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问何故诸蕴如是次第。答由识住故。谓四识住及识。又前为后依故。如其色相而领受故。如所领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随彼彼处而了别故。如其色相而领受者。谓由随顺乐受等根境二力故。乐受等生。如所领受而了知者。谓随所受取诸相故。如所了知而思作者。谓随所想造诸业故。如所思作随彼彼处而了别者。谓随所作业于诸境界及异趣中识转变故。又由染污清净故。谓若依是处而起染净。若由领受取相造作故。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清净。由此理故说蕴次第。若依是处起染净者。谓依有根身。若由领受者。谓由有染无染等受。如其次第染污清净。若由取相造作者。谓由如理不如理转故。如其次第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清净者。谓心有粗重无粗重生故。
何故诸界如是次第。由随世事差别转故。云何世事差别而转。谓诸世间最初相见。既相见已更相问讯。既问讯已即受沐浴涂香花鬘。次受种种上妙饮食。次受种种卧具侍女。然后意界处处分别。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随此次第建立识界。如界次第处亦如是。问蕴义云何。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彼一切略说一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蕴。如是乃至识蕴当知依止十一种。爱所依处故。于色等法建立过去等差别。十一种爱者。谓顾恋爱。希望爱。执著爱。内我爱。境界爱。欲爱定爱。恶行苦爱。妙行乐爱。远爱。近爱。由如是爱所缘境故。如其次第立过去等种种差别。又有差别。谓已生未生差别故能取所取差别故。外门内门差别故。染不染差别故。近远差别故。如其所应于色等诸法建立过去等差别。已生者。谓过去现在。未生者。谓未来。外门者。谓不定地内门者。谓诸定地。余句易了不复分别。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大材蕴。依止色等发起生等广大苦故。如经言。如是纯大众苦蕴集。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如肩荷担。荷杂染担者。谓烦恼等诸杂染法依色等故。譬如世间身之一分能荷于担。即此一分名肩名蕴。色等亦尔。能荷杂染担故。名之为蕴。
问界义云何。答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为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是界义。又能持因果性义是界义。能持因果性者。谓于十八界中根境诸界及六识界。如其次第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是界义。摄持一切法差别者。谓诸经说地等诸界及所余界。随其所应皆十八界摄。
问处义云何。答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当知种子义。摄一切法差别义。亦是处义。
复次如佛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问以何义故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答以无我故。离净故。少味故。不坚实故。谓非有远离虚妄不坚实义。是经所说诸句义。又为对治我净乐常四颠倒故。如其次第说无我等诸句差别。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二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三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三
复次蕴界处广分别云何嗢拖南曰。
实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
过去世等诸缘等 云何几种为何义
问蕴界处中云何实有。几是实有。为何义故观实有耶。答谓不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实有义。一切皆是实有。为舍执著实有我故。观察实有。所以建立此三问者。为断相事二愚及增益执故。云何实有者辩实有相为断相愚。一切实有者为断事愚。舍著实我者为断增益执。如是余处如理应知。不待名言根境者。谓不分别色受等名言而取自所取义。不待此余根境者。谓不待此所余义而觉自所觉境。非如于瓶等事要待名言及色香等方起瓶等觉。
云何假有。几是假有。为何义故观假有耶。谓待于名言此余根境是假有义。一切皆是假有。为舍执著。实有我故。观察假有。
云何世俗有几是世俗有。为何义故观世俗有耶。谓杂染所缘是世俗有义。一切皆是世俗有。为舍执著杂染相我故。观察世俗有杂染所缘者。能发一切杂染义故。杂染相我者。执我为杂染因故。
云何胜义有。几是胜义有。为何义故观胜义有耶。谓清净所缘是胜义有义。一切皆是胜义有。为舍执著清净我相故。观察胜义有。清净所缘者。为得清净缘此境界。是最胜智所行义故。一切皆是胜义有者。以一切法不离真如故。诸法无我性是名真如。彼无我性真实有故。
云何所知。几是所知。为何义故观所知耶。谓所知有五种色。心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无为。色谓色蕴。十色界十色处及法界法处所摄诸色。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心不相应行谓不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无为谓法界法处一分。若依是处杂染清净。若所杂染及所清净。若能杂染及能清净。若于此分位。若此清净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处者谓色法。所染净者。谓心法。能染净者。谓贪等信等心所有法如其次第。分位者。谓于色心及心法分位。假立心不相应行法。清净性者。谓清净无为法。如其所应非一切。所以者何。唯法界及择灭。是清净性故。又所知法者。谓信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内证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厌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无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义智所行故。当知此中以十三种智所缘境界。显示所知义。十三智者。谓闻所生智。思所生智。世间修所生智。胜义智。他心智法智种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无生智。大乘智。如是诸智随其次第是信解等智他心智名他性智者。谓缘他心为境故。法智名下智者。谓于诸谛最初生故。种类智名上智者。谓从法智后所生故为厌患故名厌患智。为不起故名不起智。缘无生故名无生智。缘智故名智智。缘究竟故名究竟智。缘大义故名大义智。自利利他名为大义。为舍执著知者见者我故。观察所知。
云何所识。几是所识。为何义故观所识耶。谓无分别故。有分别故。因故转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细差别故。当知是所识义。无分别者。谓五识身。有分别者。谓意识身。因者。谓阿赖耶识。转者。谓所余识。相者。谓根及义。相所生者。谓根义所生诸识。能治所治者。谓有贪离贪。有嗔离嗔。有痴离痴。如是等。微细差别者。谓七种难识了别差别。故七种难识了别者。一不可知了别器了别。谓一切时无分别行相故。二种种行相了别。谓一法一行有种种相。此难建立是故微细。三俱有了别。谓一时间诸识俱起。云何各别了自境界。此难建立是故微细。当知此微细言通一切处。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了别。谓具缚者云何有贪等心。须臾转变起离贪等心。五习气了别。谓诸业现行熏习于心。云何非离心外别有习气亦非即心。又与果时次第而转。六相续了别。谓无量种感自身业熏习在识。云何于余明了将命终位暂起觉悟。余业熏习转于异趣令生相续。七解脱了别。谓阿罗汉心证得第一无戏论法性。超过生死曾所积习一切种有漏行。云何此心行相流转。此难建立是故微细。如是当知。一切皆是所识。为舍执著能见者等我故。观察所识。见者等言当知。为显见者闻者嗅者尝者触者识者。
云何所通达。几是所通达为何义故观所通达耶。谓转变故随闻故入行故来故往故出离故。是所通达义言所通达者。谓六神通所有境界。以如意通运转差别所显故。说此所通达境界名为转变。以天耳通了达种种异趣音声故名随闻。以他心通了有贪等种种心行。故名入行。以宿住通了过去生展转来事。故名来。以天眼通了达未来所往生事故名往。以漏尽通了知解脱三界方便故名出离。如是一切皆是所通达。后以三通遍缘一切境界故。为舍执著自威德我故。观察所通达。
云何有色。几是有色。为何义故观有色耶。谓色自性故。依大种故。喜集故。有方所故。处遍满故。方所可说故。方处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属故。随逐故。显了故。变坏故。显示故积集建立故。外门故。内门故。长远故。分限故。暂时故。示现故。是有色义。色自性者。谓即用色法为自性故名为有色。非与余色合故名为有色。是故最初说色自性。依大种者。此显与余色合故名有色。诸所造色与大种色合故名有色。诸大种色展转合故名有色。喜集者。即有色法以喜为集名为喜集。非如现在喜爱以先触受等为集名为喜集。有方所者。有分量故。处遍满者。形量遍十方故。方所可说者。可说在此在彼方故。方处所行者。谓随所住方所缘性故。二同所行者。谓二有情共所缘性故。非如无色法。如自所受他不能取故。相属者。谓眼识等亦名有色系。属有色根故。随逐者。谓生无色界异生诸色种子所随逐故。显了者谓诸寻思由能显了所缘境故。变坏者。谓五蕴。由手等所触受等所切。随其所应即便变坏以变坏是色义故。显示者。谓诸言说显示义故。积集建立者。谓极微已上色。有微细分可建立故外门者。谓欲界色。妙欲爱所生故。内门者谓色界色。定心爱所生故。由此道理说彼诸色。名意生身。长远者。谓异生色不可建立。前后两际有边量故。分限者。谓有学色。已作生死分限故。暂时者。谓无学色。唯余现在一有身故。示现者。谓如来等所现诸色。唯是示现非真实故。一切皆是有色。或随所应。一切是有色者。谓变坏色等。随所应者。谓余色外门等六。色差别当知与受等共。为舍执著有色我故。观察有色。
云何无色。几是无色。为何义故观无色耶谓有色相违是无色义。一切皆是无色。或随所应。为舍执著无色我故。观察无色。一切是无色者。谓与无色相系属故。
云何有见。几是有见。为何义故观有见耶。谓眼所行境是有见义。余差别如有色说。谓如前说。色自性等乃至示现说名有色。如是有见自性等乃至示现。说名有见一切皆是有见。或随所应。一切是有见者。谓相属有见。等所以者何。诸无色法与有见色相属故。亦名有见为舍执著眼境我故。观察有见。
云何无见。几是无见。为何义故观无见耶。谓有见相违是无见义。一切皆是无见。或随所应。为舍执著非眼境我故。观察无见。
云何有对。几是有对为何义故观有对耶。谓诸有见者皆是有对。又三因故说名有对。谓种类故。积集故。不修治故。种类者。谓诸色法互为能碍。互为所碍。能碍往来是有对义。此唯应言互为能碍。所以复言互为所碍者。为建立光明等色是有对故。以彼唯是所碍非能碍性性自尔故。种类是自性义。积集者。谓极微已上。以一极微无对碍故。不修治者。谓非三摩地自在转色。定自在力所转诸色无对碍故。如平等心。诸天又损害依处。是有对义谓若依若缘能生嗔恚名为有对。即以如是有对义故。一切皆是有对。或随所应。谓所余义为舍执著不遍行我故。观察有对。
云何无对。几是无对。为何义故观无对耶。谓有对相违是无对义。一切皆是无对。或随所应为舍执著遍行我故。观察无对。云何有漏。几是有漏。为何义故观有漏耶。谓漏自性故。漏相属故。漏所缚故。漏所随故。漏随顺故漏种类故。是有漏义。漏自性者。谓诸漏自性漏性合故名为有漏。漏相属者。谓漏共有心心法。及眼等漏相应故。漏所依故。如其次第名有漏。漏所缚者谓有漏善法。由漏势力招后有故。漏所随者。谓余地法。亦为余地诸漏粗重所随逐故。漏随顺者。为顺决择分。虽为烦恼粗重所随。然得建立为无漏性。以背一切有顺彼对治故。漏种类者。谓阿罗汉有漏诸蕴。前生烦恼所起故。五取蕴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有漏。谓除最后三界二处少分圣道眷属及诸无为。非有漏故。为舍执著漏合我故。观察有漏。
云何无漏。几是无漏。为何义故观无漏耶。谓有漏相违是无漏义。五无取蕴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无漏。为舍执著离漏我故。观察无漏。
云何有诤。几是有诤。为何义故观有诤耶。谓以依如是贪嗔痴故。执持刀杖发起一切斗讼违诤。执持刀杖等是诤因贪等是诤自性。如是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所随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诤义。乃至有漏有尔所量。有诤亦尔。彼所随义故。为舍执著诤合我故。观察有诤。
云何无诤。几是无诤。为何义故观无诤耶。谓有诤相违是无诤义。乃至无漏有尔所量无诤亦尔。为舍执著离诤我故观察无诤。
云何有染。几是有染。为何义故观有染耶。谓若依如是贪嗔痴故。染著后有自身。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染义。染著后有者。谓贪嗔痴是染著。后有因故名染。云何嗔恚是染著后有因。谓由憎嫉诸清净法染著后有故。如是乃至有诤有尔所量。有染亦尔。为舍执著染合我故观察有染。
云何无染。几是无染。为何义故观无染耶。谓有染相违是无染义。乃至无诤有尔所量。无染亦尔。为舍执著离染我故。观察无染。云何依耽嗜。几是依耽嗜。为何义故观衣耽嗜耶。谓若依如是贪嗔痴故。染著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依耽嗜义。何等嗔恚能起染著。谓憎嫉出离如是乃至有染有尔所量。依耽嗜亦尔。为舍执著耽嗜合我故。观察依耽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