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经疏

  经。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
  释曰。自下第五教所被机。于中方二。初别叙赞德。后他方下。总结集会。就别叙中。有十二众。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优婆塞。五优婆夷。六居士。七色天。八欲天。九人王。十杂类。十一他方。十二变化。虽有十二。总摄为三。初十此方。次一他方。后一变化。就声闻众。文别有四。一标类辨数。二略明行位。三别赞德。四总结德。此即第一标类辨数。与大比丘众者。标别异类。类有十二。此即第一明声闻众。简于余乘。故曰声闻。成实论云。闻法得悟。故曰声闻。佛地论云。闻佛言音。而入圣道。故曰声闻。又瑜伽论八十二云。从他听闻正法言音。又能令闻他正法声。故曰声闻。今言比丘众者。七中别称。简尼等六。故言比丘。举比丘名。显声闻众。文有四节。一与。二大。三比丘。四释众也。佛身兼彼。目之为与。又与是共。诸比丘众。七义共故。名之为与。故智度论云。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此经与者。即彼共也。所言大者。依智度论。释有三义。一大。二多。三胜。众中上故。诸障断故。王等敬故。名为大也。数甚多故。名之为多。能破九十六种外道异论。故名为胜。依佛地论。大有四释。一者利根故大。二者无学故大。三者回向大故大。四者众多故大。具说如彼。言比丘者。此云乞士。金刚仙云。比丘是梵语。此方义译或云破恶。或云怖魔。又本记云。在因名怖魔乞士破恶。至果转怖魔为杀贼。改乞士为应供。说破恶为不生。又瑜伽第二十九。苾刍有五。一乞丐苾刍(释云常行乞士)。二自称苾刍(犯重失戒。而自称言我是苾刍)。三名想苾刍(虽剃发染衣。而未有戒。但有名想也)。四破坏烦恼苾刍(得果圣人)。五白四羯磨比丘(凡夫持戒人也)。今此比丘。即是五中。第四第五人也。所言众。梵音僧伽。此云和合众。谓理事二和。故名众也。佛地论云。并出家僧。故名为众。智度论云。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故名为众。广说如彼。八百万亿者。辨数也。问如何不说比丘尼众。答有二义。一者略故。二就胜故。
  经。学无学皆阿罗汉。
  释曰。第二略辨行位。言学无学者。如俱舍论第二十四云。谓八人中。四向三果。皆名有学。为得漏尽常乐学故。第八阿罗汉名为无学。所应修学。此无有故。学无学体。皆是无漏戒定及慧。云何涅槃。非学无学。于异生身。亦成就故。依经部宗。大同大乘。勘今依大乘诸论不同。若依集论。通于异生。名为有学。故彼第二云。求解脱者。所有善法。是有学义。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有学义。于诸学处。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无学义。谓诸异生所有善不善无记法。及诸学者染污无记法。诸无学者无记法。并无为法。是非学非无学义。八界八处全。及余蕴处界一分。是非学非无学。广如杂集。若依瑜伽。唯取圣人所有善。法名学无学。故六十六云。谓预流等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是名为学。云何无学法。谓阿罗汉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是名无学。谓除先所说学无学法。所余预流。乃至阿罗汉。若堕一切异生相续。彼增上所有诸法。皆名非学。名非无学。然彼二文犹未尽理。学无学者。所有灭定。皆是非学非无学摄故。瑜伽六十二云。又此等至皆言非学非无学。非所行故。似涅槃故。阿罗汉者。行位通名。梵音阿罗汉。翻含多义。萨婆多宗。释有四义。一名应供应受世间胜供养故。二名杀贼。害烦恼贼令无余故。三名不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四名远恶。远离诸恶不善法故。广如婆沙第九十四。依经部宗。断惑尽故名阿罗汉。如成实论。今依大乘。释有三义。故成唯识第三卷云。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智度论云。亦同法华论中十五义释。恐繁不述。问第四果具三义故。可名罗汉。余阙三义。如何说言皆阿罗汉。依本记云。趣寂声闻不受教故。名为无学。回向声闻趣菩提故。名为有学。又解。阿罗汉者。具有四义。一离凡。二杀贼。三故应供。四破因缘。通论四果。皆有四义。是故言皆阿罗汉。有云。转根等故。名为有学。无所求果。名为无学。今解罗汉。自有二种。一行阿罗汉。即是学人。二住阿罗汉。第四果故。成实论云。阿罗汉二种。谓住及行。又下经五戒贤者行阿罗汉等。或可分有应供等义。故名阿罗汉。是故此中通名阿罗汉。
  经。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释曰。自下第三别赞功德。即分为八。一有为无为德。二十智差别德。三三根差别德。四十六观门德。五三假观门德。六三空观门德。七四谛观门德。八缘生观门德。此即第一有为无为德。萨婆多宗。即下所说十智等德。皆是有为。四相所迁故。自性出体。即用大地慧为自性。共有出体。随其所应。四蕴五蕴以为自性。无为功德即灭谛无为。或非择灭。亦名断德。谓断一切事中无知。得非择灭。亦断德摄。如俱舍云。诸一切种诸冥灭等。赞佛德故。今依大乘。有为功德。粗相分别。大同萨婆多宗。于理无违。无为功德。即是真如择灭无为。及非择灭。所以者何。本来清净涅槃。即六无为中非择灭摄。又大乘宗。择灭无为。即真如上离障所显。更无别体。如是无为。非相所迁。故名无为。识心所变。据实生灭。似无为故。亦是无为。
  经。无学十智有学六智。
  释曰。第二十智差别德。然此中十智。诸教不同。萨婆多宗。以十种智。摄一切智。故俱舍论二十六云。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种智。总有二种。有漏无漏。性差别故。如是二智。相别有三。谓世俗智法智类智。前有漏智。总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后无漏智。分法类别。三中世俗。遍以一切有为无为。为所缘境。法类二种。如其次第。以欲上界四谛为境。法智类智。由境差别。分为苦集灭道四智。能缘他心等为境界故。名他心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由此所有智见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我已知苦。不应更知。广说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由此所有。广说乃至是名无生智。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知。迦湿弥罗诸论师说。从二智出。后得智中。作如是知。故无有失。由此后得二智别故表前观中二智差别。有说。无漏智亦作如是知。依经部宗。成实论十智品云。知现世法。是名法智。知过未法。名曰比智。余智大同。今依大乘者。依此经约位差别。且说三种。一在无学。具足十智。二在修位。唯有八智。除尽无生。若在见道。唯有六智。谓四谛智。及法类智。此约现起。若通成就。亦得世俗。三类智边。世俗智故。有处说十。如显扬论。意同俱舍。或说十一。如智度论。加如实智。谓能如实知诸法故。或说十三。如集论等。然今此中说十智义。故依显扬。说十智相。故显扬第二云。论曰智者谓十种智。广说如经。一法智。谓于内共了现见所知诸义境界无漏之智。二种类智。谓于不共了不现前所知义无漏之智。三他心智。谓修所生修果。能知他心。及心法智。及诸如来知诸众生。随其意解随其随眠。教授教诫转起妙智。四世俗智。谓世间慧由依此故。如来为诸众生。随其意解。随其随眠。演说妙法。五苦智。谓于有漏诸行之中。无常苦空。离我思惟若智若见。明了觉悟。慧观察性。六集智。谓于有漏诸行因中。因集生缘思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七灭智。谓于有漏诸行灭中。灭静妙离思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八道智。谁于能断有漏诸行无漏道中。道如行出思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九尽智。谓苦已知。集已断。灭已修。或缘尽境。或复为尽。若智若见。余如前说。十无生智。谓苦已知。不复当知。集已断。不复当断。灭已证。不复当证。道已修。不复当修。或缘无生境。或为无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依此十智。分别经中十智等义。亦同前说。广辨十智。义如别章。
  经。三根。
  释曰。第三三根差别德。言三根者。依本记云。一自性根。谓凡夫。二引取根。谓十信至十地三得果根。谓如来。今解不尔。一未知当知根。二者已知根。三者具知根。然此三根。对见修道及无学道三位别者。诸宗不同。萨婆多宗。三无漏根。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三位差别。谓十五心名为见位。亦名未知当知根。第十六心。乃至金刚三昧。名为修道。亦名已知根。得尽智后。名为无学。及具知根。外国师说。十六心皆是见道。亦名未知当知根。余如前说。若广分别。如正理第九。婆沙一百四十二说。今依大乘智度论说。或十五心名为见道。或十六心名为见道。若依成唯识等。见道多种。一无相见道。二三心见道。三二种十六心。四九心见道。然此三根位差别者。如成唯识第七卷说。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刹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二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乐舍。为此根性。加行等位。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回修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余二根位寻即可知。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若广分别。义如别章。
  经。十六心行。
  释曰。第四十六观门德。依本记云。十六心者。地前三十心。合为四心。登地为十。金刚与佛。合为十六心。今解不尔。谓缘四谛。起十六行相。行相即用慧为自性。而言心行者。心之行故。名为心行。非心即行也。此十六行。如俱舍论第二十六。论曰。有余师说。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名实俱四。缘余三谛。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谓苦圣谛有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等现种故集。相续理故生。成办理故缘。譬如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诸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若广分别。如大婆沙七十九。今依大乘说十六行。如瑜伽四十四及集论等。若依辨中边论。唯有七种。分别七种。广如唯识或苦法忍等十六心。为十六行。义亦无失。
  经。法假(至)名假虚实观。
  释曰。第五三假观门德。依本记云。三种三假别教因成等。成实论宗。因生缘成相续三假也。通教名受等。大品等云。法假受假名假也。通宗如今义(解深密等三性三无性也)一真实。二依他三名字。法假则真实之法。受假则妄相。依他之心。受纳前境。名假则一切名相。与大品相应三空即三假空。名为三无自性。今解不尔。如大般若。一者法假。谓能成五蕴。从缘生故。二者受假。谓蕴所成相续假者。受五蕴故。三者名假。谓彼二名无实体故。遣三虚假观实相理。名虚实观。
  经。三空观门。
  释曰。第六三空观门德。言三空者。一空门。二无相门。三无愿门。萨婆多宗。空无我行。名为空门。灭下四行。名为无相。余十种行。名为无愿。此三亦名三三昧也。依经部宗勘。今依大乘佛地论云。遍计所执生法无我。说名为空。缘此三摩地。名空解脱门。相谓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男女生老死(亦名生住灭也)。则是涅槃无此等相。故名无相。缘此三摩地。名无相解脱门。愿谓愿求。观三界苦。无所愿求。故名无愿。缘此三摩地。名无愿解脱门。智度论第六云。知一切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三昧。知是空已。不观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无等。是名无作三昧。一切法无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无相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种种有中心不求。是名无作三昧。一切诸相破坏不忆念。是名无相三昧。具说如彼。
  经。四谛十二缘。
  释曰。第七四谛观门德。第八缘生观门德。就四谛门。两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释名有二。先通。后别。言四谛者。即是通名。四是标数。谛是实义。真义。如义。不颠倒义。无虚诳义。如大婆沙。若依大乘。如所说相不舍离义。由观此故。到究竟。清净义是谛义。如瑜伽说。言别名者。一苦。二集。三灭。四道。逼迫名苦。生长名集。寂静名灭。出离名道。广如婆沙俱舍正理。第二出体。萨婆多宗五取蕴是若谛。有漏因是集谛。彼择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依经部宗。诸名色是苦谛。业烦恼是集谛。业烦恼尽是灭谛。止观是道谛。依大乘宗亦同经部。故不繁述。广如别章。言十二缘者。谓无明行乃至老死。三除中愚。于境不了。故名无明。福等三业迁流造作。名之为行。眼等八识。了别境界。故名为识。想等色等召表质碍。故曰名色。眼等六根。生长心等。名为六处。苦等三触。触对前境。故名为触。苦等三受。领顺违等。名之为受。自体等贪。贪染自境。故名为爱。欲等四取。执取境等。名之为取。行识等种。能招生等。故名为有。识等五法。本无今有。名之为生。即彼五法。衰变灭坏。故名老死。若具分别。义如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