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
二有故识起 人缘则非义
好灭及恶生 言生复非理
释曰。若人执人有实。谓见者闻者觉者识者食者知者说者。若尔彼眼等识起。为以人为缘说人是作者。为以人是主说人是作者。若以人为缘者。二有故识起人缘则非义。由人于识起中无有少力可见故。若以人是主者。好灭及恶生言生复非理。若人为主。已生所爱识。应毕竟令不灭。不应令灭。未生不爱识。应毕竟令不生。不应令生。以是故。汝不应执人是见者乃至识者。复次偈曰。
汝执实人中 何业可成立
无实强令实 违佛三菩提
释曰。若人是实有。汝以何业可得成立。凡是实有必有事业。如眼等净色以见等事业可得成立。人无是等事业可得成立。是故人非实有。复次汝于无实人中强欲令有实人。即违如来三种菩提。一者甚深菩提。二者不共菩提。三者出世菩提。若见实人。则非甚深菩提。则非不共外道菩提。则非世间不习菩提。是故此执是世间所取。是外道著处。是生死。恒习。复次若人是见者乃至识者眼等诸根为有功用为无功用。若有功用为自然起为由人起。问彼何所疑。偈曰。
若用自然起 即有三过生
若以人为缘 眼等则无用
释曰。若言眼等功用自然起者。人于眼等不作事业则有三种过生。若言以人为缘功用得起者。眼等诸根则一向无有功用。问何者是功。用自然起三过。偈曰。
人非作者故 用非常起故
起非一时故 自起则不然
释曰。若眼等功用不待人作自然而起。则人非作者。云何名见者乃至识者。此是第一过失。若眼等功用自然起则应常起。不应起时非常。此是第二过失。若眼等功用常起则起应一时。云何不得并起。此是第三过失。由此义故。若言自然起者不然。问以人为缘复有何过。偈曰。
人住用先无 人坏则人断
更有第三体 为缘无此义
释曰。若言人住与功用为缘者。人既常有。何故功用先无后有。是义不然。若言人坏为缘者。人坏则堕无常。是亦不然。若言更有第三不住不坏人为缘者。无有此义。如是依道理说实人不可得。复次偈曰。
诸法无我印 及说真实空
有我有五过 是故知无我
释曰。法印经中佛说。一切法无我。真实空经中佛说。有业有报作者不可得。舍前阴起后阴。起灭唯法。增五经中说。若执有我有五过失。一者堕于见处起我见命者见。二者同于外道。三者僻行邪行。四者。于空不欲不信不住。五者圣法不得清净。如是依阿含说。有实人亦不可得。问若无实人。云何世尊处处经中而说有人。谓知者负担者及建立随信行等人耶偈曰。
由依染净法 位断说有异
行异相续异 无实假说人
释曰。由依染污法及清净法。有位差别及断差别。故建立假人有差别。若无假人差别则不可说有行差别及相续差别。如知经中说。何等诸法谓染污法。何等为知谓清净法。如负担经中说。何者负担谓染污法。何者弃担谓清净法。若无行差别及相续差别则不可说。此二法为知者负担者。菩提分法多位差别。谓方便道见道修道究竟道。若无行及相续差别则不可说。彼菩提分法有随信行等人差别。由无实人。约法差别可得假说。以此道理。故知所说但是假人。若佛意不说是假人说实人则无用。由起众生我见故。偈曰。
不为起我见 由见已起故
无始已习故 无用应解脱
释曰。佛不应为起众生我见说有实人。由众生我见先已起故。亦不为令众生数习我见说有实人。由众生我见先已习故。亦不为令我见众生得解脱故说有实人。一切无功用者。皆应自然得解脱故。以是故一切未见谛者。有我见而无解脱。非如苦体先时不见后时方见。人不如是。非先不见后时方见。又如苦体先时不见后亦不见。即无解脱人体亦尔。先时亦见后时亦见。则无解脱。若实有我则决定有我所。从此二执即起我爱及余烦恼。如是则无解脱。以是故不应欲得有实人。以我见等过皆悉起故。如是别说菩提分已。次总结前义。偈曰。
惭羞等功德 菩萨常具足
自利既不舍 亦令他利成
释曰。此义如前所显略说。觉分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一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功德品第二十二
释曰。已说菩萨诸觉分。次说菩萨诸功德。偈曰。
舍身及胜位 忍下亦长勤
不味不分别 六行说希有
释曰。此偈显示行希有。檀行者。若能施自身命。则为希有。余非希有。戒行者。若能弃舍胜位慕道出家。则为希有。余非希有。忍行者。若能不顾身命忍于下劣众生。则为希有。余非希有。精进行者。若能长时正勤乃至穷生死际而不断绝。则为希有。余非希有。禅行者。若能于胜定乐而不啖味不彼受生。则为希有。余非希有。慧行者。若能起无分别智。则为希有。余非希有。若声闻人分别四谛而有厌离。菩萨则不尔。是名六种行希有。偈曰。
生在如来家 得记并受职
及以得菩提 四果说希有
释曰。此偈显示果希有。菩萨有四种果。一者入初地时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二者于第八地中而得授记。是斯陀含果。三者于第十地中而得受职。是阿那含果。四者佛地。是阿罗汉果。前三是学果。第四是无学果。已说菩萨希有。次说菩萨非希有。偈曰。
离欲与得悲 胜修及平等
依此修诸度 是行非希有
释曰。若菩萨已得离欲而行布施非为希有。不染于物物易舍故。若菩萨已得大悲而持戒忍辱非为希有。若菩萨已得胜修。谓第八地。由无功用无分别故。行后三度非为希有。若菩萨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诸度亦非希有。由利他时即如自利。无有退屈心故。已说菩萨非希有。次说菩萨平等心。偈曰。
菩萨爱众生 不同生五爱
自身与眷属 子友及诸亲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于诸众生得平等心。众生有五种爱心不得平等。一爱自身。二爱眷属。三爱儿子。四爱朋友。五爱诸亲。由此五爱不得平等亦非毕竟。如人或时亦行自害。菩萨爱众生心则平等。由不舍不退故。偈曰。
无偏及无犯 遍忍起善利
禅亦无分别 六度心平等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行六度得心平等。无偏者。是布施心平等。于诸求者不堕爱憎故。无犯者。是持戒心平等。乃至微细戒行亦不缺故。遍忍者。是忍辱心平等。普于胜劣众生皆能忍故。起善利者。是精进心平等。为起一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种利而勤行故。禅亦者。是学定心平等。菩萨修定亦为起诸善根及为起诸利益而精进故。无分别者。是修慧心平等。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所行诸度皆三轮清净故。是名诸度心平等。已说菩萨平等心。次说菩萨饶益众生事。偈曰。
令器及令禁 耐恶与助善
入法亦断疑 六行饶益事
释曰。此偈显示诸菩萨以六波罗蜜饶益诸众生。令器者。以施饶益。令彼得成修善器故。令禁者。以戒饶益。随其堪能而令持故。耐恶者。以忍饶益。能受众生违逆事故。助善者。以进饶益。佐助众生营善业故。入法者。以定饶益。回邪入正通力能故。断疑者。以智饶益。若凡若圣所有疑网皆除故。已说菩萨六度饶益。次说菩萨七似饶益。一似母饶益。二似父饶益。三似善友饶益。四似同侣饶益。五似健奴饶益。六似阇梨饶益。七似和上饶益。问云何似母饶益。偈曰。
等心生圣地 长善防诸恶
教习以多闻 五业如慈母
释曰。譬如慈母于子作五种饶益业。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饶益众生五业亦尔。一等心向众生。二生之于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教习以多闻。是名菩萨五种似母业。问云何似父饶益。偈曰。
令信令戒定 令脱令劝请
亦为防后障 五业如慈父
释曰。譬如慈父于子作五种饶益业。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为娉室。四付善友。五为绝债不令后偿。菩萨五业亦尔。一令起信以为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四令劝请诸佛以为善友。五为遮诸障阂以为绝债。是名菩萨五种似父业。问云何似善友饶益。偈曰。
秘深及呵犯 赞持与教授
令觉诸魔事 五业如善友
释曰。譬如善友于己作五种饶益业。一密语为覆。二恶行令断。三善行称誉。四所造佐助。五遮习恶事。恶事四种。一射猎。二奸非。三耽酒。四博戏。菩萨五业亦尔。一非器者秘其深说。二犯戒者如法呵责。三具戒者以善称誉。四修行者教令速证。五魔事者即令觉知。是名菩萨五种似善友业。问云何似同侣饶益。偈曰。
与乐及与利 乐恒利亦恒
及以不离散 五业如同侣
释曰。譬如有智同侣于己作五种饶益业。一与乐。二与利。三恒与乐。四恒与利。五不乖离。菩萨五业亦尔。一与不颠倒乐。世间成就者名乐。由此得乐受故。二与不颠倒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对治烦恼病故。余三可解。是名菩萨五种似同侣业。问云何似健奴饶益。偈曰。
成生开出要 忍害与二成
示以巧方便 五业如健奴
释曰。譬如健奴为主作五种饶益业。一极诸所作。二得不欺诳。三忍诸打骂。四作事精好。五解巧方便。菩萨五业亦尔。一成熟众生。二开示出要。三忍诸恶事。四与世间乐。五与出世利。是名菩萨五种似健奴业。问云何似阇梨饶益。偈曰。
遍授及示要 舒颜亦爱语
不求彼恩报 五业如阇梨
释曰。得无生忍者说为阇梨。譬如阇梨于弟子作五种饶益业。一教其诸法。二示其速要。三身知舒颜。四口知爱语。五心无悕望。菩萨五业亦尔应知。问云何似和上饶益。偈曰。
令满及令脱 断障与世乐
及与出世利 五业如和上
释曰。譬如和上于弟子作五种饶益业。一度令出家。二与其受戒。三禁断诸过。四摄持以财。五教授以法。菩萨五业亦尔。一令满二聚。二令得解脱。三令断诸障。四与世间乐。五与出世利。是名菩萨五种似和上业。已说菩萨七似饶益。次说众生六种报恩。偈曰。
不著及不犯 知作亦善行
如是修六度 是报菩萨恩
释曰。如菩萨饶益众生。众生报菩萨恩亦如是。不著者。布施报恩。不犯者。持戒报恩。知作者。修忍报恩。菩萨爱忍彼知而作。即是报恩。善行者。行余三度报恩。以精进行定慧即得解脱故。后三度合名善行。已说众生六种报恩。次说菩萨五种希望。偈曰。
六增及六减 成生与进地
大觉是五处 希望有五种
释曰。诸菩萨于五处常起希望。一希望六度增长。二希望六蔽损减。三希望成熟众生。四希望胜进诸地。五希望无上菩提。是名五种希望。已说菩萨五种希望。次说菩萨四种不空果。偈曰。
断怖与发心 除疑亦起行
四事化众生 必定不空果
释曰。诸菩萨四业利益。众生必不空果。一为说深法必得不怖。二令发菩提心必得佛果。三为之断疑必无重起。四为说六度必能修习。是名四业不空果。已说菩萨四种不空果。次说菩萨六种正行。偈曰。
离求离后有 遍起诸功德
修禅舍无色 智合方便行
释曰。离求者。布施正行不望报故。离后有者。戒忍正行不求后有故。遍起诸功德者。精进正行。修禅舍无色者。禅定正行。智合方便行者。般若正行。三轮清净为般若。回向菩提为方便。如宝积经说。施不求报如是广说。已说菩萨六种正行。次说菩萨六度进退分。偈曰。
著财与毁禁 慢下将堕善
啖味亦分别 是退翻为进
释曰。六度所对治是退分因。翻彼所对治。即是能对治。应知即是进分因。已说菩萨六度进退分。次说菩萨六度真似功德。偈曰。
假许及诈相 诳喜亦伪勤
身静口善说 是似翻即真
释曰。假许者是似布施。谓语求者言所有恣取而彼来即吝。诈相者是似持戒。谓覆藏诸恶而诈善威仪。诳喜者是似忍辱。谓甘言虚悦而规害待时。伪勤者是似精进。谓虚说我求佛果而实心希世报。身静者是似禅定。谓身口端默而恶觉扰心口。善说者是似般若。谓为他巧说而身自不行。此六是不真行。翻此不真行即为真行。已说菩萨真似功德。次说菩萨为众生除六蔽。偈曰。
与彼六度行 除彼六蔽障
菩萨化众生 地地皆如是
释曰。众生有六蔽能障彼六波罗蜜。所谓悭贪破戒嗔恚懈怠乱心愚痴。菩萨如其次第。给其所须令行布施。乃至令行般若。使彼众生得除六障。即是与施乃至与智。已说菩萨除众生六蔽。次说诸佛授菩萨记。偈曰。
授记有二种 人别及时别
转记及大记 此复为二种
释曰。授记有二种。一人差别。二时差别。人差别授记有四种。一未发心授记。谓性位。二已发心授记。三现前授记。四不现前授记。时差别授记有二种。一有数时授记。二无数时授记。复次更有二种授记。一转授记。二大授记。转授记者。谓记彼菩萨后于如是如来如是时节当得授记。问云何大授记。偈曰。
八地得无生 断慢断功用
诸佛及佛子 一体同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