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华严经探玄记
华严经探玄记
第五仰推胜进中三。初一句总推。二皆悉深入下别。三我尚不能下结不能知。以积行成德行尚不知。况所成德。第六住竟。
第七不退住中。
初举法劝修中。海潮者显别住处。近大海侧潮浪至之。处表此第七巧便就机用不过限故。园林者众行建立栖止之所。普严者胜德圆备。优婆夷者是慈悲之貌。休舍者智论第八名呼舍罗。勘天竺本名阿舍。此翻名意乐。亦名满愿。以能满一切众生愿故。二劝往教问。三时善财下庆己所得。设敬辞退。
第二尔时善财正念下明依教趣入。于中二。先敬念人法。二又作是念下见其胜德身渐游行。
第三至海潮下明见已敬请。于中四。先见依报。二见正报。三设礼。四申请。初中有十三事严此园林。初宝墙。二花树。三堂。四阁。五殿。六池。七有大宫殿。八殿内有十种座。九宝帐覆座。十宝网覆帐。十一光明普照。十二有十种电光。十三百种云严。二时优婆夷下辨正报庄严。于中三。初胜德严身。吉由罗者此云臂印。庄严也。二眷属围绕。三其有见下明利物不空。三尔时下明善财正设礼。四白言下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正示法界。于中有四。初举法门体用。二明因缘厚薄。三来果久近。四显法门名字。初中四。初一句举法门体。二若见闻下明其胜用。三东方下显佛被益。四我此大众下明眷属行成。二往因厚薄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初举过去所事诸佛。涅槃中八恒佛所。此位中多于彼也。二了知下十句明所成法界行德。三来果久近中亦先问后答。答中三。初不为限齐故发心。二欲教化一切下正为作无齐限事故发心。于中各有十四事相。翻可知。三是故下结自修行。无限齐故不辨自身成佛期。问若尔岂可成耶。答菩萨阐提亦不成故。众生须成。亦现成故。望自证理无成不成故。四显法名字中。先问后答。言离忧安稳幢者大心多劫遭苦无忧。造修正行安稳无倦。大志独拔。是故云幢。天竺本名无忧建立幢。我唯下结已可知。
第五仰推中二。初一句总举。二诸菩萨心下九句别显行德。我当下总结。第七住竟。
第八童真住中。
初举法劝修中。国名海潮者虽起潮浪海无增减。表此位得无增减法界。又证理起悲如海起潮。同前处者表第七已上同是菩萨故。仙人者表第八童真清洁之貌。又表纯无漏故。又表唯变易身故同八地等也。毗目多罗者。天竺本名毗目多罗涅惧沙。此翻名最上无恐怖声。上文叹佛处。云以一切智微妙音安慰无边众生界。此名得也。二叹德劝往教问可知。三善财荷恩敬辞中十一句。初一句总余十句别。一大乘真友暂逢亦难。二况得同止多时。此二善友难遇值之。三若自无大乘根器亦不成故云得菩萨根难。四虽得根器。正直真心此发亦难。五虽具此因。得同行同愿。伴善知识亦复更难。此三法器难辨。六正得法身难证。七正说法身难闻。此二法义难得。八生大心难。九求果智难。十长大行难。此三心行难备。
第二尔时下依教趣入中。初念前法。初句总。心能长养下十句别显所念。皆言心能者。心若净则行无不成。是故顺教念心法功能也。初二心为行缘。次二心能起行。次二心能摄法。次二心能成定慧。后二心能除障。二渐游下正趣后位推求简择。
第三见敬请中五。初见依报。二尔时善财见彼下明见正报。树皮衣等明少欲之相。三设礼中五体投地敬之极也。四念善知识下起胜念想十句。初五句念彼能作成之因。后五句念彼悲智巧运度故。五作是念下敬绕申请。
第四时彼仙人下明示法界中二。初叹发心为授法方便。于中三。初仙人叹有十句。明善财大志所作德。二眷属供礼叹亦十句。明善财广益众生。三时彼仙告大众下结叹大心当成大果。二告善财下正授法界。于中四。初示法门名体。以此位中高出功用之表故云幢。然不为相惑所动故云无坏。智慧是其法体。是故天竺本名无能胜幢菩萨解脱。又此仙人定慧作用胜出无屈故以为名。二辨其业用中。先问中境界者问其业用分齐也。则申右手下示用现答。摩顶执手是加持之相。于中三。初入广处见佛。闻法以修大行。二或自见下复多时以修胜行。三明法门照得益之相有十句五对。初一总后四别。能照皆是无坏幢之别义。因照所得。皆是明净藏异德。以此明净梵本名为毗卢遮那藏。是故该摄也。三放手下明息用归本。放手者令其出观。还在本处者不移此处而见十方故。处既还本时亦未经一日。是故于一时一处顿修成十方多劫行成者。皆善友圆教法门力也。是故善财一生至究竟位者良由此等也。下文云一切诸佛无量劫修善财一生皆得者亦由是也。是故普贤位中或无量不可说劫修非唯三祇。如法力加持所经时劫。或一生一念如本时等。皆无定限。可准通之。汝忆念者问观中事。唯然者正忆不忘。知识力者是胜位加持。显非自力。则答所由。四我唯下结己所知。明授法即尽。更无遗惜故。
第五仰推胜进中三。初总推。二诸大菩萨下别。于一切时轮自在者。古人云。于一切时机三轮自在。又可于一切时劫回转自在故说轮也。三我岂能下结非己分。第八住竟。
第九法王子住中。
初举法劝修中。国名进求者反道之相。人皆背舍既成顺用。故令进求。又在反道之位。不宜怠慢故以为名。依天竺本名伊舍那。此云旷野。亦名悕求。婆罗门者梵志净行。方便命者随事以方便为命故。刀火不能损也。又刀火返道以为方便。正行相续故称为命。天竺本是野人也。
第二尔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亦。先念前。二渐渐等趣后。此等亦得总属前位。谓初见敬申请。是亲近善知识。二告言等总是听闻正法。三念前法门是系念思惟。四进至后处是如说修行。是故总成四亲近行。念前法中四。初念前因无坏幢照所得三昧等法。于中声闻忍是人空。无生忍是法空。善财此处得无生忍者。以是前第八住位之益故同第八地也。二常行菩萨行下念前游诸佛所成胜行。三于一念顷下念前游诸刹海行。四又知无量下念前所见诸佛化众生行。是即诸文成益皆悉在此忆持法门。使纯熟明净证会究竟。二到处可知。
第三见敬请中三。初见苦行相。二礼。三问。初中四面火聚者。正法师云。四无碍智能烧惑薪。刀山者真无分别出妄解也。从彼山上自投火聚者。加行相应意言。分别缘。真望证真显妄灭故也。又解火聚者是根本般若故。智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远离于四句。解云此智火有四义。一烧烦恼薪。二破无明闇。三成熟善根。四照现证理。刀山者加行智趣证疾利故。高峻者非即正证故。投下者从彼入此故。又刀是断德。障无不割故。火是智德。理无不照故。投下者障尽证理故。此火聚刀山即法门。更无表示。若尔何故有刀火相。解云即以此相即是法门。甚难解者是。此文意。设敬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法界中有六。初示法劝修。二善财作如是念下对此生疑。三作是念时下菩萨加劝。四童子闻奇特下除疑悔过。五登刀山下如说修行正证法界。六我唯成此下结己唯一。就初中。言若能登刀入火者劝其舍分别入正证法界也。菩萨行净者。分别尽故离障清净。证法界故。菩萨行成。何故要以如此法劝。为破其见故。令解菩萨深密法故。顺相易解。逆相难知故令知也。如是反道。上下文中总有三类。一此位同耶见。二满足王同嗔恚。三婆须密同贪爱。是故三毒相并有正法。然有四义。一以当相即空故。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于此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解云此约即空是佛法。非谓三事即是佛法。二约巧摄生说为佛法。非谓即是。如净名云。先以欲拘牵后令入佛智等。三约留惑润生长菩萨道说有佛法。非谓即是。如净名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四约当相则是不同前三。此极难解。不思议故。如此文是也。二生疑中。初十二句念现得生疑。恐坏道缘失正行故。二此将非下念当得生疑。坏我应得不令得故。恶菩萨者实是恶魔。诈现菩萨。又是初心菩萨已退本心。欲妒害者名恶菩萨。如驴菩萨狗菩萨等。三加劝中有三。初色界梵天劝。二欲界六天劝。三龙神八部劝。初中三。告善财莫作是念者总劝莫疑。二别叹炙身本意德。三时诸梵天下明因此通化摄生德。四种道者四无碍智道也。二一万魔等六天中。一万诸天者是夜摩天。与忉利四天等同说。曼陀罗花等者大小白花也。伊那槃那龙者。伊那是树。槃那是叶。以过去坏树叶故。堕在龙中立此名也。难陀等名欢喜极欢喜龙也。余劝等可知。四除疑悔过中三。初起真心。二礼谢悔过。三说偈受忏开导。善财是大人。何故疑者。以相是反道。理须疑也。若不尔者无以甄别耶正。何故劝者显示实德故。若不尔者亦无以简真伪。是故拒其耶相。劝故受其实德。问若是魔王作此。岂亦不能现此劝耶。答亦如前善知识指示此人。固非误也。况劝中正说非魔所能。善财已得超魔之眼。岂不见之。若尔知非是魔。何故生疑。以大菩萨境未能知故。法须疑故。如前说也。偈中初一劝顺教除障。后一劝因得果。五如说修行中三。初得安住三昧者加行定。谓无散动智。以刀应割断。反此故安住也。二既至者到正证位。寂静是所证理。安乐是能证智。照明是证相应。亦是破无明也。入火应烧苦。反此故寂静安乐。三白言者明后得智说证中。事触者是证智与理融故云快乐。六我唯下结名。无尽者智依大定遍照法界故云也。又反道之用普周法界故云无尽。天竺本名得普摄道场菩萨解脱。解云普摄无尽诸众生界。如上加劝中显。皆令向佛果故云道场。梵本名毗目叉。此云解脱。旧翻名法门。但依得出离名门。则此名解脱。亦有业用自在可知。
第五仰推胜进三。初明净法王等一句是总。二满足下别。三如是等下结。推可知。第九住竟。
第十灌顶住中。
初举法劝修中。城名师子奋迅者谓三昧德用自在之相。童女者位满离染贞洁之相。弥多罗尼者此云慈女。谓智德内圆慈相外彰故名也。天竺本名弥多罗衍那。此云慈救物也。彼本亦云此女父名师子幢。即是王女也。以位满故。
第二尔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先念前法。后至后处。前中初念自分境中观真际等。二决定了知佛下明念胜进分中。果法等渐至后处可知。
第三见敬请中五。初推问。二指示。三入见殊胜依正。金色者可贵之貌。位满显彰。四设敬。五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法界中四。初示法令观。二观已显名。三辨法业用。四结己唯一。初中三。先一句举法劝观。则业用自在依止法界二见一一下明正观证法界。略辨十句一一理实无边下文普贤毛孔现尘刹等即正报现依。此中则依报现正。皆是无碍法界自在故也。又此亦是器世间内现智正觉。亦是因位中现果法。亦是体中现用。有法喻合。三皆是彼女下结法属人。亦是结果由因。二尔时善财正念下显法门名。先问后答。答中名般若者。第十住位智度满故。即智自在。依止法界。普庄严者依智起用。具德圆备。如法云所显则其事也。彼诸如来以异门令我入者摄别归普故。一切成一故。显一甚深故广多故。三白言下辨业用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先举法总标。生平等时者明正证相应时。明得法门之体也。得普门等者总明所得业用也。以此中得陀罗尼门三摩提地门依止法界故。以十住十地境位同故。得法亦相似也。二所谓下别显所得。于中略举。总有一百一十六门。分作十位。初八门明所知理事持。二功德下十门明行持。三从业陀罗尼下八门明业持。四从善行三昧下六门明定用持。五心海下五门明知他心持。六发起众生下十一门明知所化持。七大悲下十五门起能化持。八世界起下十七门知刹海自在持。九分别佛身下二十七门知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色下十门知色海无碍持。我唯下结已何知。
第五仰推胜进中三。初一句总推深广之德。二安住下十句别显。于中初二句明行深。次离痴下二句明惠广。次得无碍下明眼智无碍。次一切世间下二句明行坚固。后善巧下二句明摄化自在。三如是下结非己分。上来十住总明十住竟。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八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九(尽第六地知识)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自下明十行善知识有十人。各当一位。
初欢喜行中亦五分。初举法劝修中。国名救度者常以法财施一切故也。又行能济物故名为救。令得出世。复名为度。比丘善现者行相超升比丘。表示施行内成胜报外现故名善现。劝往教问等可知。
第二尔时下依教趣入中。先思念前法。后渐至后位。前中初一句总念前般若普庄严门。下十一句别。一所证。二所依。三所度。四所行。亦是有为诸行无性。五刹那离生灭心。六幻现如光。七念理真性。次二念语义。后二念因果。第三于城下见敬申请中。初推求简择。于都市等求表无著之行随缘造修也。二见彼比丘下明见胜相。言在林经行者表出世之相。亦显修行之所。次正报殊胜。表行顺佛果故相同佛也。地品云。如说行者乃得圣法。斯之谓也。次天龙下明胜眷属兴诸供养。三尔时下设敬申请可知。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于中三。初示依缘得法。二善男子下显法之业用。三我唯下结法门名。初中亦三。初年少出家日近者。初入行位故名年少。创离十住之家故云日近。二自我下明所供诸佛。前位三十六。此中渐增故三十八恒也。又云自我生来者似于一生经尔所劫供彼诸佛。此何义也。释云或报命极长。或以一生摄于多劫。如念摄劫等。或入佛法为生。谓云自我生此菩提心来。经尔所劫供尔所佛。又涅槃供八恒佛摄因位等(云云)。三彼诸佛所下明成行得法。一句总。二庄严下别中标三种。一定愿。二叹行。三具足下德备。三严净下释出三因。如次可知。二就业用十一句。皆先辨业用。后出所因故。初三是前定愿庄严力。次一是前普贤行力。余七是前菩萨行愿力。于中初二供佛闻法。是前知菩提护法轮等。次二行定深。后三所知广。三结名者远照显焕名曰灯明。则十不可说等。常用无竭。名为随顺。天竺本名不休息智灯菩萨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