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毗昙部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由此世尊复作是说。此二愚人。离我正法及毗奈耶。譬如大地去虚空远。此二愚人。于我正法毗奈耶中无少分暖。若诸弟子能以财食供给其师。而共住者。尚不应以粗言拒逆。况彼不能以此同住。而作如是违戾语耶。问有多种毗奈耶。谓时毗奈耶。方毗奈耶。种性毗奈耶。家毗奈耶。明毗奈耶。罚罪毗奈耶。犯毗奈耶。圣毗奈耶。贪毗奈耶。嗔毗奈耶。痴毗奈耶。此中意说何毗奈耶。有作是说。此中说罚罪毗奈耶。或有说者。此中说犯毗奈耶。复有说者。此中说圣毗奈耶。如是说者。此中说贪嗔痴毗奈耶。问何故尊者。七门分别。世第一法。顶唯二门。忍之与暖但说自性。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随彼意欲而作此论。或略或广不应征诘。复次如以七门分别世第一法亦应以七门分别余三。如西方尊者以十七门总分别四种顺决择分。此亦应尔。总以七门分别四种。而不尔者。当知此是有余之说。复次世第一法。微细难见难可觉知。以不分明不现见故。七门分别。余三不尔故略说之。复次世第一法。多诸诽谤。故以七门分别遮止。余三不尔故略分别。复次世第一法。唯一刹那。其相难了须广分别。余三相续故略说之。
如是四种顺决择分。谓暖顶忍世第一法。问如是四种自性云何。答皆以五蕴为其自性。尊者妙音作如是说。顺决择分有欲界系。有色界系。欲界系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顶。此二自性唯有四蕴。欲界中无随转色故。色界系中下者名忍。上者名为世第一法。此二自性皆具五蕴。色界中有随转色故。如是说者。此四善根皆是色界。定地修地。行圣行法故四自性皆具五蕴。问若此四种。皆色界系。云何建立四种别耶。答此四善根。虽同色界。而有可动。有不可动。有有留难。有无留难。有可断有不可断。有可虑有不可虑。有可退有不可退诸可动有留难。可断可虑可退。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顶。诸不可动无留离。无断无虑不可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为世第一法。故此四种虽同色界系。五蕴为自性而有差别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亦尔。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何故名顺决择分。答决择者。谓圣道。如是四种。是顺彼分。顺彼分中。此四最胜。是故名为顺决择分。即此四种亦名行谛。亦名修治。亦名善根。行谛者。谓以无常等十六行相游历四谛故修治者。谓为求圣道修治身器除去秽恶引起圣道故。犹如农夫为求子实修治田地除去秽草此亦如是。善根者。谓圣道涅槃。是真实善。此四与彼为初基本。为安足处故名为根。问此四善根。为有几品。答总有三品。谓下中上。暖是下品。顶是中。品。忍及世第一法是上品。有说暖有二品。谓下下下中。顶有三品。谓下上中下中中。忍有三品。谓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唯一品谓上上。若以三品摄之。暖唯下品。顶下中品。忍中上品。世第一法。唯是上品。尊者妙音说曰。暖有三品。顶有六品。忍有八品。世第一法唯上上品。若以三品摄之。暖唯下品。顶下中品。忍通三品。世第一法唯是上品。尊者觉天说曰。暖有三品。谓下下下中下上。顶有三品。谓中下中中中上。忍有二品。谓上下上中。世第一法。唯一品谓上上。若以三品摄之如初说。尊者世友说曰。暖有三品。谓下下下中下上。顶有二品。谓中下中中。忍有三品。谓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唯一品谓上上。若以三品摄之。暖唯下品。顶唯中品。忍中上品。世第一法唯是上品。问此四善根有何差别。答所说品异。即是差别。复次名亦差别。谓此名暖。乃至此名世第一法。复次念住。为等无间名暖。暖为等无间名顶。顶为等无间。名忍。忍为等无间。名世第一法。如等无间无间趣入。加行亦尔。复次乐别观蕴名暖。乐别观宝名顶。乐别观谛名忍。由此发生世第一法。复次暖止缘谛下愚。顶止缘谛中愚。忍止缘谛上愚。由此发生世第一法。复次暖止缘谛粗愚。顶止缘谛中愚。忍止缘谛细愚。由此发生世第一法。复次暖生缘谛下明。顶生缘谛中明。忍生缘谛上明。由此发生世第一法。复次暖生缘谛粗明。顶生缘谛中明。忍生缘谛细明。由此发生世第一法。如生明生信亦尔。是谓差别。
顺决择分善根中。暖亦得亦舍。得者由加行故。舍者或由退故。或由越界地故。或由舍众同分故。舍此暖已。亦作无间业。亦断善根。亦堕恶趣。有何胜利。能与涅槃作决定因。谓得暖者。如吞钩鱼。已得决定涅槃法故。顶亦得亦舍。得者由加行故。舍者或由退故。或由越界地故。或由舍众同分故。舍此顶已。亦作无间业。亦堕恶趣。复有何胜利。谓能毕竟不断善根。问若尔天授应未得顶。彼起邪见断善根故。伽他所说。当云何通。如说。
愚夫众所识 是名为失利
白法皆灭坏 应知从顶堕
此颂世尊。为天授说。是则天授。从顶退已。而断善根。云何乃言。舍此顶已。必不断善。答依未得退说顶堕言。提婆达多。已修得暖。不久得顶。著名利故还退失暖。复断善根于顶应得而不得故。说名顶堕非已得退。有作是说。世尊如顶于佛作恶。而堕恶趣。故名顶堕。有余师说佛法如顶。彼坏佛法便自退落。故名顶堕。忍亦得亦舍。得者由加行故。舍者或由越界地故。或由舍众同分故。不由退故。复有何胜利。谓毕竟不退。不作无间业。不堕恶趣。世第一法。亦得亦舍。得者由加行故。舍者由越界地故。不由退故。亦不由舍众同分故。复有何胜利。能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有余师说。暖亦得亦舍如前说。舍此暖已。亦作无间业。亦堕恶趣。有何胜利。能与涅槃作决定因。及能毕竟不断善根。若尔天授应未得暖。彼起邪见断善根故。顶亦得亦舍如前说。舍此顶已亦堕恶趣。复有何胜利。不作无间业。忍亦得亦舍如前说。复有何胜利。毕竟不退。不堕恶趣。不执著我。问若尔邬波离室利鞠多。指鬘谛语等。应未得忍。彼执有我。抗拒佛故。答彼欲论议。假立有我。实不执著。世第一法。得舍等事。皆如前说。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六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六
西方尊者以十七门分别此四如彼颂言。
意趣依因所缘果 等流异熟及胜利
行相二缘慧界定 寻等根心退为后
问暖有何意趣。答先所修集。一切善根。谓从布施。乃至七处善。皆以回向解脱。是其意趣。问暖依何而起。答依自地定。问暖以何为因。答前生自地同类善根。问暖谁为所缘。答四圣谛。问暖以何为果。答以顶为近士用果。问暖谁为等流。答后生自地同类善根。问暖谁为异熟。答色界五蕴。问顺决择分。亦能牵引众同分不。有说不能。所以者何。厌背有故。谓此善根。厌背诸有于众同分。但能圆满不能牵引。有说亦能。谓此善根。虽厌背有。而能牵引。随顺圣道。众同分果。谓此所招众同分果。增上炽盛。微妙殊胜。无有灾横顺胜善品。问暖有何胜利。答能与涅槃作决定因。有说得暖定不断善。问暖有几行相。答十六行相。问暖为缘名为缘义。答名义俱缘。问暖为闻所成。为思所成。为修所成。答唯修所成。问暖为欲界系。为色界系。为无色界系。答唯色界系。问暖为在定。为不在定。答唯在定。问暖为有寻有伺。为无寻唯伺。为无寻无伺。答具三种。问暖为乐根相应。为喜根相应。为舍根相应。答三根相应。问暖为一心。为多心。答多心。问暖为可退。为不可退。答可退。顶意趣者。谓从布施。乃至暖果者。以忍为近士用果。胜利者。不断善根。有说亦不作无间业。余如暖说。忍意趣者。谓从布施。乃至顶果者。以世第一法。为近士用果。胜利者不退。不作无间业。不堕恶趣。有说亦不执我。余如顶说。世第一法意趣者。谓从布施。乃至忍所缘者。唯苦谛果者。以苦法智忍。为近士用果。胜利者。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行相者。苦谛四行相。一心多心者。当言一心。余如忍说。初暖缘三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行相俱同类修。非不同类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亦唯修法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行相亦同类修。非不同类。所以者何。非初观蕴灭能修缘蕴道。故增长暖。缘三谛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此同类修。亦不同类。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问何故初暖。唯同类修非不同类。增长暖能修同类不同类耶。答初暖未曾得种性。初学观谛故。唯修同类。增长暖已曾得种性。串习观谛。故同类修亦不同类。初顶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增长顶。缘三谛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初及增长忍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问何故忍初及增长皆唯法念住现在修。暖顶不尔。答忍近见道。与见道相似。如见道中。唯起法念住。忍亦如是。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初忍及增长忍。如初暖及增长暖说。于色界善根。未曾得种性。及已曾得种性故。彼不应作是说。此四善根。皆是色界修所成故。忍近见道。如见道起法念住故。问增长忍一切时。修十六行相耶。答不尔或时十六。或时十二或时八或时四。所以者何。如如渐次略所缘谛。如是如是略修行相。由此渐能近于见道。如见道故。世第一法。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行相。唯同类修。非不同类。问世第一法。已曾得种性。串习观谛。何故但修同类。非异类耶。答世第一法。唯有尔所行相可修。无余行相。如人唯有一衣。夺已更无可夺。此亦如是故不应问。复次世第一法。邻逼见道。似见道故。复次世第一法。开见道门。导生见道。如见道故。问初暖顶忍于四圣谛。为相续观。为不相续。有说相续。如见道中十五心顷。于四圣谛相续现观。此亦如是。有说不相续。谓观欲界苦圣谛已。即便止住。次起加行。观色无色界苦圣谛已。复便止住。余谛亦尔。如是说者。此不决定。或相续观或不相续。随彼加行。势力转故。问何等作意无间。引起暖耶。答色界定。修所成行相摄。有厌离有渴仰。有恶贱有思慕。作意无间引起暖。暖无间引起顶。顶无间引起忍。忍无间引起世第一法。问已离欲染者可尔。未离欲染者云何。答欲界亦有似彼作意。思所成行相摄。有厌离有渴仰。有恶贱有思慕。未离欲染者。此作意无间引起暖。余如前说。问修暖满已将欲起顶。遂便命终。彼余生中。为即起顶。为从本起。答若遇明师。随彼应起。分齐说者。即能起顶。若不尔者还从本起。然能速起。非如初修。问若余生中即起顶者。从何作意无间起耶。答如起暖时所有作意。如说从暖起顶。从顶起忍亦尔。问若尔何故。说暖无间起顶。顶无间起忍耶。答依一身中相续起者作如是说。然非一切。问若退暖已还生暖时。为得先时曾得暖不。答应言不得随尔所度。退已还生。即尔所度。新新而得。所以者何。极难得故。未曾习故。用功成故。如别解脱戒。随尔所度。舍已复受。即尔所度。新新而得。此亦如是。如说暖顶亦尔。依根本静虑所起暖顶。亦必不退。以所依定自在坚牢故。依未至定静虑中间所起暖顶。则不决定。以可退故。问暖顶忍位。依下生中。依中生上。中上品后。起下中不。答决定不起。所以者何。居胜进位于先所得不欣尚故。问起暖以后为离染不。有作是说。不乐离染。所以者何。彼宁起顶。不乐发起第一有思。况下地定。如是说者。此则不定。若彼行者。自知有力能生顶者。即便起顶。若知无力能生顶者。则求离染。所以者何。若得离染。当生胜处。离下界故。
暖顶忍等。种类差别。有七十三。其事云何。谓于欲界染具离。有十具缚。为一离一品染。乃至离九。并前为十。于初静虑染。离一乃至离九为九。无别具缚。即是欲界第十摄故。后位亦尔。如是乃至。于无所有处染。离一乃至离九为九。于此诸位。所起暖等。有七十三种类差别。问随一所起。与余所起。为一为异。有说是一。问若尔何故。说七十三种类差别。答体虽是一而位有异。依位差别。故说尔所。有说各异。谓具缚者。所起异离一品者所起异。广说乃至。离无所有处。第九染者所起异。然具缚者。于具缚者。所起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离缚者。所起暖等。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离欲界一品染者。于离欲界一品染者。所起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具缚者。所起暖等。得而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于余所起。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广说乃至。离无所有处第九品染者。于自所起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余所起暖等。得而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
依根本静虑。起暖等者。现身必入正性离生。所以者何。彼由圣道。引暖等故。依未至定静虑中间。起暖等者。此则不定。所以者何。彼由暖等。引圣道故。问若依此地。起顺决择分。即依此地。入正性离生耶。有作是说。若依此地。起顺决择分。即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如是说者。此则不定。或即依此地。或复依余地。或即依此地者。谓声闻种性。若依未至定起暖。即依此地起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若依第四静虑起暖。即依此地起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或复依余地者。谓声闻种性。若依未至定起暖。彼依初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暖顶。彼依初静虑。起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暖顶忍。彼依初静虑。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有说若依未至定起暖。彼依初静虑。起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暖顶。彼依初静虑。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暖顶忍彼依初静虑。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有说若依未至定起暖。彼依初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暖顶。彼依初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暖顶忍。彼依初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问顺决择分。中上品后。不起下中。云何今时作如是说。答同地不起。异地得起。如是等说声闻种性。问菩萨云何。有作是说菩萨若依未至定起暖。依初静虑乃至第三静虑。起暖顶忍。依第四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若依未至定起暖顶。依初静虑乃至第三静虑。起暖顶忍。依第四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若依未至定。起暖顶忍。依初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亦起暖顶忍。依第四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问顺决择分。中上品后。不起下中。云何今时。作如是说。答同地不起。异地得起。有说声闻不起。菩萨能起。有余为离如是过失。作如是言。菩萨若依未至定起暖。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顶。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忍。乃至第四静虑亦尔。即依第四静虑。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如是说者。菩萨唯依第四静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所以者何。菩萨一切殊胜功德。唯依第四静虑引起。谓从不净观。乃至无生智。问独觉云何。答麟角喻独觉。如菩萨说部行独觉不定。如声闻说。问菩萨昔余生中。曾起顺决择分善根不。设尔何失。若曾起者何故说言。菩萨所有殊胜善根。谓从不净观。乃至无生智。皆一坐得。若不起者。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趣。是谁威力耶。有作是说。菩萨昔余生中。曾起顺决择分。由忍力故。九十一劫。不堕恶趣。问若尔何故说言。菩萨善根皆一坐得。答昔所起者。是他种性。非自种性。一坐得者。说自种性。故不相违。有说不起。所以者何。菩萨善根。不经历世。菩提树下。一坐得故。问若尔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趣。是谁力耶。答能障恶趣。不必要由顺决择分。所以者何。或施或戒或闻或思。或暖或顶。能障恶趣。若钝根者。得忍方能。然诸菩萨行一施时。亦摄戒慧。行一戒时。亦摄施慧。行一慧时。亦摄施戒。由此能障那庾多恶趣。况三恶趣而不能障耶。如是说者。菩萨所有殊胜善根。谓从不净观。乃至无生智。皆此生中依第四静虑一坐引起。尚非此生余位何况前生。麟角喻独觉亦尔。部行独觉善根不定。如声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