智愿下成就胜进功德。然此二分通说有七重。一约一行生熟分。二约二行如施行已成后修戒等。三约二利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为胜进。五约比证以分。六约二位。谓前位已成为自分。趣向后位为胜进。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入果胜进。今此文中正就末后兼通可知。就自分中成就九种功德。一成行满功德谓无处无时而不见。行施等七度故云诸度普照。二成慧眼功德。以何义令此度行而得圆遍。以净慧眼如彼三际而等观故。云慧眼等也。三成深定功德。谓依何得此慧眼。以依深定发故。此中有三义。一于定不味故云净。定发胜慧故云明。二处于定纯熟入出无碍故云明净。如下文东方入正受西方三昧起等。三顿入多定令一摄一切故云具足明净。下文云。如入微尘数诸三昧一三昧生尘等定也。上来三句明自利行。四成妙辩功德。谓巧能说彼难说之法故称辩才。即下四十无碍等。以一言说一切名广。所说皆玄曰深。此深及广悉无崖无底故云无尽。五成普曜功德。以佛功德身光普现照曜群机故。六成调化功德。谓善巧了知众生心器。即心行稠林也。称根授法。调令离障伏使入法故云如应调伏。上三句即三业化他行也。七成就真智功德。以金刚智普照一切差别境界。悉同一味平等法性。八成量智功德。以广大之慧明达深智所知之境。无不周尽故云靡不明达也。上二句明智照二谛德。此上八句约行显德。九成摄位功德。此有二义。一摄前诸行入信等五位之中。二随在一位即摄前后一切诸位。此二亦有二。一约相入明摄。二约相即明摄。如前十门处准之。此从十信满心已去诸位见此相摄。是故下贤首品中。信满之处即具一切位乃至佛果等。是此义也。上来自分竟。
  第二胜进入果中二。初十句明体德圆满。二遍游下六句显妙用自在。
  前中成于佛果十种功德。一得佛智愿德无上者。佛果无加故。智谓大智。即四智十智等。愿谓大愿。即自体无障碍愿。大智已成。大愿已满。并皆现今成满已讫。非是当成故云皆已成满。二具佛密教德。此有二义。一言不尽理名秘密教。以非了义故。二微妙难解非下位能测故。名密教。以是深广故。此中据后说。何者深。谓言即不言故。何者广。谓不言之言周法界故。下文鹙子如聋等是也。此深广教唯佛所有。今此菩萨具足同佛故名也。三得佛果法德。谓十八不共等果位功德。望下皆名不共。佛佛相望名为共法。非是与菩萨共故云佛共法也。四同果位德。此有四义。一同佛行者谓大悲行故。二同佛地者得佛十地。谓毗卢遮那智藏大海地等。三同佛德者得佛无边福智德故。四同佛力者得十力故。又得十种大力等如不思品说。五三昧自在德。此有二义。一出入自在故。二相摄自在故。上五句得佛自利德。六机感现形德。谓机感繁多故云生海。圆身普应故云应现。如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等。七随行摄生德。谓随其根行授与法门令增正行故云建立。前句现身。此句说法。此二句得佛化生德。八巧证法海德。谓缘起法深广繁奥苞含如海巧达其际故云善入。九入海回转德。谓善入缘起陀罗尼门。令一摄一切故云回转总持也。十果海充身德。谓由于缘起法海巧回转故。令佛无边功德法海皆悉摄取充满己身。是故皆得佛果功德意由此也。下文云。菩萨于因缘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随意示现于佛身。此之谓也。第二妙用自在中有六。一遍游诸刹用。此穷世界海。二出生愿海用。谓由此愿力入国土海。又前句游他佛刹。此句愿严自土。三三达圆明用。以未来难知是故偏。举。理实通三。可知。四历事供养用。五愿海深广用。故云普贤愿也。六化物智圆用。故云于众生智满也。同生众竟。
  第二异生众中先辨金刚力士众。以卫佛近故先列也。表佛德缘起不坏相故。众行所依如金刚际故。即行眷属余众亦然。叹德中八句。初一句总明本愿侍佛。后七句别显其德。前中若三乘教中。八地已上方乃现形。显卫。已前密卫。一乘中。信满已去并显卫。如下贤首明法二品说。又随心求义为愿。要契至诚为誓。下别中二。先内德圆满。后无量神力下外用普周。前中三句。初愿行具。二福智净。三大定深。外用中四句。一力同果遍。二大小重入。三身出众表无大众畏也。四随类巧现。皆如缘起际准之。第三道场神者。在树下近故次列之耳。叹德中略举往因。如下善财第十回向知识处说。又守护道场。如宝髻等。又道场之神此依主释。或道场即神持业释。一乘通二释。以并法门故。三乘唯依主。人法别故。下诸神名二释准之。第四龙居上荫覆义故。云严法堂。如下普光堂龙所造等。第五地神居下。运载义多现女身。如坚牢等。第六树神居中。建立义德树高情故喜也。第七药神是对治义。法药遣惑是悲门也。第八谷神是资持义。育养黎元令喜故也。如后稷等社公(云云)。
  第九河神是流润义。德中勤是流义。益是润义。第十海神是具德义。如下十相等。德中以法同事可知。第十一火神是成熟义。照明义。焚烧义。除闇义。初二成二严。后二灭二障准之。第十二风神是聚散义。如风灾为散风轮持聚等。散惑聚德可知。又即令众生身不分散。皆是法界缘起舍那风神力也。又内风有五种。一息风。出入息从脐轮起。二消风。向下消食。三持风。令人行健。四灾风。令人成病。五力风。人将死解人支节临死人面有五色风。入地狱者黑色。生畜者青色。饿鬼黄色。兼以舌出。生人面如常色。生天鲜华色。精光可爱。第十三空神有七义。一无边。二无碍。三一味。四含摄。五显示。六离染。七坚固。前五名中准后二德中彰。第十四主方神是显示义。谓显示方隅令达迷向正故云善照。照犹示也。第十五主夜神是助成义。非正时故。或闇夜中导引众生。如下夜天等准之。第十六主昼神是正修义。是正时故。故云信乐正法。又是明饰义故云庄严。第十七阿修罗新为阿素洛。依婆沙名非天。佛地论说天趣摄。多作谄诈无天实行故名非天。如世恶行名曰非人。或名非端正。或名不酒。于大海中作酒不成等(云云)。或云毗摩之母本从天生故云劣天。阿含经云。劫初成时光音天来海中洗浴。水触其身失精在水。遂成肉卵。经八千岁乃生一女。身若须弥。有九百九十九头。头有千眼。有九百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霹雳。二十四手。九百九十九脚。在海浮戏水精入身生一肉卵。经八千岁生毗摩质多。身有九头。头有千眼。口中出水。有九百九十九手。有其八脚。其形四倍大须弥山。纯食淤泥及以藕根。又多与天诤。广如正法念经说也。然修罗有五住处。一地上众相山中。如下文说。二须弥山北下入大海二万一千由旬。修罗王名罗睺。此云障碍。能以手障日月等领无量众。三从此下更过二万一千由旬王名勇健。亦领多众。四复过二万一千由旬王名华鬘。亦领诸众。五复过是数王名毗摩质多。此云响高。是舍脂父身如五须弥山。与天帝战时。发自海底扬声大叫云。我是毗摩质多。我是毗摩质多。时阎浮山岳一时震动。亦名穴居。谓彼中有光明城。于中住故。或天趣摄。如上佛地论。或依毗昙鬼趣摄。以谄曲所覆故。或依正法念经鬼畜摄。以罗睺是师子儿等故。或依伽陀经天鬼畜摄。由上说故。故唯有五道。若分六道善中上中下配天人修罗。恶中三品配下三涂可知。依智论其罗睺阿修罗王是大菩萨。第十八迦留罗新名揭路茶。此云妙翅鸟。鸟翅有种种宝色庄严。非但金色。依海龙王经其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止容一足。依涅槃经此鸟能食消龙鱼七宝等。唯除金刚。以不能令消故。又食应命终龙。又过去受三归者不食。袈裟缕系者亦不食。又依增一经四生金翅中如卵生鸟。从铁叉树下入海取卵生龙。水犹未合还至本树上食之。若向胎生龙鸟身即死。若胎生鸟得取胎卵龙不得余二。若湿生鸟得取三生龙不得取化生龙。若化生鸟得取四生龙。又日别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绕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复能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上来。往还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命终。以食诸龙身肉毒气发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灭火。渧如车轴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髀。纯青琉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又下文云。菩萨金翅王生死大海中。搏撮天人龙安置涅槃岸。此之谓也。第十九紧那罗新云紧捺洛。此云歌神。能唱歌咏。作乐。杂心入畜生道摄。亦名疑神。谓是畜生道摄。形貌似人。面极端正。顶上有一角人见生疑。不知为人为鬼为畜。故云疑也。第二十摩睺罗伽新名莫呼洛迦。此云大腹。亦云大蟒。又名腹行神。能护法故。能除疑也。第二十一鸠槃荼。依正法华经名厌媚鬼。啖人精气等。亦名冬瓜鬼。王名毗楼勒。此云增长。主是南方。天王领二部鬼。一名鸠槃荼。二名薜荔多。从所领为名。第二十二鬼神王是北方毗沙门。此云多闻。亦是所领为名。以摄诸恶鬼不令损恼众生故云勤护也。第二十三月是清凉义。如下文菩萨清凉月等。二敷发义。如敷发莲华等。如文发宝心等是也。又依俱舍论月去地四万由旬。广五十由旬。以水精白银合为两面。回转相影故有亏盈。依长阿含经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亦尔。二分。一分天金作。一分琉璃作。王座二十里以遥看似圆。天寿五百岁。子孙相袭一劫。第二十四日广五十一由旬。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高亦尔。宫城纯金七宝莹饰。王座二十里。寿命子孙同月天。以风持故绕须弥山四面。上日月天子俱是四天王左右初天所摄。并是道力随缘殊形异现。德中初句自利。后句利他。如日有成就义饶益义。又依宝性论说曰有四义。一破闇如慧。二照现如智。三轮净如解脱。四上三不相离如同法界也。第二十五忉利此云三十三天。三十三天者。佛地论第五云。妙高山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三十三也。若具应云释迦提婆因陀罗。此云能天主。依三法度经此中天子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重六铢。寿一千岁。德中具二利可知。第二十六夜摩此云时天。以时华开合辩昼夜故名也。佛地论云。谓此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此天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旬。重三铢。寿二千岁。德中自分胜进可知。第二十七新名睹史多。此云喜足。佛地论云。后身菩萨于彼教化。多修喜足行故云喜足。依长阿含经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衣重一铢。半食甘露。寿四千岁。德中慧定可知。第二十八化乐者。佛地论名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也。又自化乐具还自受用不犯他。故名善化。亦名化乐。依三法度经身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衣重一铢。食甘露。寿八千岁。德中二利。第二十九他化自在者。佛地论令他化作诸乐具。显己自在故名也。依三法度经身衣寿命过前一倍。准之。德中入法自在也。第三十梵者。新名离欲染故。净中之极名离欲也。佛地论离欲寂静故名梵。身者众也。依长阿含于梵众中以梵音语故名也。天者自在义。光明义。净义。依智论天有三。一人天。谓帝王。二生天。谓欲色天。三净天。谓佛菩萨等第一义天也。尸弃此云火色。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故。若修上禅即生此天。于梵众中发大梵音诸天各自谓。唯共我语。于大千界最得自在。颜如童子。身白银色。长半由旬。衣金色衣。非男非女。禅悦为食。寿一劫。此依长阿含辨。德中四句。一以何度。二何所度。三何所除。四成何德。如文可知。初禅大小等于欲界一千四天下。一千初禅始等二禅。二禅为火灾顶。一千二禅殆等三禅。三禅为水灾顶。一千三禅殆等四禅。四禅为风灾顶。又梵摩此云寂静清净洁。皆得亦云梵洁。又尸弃者火灾顶初禅主。又云持髻(云云)。第三十一光音者。依智论第二禅通名光音。彼天语时。口出净光无边。身长二由旬。寿二劫。又为初禅火光发音。引摄令生此天故名也。德中慧定可知。第三十二遍净者。以三禅中离喜故。身心遍净。依长阿含以上方便生此天王。名净智。四臂持风轮御金翅鸟。德中以此是乐位故。令得真性广乐也。第三十三果实者。以第四禅是世间善果中最胜故。亦名广果也。德中以是不动位故入性寂也。第三十四摩醯首罗者。依智论此云大自在天。有八臂三眼骑大白牛。知大千界雨渧数。以于大千界中最极自在更无过故立名也。又依智论第一云。第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净居。三种是凡圣共居。过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由此当知。净居之名有四种。一约报纯净。此通凡圣。二约德过凡。此唯那含等。三约因。如云有十住菩萨。十住菩萨即是十地。十地中是第十地摄报果也。四约果。谓此中有三乘中报身净土等。故立此名也。又准智论八天外更有别十住菩萨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