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

  一切种妙智者。谓证得如来最极清净智断故。谓于染污清净二法一切种数相差别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又复如来住无漏界。为作一切有情所作事故。于十方土示佛生有现身言说。心有所行有所宣说。成等正觉转妙法轮。入大寂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是亦名为一切种妙智。
  又相好等诸佛功德。为释经义略已示现。若广分别如菩萨地应知如是已别说。九事总分别今当说颂曰。
  当知前九事  初为二所依
  次二后六种  摄杂染清净
  染依差别故  清净所缘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别故  言说等因故
  彼果功德故  数次第唯尔

  论曰。前九事中。初一切事为二所依。一杂染所依。二清净所依。由次二事摄诸杂染。一由界事。二由杂染事。由后六事摄诸清净。一由谛事。二由依止事。三由觉分事。四由众生事。五由果事。六由功德事。由二种事摄杂染中杂染所依故。杂染差别故。由六种事摄清净中清净境界故。于境界中心不流散故。由不散乱于所缘境正方便故。正方便者位差别故。及言说等因故。正方便果故。彼果功德故。此中位差别故。言说等因故。此二建立众生事应知。言说等因故者。为言说易故。为随顺世间故。为避怖畏故。为令信知自他功德过恶成就故。由是因缘此九种事数。决定及次第决定。应知为欲思量。如此九事复应广说。颂曰。
  欲思量无量  诸问答差别
  由诸佛语言  事与想摄故

  论曰。若欲思量如上九事无量问答差别者。由二种摄故应可思量。一由一切佛语言事摄故。二由一切佛语言想摄故。此中一切佛语言事摄者。谓由三种经应知。一由增十经。二由广义经。三由集异门经。一切佛语言想摄者。由四种嗢拖南伽他。何者为四。颂曰。
  句迷惑戏论  住真实净妙
  寂静性道理  假施设现观
  方所位分别  作执持增减
  闇语所觉上  远离转藏护
  简择与现行  睡眠及相属
  诸相摄相应  说任持次第
  所作境瑜伽  奢摩他与观
  诸作意教授  德菩提圣教

  论曰。句者。所谓六处。无量境界无量方所无量时节。复有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复有三界。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复有四辈。一在家辈二出家辈。三邬波索迦辈四非人辈。复有三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复有三世。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复有三宝。谓佛宝法宝僧宝。复有三法。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复有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复有四圣谛。谓苦集灭道。复有九次第定。谓初静虑乃至灭受想定。复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复有四种沙门果。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最胜阿罗汉果。复有众多最胜功德。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辩六神通等。复依广乘有五种事。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复有二种空性。一众生空性二法空性。复有二种无我性。一众生无我性二法无我性。复有远离二边处中之行。谓远离增益边及损减边。复有四种真实。一世间所成。二道理所成。三烦恼障净智所行处。四所知障净智所行处。复有四种寻思。谓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复有四种如实遍智。谓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复有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复有三种无自性性。一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性。三胜义无自性性。复有五相大菩提。谓自性故功用故方便故转故还故。复有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转五正转果。谓最初发心故。于诸有情起大悲故。波罗蜜多故。摄事故。自他相续成熟故。复有五无量想。一有情界无量想。二世界无量想。三法界无量想。四所调伏界无量想。五所调伏方便界无量想。复有真实义随至。谓于一切无量法中随至真如及此中智。复有不思议威德信解。复有无障碍智。复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复有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断习气。一切种妙智。如上所说。略唯二种。一声闻乘中所释句。二大乘中所释句。迷惑者。谓四颠倒。一于无常中计常颠倒。二于苦中计乐颠倒。三于不净中计净颠倒。四于无我中计我颠倒。戏论者。谓诸烦恼及杂烦恼。诸蕴住者。谓四识住及七识住。真实者。谓真如及四圣谛。净者。谓三种净性。一自体净性。二境界净性。三阶位净性。妙者。所谓三宝处胜建立故名为妙。寂静者。谓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证果。皆名寂静。性者。谓诸法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总名为性。道理者。谓诸缘起及四道理。假施设者。谓唯于法假立众生及唯于相假立。诸法现观者。谓六种现观。如成现观品当说。
  方所者。所谓色蕴。位者。所谓受蕴。分别者。所谓想蕴。作者。谓诸行蕴。执持者。所谓识蕴。增者。此有二种应知。一烦恼增二业增。如增减亦二种。谓烦恼减业减。闇者。谓无明疑。语者。谓十二分语趣说名为语。所觉者。谓种种所说法义名为所觉。上者。谓沙门果。远离者。谓五种远离。一恶行远离。二淫欲远离。三众具远离。四聚会远离。五烦恼远离。转者。所谓三界及与五趣。藏护者。所谓恋过去希未来著现在。简择者。所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事句无事句。色法非色法。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有诤无诤。有味著无味著。依耽嗜依出离。世间出世间。摄属不摄属。内外粗细胜劣远近。有所缘无所缘。相应不相应。有行无行。有所依无所依。因非因果非果。异熟非异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异熟无异熟。有执受无执受。四大种造非四大种造。同分彼同分。有上无上。过去未来现在。善不善无记。欲系色系无色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断修断无断。复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复有四依。一依法不依众生。二依义不依文。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智不依识。复有四无量。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遍觉支。八圣道支。四种行。四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解脱。胜处。遍处等。现行者。谓烦恼缠。睡眠者。谓烦恼随眠。相属者。所谓六处。同一依止相属应知。复有诸法能引摄法。彼亦展转相属应知。复有诸根境界能取所取相属应知。诸相摄者。有十一种相摄。一更互摄。二界摄。三相摄四种类摄。五分位摄。六不相离摄。七时摄。八方摄。九一分摄。十全分摄。十一胜义摄。相应者。所谓五种应知。一与他性相应非自性。二于他性相应中与不相违法相应非相违法。三于不相违相应中下中上品相似相应非不相似。四于下中上品相似相应中同时相应非不同时。五于同时相应中同地相应非不同地。说者。所谓四种言说。一见言说二闻言说。三觉言说四知言说。任持者。所谓四种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次第者。所谓五种次第。一流转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说次第。四生次第。五现观次第。所作者。谓八种所作。一依止灭二依止转。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五得果六离欲。七转根八发起神通。境者。谓四种所缘。一遍所缘。二令行净所缘。三善巧所缘。四令烦恼净所缘。瑜伽者。此或四种或九种。四种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九种者。一世间道二出世间道。三方便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升进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奢摩他者。谓九种心住。观者。谓三种事观。或四种观。或六事差别所缘观。应知。三事观者。一有相观二寻求观三审察观。四种者。一简择诸法观。二极简择诸法观。三遍筹量观。四遍审察观。六事差别所缘观者。一义所缘观二事所缘观。三相所缘观四分所缘观。五时所缘观。六道理所缘观。诸作意者。谓七种作意。一了相作意二胜解作意三远离作意。四摄乐作意五观察作意。六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究竟果作意。教授者。谓五种教授。一教教授二证教授三随次教授。四不颠倒教授五神变教授。德者。谓如前所说。无量解脱等诸功德法。菩提者。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无上正等菩提。圣教者。谓授归依制立学处。施设听者。建立师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诃欲爱味示欲过失。显说杂染及清净法。教导出离称赞功德。广说一切清净分法。复次颂曰。
  若欲正修行  遍知等功德
  由十种法行  及六种理趣

  论曰。若诸行者。于前九事欲正修行。遍知永断作证修集诸功德等。由十法行及六理趣。应当修学。十种法行。已如前说。六种理趣者。一真义理趣。二证得理趣。三教导理趣。四离二边理趣五不思议理趣。六意乐理趣。

    显扬圣教论卷第四



    显扬圣教论卷第五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净义品第二之一

  如是已说。九事净义今当说。颂曰。
  诸论中胜论  亦善入瑜伽
  清净义应知  由具四净德

  论曰。此显扬圣教论。于诸论中最为殊胜。何者诸论。略有四种。一像正法论谓依圣教倒显法相。二外医治论。谓外医方。三诘诤论。谓诸外道虚妄推度。四矫诳论。谓婆罗门诸恶咒术。云何此论能胜诸论由此论中能显无倒诸法相故。究竟能治内心病故。对治诘诤恶咒术故。又此论中四论可得非于余论。是故最胜。何者四论。一非二边论。二非一向论。三一切取断遍知论。四立正相论。非二边论者。谓非有非无非异非不异非我非无我非常非断。如是等论。非一向论者。非一切乐悉应习近。谓能引无义利者。非一切乐悉不习近谓能引有义利者。如乐苦亦尔。如是等论。一切取断。遍知论者。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断遍知论。立正相论者。谓无倒施设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如是等论。
  亦善入瑜伽者。有四种瑜伽。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此论善顺彼故名善入瑜伽。
  清净义应知者。应知建立能显不共德第二名。
  由具四净德者。欲显此名如义建立。云何此论。具四净德。颂曰。
  摄一切义故  彼外不坏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坏故

  论曰。摄一切义故者。由此论中摄一切义。谓九种义或十种义或五种义或四种义或三种义。九种义者。已如摄事品中说。
  十种义者。一尽所知义二如所知义。三能取义四所取义。五所依住义六所受用义。七颠倒义八不颠倒义。九杂染义十清净义。此中尽所知义者。谓于杂染清净法中。穷一切种差别边际。是名尽所知义。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如是等。如所知义者。即于杂染清净法中真如实性。是名如所知义。此复七种。谓流转真如乃至正行真如。能取义者。谓五内色处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又能取义。亦是所取。所依住义者。谓外世界依此所住有情界可得。所谓村田百村田千村田百千村田如是广说。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数百千世界极微尘等十方无量无数世界。所受用义者。谓所摄受众具。颠倒义者。谓即于能取等义中。于无常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如是乃至于无我我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不颠倒义者。谓对治如前所说颠倒应知。杂染义者。有三种。于三界中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清净义者。谓为证三种杂染离系故。所修一切菩提分法。此十种义摄一切义应知。
  五种义者。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义。三应知遍知。四得遍知果。五受用遍知果。所遍知事者。谓一切所知事。若诸蕴事。若内处事。若外处事如是等。所遍知义者。谓尽一切种如所应知。若世俗谛若胜义谛。若功德若过失。若诸缘若三世。若起住坏相若如病等。若苦集若真如实际法性。若广若略。若一向记若分别记。若反问记若置记。若隐若显。如是等所遍知义应知。遍知者。谓能取前二境菩提分法。得遍知果者。谓永灭贪欲嗔恚愚痴及无遗余贪嗔痴断。四沙门果。及诸声闻独觉如来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证。受用遍知果者。谓即于所证法中解脱智及广为他开示演说分别。此五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
  四种义者。一心所执义。二领纳义。三了别义。四杂染清净义。此四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三种义者。一文义。二义义。三界义。文义者。谓名身等。义义者。谓十种义应知。一真实相。二遍知相。三永断相。四作证相。五修习相。六即于真实等相种种差别相。七所依能依相属相。八能障碍遍知等法相。九能随顺遍知等法相。十于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失功德相。界义者。谓五种界。一器世界。二有情世界。三法界。四所调伏界。五所调伏方便界。此三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
  彼外不坏故者。彼上诸义一切外道所不能坏。正道理论不可制伏故。一切外道。略有五种。一说我外道。二说常外道。三说断外道。四说现法涅槃外道。五说无因外道。
  易入故者。由此论中文圆显故。其义易入。非如婆罗门诸恶咒论文阙隐故义难可入。入已行不失坏故者。由此论中义圆正故。若已入者如说修行自义不失。非如外道邪论彼自入已虽如说行空无自义。
  如是此论摄义净故。不可坏净故。易入净故。行清净故。名清净义应知。今此论中显薄伽梵所说何法。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