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论
摄大乘论释论
释曰。于坏失因缘中。恶智者颠倒取故。如诸外道以恶智故有所坏失。余成立散乱等障碍。对治义皆可知。
论曰。前四波罗蜜为不散乱因缘故。一波罗蜜不散乱成就。由依止不散乱故。得如理正觉诸法实义故。一切佛法则得生起。如是一切佛法生起处故。成立六数。
释曰。一切佛法住处者。一切佛法以此为因故成立。第二六数因缘波罗蜜唯六不增。由依止不散乱故。得如理正觉。诸法实义故者。由依止禅波罗蜜故。般若波罗蜜得如实觉了。诸义余诸句义可知。
论曰。由施波罗蜜故摄受众生。由戒波罗蜜故不损害众生。由忍波罗蜜故能安受他损害。由精进波罗蜜故能作彼所应作事。由此等摄受因缘故。令所成熟众生得受调伏。彼等未得寂静心者。令得三摩提故。已得寂静心者。令得解脱故。于教化时即得成熟如是成熟众生住处故。成立六数。应如是知。
释曰。第三成立六数因缘中。一切众生教化随顺者。一切众生中作教化成熟事。随顺相应。由此得成故。唯有六为成立。令出离故。于心未寂静者。以禅波罗蜜令得寂静心。已寂静者。以般若波罗蜜令得解脱故得成熟。于教化时者。谓教诫教授时。
相章第三
论曰。此六波罗蜜相云何可见。有六种最胜故。一依止最胜。菩提心为依止故。二事最胜。具足修行故。三所为最胜。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四方便善巧最胜。无分别智所摄故。五回向最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六清净最胜。烦恼障智障等灭平等出生故。
释曰。此布施等以何相故。得波罗蜜名。由世间及声闻等亦有布施等。是故须说其相。波罗蜜相有六种依止最胜者。由一切处一切时依止菩提心故。事最胜者。无有一人于若内若外物具足现行。唯菩萨能具足现行者。谓行布施故。所为最胜者。凡所布施唯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方便善巧最胜者。谓三轮清净名善巧方便。由无施物及施者受者等分别故。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故。得布施等名。回向最胜者。由此布施等回向无上菩提故。清净最胜者。若至佛果施等此时得清净。彼时离烦恼障智障得具足出生故。
论曰。云何是施即波罗蜜。波罗蜜即是施耶。自有施非波罗蜜。应作四句。如施余波罗蜜作四句亦尔。如所应知。
释曰。云何是施即是波罗蜜。波罗蜜即是施耶者。此是问分也。答中有布施非波罗蜜。谓远离六种最胜故。有波罗蜜非布施者。谓戒等波罗蜜。为六种最胜所摄故。有施即波罗蜜者。谓施是六种最胜所摄故。有非施非波罗蜜者。谓离六种最胜行。持戒等如是。一切波罗蜜中四句皆尔应知。
次第章第四
论曰。此诸波罗蜜何故如此次第说。前波罗蜜生后波罗蜜。随顺故。
立名章第五
论曰。复次此诸波罗蜜得名云何可见。为出过一切世间声闻及辟支佛施等。善趣彼岸故名波罗蜜。能破散悭吝贫穷故名陀。得大果报及福德资粮故名那。是故名陀那。能灭破戒及恶趣故名尸。得善趣及定故名罗。是故名尸罗。能尽嗔忿及怨仇故名羼。得住自及他安隐故名提。是故名羼提。能舍离懈怠及诸恶不善法故名毗。得出生无量善法令增长故名唎耶。是故名毗唎耶。能舍散乱故名地耶。得引心住内故名那。是故名地耶那。能除遣一切见处恶智故名钵逻。得知真如法及种类法故名肾穰。是名钵逻肾穰。
释曰。今显示其名。诸波罗蜜通名皆以到彼岸故。名波罗蜜度一切世间及声闻辟支佛等。施等彼岸故称波罗蜜。各各名者。因时破悭。何以故。由破悭故。则能无碍布施。果时除贫穷故名陀。于果时得大果报及福德资粮故名那。是为陀那。因时息恶戒果时灭恶趣故名尸。果时得善趣及得现前三摩提故名罗。是为尸罗。如是诸波罗蜜释名如其相应。得住自他安隐者。由自身不为嗔恚过失所恼故。又不生他苦故他亦安隐。
修习章第六
论曰。修诸波罗蜜云何应见。略说有五种修应知。一方便起行修。二信解修。三思惟修。四巧便修。五作所应作修。于中四修如前说。复次作所应作修者。诸佛至诸波罗蜜圆满位已。然以无功用心。不舍佛事修诸波罗蜜。
释曰。于五种修中。方便起行修者。谓于方便中发起正行故。作所应作修者。诸佛住于法身无复功用。然不舍诸佛事。已离现行诸波罗蜜。但为摄化众生故。由此修故。得作所应作事。
论曰。复次思惟修者。爱味随喜愿得思惟故。有六种深心所摄修。一宽深心。二牢固深心。三欢喜深心。四荷恩深心。五大志深心。六胜益深心。若菩萨齐尔所阿僧祇劫得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尔所时念念中舍一切身。及以满恒伽河沙等世界七宝。奉诸如来乃至坐道场已来。菩萨施心无有厌足。亦于尔所时念念中。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中行四威仪无有一切资生之具。一心现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坐道场。此菩萨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心无有厌足。此是菩萨宽深心。复次若此菩萨乃至坐道场不舍此无厌足心。此名牢固深心。若此菩萨以六波罗蜜摄化众生时。生胜欢喜过于所摄化众生。是名菩萨欢喜深心。若此菩萨以六波罗蜜摄化时。见众生于我有胜恩。非我于众生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深心。若此菩萨六波罗蜜聚集善根。回与众生令得可爱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深心。若此菩萨以如是六波罗蜜聚集善根。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胜益深心。此等六种深心所摄名为爱味思惟。复次若此菩萨于余无量六种深心。修习相应菩萨所有善根而生随喜。此名菩萨六种深心所摄随喜思惟修。复次若此菩萨愿令一切众生皆得六种深心所摄六波罗蜜。亦愿自身乃至坐道场。常不离六种深心所摄修六波罗蜜。是名菩萨六种深心所摄愿得思惟修。若但闻此菩萨六种深心所摄思惟修。生一念净信即得出生无量福德。朽坏一切极恶业障。何况菩萨。
释曰。于尔所时念念中者。假令三阿僧祇时量为一念。以如是念。亦经尔所时得菩提。于尔所时念念中舍自身等。其义论本中次第可解。亦如此次第乃至尔所时得菩提。于尔所时。或随行尸罗等亦尔。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无有一切资生具者。此言显示住处艰难及无供身之具。朽坏一切极恶业障者。此中朽坏者。由善乐欲故无力能与果报故。又对治趣恶道故是名朽坏。宽大心者。即是此中无厌足心。即此等心长时不舍即是牢固心。此中牢固者。谓长时故。余心义可解。
差别章第七
论曰。此诸波罗蜜差别云何可见。各有三种应知。谓法施。财施。无畏施。守护戒。摄善法戒。作利众生戒。受恶事忍。安苦忍。法思惟忍。被铠精进。发行精进。不怯弱不退转无厌足精进。安乐住定。出生定。作所应作定。无分别方便智。无分别智。无分别后得智。
释曰。说诸波罗蜜差别者。显示其体故。于中何故有法施等三种。由法施故增益他人善根。由财施故增益他身。由无畏施故增益他心。以此因缘故。显示三种施。戒三种中守护戒者。是依止戒。余二戒依止此住故。由住守护戒故。摄善法戒得出生佛法及菩提故名依止。利众生戒依止住故。得成熟众生故名依止。忍三种中受恶事忍者。若他作恶事能忍受之。菩萨作众生利益事时。由此忍力故。于生死苦不能退转。安苦忍者。由有忍力故。于生死中病等。诸苦不能退转。法思惟忍者。由此忍故。思惟法时能忍受故。此忍即是前二忍依止处。于精进中有三种体。如世尊修多罗说。是势力。是精进。是堪能是牢固超越。是不舍重轭。此等五句即是解释精进三种体。于中被铠精进故得势力。以此为初。由发行精进故。得正精进于发行时不怯弱不动转。无厌足精进等。如其次第即是堪能牢固超越不舍重轭等。以此三句释之。由有人初求无上菩提有势力。于发行时有精进。但心下劣。为对治此故。须堪能若有堪能则心不退屈。下劣。即是退屈。若人虽心不下劣。然于生死苦中心则扰动则于佛果生退屈。为对治此故。须不动精进及牢固超越。是故说此牢固超越。由牢固超越故于苦不退。有人虽于苦不退。然于少生足。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说无厌足精进。于少不生足故。及即显示不舍重轭精进。由此义故说三种精进。于定中亦三。乐住者。由现见法安乐而住故。名乐住。出生者。由出生六神通故。作所应作者。由依止禅那故。作众生利益事故。名作所应作。由此等义故定立三种。般若中成立三体。其义可解。
摄章第八
论曰。此诸波罗蜜摄义云何可见。此等摄一切善法故。彼体相故。彼随顺故。彼津液故。
释曰。此等摄义云何可见者问。此等波罗蜜摄诸善法云何可见。由应知所修善法为波罗蜜所摄。彼所修善法摄波罗蜜亦尔。此等摄一切善法者。此中一切善法即是菩提分法。彼体相故者。是般若体相。彼津液故者。彼六神通十力等诸余功德皆是此津液。彼随顺故者。谓信猗等与此相随顺故。应如此知。
对治章第九
论曰。此诸波罗蜜障碍云何可见。摄一切烦恼应知。彼体相故。彼因缘故。彼果故。
释曰。如所显示诸波罗蜜摄一切善法。如彼所治摄一切染法。今当显示。于中彼体相故者。是彼欲等体相。彼因缘故者。谓悭等因缘。如不信邪见等故生悭。彼果故者如悭吝破戒嗔恚故为果。
功德章第十
论曰。此诸波罗蜜功德云何可见。菩萨于生死流转中摄取自在故。摄取大生故。摄取大伴助大眷属故。摄取大事业方便成就故。摄取无恼害少尘垢身故。摄取善知一切工巧等明处论故。此等果报无可讥嫌。乃至坐道场。作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现前功德。
释曰。诸波罗蜜功德菩萨果报无可讥嫌。非如外果报有可讥嫌。以染污故。以无常故。波罗蜜果报则非无常。何以故。由说乃至坐道场故。又彼唯是自为不为于他故。说发起利益一切众生事。波罗蜜果即是一切波罗蜜果功德。并无讥嫌。
互显章第十一
论曰。此诸波罗蜜更互相显云何可见。世尊有处一切六波罗蜜。或以施名说。或以戒名说。或以忍名说。或以精进名说。或以定名说。或以智名说。此中有何意诸波罗蜜中。修一波罗蜜时。诸余波罗蜜皆来助成。依此意故。此中有摄持偈。
数相及次第 名字修功德
差别摄所治 功德更互显
释曰。于三百偈。般若波罗蜜中说一波罗蜜。即说一切波罗蜜。此有何意。行一波罗蜜一切波罗蜜皆来助成。以此意故。于布施时得守摄身口。即是戒波罗蜜事。乃至知因果智是般若波罗蜜事。余波罗蜜助成义如其相应。释入因果竟。
摄大乘论释论修差别胜相胜语第五
对治章第一
论曰。如是说应知相入因果已彼修差别云何可见。此修有菩萨十地。何者为十。谓欢喜地。离垢地。照明地。焰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等诸地成立为十。云何可见。对治十种障碍无明故。此等十种应知。法界亦有十种无明为障住。云何应知。十种法界。初地遍行义故。二地最胜义故。三地最上津液所流义故。四地无摄义故。五地体无差别义故。六地无染净义故。七地种种法无差别义故。八地不增减义故。九地相自在依止义故。及刹自在依止义故。智自在依止义故。十地业自在依止义故。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故。此中说偈。
遍行最胜义 最上津液流
如是无摄义 及体无差别
无染无净义 无种种差别
不增不减义 四自在依止
法界中无明 十障非染污
于十地为障 对治说诸地
复次此无明于声闻非染污。于菩萨是染污应知。
释曰。今显修差别。云何十种应知。法界谓遍满义乃至三摩提陀罗尼自在义。此十种应知。法界于地地中各一种应知。然无明力故不能知。为对治彼无明十障故有十地。何者为十。一凡夫性。二邪行于众生身等。三闇钝故于闻思修忘失。四微细烦恼现行与身见等共生下品故。意念所缘故。远去现行微细故。应知此为微细。五下乘般涅槃。六粗相行。七微细相行。八于无相作功用。九不作众生利益事。十于诸法不得自在。今当释遍行偈义。法界一切处遍行。何以故。一切法无有一法非无我者故。最胜义者。知此义于一切法中最胜。即是二地所流津液。最胜者。若知所有大乘正说。是最胜所流津液即得三地。于中无有我所取。如郁单越人无有我所。证法界时。即得如是无有我所。由此智故。即得四地。此即是体无差别。非如眼色等随诸众生体异各各差别。由此智得入五地。亦无染本性不染故。无染即是净。由此智故。得入六地。修多罗等种种义。虽复差别成立然无有异。由此智得入七地。烦恼灭时不减。净法长时不增。相自在依止。刹自在依止故。由此智得入八地。于相中得自在由随其所欲相即现前故。于刹自在如欲令刹变为金。即得成故名自在。于中智自在者。依止辩才智自在故。得入九地身等业自在依止故。陀罗尼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故。得入十地。复次此无明于声闻非染污由不入是诸地故。若入初地时即通达一切地者。何故复次第安立诸地。为释此难故。随所行行彼行。所入成立为地。虽于初地一切通达。然得成立诸地故。
立名章第二
论曰。复次何故初地名欢喜。由最初得自他利成就功能故。何故第二地名离垢。由远离破戒垢故。何故第三地名照明。由不退三摩地三摩钵底。所依止。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第四地名为焰。以菩提分法焚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为难胜。真俗二智更互相违极难而相应故。何故六地名为现前。缘生智为依止。令般若波罗蜜行现前故。何故七地名为远行。至功用行后边故。何故八地名为不动。一切相行不动故。何故九地名为善慧。辩才智最胜故。何故十地名为法云。由总相缘一切法智。为一切陀罗尼三摩地门藏故如云。又粗重障如虚空云能覆障故。又法身圆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