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问何故六地。所起见道。上能修下。下不修上。答上地法胜。现在前时。则能修下。下地法劣。现在前时。不能修上。如劣朝胜非胜朝劣。此亦如是。复次下地力劣依上而修。如力劣人依附强者。上地力胜不依下修。如力胜人不依附劣。复次下地属上故。上能修下。上地不属下故。下不能修上。如人属他受他驱使。不属他者他不能役。复次若依上地。入正性离生。彼于下地已得离染故能修下。若依下地入正性离生。彼于上地未得离染。设已离染不得自在。以不依彼入正性离生故。由此下地不能修上。复次若于上地。入正性离生。彼于下地已得故能修。若依下地入正性离生。彼于上地未得故不修。设已得者而不自在。以不依彼入正性离生故。复次下地求上故上修下。上地不求下故下不修上。复次下地能断上故。上能修下。上地不断下故下不修上。复次下能办上事故。上须修下。上不能办下事故下不修上。复次犹如六种守护法故。谓三十三天。惧阿素洛。安布六军而自守护。一依海住龙。二坚手天。三持鬘天。四恒憍天。五四大王众天。六三十三天。若阿素洛。从自宫出。欲与诸天兴战诤时。依海住龙。先与战诤。若龙能胜阿素洛者。余五天军无事而住。若不能胜。坚手天军即助其力。若二能胜。余四天军无事而住。若不能胜。持鬘天军复助其力。若三能胜。余三天军无事而住。若不能胜。恒憍天军复助其力。若四能胜。余二天军无事而住。若不能胜。四大王军复助其力。若五能胜。三十三天无事而住。若不能胜。三十三天与前五军。相助战诤。令阿素洛退败驰走。如是见道。为欲对治见所断惑安布六地。一未至定乃至第六。第四静虑若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未来唯修一地。见道即能永断见所断惑。其余五地无事而住。若依初静虑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二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其余四地无事而住。若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三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其余三地无事而住。若依第二静虑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四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其余二地无事而住。若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五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第四静虑无事而住。若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六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故依上地能修于下。依彼下地不能修上。复次犹如依山六重池故。谓从山顶乃至于下。有六泉池连次流注。其最上水流遍六池。第二遍五第三遍四。乃至第六唯遍一池。如是六地所起见道。上能修下下不修上。
  问颇有世第一法。或寻相应非伺。或伺相应非寻。或寻伺俱相应。或寻伺俱不相应耶。答有寻相应非伺者。谓未至定初静虑伺。伺与自性不相应故。伺相应非寻者。谓寻及静虑中间除伺。余心心所法。寻伺俱相应者。谓未至定初静虑中除寻伺。余心心所法。寻伺俱不相应者。谓静虑中间伺。及上三静虑心心所法。并一切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问颇有世第一法。非有寻有伺。非无寻唯伺。非无寻无伺耶。答有。谓未至定初静虑伺。彼非有寻有伺。所以者何。如品类足说。云何有寻有伺法。答若法寻伺相应。彼伺虽寻相应而非伺故。亦非无寻唯伺。所以者何。如品类足说。云何无寻唯伺法。答若法伺相应非寻。彼伺唯寻相应非伺故亦非无寻无伺。所以者何。如品类足说。云何无寻无伺法。答若法寻伺不相应。彼伺唯伺不相应非寻故。问颇有世第一法。寻伺不相应。非非伺耶。答有。谓静虑中间伺。彼虽寻伺不相应。而非非伺。所以者何。伺自性故。问颇有世第一法。在有寻有伺地与伺相应非寻耶。答有。谓寻彼唯与伺相应故。问颇有世第一法。在无寻有伺地。是相应法。非伺相应耶。答有。谓静虑中间。伺彼与自性。不相应故。问颇有世第一法在有寻有伺地。而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耶。答有有寻有伺者。谓未至定。及初静虑。除寻伺。余心心所法。无寻唯伺者谓寻。无寻无伺者。谓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问颇有世第一法。在无寻唯伺地。而有二种。谓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耶。答有无寻唯伺者。谓静虑中间除伺。余心心所法。无寻无伺者。谓彼地伺。及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
  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虽已说彼依地差别。而未分别与何相应。今欲分别。如已知人所居宅等而未知彼朋友伴侣。此亦如是。故作斯论。有作是说。虽已显示世第一法通在三地。而未说彼通在六地。今显彼与三根相应。欲令知彼通在六地。分明现见如掌中果。由是因缘故作此论。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喜根相应。舍根相应耶。答应言或乐根相应。或喜根相应。或舍根相应。先已说彼非欲界系。即知不与忧苦相应。是故唯依三根作论。虽总说彼三根相应。而未显示相应差别。故应复说差别之相。云何乐根相应。答若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然第三静虑。世第一法。或乐根相应。或不相应。乐根相应者。谓除乐根。余心心所法。不相应者。谓即乐根。及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今且说余心心所法。故说彼与乐根相应。云何喜根相应。答若依初二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然初二静虑世第一法。或喜根相应。或不相应。喜根相应者。谓除喜根。余心心所法。不相应者。谓即喜根。及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今。且说余心心所。故说彼与喜根相应。云何舍根相应。答若依未至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问何故不说静虑中间。答此文应作是说。若依未至静虑中间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而不尔者。有何意耶。答已说未至应知。亦说静虑中间。所以者何。以未至声亦显彼故。俱是未至根本地故。如大种蕴说。大种依何定灭。答依四或未至故。然此三地。世第一法。或舍根相应。或不相应。舍根相应者。谓除舍根。余心心所法。不相应者。谓即舍根。及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今且说彼余心心所。故说彼与舍根相应。问颇有世第一法。不与乐根喜根舍根相应耶。答有。谓彼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问颇有世第一法是相应法而不与乐喜舍根相应耶。答有。谓即三根。以彼不与自性他性根相应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四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四

  世第一法。当言一心多心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虽已说彼相应差别。而未显示现前多少。今欲显示唯一刹那。故作斯论复次为欲遮遣他宗义故。如分别论者执。世第一法。相续现前。彼说相续总有三种。一时相续。二生相续。三相似相续。世第一法。虽无前二。而有后一。今欲遮遣彼所执义显世第一法唯一念现前。复次为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先已说。若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勿有生疑。如心所法既有多种心亦应然。为令彼疑得决定故。显心所法虽有多种而心唯一。由此因缘。故作斯论。世第一法当言一心多心耶。答应言一心。问如前已说。未来修者。亦得名为世第一法。是则此法应有多心。而言一心斯有何意。答此中但说现在前者故言一心。问今于此中何故不说未来修者。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此中复有多复次释。前已说故今不说之。虽说一心而未释义。何故此法非多心耶。非但有言义则可了。答从此心心所法无间。不起余世间心唯起出世心。世间心者谓有漏堕有心。即所遮止第二念等世第一法。出世心者。谓无漏断有心。即所引起苦法智忍相应之心。若当起余世间心者。为劣为等为胜。无有是处。为分别故假设斯问。劣等胜者。对前刹那。但有三故。若当劣者应不能入正性离生。何以故。非以退道能入正性离生故。谓非衰退萎悴坠落破坏之道能入正性离生。要以胜进增盛勇猛坚固之道。能入正性离生故。若当等者。亦不能入正性离生。何以故。先以此类道不能入正性离生故。谓此初后品类。相似如初刹那。有障碍有留离。无势力故。不能入正性离生。后诸刹那亦应如是如初刹那。不能无间引起圣道。后诸刹那亦应如是。品类同故。则应究竟不能证入正性离生。如是应无解脱出离。若当胜者。先应非世第一法。后方是世第一法。以世第一法声。显最胜等义故。问先者既非世第一法。为是何法。答是增上忍。问何故见道唯胜加行无间。引生于修道。中引生圣道。通劣等胜。答以见道是未曾得道。要多功用。加行作意。方能现前。是故唯胜加行。引起修道。既是本曾得道。不多功用。加行作意而现在前。故劣等胜皆能引起。然世第一法与第一法。为因缘增上缘。因缘者有三因。谓相应因。俱有因。同类因。此是总说。若别说者。过去与过去为二因。谓相应俱有。与未来为一因。谓同类未来与未来为二因。谓相应俱有。现在与现在为二因。谓相应俱有。与未来为一因。谓同类增上缘者。谓不碍生及唯不障。
  世第一法。当言退不退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虽已说彼一心非多。而未分别为退不退。今欲分别故作此论。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世第一法亦有退者。为止彼意。显示此法决定不退故作斯论。世第一法当言退不退耶。答应言不退。虽有此说应更显示不退因缘。非但有言义便显了。何故此法定不退耶。答世第一法。随顺谛趣向谛临入谛。此彼中间。无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圣谛现观。问云何名为随顺谛。趣向谛。临入谛耶。有说此中现观说名为谛。谓世第一法。随顺现观。趣向现观。临入现观。有说此中道谛说名为谛。谓世第一法。随顺道谛。趣向道谛。临入道谛。有说此中见道说名为谛。谓世第一法。随顺见道。趣向见道。临入见道。有说此中苦谛说名为谛。谓世第一法。随顺苦谛。趣向苦谛。临入苦谛。有说此中苦法智忍名谛。谓世第一法。随顺苦法智忍。趣向苦法智忍。临入苦法智忍。然于此中随顺有二。一趣向随顺。二临入随顺。世第一法。于苦法智忍。具二随顺。为等无间缘。引生彼故。此彼中间。无容得起不相似心者。谓此世第一法。彼苦法智忍中间。无容得起有漏堕有不相似心。令不得入圣谛现观者。谓令苦法智忍不得现前。问世第一法。既是有漏与无漏心。可不相似。何故乃说有漏堕有心名不相似。无漏断有心名相似耶。答世第一法。厌恶有漏。趣向无漏。故说有漏名不相似。无漏名相似。背此向彼故。犹如有人为自亲里之所苦恼。依附他人以为救护。于自亲里作他人想。于他人处作亲里想。此亦如是。复有说者。世第一法。以与苦法智忍同办一事。谓舍异生性等。故说有漏。名不相似。无漏名相似。同办一事故。为于前义。乃至愚夫。亦能解了。故说现喻。譬如壮士渡河渡谷渡山渡崖。中间无能回转。彼身还至本处。或往余处。先所发起。增上身行未至所趣。必不止息。世第一法亦复如是。随顺谛。趣向谛。临入谛。此彼中间。无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圣谛现观。此中渡河者。谓从此岸往趣彼岸。渡谷者。谓从此边往趣彼边渡山者。谓从此峰往趣彼峰渡崖者。谓从高趣下。或如有人。从屋[木*脊]堕。未至地顷。便起是心。我当腾踊却还本处。彼如意不无如是事。假使彼人。或以神力。或以咒术。或以药物。还至本处。可有是事。然从世第一法。未至苦法智忍。中间能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圣谛现观。无有是处。为令此义转得明了。故今复举第二现喻。如赡部洲。有五大河。一名殑伽。二名阎母那。三名萨落瑜。四名阿氏罗筏底五名莫醯。如是五河。随顺大海。趣向大海。临入大海。中间无能回转。彼流还至本处。或往余处。彼决定能流入大海。世第一法。亦复如是。随顺谛。趣向谛。临入谛。彼此中间。无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圣谛现观。问前喻今喻。有何差别。又前于义。有何不尽而更须说第二喻耶。有说。二喻于义无别。欲令前喻所显义理转复增明。故说今喻。有说。二喻亦有差别。前喻为遮不如理事。后喻为显如理事故。复次前以内分具足为喻后以外分具足为喻。复次前喻为止内分留难。后喻为止外分留难。如五大河流入大海。无能回彼还至本处谓令还入无热恼池。无能转彼往趣余处。谓使傍流或左或右。前喻回转准此应知。彼五大河未入海顷。颇有能令不入海不。无如是事。假使有人。或以神力。或以咒术。或以药物。令至本处。可有是事。然世第一法。未至苦法智忍。中间能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圣谛现观。无有是处。尊者造此发智论时。住在东方。故引东方。共所现见。五河为喻。而实于此赡部洲中。有四大河眷属各四。随其方面流趣大海。谓即于此赡部洲中。有一大池名无热恼。初但从彼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缚刍四名私多。初殑伽河。从池东面金象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东海。次信度河。从池南面银牛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南海。次缚刍河。从池西面吠琉璃马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西海。后私多河。从池北面颇胝迦师子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北海。殑伽大河。有四眷属。一名阎母那。二名萨落瑜。三名阿氏罗筏底四名莫醯。信度大河。有四眷属。一名毗[竺-二+跛]奢。二名蔼罗筏底。三名设呾荼卢。四名毗呾婆多。缚刍大河。有四眷属。一名筏刺弩。二名吠呾刺尼。三名防奢。四名屈蠢婆。私多大河。有四眷属。一名萨梨。二名避魔。三名捺地。四名电光。如是且说有大名者。然四大河。一一各有五百眷属。并本合有二千四河。随其方面流趣大海。如是所说。二千四河未入海顷。颇有能令不入海不。无如是事。假使有人。或以神力。或以咒术。广说乃至。令不得入圣谛现观。无有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