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
知因及念依 共果与信解
四意随次第 修习诸善根
释曰。此偈有四种作意。一知因作意。二念依作意。三共果作意。四信解作意。菩萨最初住性而作是念。我今自见波罗蜜性知可增长。是名知因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已发大心诸波罗蜜决定当得圆满。何以故。以此大心为依止故。是名念依作意。次作是念。我已发心。为利自他勤修诸波罗蜜。此果若共即愿受之。若不共他即愿不受。是名共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勤行自他利时。应通达涅槃真实方便。所谓不染三轮如过去诸佛曾解。未来诸佛当解。现住诸佛今解。我皆正信。是名信解作意。如是后后作意应知。次第亦尔。偈曰。
得喜有四种 二恶不能退
应知随修意 此复有四种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得喜作意。二不退作意。三随修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今信解诸波罗蜜得四种喜。谓障断喜聚满喜。摄自他二利喜。与依报二果喜。是名得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为成就自他佛法修行诸波罗蜜时。虽遇恶人违逆恶事逼恼终无退心。是名不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为得无上菩提。于诸波罗蜜应起四种随修。所谓应忏悔六波罗蜜诸障。应随喜六波罗蜜诸行。应劝请六波罗蜜法义。应以六波罗蜜回向无上菩提是名随修作意。偈曰。
净信及领受 乐说与被钾
起愿亦悕望 方便复七种
释曰。此偈有七种作意。一净信作意。二领受作意。三乐说作意。四被钾作意。五起愿作意。六悕望作意。七方便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今应于诸波罗蜜法义起深信力持。是名净信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诸波罗蜜法义。应一向起求不生诽谤。是名领受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以诸波罗蜜法义开示他人。是名乐说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令诸波罗蜜满足起大勇猛。是名被钾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为满足诸波罗蜜愿值满足诸缘。是名起愿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求正成就缘。是名悕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思惟诸波罗蜜业伴方便。是名方便作意。此中被钾作意。起愿作意。悕望作意。教授中当分别。偈曰。
勇猛及怜愍 如是二作意
应知二差别 一一有四种
释曰。此偈有二种作意。一勇猛作意。二怜愍作意。此二各有四种差别。菩萨思惟方便已。次作是念。我今应起四种勇猛为坚牢故。为成熟故。为供养故。为亲近故。为坚牢者六。六波罗蜜修。所谓六施乃至六智。六施谓施施乃至施智。戒等六种亦复如是。为成熟者。以诸波罗蜜为摄物方便成熟众生。为供养者以檀为利益供养。以戒等为修行供养。为亲近者。亲近不倒教授诸波罗蜜人。是名勇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起四无量心。诸波罗蜜现前时应起慈心。悭等现前时应起悲心。他人诸波罗蜜现前时应起喜心。他人信诸波罗蜜时应起无染心。是名怜愍作意偈曰。
有羞亦有乐 及以无屈心
修治与称说 此复为五种
释曰。此偈有五种作意。一有羞作意。二有乐作意。三无屈作意。四修治作意。五称说作意。菩萨次作是念。若我于诸波罗蜜。懈怠不作及以邪作。应起深惭愧等。应转檀等不转是名有羞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所缘诸波罗蜜境界。应持心不乱。是名有乐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退诸波罗蜜方便作怨家想。是名无屈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诸波罗蜜相应诸论。应善集修治。是名修治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为生他解。应如其根器应赞扬诸波罗蜜法义。是名称说作意。偈曰。
依度得菩提 非随自在等
过恶及功德 此二亦应知
释曰。此偈有二作意。一依度作意。二应知作意。菩萨如前称扬已。次作是念。我今依止诸波罗蜜得大菩提。非依自在天等。是名依度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知障诸波罗蜜过恶及诸波罗蜜功德。是名应知作意。偈曰。
喜集及见义 乐求求四种
平等无分别 现持当缘故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喜集作意。二见义作意。三乐求作意。菩萨知已。次作是念。我应欢喜聚集福智二聚。是名喜集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见诸波罗蜜自性。能得无上菩提利益。是名见义作意。次作是念。今见是利应起四求。一求平等。止观双修故。二求无分别。三轮清净故。三求现持。求持能成诸度法义故。四求当缘。求未来成就诸度缘故。是名乐求作意。偈曰。
七非有取见 四种希有想
翻此非希有 此想亦有四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见非有取作意。二希有想作意。三非希有想作意。菩萨乐求已。次作是念。七种非有取。我今应见。一非有为有非有取。二过失非失非有取。三功德非德非有取。四非常为常非有取。五非乐为乐非有取。六非我为我非有取。七寂灭非灭非有取。如来为对治此七非有取。次第说空等三三昧。及说四种法优陀那。是名见非有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诸波罗蜜。应起四种希有想。所谓大想广想不求报恩想不期果报想。是名希有想作意。次作是念。翻此希有于诸波罗蜜亦有四种非希有想。所谓由诸波罗蜜广大故。能得无上菩提。能住自他平等。能不求一切世间供养。能不求过诸世间胜身胜财。是名非希有想作意。偈曰。
离堕众生边 大义及转施
究竟与无间 如是复五种
释曰。此偈有五种作意。一离边作意。二大义作意。三转施作意。四究竟作意。五无间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今应以诸波罗蜜于一切众生转。是名离边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以诸波罗蜜广饶益一切众生。是名大义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所有诸波罗蜜功德愿施一切众生。是名转施作意。次作是念。愿一切众生所有诸波罗蜜三处究竟。谓菩萨地究竟。如来地究竟。利益众生究竟。是名究竟作意。次作是念。我应修习诸波罗蜜于一切时无有间断。是名无间作意。偈曰。
方便恒随摄 心住不颠倒
于退则不喜 进则欢喜生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随摄作意。二不喜作意。三欢喜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今应住不颠倒心于佛所知应以诸波罗蜜恒时随摄。是名随摄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退屈诸波罗蜜者不应生悦。是名不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增进诸波罗蜜者应生庆悦。是名欢喜作意。偈曰。
相似不欲修 真实欲修习
不随及欲得 欲得有二种
释曰。此偈有四种作意。一不欲修作意。二欲修作意。三不随作意。四欲得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今于相似诸波罗蜜不应修习。是名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真实诸波罗蜜应勤修习。是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诸波罗蜜障碍作意应断。是名不随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欲得授记位诸波罗蜜。欲得决定地诸波罗蜜。是名欲得作意。偈曰。
定作未来行 常观他行满
信解自第一 知体无上故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定作作意。二观他作意。三我胜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见当来诸趣以智方便一切波罗蜜决定当行。是名定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观十方诸大菩萨诸波罗蜜得满足时愿我亦得满足。同一事故。是名观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自信所行诸波罗蜜。于诸行中最为第一。何以故。我观此体更无上故。是名我胜作意。偈曰。
以此诸作意 修习于诸度
菩萨一切时 善根得圆满
释曰。此偈总结前义应知。已说求长养善根。次说求法差别。偈曰。
求法谓增长 上意及广大 有障亦无障 及以诸神通
无身亦有身 得身及满身
多慢及少慢 及以无慢故
释曰。求法有十三种差别。一者增长求。谓以正闻增长信故。二者上意求。谓在佛边受法流故。三者广大求。谓得神通菩萨具足远闻诸佛法故。四者有障求。谓初增长信者故。五者无障求。谓上意求者故。六者神通求。谓广大求者故。七者无身求。谓闻思慧无法身故。八者有身求。谓修慧有多闻熏习种子身故。九者得身求。谓初地至七地。十者满身求。谓八九十地。十一者多慢求。谓信行地。十二者少慢求。谓初七地。十三者无慢求。谓后三地。已说求法差别。次说求法因缘。偈曰。
为色为非色 为通为正法
相好及病愈 自在无尽因
释曰。求法有四因缘。一为色。二为非色。三为神通。四为正法。为色者。相好因故。为非色者。灭烦恼病因故。为神通者。自在因故。为正法者。无尽因故。如梵天王问经说。菩萨求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宝想。难得义故。二者如良药想。除病义故。三者如财物想。不散义故。四者如涅槃想。苦灭义故。由法是相好庄严因故如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病因故如良药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财物想。由法是正法无尽因故如涅槃想。已说求法因缘。次说求远离分别。偈曰。
无体体增减 一异自别相
如名如义者 分别有十种
释曰。有十种分别。一者无体分别。二者有体分别。三者增益分别。四者损减分别。五者一相分别。六者异相分别。七者自相分别。八者别相分别。九者如名起义分别。十者如义起名分别。般若波罗蜜经中为令诸菩萨远离此十种分别故说十种对治。为对治无体分别故。经言有菩萨菩萨。为对治有体分别故。经言不见菩萨等。为对治增益分别故。经言舍利弗色自性空。为对治损减分别故。经言非色灭空。为对治一相分别故。经言若色空非色。为对治异相分别故。经言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为对治自相分别故。经言此色唯名。为对治别相分别故。经言色不生不灭非染非净等。为对治如名起义分别故。经言名者作客故如名义不应著。为对治如义起名分别故。经言一切名不可见不可见故如义名不应著。已说求远离分别。次说求法大偈曰。
菩萨胜勇猛 二求得真实
随顺诸世间 功德如海满
释曰。求法有三种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进求世谛第一义谛。真实不颠倒故。二者他利大。由作世间依怙以第一义安置故。三者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满足故。述求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五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六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弘法品第十三
释曰。已说求法。次应以法为人演说。偈曰。
难得复不坚 愍苦恒喜施
况以法利世 增长亦无尽
释曰。此偈先遮法悭。难得复不坚者。谓身命财。愍苦恒喜施者。菩萨尚能于一切时舍此三种不坚之法施诸苦厄众生。由慈悲故。况以法利世增长亦无尽者。何况大法得之不难而生悭吝。是故菩萨应以此法广利世间。何以故。法得增长亦无尽故。已遮法悭。次说利益。偈曰。
自证不可说 引物说法性
法身寂灭口 悲流如蟒吸
释曰。自证不可说引物说法性者。世尊不说自所证法。由不可说故。为引接众生复以方便而说法性问云何方便。答法身寂灭口悲流如蟒吸。诸佛以法性为身。寂灭为口。极广清净离二障故。以大慈悲流出教网引接众生。譬如大蟒张口吐涎吸引诸物。一切诸佛身口悲同引接亦尔。大悲无尽由毕竟故。偈曰。
彼修得果故 修说非无义
但闻及不闻 修说则无理
释曰。彼修得果故修说非无义者。诸佛以方便说自所证引接世间。由能行者修力自在而得果故。是故彼修及佛所说得非无义。但闻及不闻修说则无理者。若但闻法得见真义。彼修则无利益。若不闻法得入于修。彼说则无利益。已说说法利益。次说说法差别。偈曰。
阿含说证说 谓口谓通力
通力谓相好 余色及虚空
释曰。诸菩萨说法有二种差别。一者阿含说。谓以口力而说。二者证说。谓以通力而说。通力说复有多种。或相好说。或树林说。或乐器说。或空中说。已说说法差别。次说说法成就。偈曰。
无畏及断疑 令信亦显实
如此诸菩萨 说成就应知
释曰。诸菩萨说法成就由四种义。一者无畏。二者断疑。三者令信。四者显实。如梵天王问经说。菩萨四法具足则能开于广大法施。何等为四。一者摄治妙法。二者自慧明净。三者作善丈夫业。四者显示染净。此中第一多闻故得无畏。第二大慧故能断疑。第三不依名利故令他信受。第四由通达世谛第一义谛故能显二种真实。谓染相真实净相真实。偈曰。
美语及离醉 无退无不尽
种种及相应 令解非求利
及以遍教授 复次成就说
释曰。美语者。他嗔骂时不恶报故。离醉者。醉有二种。一他称赞时醉。二自成就时醉。谓家色财等成就生爱喜故。离者如此二醉于心灭故。无退者。不懈怠故。无不尽者。离于法悭一切说故。种种者。不重说故。相应者。不违现比量故。令解者。字句可解故。非求利者。不为财利令彼信故。遍教授者。被三乘故。已说说法成就。次说语成就。偈曰。
不细及调和 善巧亦明了
应机亦离求 分量与无尽
释曰。不细者。遍徒众故。调和者。悦可意故。善巧者。开示字句分明故。明了者。令易解故。应机者。随宜说故。离求者。不依名利说故。分量者。乐闻无厌故。无尽者。不可穷故。已说语成就。次说字成就。偈曰。
举名及释义 随乘亦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