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智十总有二  有漏无漏别
  有漏称世俗  无漏名法类
  世俗遍为境  法智及类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谛为境
  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
  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
  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
  智于四圣谛  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
  由自性对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办因圆  故建立十智
  缘灭道法智  于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断  类无能治欲
  法智及类智  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余  四谛智各四
  他心智无漏  唯四谓缘道
  有漏自相缘  俱但缘一事
  尽无生十四  谓离空非我
  净无越十六  余说有论故
  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余七九
  现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余八通三界
  诸智念住摄  灭智唯最后
  他心智后三  余八智通四
  诸智互相缘  法类道各九
  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灭非
  所缘总有十  谓三界无漏
  无为各有二  俗缘十法五
  类七苦集六  灭缘一道二
  他心智缘三  尽无生各九
  俗智除自品  总缘一切法
  为非我行相  唯闻思所成
  异生圣见道  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  后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  离欲增他心
  无学钝利根  定成九成十
  见道忍智起  即彼未来修
  三类智兼修  现观边俗智
  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灭后
  自谛行相境  唯加行所得
  修道初刹那  修六或七智
  断八地无间  及有欲余道
  有顶八解脱  各修于七智
  上无间余道  如次修六八
  无学初刹那  修九或修十
  钝利根别故  胜进道亦然
  练根无间道  学六无学七
  余学六七八  应八九一切
  杂修通无间  学七应八九
  余道学修八  应九或一切
  圣起余功德  及异生诸位
  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应思
  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为离得起此  修此下无漏
  唯初尽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
  立得修习修  依善有为法
  依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
  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
  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
  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
  寿种姓量等  诸佛有差别
  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
  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
  无诤世俗智  后静虑不动
  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
  愿智能遍缘  余如无诤说
  无碍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
  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
  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
  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
  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
  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暗非明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心一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分别定品第八(三十九颂)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著  无漏谓出世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
  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
  八者谓寻伺  四受入出息
  生静虑从初  有喜乐舍受
  及喜舍乐舍  唯舍受如次
  生上三静虑  起三识表心
  皆初静虑摄  唯无覆无记
  全不成而得  净由离染生
  无漏由离染  染由生及退
  无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净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净染  并下一地净
  死净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
  净定有四种  谓即顺退分
  顺住顺胜进  顺决择分摄
  如次顺烦恼  自上地无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
  二类定顺逆  均间次及超
  至间超为成  三洲利无学
  二类定顺逆  非上无用故
  唯生有顶圣  起下尽余惑
  味定缘自系  净无漏遍缘
  根本善无色  不缘下有漏
  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
  近分八舍净  初亦圣或三
  中静虑无寻  具三唯舍受
  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
  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
  后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
  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
  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
  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慧  修诸加行善
  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
  无量有四种  对治嗔等故
  慈悲无嗔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蕴
  灭定如先辩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
  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
  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大师法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
  不见真理无制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
  自觉已归胜寂静  持彼教者多随灭
  世无依怙丧众德  无钩制惑随意转
  既知如来正法寿  渐次沦亡如至喉
  是诸烦恼力增时  应求解脱勿放逸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本颂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