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

  论曰。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释曰。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者。谓知诸义唯是遍计分别所作。由是故言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者。举其唯识即取意言。了知一切唯意言性。由此悟入依他起性。一切似义无容得生者谓无如是品类实义可似其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者。谓唯识相亦不得起。何以故。计有识时即有义故。从是已后现证真如。此现证位不可宣说。内自证故。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者。所缘谓真如。能缘谓真智。此二平等譬如虚空。即是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义。由不分别所取能取。是故说名无分别智。如是悟入圆成实性。
  论曰。此中有颂。
  法补特伽罗  法义略广性
  不净净究竟  名所行差别

  释曰。如前所说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何等为名。几品类义为答此问。以颂显示名类差别。此中法名者。谓色受眼耳等。补特伽罗名者。谓佛及随信行等。又法名者。谓契经等。义名者。谓依此法义。略名者。谓有情等。广名者。谓彼一一各别能诠。姓名者。谓诸字本母。不净名者。谓诸异生。净名者。谓有学等。究竟名者。谓一切法总相所缘。是诸菩萨所缘名类略有十种。一法名谓眼等。二补特伽罗名谓我等。三法名谓十二分教。四义名谓此十二分教所诠诸义。五略名谓一切法为无为等。六广名谓色受等及虚空等七姓名。谓阿字为初诃字为后。八不净名谓诸异生。九净名谓诸见谛。十究竟名谓一切法总相所缘。即是二智所缘境界。谓出世智及后得智。以一切法真如实际为所缘故。以一切法种种相别为所缘故。如十地等。此中意取于一切义总相缘智所缘境界。如是品类。是诸菩萨名所行别。
  论曰。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释曰。生如来家者。由此能令诸佛种性无断绝故。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由作是思。如我自身欲般涅槃。一切有情亦如是故。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由得菩萨等意乐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由此位中得佛法身。证得此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又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谓证自他平等性故。如于自身欲尽众苦。于他亦尔。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谓与一切菩萨意乐加行皆平等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见彼法界与己法界无差别故。
  论曰。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释曰。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者。谓由止观所显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者。此中及相是及因义。于阿赖耶识中。诸杂染法种子。名阿赖耶识诸相种子。复举相者。为欲显示即彼种子是所缘相。如是说已。显彼种子因果俱断。若无分别智断一切障证得佛法。此后得智复何所用。无分别智不能宣说诸因果法。无分别故。由是因缘须后得智。宣说所有诸因果法常无颠倒。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者。谓阿赖耶识为因。一切了别相中者。谓识为因见相分中。由后得智见如幻等。及宣说时皆无颠倒。
  论曰。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决择分依止。云何应知。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暖顺决择分依止。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顺决择分依止。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
  释曰。于一切处入真观时。皆有四种顺决择分。故于此中亦应显示。是顺决择分依止者。谓决择分因所依止义。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者。谓于无义中起下品爱乐。以其明名。显下品无义智三摩地名。显此无义智所依止定。于上品无义忍中者。谓于无义中起上品爱乐。有明增三摩地者。谓以明名。显上品无义智三摩地名。显此无义智所依止定。谛顺忍依止者。法无我理名谛。此忍顺彼名谛顺忍。此云何成。谓于外无中已决定者。于无能取亦深爱乐。应知于利顺忍转时。是现观边者。谓现观时义。
  论曰。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于如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而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释曰。于如所说安立十地者。谓于随说安立菩萨十种地中。由缘总法者。谓缘总相非分别缘。言出世者。无分别智。后得即是能成立智。此不应说唯是世间。由于世间未积习故。亦不应说唯出世间。由随世间而现前故。由是因缘不可定说而得转依者。由缘总智故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者。谓我当证三种佛身故勤修行。
  论曰。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释曰。由涅槃差别者。以菩萨现观摄受无住大般涅槃。声闻不尔。由清净差别者。以菩萨现观永断烦恼及诸习气。能净佛土。声闻不尔。
  论曰。此中有二颂。
  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  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  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  是即入三性

  释曰。将入真观故说二颂。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者。谓名于事为客事于名为客。非称彼体故。由定而观故名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者。应当推寻义之自性差别并无。唯有识量。唯有自性差别假立。言实智者。应知即是如实遍智。谓由四种寻思为因。发生四种如实遍智。所言观无义唯有分别三者。谓观于义本无所有。唯有三种虚妄分别谓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彼无故此无者。谓义无故分别亦无。何以故。若有所分别义。可有能缘分别。由义无所有故。当知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谓于此中悟入三性。观见名事互为客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性观见二种本无有义唯有分别量。唯有名自性差别假立故。即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观见此分别故。即是悟入圆成实性。如是名为悟入三性。
  论曰。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释曰。为入真观授以正教。于此义中说其二颂。菩萨依定位。观影唯是心者。谓观似法似义影像。唯是其心谁能观。谓菩萨在何位于定位。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者。谓此位中义想既遣。审观似法似义之想唯是自心。如是住内心者。如摄自心住于无义。即是令心住于内心。知所取非有者。谓了所取义无所有。次能取亦无者。由所取义既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之性亦不得成。后触无所得者。谓从此后触证真如。由此真如无所得故名无所得。
  论曰。复有别五现观伽他。如大乘经庄严论说。
  福德智慧二资粮  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  故了义趣唯言类
  若知诸义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  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  等住二无真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  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  如大良药消众毒
  佛说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  勇猛疾归德海岸

  释曰。复有现观伽他如经庄严论说。其中难解于此显示。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者。资粮有二种。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谓施等三波罗蜜多是福德资粮。第六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多二资粮摄。何以故。若为智慧而行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德而行精进。是福德资粮。如是静虑波罗蜜多亦通二种。若缘无量而修静虑。是福德资粮。余是智慧资粮。如是资粮是谁所有。谓诸菩萨长远难度名无边际。如无边语非无有边。但以多故得无边称此亦如是。于法思量善决已者。要由定后思惟诸法。方善决定非余所能。故了义趣唯言类者。谓了知诸义唯意言为因。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者。谓若了知似义显现唯是意言。即住似义唯心正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谓从此后现证真如。永离所取能取二相。如入现证次当显示。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者。体知离心无所缘义。彼无有故。即会能缘心亦非有。知者了达二皆无者。谓诸菩萨了达此二悉皆是无。等住二无真法界者。谓平等住离义离心真实法界。慧者无分别智力者。谓诸菩萨无分别智所有势力。周遍平等常顺行者。于平等中随顺而行。观契经等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性平等故。内外诸法皆如是观故名周遍。常者时恒。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者。灭谓除灭。依谓所依。即所依中杂染法因极难了故。如溪谷林榛梗难入。过失聚者。是杂染法熏习自性。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谓由佛教善安其慧置真如中。及能缘彼根本心中。根本心者。谓缘如来所有正教总为一相。应知即是无分别心。了知念趣唯分别者。谓彼安住根本心已。为说正教。由后得智念诸义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者。谓诸菩萨由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巧方便故。速趣佛果功德海岸。如是五颂总略义者。谓第一颂显资粮道。第二初半显加行道。后半第三显于见道第四一颂显于修道。第五一颂显究竟道。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彼入因果分第五

  论曰。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此菩萨不著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释曰。若于尔时得入唯识。即于是时证得清净增上意乐波罗蜜多。现起加行者。谓波罗蜜多现行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者。谓即于此波罗蜜多相应圣教。虽极甚深而能信解。爱重作意者。谓即于彼见胜功德深生爱味。欣乐作意者。谓如已到最胜彼岸。诸佛所得清净意乐。愿我及彼一切有情亦当证得。
  论曰。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  得无分别智
  希求胜解净  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  皆得见诸佛
  了知菩提近  以无难得故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释曰。如是清净增上意乐有何等相。而能摄彼波罗蜜多。为答此问。次说三颂显示其相。已圆满白法者。谓先于彼胜解行地。善备资粮故。于此中白法圆满。及得利疾忍者。忍有三品。谓软中上。此中最上名利疾忍。由是所缘而得清净。次当显示。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者。谓于大乘名于自乘。此中宣说无量甚深广大事故。法无我性名甚深事。虚空藏等诸三摩地名广大事。由是作意而得清净。次当显示。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者。谓若觉知一切诸法唯有分别。即能获得无分别智。意乐自体。次当显示。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者。欲及胜解俱清净故意乐清净。应知此中欲名希求。信名胜解。意乐瑞相。次当显示。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者。前谓意乐清净位前。此谓意乐清净位中。皆得见佛是其瑞相。言法流。谓定位中。意乐胜利。次当显示。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者。谓此位中见菩提近得。彼能得胜方便故。得不为难。此三颂中显示清净增上意乐。有如是资粮。如是堪忍。如是所缘。如是作意。如是自体。如是瑞相。如是胜利。由此三颂。成立清净增上意乐所有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