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欲生经注

  如是阿难从是起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名字从识识因缘阿难为有名字 每至结句辄重者云名色从识注识为名色因缘反覆言也。
  有因缘阿难识若问是便对有从何因缘有识名字因缘有识当从是因缘阿难分别解为名字因缘识 惟识之本本当是行。而今言名字五大名识也。即六大痴也。有六大痴心作淫行。淫行中有识。共出六大故名字也。
  若阿难识不得名字驻已识不得驻得增上为有生老死苦习能致有不阿难言不 省文有似上乘望识入胎受有名字。身或七日或三根成而胎伤。宁滋长成十二缘不也。若当尔者与上不毕也。又此说无名字是无常之说。非尽谛言也。而今少行又文乱。似出经时未皮缺也。就而通之者云。大不信无痴。岂得望行与望识不也。夫万冥存乎痴。万照存乎慧。故此经以痴为本。以谛对也。
  如是阿难从是致 致生也。从六大生望识也。
  从是本 望识以六大为。
  从是习 习痴以成识也。
  从是因缘 因痴有识缘也。上二十事实有十八皆然也。
  识令有名字名字因缘有识 十二事穷此。
  是如是为识因缘名字名字因缘识止是说名止是处对止是诤本现当从有慧莫受 称名字反覆而结之。云止是者十二事终是说名字处也。对止是者上诸云便对也。诤本见者三耶见也。堕耶见则失正观。正观四慧也现当见也故曰诤本。见当从慧莫受也。
  几因缘阿难为计痛是为身阿难言是法本从佛是法正本佛自归本佛愿令佛说令从佛说是说受解利佛言听阿难善哉善哉谛受念佛便说贤者阿难应唯然从佛闻佛便说是或阿难有见是痛为身 失忧三更而愚堕为身。
  或有见是痛计非身但为身更痛法见是为身 但为已上称痛而云无也。此云身更痛法与漏分布三痛身更知同也。上三痛亦皆云更知也。以身更为异耳。
  或一身为是痛见不为身亦不为痛法见痛法计是不为身但为见是身为身 但为已上亦称上二事云无也。见后解中云不觉。乃后问解三事亦云见也。觉见义同耳。但有有为异也。不不解也。觉悟之称也。漏分布曰三痛心更知。似其事也。若不尔者。宜言三痛觉由身也。上言三痛更由身也。犹六觉六更也。此下散说为三痛病。其文亡而错。得下慧心解三事之重释。以次此非其事也。
  彼阿难或为在是痛计为身 由痛而修身也。此即下道慧解痛文也。而迸续此为痛病也。
  当为对说是 此文意称上计痛为身者辟而执之也下色重解不称为宾主也。
  是痛贤者为三辈有乐痛有苦痛有不乐不苦痛是贤者三痛见何痛应作身乐痛时阿难是时二痛已为灭为苦亦不乐亦不苦是时但为乐更乐痛阿难非常苦要灭乐阿难痛已灭离身不在身计 将明无身。故云痛有三而身一。何适为身耶。欲言乐痛是身。当其亲乐则无苦与不乐不苦三痛。而今一乐非身明矣。又令[庶-廿+(臣*巳)]譃观其常。身死败灭以谛照之。复非身明白矣。
  是如是是时阿难苦痛便时是时为两痛已灭为乐亦苦是时但为更苦痛苦阿难痛非常苦尽法苦阿难痛已尽身不复更知是时阿难 与乐痛同义不别解也。此中乐亦苦。苦上少三字。宜言乐亦不乐不苦也。便字从宜为更也。
  亦不苦亦不乐不更是痛是时两痛灭痛亦苦但为是时不苦不乐更是痛不苦不乐阿难痛法非常苦尽不苦不乐阿难痛已尽应无有身自有是计或阿难为行道 亦同上二义也。长下不字也。中云痛亦苦。宜云乐亦苦也。不大乐不大苦中中人也。
  为是非常法痛为计见身或有阿难为行道 常观三痛计身之见也。
  放散乐苦痛为自见计身如是阿难因缘不应可为痛作身见身 得明慧观则三痛放散因缘。长息永。无痛之作身想。
  彼阿难或不痛计见是身但为身法更痛 但为上称痛而云无也。但云身更痛者身历三痛而作身也。漏分布曰。三痛身更知。即此事也。
  便可报若贤者无有痛更亦不见所更宁当应有是不 上更痛计为身。佛教答曰尚不痛计身。宁犹有身更可修身耶。上痛更称反身更法。身更法言所更约耳。言二不见似尽灭也。设问对计非身。宁应是法更。
  是时阿难比丘不痛为见计非是身宁应是法更痛亦见是身不阿难言不 既教答无痛更无缘修身。又反以质阿难也。不痛为见计非是者。言第二身更痛无第一痛计身也。二与三都无非常尽灭直言。宁应者。此二事皆仍上三痛。故云宁。宁者既两痛灭。安得独称身耶。雅理并罗义不只立也。
  如是阿难是因缘亦不应亦不可令或一无有痛计是身。但为身更痛 但为已上亦称也。反称结句也。
  彼阿难所不计痛为身亦不见是痛非身 将说第三云无第一也。
  亦不身更痛亦痛法不见不计是身 云无第二也。
  但为计我为不觉是身是身 觉见也。觉三痛计为身也。云不觉觉也。
  便可报一切贤者自计身 计独觉也觉是身也。
  不更痛 句倒也。即无第二也。
  宁应有身不 此言自觉身为身不更痛法。又不痛计身三名并宁应独觉身是身耶。独上三痛何痛应作身也。当一两灭何得并称也。
  是时比丘不痛为身身亦不更痛痛法亦不为身有身 二无第一第二也。
  但为不觉身耳如是观身宁应身不阿难言不 云三事并列。何得独有身也。上设问对此问阿难。
  如是因缘阿难不应令无有痛为身亦不身为更亦不应法为身亦不应不觉身为身如是阿难一切痛为作身已痛见见是身 事无适作身也。
  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不为痛作身为见不见身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有阿难比丘不为痛作身亦不见痛为身 行者得四非常解尽谛慧者。不计三痛而有身也。既不计三痛则不快痛之见。著身想也。
  亦不为身更亦不痛法计为身 分痛法耳宜合痛法。亦上三痛但身更。知心更知望得知为异也。
  亦不见身见为身 见觉也。上身更此身觉为异耳。
  亦不从或有是身亦不从是见见是身已如是见不复致世间令不复受世间 有是身者故上计痛有是身也。撮三事之二云既无半。则不致受世间也。致至也。
  已不复受致世间便不复忧已不复忧便无为度世便自知为己尽生义病死忧已毕 三痛身尽则不致不受十一苦也。
  行已足所应作已作不复还在世间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计痛为身自方便作亦不见见为身 齐至也。至此身最后竟身也。身则毕于此不受更身。故曰不还世间也。
  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为色作身阿难报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有阿难或为行道为少色行为身 少贪身不乃殷勤。
  阿难或为行道为不少色行为身 将及二胜一无也。
  亦色无有量行为身但为少不色行为身 但为二字宜上在色无量上也。不为少不色重腾焉也。无量者殷勤贪内外色也。
  或有阿难为行道亦不为少色亦不为无有量色 腾无第一第二及三也。
  亦不色少行为身 不色小及第一也内不少贪外微著也。
  或有阿难为行道亦不为少色亦不为无有量色亦不无有少色行为身 腾无上三。
  但为不色无有量行为身 反第二也。内不色无有量外殷勤也。
  彼阿难或为行道少色行为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少色行为身己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 现在犹是计贪。少计贪少色以起者。身时虽身死亡。续贪身思存想像未知系痴行道。不应与此为匹。而愚与俱以致此身此而还也。对匹也俱也。齐至也。死而不解无常也。
  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自方便计作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自方计作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令结使 自计方便方便贪色命终不绝也。不自坊闲至此而止故为身结身使也上自计方便如当过下宁也可无一条耳此说病耳而云行道道当知也。
  彼阿难或为行道不少色为作行身但为色无有量计作为是身现是阿难或为行道色无有量为计作身身已坏死。令复现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为计身色无有量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令色无有量为身令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少色亦无有量色计但为念少色为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为计身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自计为致身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令身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无有量。亦不无有色少。亦不无有色无有量。为堕行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无有量。亦不无有色少。亦不无有色无有量。为计堕身己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无有量。自计为致身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令不色为使结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自计为致身身几因缘阿难为行道色不行作身。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或阿难为行道或不为色作身 计四大有身相也都曰也。
  亦不为色计为身 少色也脱少字。云解道行者不起小色而滞身也。
  亦不为色无有量 量多著四大息此多色也亦不为色少 为下小无字也。无色小反第一也。亦息此结也。十报内无有小色外见小端正也。
  亦不为色无有量计为身 为下亦少不字也。此反第二也。行谛亦废之也。十报内不念不趣端正外见色不趣端正色也。
  彼阿难为行道不少色为作身亦不为计是身 如道行道行谛也。得此慧者忘少著四大色也。
  现是阿难为行道不为少色作身亦不为堕是身己身坏死令不复见是身相像 现是犹是时也。是行时不贪小色见身非常灭尽永绝。今身著色之想也。
  不为是对行对如是是无有齐是 对今身后也无有身猗之二至此一也。
  阿难为行道为不少色为身亦不计为是身齐是阿难为行道为不少色为身不使结 云至此无身之相则无贪身之七使九结也。
  彼阿难或为行道不为色无有量。为身亦不作色为身现在是阿难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计是身己身坏死令不复见身相像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身计。如是阿难齐是或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现是阿难为行道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己身坏死令不复见身相像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如是阿难齐是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令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计是身现是阿难为行道不为不色阿难为身亦不堕计为成身己身坏死如是身令不复见。是计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计是身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亦令不使结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成身。亦不堕计是身。亦有是七处阿难令识得驻亦有二受行从得解 三道则张欲界为五。并三界天为一。九神止处。则分色无色。合欲为一也。论五道者。以流浪受苦为失故精说三恶道。总天为一也。说九止者论能弘教受三观者故自人始不及三苦也。分一受者精粗相从观法不异也。二受皆居满毕之位故有解名也。
  有色为令从是有若干身若干思想辟或人或天是为第一识止处。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为梵天长寿本在处是为第二识止处。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为明声是为第三识止处。有色为令从是一身一像思亦一辟天名为遍净是为第四识止处。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色想度多想灭为无有量空空慧受意止辟天名为空慧行是名第五识止处。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空行竟过无有量识从慧受意止辟天名为识慧是名为第六识止处。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识慧过度无有量不用从是慧意受止辟天名为不用从受慧是为第七识止处。何等为阿难亦有二受行。从得解有。从色因缘行道。令不更思想辟天名为不思想。是为一受行。从得解有。从不色因缘行道。一切从不用得度。为受不思想亦有思想受行止辟天名为不思想亦有思想。是为二受行。从得解彼阿难所第一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若干身若干思想辟名为人亦一处 色身也有也有欲之形故曰色也。由欲界身行道谛故曰行道也。六天已下其形非一故曰若干也。心亦各异故曰若干想也。辟行字也。
  若阿难行道是识止处已知 知欲天及人阴持入身为本也。
  亦知是识从是习 习天及人识不能舍也。知者慧也。
  亦知从是没 没尽也。从天及人身天下灭者。谛知如篾曰尽也。
  亦知是所乐 七处结曰昧也 贪乐天及人身故曰乐也。知之为尽。
  亦知是更苦 天及人身由之受苦也。知一苦则慧也。
  亦知是从得出要如有知 出要法句言得要生尽也。故七处曰欲能治能弃能度也。尽谛有四事。出要是其一也。凡六事皆曰知。行道谛之慧也。六事皆曰是。是六天已下下及人身识所依也。七处三观经。一皆知五阴之一。而阴有六情也。一一皆知阴。阴有习三四知阴尽行道。又曰。亦知色味亦知色出要。此七处也。三观者。观身色观五阴观六情也。三观即七处之每第一阴入也。言以道谛尽谛苦出要谛。观阴人及乐而阴之也。五阴[聲-耳+卵]盖经以五阴为五习尽为七处昧苦出要为三观。文小异大同身三经唯七处三观经有道谛二经皆七事而已。然俱曰行道亦道谛也。皆曰知亦谛也。如至识知。或曰。如本知知非谛何也。知观同义也。九九止即天身为观地习天之习天之身会灭行道味乐天乐天乐乐必有苦能断天贪可名活道故曰出要也。皆四谛观观九处也。所谓微而显约而具也。十报单用阴习尽而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