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

  论曰。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释曰。所染初识者。谓来此间最初生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者。谓初生识应无因生。所依止者谓所依止。彼熏习者。烦恼熏习。
  论曰。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释曰。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者。谓六识已灭。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者。谓对治识非后世间识生起因。复于后时者。谓复从此出世心后。彼诸熏习者。谓余烦恼及随烦恼所有熏习。及所依止者。谓所依识。应无种子而更得生者。谓若无有阿赖耶识。彼应无因而更得生。此中烦恼即是杂染。是故说名烦恼杂染。由上道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论曰。云何为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释曰。为辩业杂染不得成因缘故。次问云何业杂染不成业为缘识不相应故者。谓福非福及不动行生已谢灭。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当于何处安立熏习。如六识身。不能任持所有熏习。于诸烦恼杂染事中已具显示。此若无者。谓若无有行为缘识。取为缘有亦不相应者。谓亦无有取为缘有。此复何缘。谓前诸行所熏习识。由取力故。熏习增长转成有故。此中即业是杂染性。名业杂染或依于业而有杂染。名业杂染。若不信有阿赖耶识。此业杂染亦不得成。

    摄大乘论释卷第二



    摄大乘论释卷第三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论曰。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释曰。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如生杂染亦不得成。今当显示。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者。谓得自体不相应故。
  论曰。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释曰。非等引地。即是欲界。没者死也。染污意识。即是烦恼俱行意识。结生相续者。谓摄受自体。此染污意识。缘生有为境。于中有中灭。言和合者。识与赤白同一安危。若和合识即是意识。依此复生所余意识。是则一时二意识转。谓所依止和合意识。及能依止所余意识。又和合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何以故。依染污故。时无断故。谓此意识贪等烦恼所染污。意为所依止。缘生有境故。是染污即此为依。名依染污。于此位中所依异熟不容染污。是无记故。此和合识常无间断。任业转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者。意识所缘明了可得。所谓诸法。此和合识无有如是明了所缘。是故此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
  论曰。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释曰。结生相续已者。谓已得自体。若离异熟识者。谓离阿赖耶识。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者。谓余六识各别处故。易动转故。且如眼识眼为别依。如是其余耳等诸识。耳等色根为各别依。由此道理。如是诸识但应执受自所依根。又此诸识易动转故。或时无有。若离阿赖耶识。尔时眼等诸根无能执受。便应烂坏。
  论曰。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释曰。若离异熟识者。谓离阿赖耶识如不得成。今当显示。谓世尊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中识缘名者。谓六识中非色四蕴。识缘色者。谓羯逻蓝。若不说有阿赖耶识。何等名为名色缘识。由依名色刹那展转。相似相续流转不绝。
  论曰。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释曰。此言显示识食不成。如世尊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此中段食者。是能转变。由转变故饶益所依。触食者是能取境。由暂能见色等境界。便令所依饶益生故。意思食者。是能悕望。由希望故饶益所依。如远见水虽渴不死。识食者。是能执受。由执受故所依久住。若不尔者应同死尸。不久烂坏。是故应许识亦是食。能作所依饶益事故。此中触食属六识身。意思食者属悕望意。有何别识可说为食。又若无心睡眠闷绝。入灭定等。六识身灭。谁复有余能执受身令不烂坏。若有弃舍阿赖耶识。身必烂坏。
  论曰。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释曰。如是已说非等引地结生相续。离异熟识不可得成。如等引地亦不得成。今当显示。谓于此处由染污识结生相续。于等引地。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言染污者。彼地烦恼之所染污。彼地烦恼者。谓餐定味等。此染污心在不定地。不定地没从此没已。即彼地心云何现前。既不现前。云何当得结生相续。由此道理。定应许有阿赖耶识。无始时来。恒有彼地此心熏习。由此熏习此心现行。由此心故结生相续。
  论曰。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释曰。生无色界者。谓已解脱。色染污善心者。谓能爱味及三摩地。应无种子者。谓应无因。应无依持者。谓应无依。复有别义。谓此二心若无种子从何而生。若无依持依何而转。阿赖耶识所摄受故。从自种生为所依故。令此能依相续而转。
  论曰。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
  释曰。即于彼界若出世心现在前时。除此所余是世间心。彼世间心尔时皆灭。如是彼趣便应永断。不由功用自然证得无余涅槃。既无此理。不应拨无阿赖耶识。
  论曰。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释曰。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或时起彼无所有处出世间心。令现在前。由彼处心极明利故。又由非想非非想处心闇钝故。住于彼处极明利心起出世心。令现在前。此出世心不应以彼第一第二为所依趣。由彼二地皆世间故。又生余地起余地心现在前故。二所依趣俱不应理。又即此心不应涅槃为所依趣。有余依故。如是三种为所依趣既不得成。若不信有阿赖耶识。此出世心何所依趣。
  论曰。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释曰。将舍命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身分渐冷。以造善者必定上升。若造恶者必定下坠。若不许有阿赖耶识为能执受。云何得有所依渐冷。阿赖耶识能执受故。或下或上如其次第。随所舍处身即有冷。
  论曰。云何世间清净不成。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释曰。如世间清净理不得成。今当显示。谓为远离欲缠贪故。以欲缠善心修加行时。即此欲缠加行善心。未曾为彼色缠善心之所熏习。不俱生灭故。今色缠心应无种子自然而生。又过去世色缠善心。多生所间余识所隔。唯无有故。已过去故。不得为今定心种子。展转传来为今因缘者。阿赖耶识持彼种故。今色缠心从自种生。加行善心非无功力。言功力者。但增上缘。非是因缘。由彼增上力生此色缠心。如是远离色缠贪等。如应当知。
  论曰。云何出世清净不成。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释曰。如出世间清净不成。今当显示。此他言音如理作意者。谓与言音相应作意。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者。是与正见相应。出世间心被间隔义。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者。谓于后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者。谓经长时已谢隔越。决定无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者。谓彼久灭现无有体不能为因。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者。谓在世间意识之中故。言此中闻熏习者。依他言音正闻熏习。摄受彼种子者。在意识中摄受出世清净。种子不相应故者。谓彼所计不应理故。云何可说此从彼生。
  论曰。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释曰。云何等者。谓异熟识是所治因。为能治因不应道理。又出世心昔未曾习者。谓先未生故。彼熏习决定应无者。由此因故。彼出世心无有熏习。决定无疑。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者。为显法界异声闻等。言最清净。由佛世尊所证法界。永断烦恼所知障故。从最清净法界所流经等教法。名最清净法界等流。无倒听闻如是经等故名正闻。由此正闻所起熏习。名为熏习。或复正闻即是熏习。是故说名正闻熏习。即此熏习相续住在阿赖耶识。为因能起出世间心。是故说言从最清净法界所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论曰。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释曰。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尔何过。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即为阿赖耶识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即应别有所依。乃至证得诸佛菩提者。谓乃至得诸佛所证无上菩提。此闻熏习者。即是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者。谓随在一相续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者。此闻熏习与异熟识。虽不同性而寄识中。犹如水乳和合俱转。然非阿赖耶识等者。虽复和合似一性转。然非即是阿赖耶识。是能对治阿赖耶识。种子性故。
  论曰。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
  释曰。此中下中上品者。应知依闻思修所成慧说。由彼一一有三种故。复有别义。闻所成慧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是上品。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者。谓依闻等数数猛利而修作故。又于此中下品为因。得成中品。中品为因得成上品。
  论曰。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险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又此熏习非阿赖耶识。是法身解脱身摄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既一切种所依转已。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无种子而转。一切种永断。
  释曰。已能对治诸烦恼缠者。谓是能断增上贪等现起转因。已能对治诸险恶趣者。谓若能断诸烦恼缠。即能对治诸险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者。谓若虽有顺后受业应堕恶趣。而能为彼作朽坏因。举要言之此闻熏习能治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恶业。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者。谓是当来逢事善友自身得因。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者。谓诸异生菩萨名初修业菩萨。亦是法身种子故。说亦法身摄。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者。谓声闻等正闻熏习。唯是解脱因。唯得解脱身不得法身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