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初文有五。初审定可不。二须菩提下。答显成正义。有二句。三佛言下。如来述成正义。四复次须菩提下。显正义相。有三文。即为三义也。五须菩提所言善法者下。拣非显是。此义云何。以法界不增减。是法平等。故无证得菩提者。文言善法善法者。初善法者。是有漏善法。非无漏净善法。后善法者是无漏善法。非有漏善法。故名善法也。
  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歌罗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就第二校量文中。大分有三。所以教兴者。疑者云。若一切善法得菩提。即所说法不能得成佛。以无记法故。为断此疑。故今教兴。虽所说法是无记而能成佛。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佛故。又此无记语。同小乘说。今此大乘。是善非无记。泛言校量胜者有四种。一数胜。二力胜。三不相似胜。四因胜也。数胜者。如文百千分不及一等也。力胜者。如经歌罗分不及也。不相似胜者。此福德中数不似也。因胜者。因果不相似。如经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也。就大段第二会相入实门中。大分有四。初会三相以从实。二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校量其德。三须菩提若有人下。显行体深。四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显行德分量。所以有此教兴者。疑者云谓行观外解相不入行理故也。就初会三相中。大分有三。一约度众生相会从行理。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下。约其身相会从行体。三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下。约因成果相会从行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度众生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佛言须菩提。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有四句。显成实义。二佛言须菩提下。反以显过。三须菩提如来说下。会其圣意。四而毛道下。明妄不识真。五须菩提毛道下。明会述从正。故论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假名与法界无差别故。如来不度一众生。若度众生者。即是五阴中取相故。文言说非生者。不生圣法。故言非生也。就大段第二会身相文中。大分有二。初长行总显。第二尔时世尊下。说偈别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 初文有五。初审定可不。二须菩提下。答显实义。三佛言如是下。述成正义。四佛言须菩提下。反成显过。五是故非以相下。顺结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偈文有四。初半行。举过体。次半行。显过义。次半行。举法体。次半行。显法德义。言彼识不能知者。彼凡夫识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须菩提。莫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诸法断灭相。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故 就第三会因成果相文中有五。初审定可不。二须菩提莫作是念下。抑见菩提成熟之相。三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已下。成其能感发心过相。四须菩提莫作是念下。呵其谓情。五何以故已下。问答显德。外人疑云。若菩提心不感于果。即谓不依福德得真菩提。为去此疑。故经云。菩萨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故。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此功德胜前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取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取福德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 就第二校量其德内。大分有五。初举能校量法。二若有菩萨已下。对校量显胜。三须菩提下。显离取德。四须菩提白佛言下。述成前义。五佛言须菩提下。显法同异。结成正义。文言得无生法忍者。有二种无我。不生二种无我相。是故文云受而不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报故。彼福德可呵。此福德无有漏报。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 就第三显行体深文有三可知。初应报化身有用。彼法身诸佛不来不去。故凡夫不解。二何以故。责。第三显法身相常如是住。不变不异。故是深也。故论偈云。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不异。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复以尔许微尘世界碎为微尘阿僧祇。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何以故。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故佛说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故佛说一合相。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何以故。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就第四显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有四句。举碎微尘末之数。显染尽净。于法界中无一住相故。微尘众者。示现非一喻故。二何以故。问答释教兴意。三复何以已下。明圣教所趣。于中展转有五句可知。四佛言须菩提下。显其正义。五但凡夫之人下。会其圣意。于中有八句相生可知。文言若世界及一合相实有者。如来即不说。何以故。凡夫应是。圣人应非故。余者准之。文言一合相者。如分别见一实相也。若欲识其文意。先对文言。约凡圣二位。开其二相。一约众生。见一合相。即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二约圣者。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依此二门。取解即易。其义云何。众生见一合相者。由依似作实尘解。即不见似尘藉于众缘。及作时不住故。不成合相。迷见实尘唯见一有故。是一合相者。由见实尘定有性。故是合也。即非一合相者。由见尘实即无实理。与无不异故。即非合故。佛说一合相者。佛知似尘假合而成。非有似有。故说合相。即非一合相者。此有二义非一合相。第一非彼凡夫所谓实尘一合相。第二由彼诸缘作时不住不作故故非似合也。是名一合相者。由彼诸缘似合成尘。故非是无。名一合相也。今圣意说一合相。显凡分别是其失明。圣人所见一合相者。是离分别顺其正理。故有此二言。趣入方便。其义云何。有二种方便。一由似作故。离无分别。以见似有。不得是无。若见是无。即是分别。由似不作故。离有分别。以见似无。不得是有。若见是有。即是分别。二由似作故。离无分别。以见似有。不得是无。若见是无。即是分别。由似作故。离有分别。今见似有。非是实有。若见实有。即是分别。由似不作故。离有分别。以见似无。不是实有。若见实有。即是分别。由似不作故。离无分别。以见似无。不是实无若见实无。即是分别。此可思。何以故。由此中义。与后八喻有不同故。就大段。第三结文有五。初正结前分。二何以故。责。三答显正义。四须菩提若有菩萨下。校其德。五云何为人演说下。福德利他。明行胜用。
  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于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 前文云如是知者。如是知法不生故。即结前行发心。如是见者。即见实相即结前行中如是住。如是信者。信行可成。即结前行中如是修行。如是不住法相者。即离分别故。即结前行中降伏其心也。
  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就第五利他说法胜用文中有二。初长行总说生起。二偈颂释成。就偈文中有三段经。初一句举其法。次有二句九义显其观相。三有一句结以观成。言九义者。一星映不见。喻能见心法有而不见。二翳者。见毛轮等色。有为法亦尔。以颠倒见故。三灯者。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住故。四幻者。所依住处亦如是。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五露者。身亦如是。以少时住故。六泡者。所爱事亦如是。以受想行三法不定故。七梦者。过去法亦如是。以唯有念故。八电者。现在法亦如是。刹那不住故。九云者。未来法亦如是。以于种子时阿梨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无先因相。故如云。余文可知。异现如星。无实如翳。速灭刹那若灯。缘成比幻。无常喻露。体空况泡。见实如梦。有用象电。无本并云。二法中皆有九义不成实耳。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就第三流通文有二。初举十众为受益者。第二闻佛所说下。正明益相耳。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下

  石埭除子静施洋银四十圆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零一百九十一个。
  光绪二十六年夏五月金陵刻经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