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毗昙部
-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
或二眼俱时 见色分明故
论曰。阿毗达磨诸大论师咸言。或时二眼俱见。以开二眼见色分明。开一眼时不分明故。又开一眼触一眼时。便于现前见二月等。闭一触一此事则无。是故或时二眼俱见。非所依别识成二分。住无方故不同碍色。若此宗说眼见耳闻乃至意了。彼所取境根正取时。为至不至。颂曰。
眼耳意根境 不至三相违
论曰。眼耳意根取非至境。谓眼能见远处诸色。眼中药等则不能观。耳亦能闻远处声响。逼耳根者则不能闻。若眼耳根唯取至境。则修定者应不修生天眼耳根。如鼻根等。若眼能见不至色者。何故不能普见一切远有障等不至诸色。如何磁石吸不至铁。非吸一切不至铁耶。执见至境亦同此难。何故不能普见一切眼药筹等至眼诸色。又如鼻等能取至境。然不能取一切与根俱有香等。如是眼根虽见不至而非一切。耳根亦尔。意无色故非能有至。有执。耳根通取至境及不至境。自耳中声亦能闻故。所余鼻等三有色根。与上相违唯取至境。如何知鼻唯取至香。由断息时不嗅香故。云何名至。谓无间生。又诸极微为相触不。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说不相触。所以者何。若诸极微遍体相触。即有实物体相杂过。若触一分成有分失。然诸极微更无细分。若尔何故相击发声。但由极微无间生故。若许相触击石拊手体应相糅。不相触者聚色相击云何不散。风界摄持故令不散。或有风界能有坏散。如劫坏时。或有风界能有成摄。如劫成时。云何三根由无间生名取至境。即由无间名取至境。谓于中间都无片物。又和合色许有分故相触无失。由许此理。毗婆沙文义善成立。故彼问言。诸是触物为是触为因故生。为非触为因故生。诸非触物为问亦尔。彼就此理为不定答。有时是触为因生于非触。谓和合物正离散时。有时非触为因生于是触。谓离散物正和合时。有时是触为因生于是触。谓和合物复和合时。有时非触为因生于非触。谓向游尘同类相续。尊者世友说。诸极微相触即应住至后念。然大德说。一切极微实不相触。但由无间假立触名。此大德意应可爱乐。若异此者是诸极微应有间隙。中间既空谁障其行许为有对。又离极微无和合色。和合相触即触极微。如可变碍此亦应尔。又许极微若有方分。触与不触皆应有分。若无方分设许相触亦无斯过。又眼等根。为于自境唯取等量速疾转故如旋火轮见大山等。为于自境通取等量不等量耶。颂曰。
应知鼻等三 唯取等量境
论曰。前说至境鼻等三根。应知唯能取等量境。如根微量境微亦然。相称合生鼻等识故。眼耳不定。谓眼于色有时取小如见毛端。有时取大如暂开目见大山等。有时取等如见蒲桃。如是耳根听蚊雷等所发种种小大音声。随其所应小大等量。意无质碍。不可辩其形量差别。云何眼等诸根极微安布差别。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荾花。清澈映覆令无分散。有说。重累如丸而住。体清澈故。如颇胝迦不相障碍。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此初三根横作行度处无高下。如冠花鬘。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传说。舌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根极微所遍。身根极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女根极微形如鼓[壴*桑]。男根极微形如指[韋*沓]。眼根极微有时一切皆是同分。有时一切皆彼同分。有时一分是彼同分余是同分。乃至舌根极微亦尔。身根极微定无一切皆是同分。乃至极热捺落迦中猛焰缠身。犹有无量身根极微是彼同分。传说。身根设遍发识身应散坏。以无根境各一极微为所依缘能发身识。五识决定积集多微。方成所依所缘性故。即由此理亦说极微名无见体。不可见故。如前所说。识有六种。谓眼识界乃至意识。为如五识唯缘现在意识通缘三世非世。如是诸识依亦尔耶。不尔云何。颂曰。
后依唯过去 五识依或俱
论曰。意识唯依无间灭意。眼等五识所依或俱。或言表此亦依过去。眼是眼识俱生所依。如是乃至身是身识俱生所依。同现世故。无间灭意是过去依。此五识身所依各二。谓眼等五是别所依。意根为五通所依性。故如是说。若是眼识所依性者。即是眼识等无间缘耶。设是眼识等无间缘者。复是眼识所依性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谓俱生眼根。第二句谓无间灭心所法界。第三句谓过去意根。第四句谓除所说法。乃至身识亦尔。各各应说自根。意识应作顺前句答。谓是意识所依性者。定是意识等无间缘。有是意识等无间缘非与意识为所依性。谓无间灭心所法界。何因识起俱托二缘。得所依名在根非境。颂曰。
随根变识异 故眼等名依
论曰。眼等即是眼等六界。由眼等根有转变故。诸识转异。随根增损识明昧故。非色等变令识有异。以识随根不随境故。依名唯在眼等非余。何缘色等正是所识。而名眼识乃至意识不名色识乃至法识。颂曰。
彼及不共因 故随根说识
论曰。彼谓前说眼等名依。根是依故随根说识。及不共者。谓眼唯自眼识所依。色亦通为他身眼识及通自他意识所取。乃至身触应知亦尔。由所依胜及不共因故。识得名随根非境。如名鼓声及麦牙等。随身所住眼见色时。身眼色识地为同不。应言此四或异或同。谓生欲界。若以自地眼见自地色。四皆自地。若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身色欲界眼识初定。见初定色。身属欲界三属初定。若以二静虑眼见欲界色。身色欲界眼属二定识属初定。见初定色。身属欲界眼属二定色识初定。见二定色。身属欲界眼色二定识属初定。如是若以三四静虑地眼。见下地色或自地色。如理应思。生初静虑。若以自地眼见自地色。四皆同地。见欲界色。三属初定色属欲界。若以二静虑眼见初定色。三属初定眼属二定。见欲界色。身识初定色属欲界眼属二定。见二定色。身识初定眼色二定。如是若以三四静虑地眼。见自地色或下上色。如理应思。如是生二三四静虑。以自他地眼。见自他地色。如理应思。余界亦应如是分别。今当略辩此决定相。颂曰。
眼不下于身 色识非上眼
色于识一切 二于身亦然
如眼耳亦然 次三皆自地
身识自下地 意不定应知
论曰。身眼色三皆通五地。谓在欲界四静虑中。眼识唯在欲界初定。此中眼根望身生地或等或上终不居下。色识望眼等下非上。下眼不能见上色故。上识不依下地眼故。色望于识通等上下。色识于身如色于识。广说耳界应知如眼。谓耳不下于身。声识非上耳。声于识一切。二于身亦然随其所应广如眼释。鼻舌身三总皆自地。于中别者。谓身与触其地必同。识望触身或自或下。自谓若生欲界初定。生上三定谓之为下。应知意界四事不定。谓意有时与身识法四皆同地。有时上下。身唯五地。三通一切。于游等至及受生时。随其所应或同或异。如后定品当广分别。为舍繁文故今未辩。前后再述用少功多。傍论已周。应辩正论。今当思择。十八界中谁六识内几识所识。几常几无常。几根几非根。颂曰。
五外二所识 常法界无为
法一分是根 并内界十二
论曰。十八界中。色等五界如其次第眼等五识各一所识。又总皆是意识所识。如是五界各六识中二识所识。由此准知。余十三界一切唯是意识所识。非五识身所缘境故。十八界中无有一界全是常者。唯法一分无为是常。义准。无常法余余界。又经中说二十二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阿毗达磨诸大论师。皆越经中六处次第。于命根后方说意根。有所缘故。如是所说二十二根。十八界中内十二界法一分摄。法一分者。命等十一后三一分。法界摄故。内十二者。眼等五根如自名摄。意根通是七心界摄。后三一分意意识摄。女根男根即是身界一分所摄。如后当辩。义准。所余色等五界法界一分皆体非根。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二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三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如是因界已列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此增上义谁望于谁。颂曰。
传说五于四 四根于二种
五八染净中 各别为增上
论曰。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为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庄严身者。谓若盲聋身丑陋故。导养身者。谓因见闻避险难故。生识等者。谓发二识及相应故。不共事者。谓能见色闻声别故。鼻舌身根庄严身者。如眼耳说。导养身者。谓于段食能受用故。生识等者。谓发三识及相应故。不共事者。谓嗅尝觉香味触故。女男命意。各于二事能为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异。二分别异。有情异者。由此二根令诸有情女男类别。分别异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别。有说。此于染净增上故言于二。所以者何。本性损坏扇搋半择及二形人无不律仪无间断善诸杂染法。亦无律仪得果离染诸清净法。命根二者。谓于众同分能续及能持。意根二者。谓能续后有及自在随行。能续后有者。如契经言。时健达缚于一心内随一现前。谓或爱俱。或恚俱等。自在随行者。如契经言。
心能导世间 心能遍摄受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随行
乐等五受。信等八根。于染净中如次增上。乐等五受染增上者。贪等随眠所随增故。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诸清净法随生长故。有余师说。乐等于净亦为增上。如契经说。乐故心定。苦为信依。亦出离依喜及忧舍。毗婆沙师传说如此。有余师说。能导养身非眼等用。是识增上。识了方能避于险难。受段食故。见色等用亦非异识。故不共事于眼等根。不可立为别增上用。故非由此眼等成根。若尔云何。颂曰。
了自境增上 总立于六根
从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杂染 清净增上故
应知命五受 信等立为根
未当知已知 具知根亦尔
于得后后道 涅槃等增上
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岂不色等于能了识亦有增上应立为根。境于识中无增上用。夫增上用谓胜自在。眼于所发了色识中最胜自在故名增上。于了众色为通因故。识随眼根有明昧故。色则不然。二相违故。乃至意根于法亦尔。从身复立女男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男根体不离身根。身一分中立此名故。如其次第。女男身中。此女男根有增上用。此处少异余处身根。故从身根别立为二。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不同。名为男性。二性差别由女男根故说女男根于二性增上。于众同分住中命根有增上用。于杂染中乐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经说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嗔随增。于不苦不乐受无明随增故。于清净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言应知者。劝许一一各能为根。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用。言亦尔者。类显一一各能为根。谓未知当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已知根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具知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非心未解脱能般涅槃故。等言为显复有异门。云何异门。谓见所断烦恼灭中。未知当知根有增上用。于修所断烦恼灭中。已知根有增上用。于现法乐住中。具知根有增上用。由此能领受解脱喜乐故。若增上故立为根者。无明等性应立为根。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别有增上用故。又语具等应立为根。语具手足大小便处。于语执行弃乐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如是等事不应立根。由所许根有如是相。颂曰。
心所依此别 此住此杂染
此资粮此净 由此量立根
论曰。心所依者。眼等六根。此内六处是有情本。此相差别由女男根。复由命根此一期住。此成杂染由五受根。此净资粮由信等五。此成清净由后三根。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是故不应许无明等及语具等亦立为根。彼无此中增上用故。复有余师别说根相。颂曰。
或流转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还灭后亦然
论曰。或言显此是余师意。约流转还灭立二十二根。流转所依谓眼等六。生由女男从彼生故。住由命根仗彼住故。受用由五受因彼领纳故。约此建立前十四根。还灭位中即约此四义类别故立后八根。还灭所依谓信等五。于三无漏由初故生。由次故住。由后受用。根量由此无减无增。即由此缘经立次第。不应语具于语为根。待学差别语方成故。手足不应于执行事各立为根。无异性故。谓即手足异处异相差别生时名执行故。又离手足亦有执行。如腹行类。是故手足不可于彼建立为根。出大便处于能弃事不应立根。重物于空遍堕落故。又由风力引令出故。出小便处于生乐事不应立根。即女男根起此乐故。又诸喉齿眼睑支节应立为根。于能吞嚼开闭屈申有力用故。或一切因于自所作有力用故皆应立根。彼虽有用非增上故不立根者。此语具等亦非增上不应立根。此中眼等乃至男根如前已说。命根体是不相应故。不相应中自当广辩。信等体是心所法故。心所法中亦当广辩。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辩处故今应释。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