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玄论

  问。佛入空观。犹见如外有佛佛外有如不。答。若如佛为二。犹为二观。何名不二。既不见二。亦不见一。如是不见五句。而如佛宛然。斯处幽微。唯佛境界。问。既不见五句。何名不二。答。良以见五明为二见。以不见五。故称不二。问。如佛不异。可名不二。而境智宛然。何名不二。答。二常不二。故名不二。

  八摄法门

  问。入不二法门。与三波若。三观。中。观。论。五佛性等诸法门何异。答。题云入不二法门。含有三义。一不二教。次不二理。三不二观。据能化为言。由不二理。发不二观。由不二智。说不二教。就所化辨者。藉不二教。悟不二理。生不二智也。不二理谓实相般若。不二观则观照般若。不二教则是文字波若。此三眼目异名。更无别体也。不二理则义相观。不二观谓心行观。不二教谓名字观。不二理即中道。不二观谓正观。不二教则名为论。但为佛印定。故名不二经。菩萨所造。名不二论。更无别体也。不二理即因佛性。不二观谓因因性。由不二境。发不二智。故是因因。但观智圆满。即是菩提。菩提无累。即是涅槃。以此因果。显非因果。即是正性。故五性不二理。及不二观。既不立文字性故。不二教不摄之也。问。不二法门云何摄此耶。答。经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此之二句。总摄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能化所化。事无不周。所以然者。由失不二道故名为痴。如成论云。不见空者。常有无明。小论既然。大乘亦尔。由痴故所以起爱。如涅槃云。狂故生贪。以贪爱故受身。受身则有死生。以失不二故。有六道四生。是以不二为生死本也。诸佛菩萨体悟不二。故有波若。见众生失于不二。无二谓二。而起大悲。此则空悲二道。以空观故。则体其二不曾二。以大悲门。伤众生无二横谓二。既大悲内充。故散身六道。方便诱引。令归不二。是故不二为众圣之根。岂但斯一教。
  问。经云。波若为母。方便为父。故生众圣。悟不二。但有波若。无有方便。云何众圣皆由不二。答。余昔亦疑此言。今已悟矣。夫论悟不二者。必由识二宛然而是不二。方名悟不二耳。既识二即不二。便具二慧。何者。二既宛然不二。即不二宛然而二。既识二即不二。名为波若。即解不二而二。名为方便。波若与方便。犹是一观。如二不二。犹是二法。由悟二即是不二故。波若即是方便。问。既其即是。云何分于二慧。答。一观两照。故开权实。照二不二。名为波若。照不二二。故称方便也。问。波若照何法不二。方便照何法二耶。答。波若照六道颠倒二是不二。亦照佛菩萨不颠倒二是不二。方便照六道无二谓二。亦照佛菩萨随缘故二。问。不颠倒二。应是不二二。颠倒二云何亦是不二二耶。答。颠倒无二横谓二故。亦是不二二。但于自成二故二耳。故了不二。则具二慧。二慧生一切贤圣。净名由二慧而生。二慧由不二故有。所以不二是净名之本。故云立道本也。

  九体用门

  问不二既为本。应最初则说。不尔最后方陈。何故非初非后。中间说耶。答。欲收用归体。从体起用。故处中说也。收用归体者。谓摄经初二用。归于不二也。又净名说二。本意令悟不二。欲示从二入不二。故初明二。后方明不二。次从不二更起二用。即是香积品等诸奇特之事。非但一经如此。众教皆然。但此经文约意含。故偏说耳。若最初即说。但得从体起用。最后说者。唯得收用归体。以处中明之。故义得两兼也。又众教所起。各自有原。此经之兴。事由于疾。统六道以痴爱为原。总群圣以大悲树本。拔痴爱故。托疾毗耶。有缘之徒。皆来问疾。即说生死过患法身四德。令厌已体求于佛身。即初集意也。佛在庵园。为其集众。遣使慰之。至门疾品。还论二疾。一菩萨大悲之疾。二众生痴爱之病。说此二病。名说法门。不可思议品现神通门。观众生品明所化非有。故兴无缘大悲。佛道品辨能化菩萨无方妙用。反常会道。此四品两双。并未得论于不二。今始收此二。归乎不二。次从不二方更兴二矣。

  十共释门

  问。不二既摄前生后。何不自说。乃与众共谈。答。凡有十义。欲示不二众教同归千圣共辙。故命异人令同说不二。在人虽异。所悟是同。即是显不二义。二托人优劣显入有三根。三者示惑病非一教门不同。四显不二义广非止一法。五示阶级次第令从浅入深。六显净名入深令尊人重法。七将欲散席各陈妙悟。八上已叹净名文殊德。今次彰大众之德。九明一切菩萨能说能入。小乘之流阙此二用。十明诸菩萨与物各有因缘。显非由一人所能化也。

  净名玄论卷第一(名题上)



  净名玄论卷第二(名题中)


  后释本名门

  论曰。由体不二之理故。有无二智。由无二之智故。适化无方。适化无方则施教不一。施教不一故称诏不同。是知不二之门为名本也。上已显其名本。今次叙其本名。叙其本名。略有二种。第一总论众教。第二别叙此经。
  第一总论众教。凡有五门。一立名不同门。二转不转门。三释首题门。四具义多少门。五人法不同门。

  一立名不同门

  众圣敷经。凡有二种。一者直说不别立名。如大品等。九十章内。无有侍者问名如来答题。良以一部明波若事显。即知是波若经。不烦别立。二者说经亦立名字。如云此经名为大般涅槃。良由名义未彰。故须别立。此立名不立名一双也。就自立名之中。复有二种。一佛自立。如云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二待问方立。如金刚波若。待善吉问名。如来始答。此谓自他一双。就自立名中。复有二种。一序品已立。如金光明之流。二就正说方立。众经多尔。此序正一双也。待问立名中。复有二种。一说经未竟。随一义说。即立名字。亦如小波若等。二就说经究竟。方始立名。此经是矣。谓前后一双也。就说经竟立名。复有二种。一者但立一名。众经多尔。二者立于多名即净名等是也。故云一名维摩诘经。二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此一多一双也。众经虽多。立名所由。略明十义。问。华严一部。何故文无立名。答。此经凡有十万偈。传译未尽。立名当在后也。至长安。见僧昙法师从于阗还。于彼处。见龙树传云。华严凡有三本。大本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本并在龙宫。龙树不诵出也。唯诵下本十万偈三十六品。此土唯有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故知华严名数在数分矣。菩提流支云。佛灭度后六百年。龙树从海宫持出也。

  二论立名转不转门

  三世佛经。立名有二。一名字不转。二随佛世异。如过去二万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现在释迦。同有斯号。此经名字不转。二者随佛出世。名字不同。如十二部中伊帝目多伽经。拘留秦佛出世之转名甘露谷。拘那含佛为法镜。迦叶佛时名分别空。释迦兴世称为契经。盖是适缘不同。故名随世异也。

  三论标题意门

  天竺经题在后。而初皆云悉昙。悉昙云成就。亦云吉法。而回后置初。道安名之也。问。众经何故首题名字。答。欲令因名知法。因法起行。得解脱果。又根欲不同。说教非一。若不别立名题。则诸部不分。为令众部各分。故别立名题。又诸佛说法。有略有广。广谓一部之文。略即一经之题。摄广为略。为受持故。开略为广。为解义故。又摄广为略。为利根人。若闻经名。即解其义。如龙树等入于海宫。但看经题。具鉴文理。开略为广。为钝根人。皆闻名未悟。寻文乃解。是以众经首题名字。

  四论立名具义多少门

  自有一义立名。或但从人。或但因法。或单就譬。次二义立名。或人法双举。或法譬两题。或因果合说。次三义立名。如胜鬘为人。师子为譬。一乘大方便为法。华严亦然。大方广为法。佛即是人。华严为譬。次四义立名。亦如华严。大方广即众经之通称。诸大乘经皆云方等。亦名方广。如云大方广大集经。涅槃亦云方等为甘露。即十二部中。名毗佛略。故方广之名通称也。方广既为通称。佛华严即是别名。谓通别两义也。就别之中。佛为其人。华严为譬。合前通别为四义也。次五义立名。大方广名含二义。一者对别。即是通义。二者对人。复是法名。足前四义。故成五也。次六义立名。即方广为法。对华严为。复为法辟一双也。合上为六也。次七义立名。加以经字。上六为理。经即是文。谓文理一双也。如涅槃七善中云。知法知义知法。即是十二部经。故以经文对上义也。若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此七字。亦得为七义立名。以具上七义也。如华严题目。作此释。自余众部。可随义多少也。问。众经皆是佛说。何故华严独标佛耶。答。欲显华严教圆理满。故偏题佛也。问。余大乘亦皆教圆理满。何故偏叹华严。答。余经从半入满。华严之满。不因于半。故偏叹也。问。既不因半。何由得满。答。因有多门。不可一例。因于满理。故有满教。亦因满人。故有满法。不必待半。有人言。七处八会。是一佛华严三昧现此法门。故须标佛也。又华严偏题佛者。此是佛初成道说之。故题于佛。自尔之前。未有佛说。从此以后。不须标佛。是故斯经独标佛也。又华严七处八会加菩萨说。谓是菩萨经。非是佛说。是故释云诸菩萨等承佛神力在佛前说。即是佛说。故题佛也。问。既是佛经。何故不题佛说。但标佛耶。答。非佛自言。但加菩萨说。故不题佛说也。问。佛为教主。应在题初。何故方广居首耶。答。欲示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故先标于法。又如前明佛华严三昧。故称佛华严经。则佛与华严合为一句。若发趾标佛。则义隔华严。故不可也。问。大方广既是众经通称。何故华严独标。答。例如题佛以释之也。良由教圆理满。纯化大人。又是初成道说。故独标之。

  五论人法不同门

  众经从人立名。凡有四种。一从能说人立名。如维摩等。二从所为人受称。如提谓经等也。三从能问人立名。如文殊师利所问经等。四从所说人受称。如无量寿佛经等。以说无量寿佛事。故以标名。就能说人。复有五种。一者佛口自说。二者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仙人说。五化人说。此经即是弟子说也。问。弟子所说。既得单从人受名。如来所说。亦得尔不。答。通义得齐。别则不类。弟子所说。多从人受称。如来所说。多从法得名。所以然者。佛说经无量。若皆云佛经。则诸部无别。今欲分诸部各别。故从法为名。弟子若从法立名。则师资相。如直云不思议解脱经。不题净名者。容谓此经即是佛说。今简师资不同。故从人受称。故佛经不从人。为欲别师。弟子不从法。为欲简人。问。人法双题。凡有几义。答。略有二种。一者人法双题。合为一名。如仁王波若等。二者人法两举。开为二名。谓人为一名。即维摩诘所说经。法为一名。谓不思议解脱法门。

  第二别叙此经

  复有三门。一总释是人法门。二别释人门。三别释法门。

  一总释人法门

  问。此经何故人法双题。答。略有十义。一者道不孤运。弘之由人。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辨不思议。明所弘之法。二者欲明通别两义。题净名。则为明人别。标不思议。辨其法通。所以然者。此经凡二化主。一者佛说。二者维摩说。若但题净名之人。不题不思议法者。但得维摩之说。便不得佛说。今举不思议。则具含二说。故人法双题。三者欲互相显释。故人法双题。所以称为净名者。以有不思议解脱德。处秽不染。故称净名。即此则以法释人。次标不思议。举经之大体。题净名。辨法起之所由。故举人释法也。四者题净名。尊其人也。标不思议。重其法也。以净德内充嘉声外满。闻其名者。莫不尊仰。下云。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重其法者。既闻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谁不重哉。五者明此经题具足三业不可思议。故人法双题。维摩诘者。举人辨其意业。次云所说。明其口业。次云不可思议解脱。叙其身业。问。何故身业独云不思议。答。以后贯初。身业既不思议。口意亦尔。故最后说之。又以身业现神通。明不思议事显。故偏说之。此之三业。即是次第。先明意业察缘。次口说法。后即身现神通。六者人法双题。即是三事示现。显净名谓他心轮。标所说明说法轮。辨不可思议即神通轮。三轮之义。法华玄广明。今此所用者他心轮。谓知病识药。说法现神通。应病授药。又说法轮明闻事不思议。神通轮谓见事不思议。六尘境皆为佛事。但见闻既要。故圣人偏示形色。又说法轮但明音声为教门。神通具以六尘为佛事。又神通轮多现不可思议迹。说法轮多明不思议本。如借座请饭。皆是神通现之。故是迹也。如说六度四等及不二法门。即是本也。又他心轮知根鉴药。神通轮则拔苦与乐。说法轮则灭惑生解。灭惑生解。名为利益。拔苦与乐即是安乐。是故众经皆云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义无不备。六者题维摩。则明托疾方丈。标所说因病演教。举不思议。明现神通。一部始终。蕴在于题。七者题维摩。为欲简异于佛示师资不同。次云所说者。上虽标弟子。谓是对扬之人。今明所说。则知是弘教之主。虽知是弘教之主。或恐说浅近法门。故次明不思议解脱也。八者题净名。欲简异邪师。邪师内无净德。外阙嘉名。标不思议。简异法耶。法浅劣近末。非不思议。正法甚深。莫能测度。九者标净名。明是菩萨简非二乘。二乘结习不除。不得称净。如后品云。观诸菩萨华不著者。结习已免。即其事也。举不思议。简小乘。明大教甚深不可测度。小乘浅近。易可思议。十者题净名。叹高行大士异下位菩萨。举不思议。显究竟之宗。简未了之说。五时之流。谓此经是大乘义犹未了。今明既称不思议。则是穷微尽化妙绝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