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毗昙部
-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
若伏村落刺 亦无骂系害
苦乐心不动 是名为比丘
众生想是初禅。所以者何。彼中有尊卑眷属故。阿练若想。是第二禅。所以者何。第二禅是贤圣默然法故。地想。是第四禅。所以者何。彼中有胜处一切处故。彼诸对治。是无色定。阿难。是名入无上空。所谓尽漏不多用功心得解脱。问曰。云何多用功心得解脱。不多用功心得解脱。答曰。时解脱多用功。非时解脱不多用功。复次五种阿罗汉。名多用功。不动阿罗汉。不多用功。若依未至中间三无色定。所得解脱。名多用功。若依根本禅所得解脱。名不多用功。
复有三三昧。谓空空三昧。无愿无愿三昧。无相无相三昧。云何空空三昧。答曰。如施设经说。若比丘观有漏取行是空。此有漏取行空中。无有常不变易法空无我无我所。作如是思惟时。复更生心心数法。观前思惟心是空。中无有常不变易法空无我无我所。譬如有人欲烧十木百木千木聚以为积然火烧之。复捉长竿在边其中。若有堕落不烧者。以长竿聚之知木已烧。所捉长竿亦投火中。行者亦尔。先观有漏取行是空。广说如上。云何无愿无愿三昧。答曰。若比丘观有漏取行是无常是变易法。如是思惟时。复更生心心数法。观前思惟心。亦是无常变易法。如人烧木。广说如上。比丘亦尔观有漏取行是无常。乃至广说。是名无愿无愿。云何无相无相三昧。答曰。若比丘观寂灭法此是妙离。所谓尽爱离欲灭尽涅槃。作是思惟时。复更生心心数法。观前思惟心亦是寂灭。乃至广说如上。是名取阴是空。次生空空三昧。即观空是空。汝空亦空。无愿三昧观五取阴是无常。后生无愿无愿三昧。观前无愿。汝无愿亦是无常。无相三昧。观寂灭涅槃。后生无相无相三昧。观前无相三昧非数寂灭。汝无相三昧非数灭。无三相故。亦是寂灭。譬如旃陀罗烧死尸时。手执长竿绕其边行。若其中有堕落者。当以此竿聚之。知其烧尽。亦以长竿投之火中。空三昧亦尔。观五取阴是空。后生空空三昧。观空三昧。汝亦是空。无愿无相说亦如是。问曰。云何得此三昧。答曰。或有说者。是见道边得。如见道边等智。或有说者。离欲界欲时。如变化心。评曰。应作是说。若应得三昧者。离非想非非想欲时。得作方便现在前。
问曰。几智后起此三昧现在前。答曰。四法智比智苦智灭智。总而言之四智后。欲界者三智后法智苦智灭智。色无色界。亦三智后。比智苦智灭智。若是欲界。空空等三昧依未至禅所摄无漏道。后起现在前。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所摄无漏道后起现在前。余者即自地无漏道。后起现前。
界者在三界。地者在十一地。所依身者依欲界身。行者空有二行空空有一行唯空行。问曰。何故空二行空空唯一行耶。答曰。以在行空。行空三昧后生故。复次此行与有相违。能舍生死。此善根能观无漏是过患。何况生死。问曰。何故不行无我行。答曰。若见诸法无我。不见空者。虽厌离生死。其心不胜。若见诸法空。则厌离生死心胜。如人在道。独行之时。不大愁惘。若共伴行离别之时。则大愁惘。彼亦如是。无愿行十行。无愿无愿唯行无常行。问曰。何故无愿行十行。无愿无愿唯行无常行。答曰。以在行无常行无愿后生故。复次此行与有相违。能舍生死。此善根能观无漏道是过患。何况生死。何故不行苦行。答曰。不观道。作如此行。何故不行习等行。答曰。若行习等行。则观圣道。是有相续法故。何故不行道等四行。答曰。若行道等行。则适可圣道。不名过患。无相行四行。无相无相行止行。问曰。何故无相行四行无相无相行止行。答曰。以在行止行无相后生故。问曰。何故不行灭行。答曰。灭有二种。有非数灭。有无常灭。不知为缘何灭。何故不行妙行。答曰。波伽罗那说。云何妙法。无漏无为法。彼是中法。是故不行妙行。问曰。何故不行离行。答曰。波伽罗那说云何离法。答曰。欲界系善戒。色无色界出要善定。学法无学法及数灭。彼无有是一相缘者。空空无愿无愿。或有说者。缘最后圣道刹那。或有说者。缘最后圣道刹那俱五阴。或有说者。缘一生中圣道。或有说者。缘一生中圣道俱五阴。无相无相缘非数灭。念处者是法念处。智者与等智俱。定者即是定。根者总而言之与三根相应。世者在三世。缘世者空空无愿无愿。若作是说。缘最后圣道刹那者。过去现在缘过去未来。最初当生者缘现在。余未来刹那缘三世。若作是说。缘一生中圣道者。空空无愿无愿二俱缘三世。无相无相缘。非世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空空无愿无愿缘善。无相无相缘无记。系者是三界系。缘三界系不系者。缘不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空空无愿无愿。缘无学无相无相缘非学非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缘不断。缘名缘义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者。空空无愿无愿。缘自身。无相无相缘非身。问曰。何处起是三昧。答曰。欲界中非色无色界起者。是人趣中非余趣。人中三天下非郁单越。依男身女身者俱能。瞿沙跋摩作如是说。唯阎浮提非余方。依男身非女身。所以者何。此善根依牢强身。女人身劣弱。评曰。如前说者好。所以者何。男子心得自在。定得自在。女人亦心得自在。定得自在。为是学人为是无学人者。是无学人。时解脱非时解脱者。是非时解脱。所以者何。何等人能起此定。谓于定自在。身中无烦恼信解脱人。不于定得自在。亦不身中无烦恼。见到虽于定得自在。不身中无烦恼。时解脱虽身中无烦恼。于定不得自在。非时解脱身中无烦恼。于定得自在。问曰。何者是三昧。为初刹那是后相续者是。若初者是。余何所为。若后相续者是。识身所说云何通。如说颇法是世俗有漏。是取阴所摄。从内起。因慧生。是善是欲界系。次圣道生缘无漏。是不共法。唯圣人不共凡夫耶。答曰。有欲界系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也。答曰。应作是说。初刹那是。问曰。若然者。余刹那为是何耶。答曰。是似彼善根。复有说者。相续者尽是。问曰。若然者。识身所说云何通。答曰。初者是圣道次第缘无漏。余者虽非圣道。次第亦缘无漏。
问曰。何时起此三昧现在前。答曰。般涅槃时。阿罗汉。欲般涅槃时。从圣道起已。起此三昧现在前。从此三昧起已。便般涅槃。更不复起。更不复起圣道。评曰。应作是说。得此三昧已。欲用便起现在前。问曰。圣道后起此三昧现在前。此三昧后。复起圣道现在前不耶。答曰。或有说者不起。所以者何。此三昧憎恶圣道故。复有说者能起。问曰。若能起者。云何名憎恶圣道。答曰。此三昧虽复憎恶圣道。不如圣道憎恶。于有圣道后。犹起有漏心。何况此定后不起无漏心耶。然圣道次第起此定。此定次第不起无漏心。此定唯是有漏。问曰。此定何以唯是有漏。答曰。以不断结故。
问曰。圣人何故修此定耶。答曰。以四事故修。一欲住现法乐故。二欲游戏故。三欲观本所作故。四受用圣法故。复次此定是胜法圣人欲游此定故。
阿毗昙毗婆沙论智犍度八道品第一
佛说学人成就八种学道迹。漏尽阿罗汉。梵行已立。成就十种无学道。学人八种学道迹。几成就过去。几成就未来现在。漏尽阿罗汉。梵行已立。十种无学道。几成就过去。几成就未来现在。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于世中愚言无过去未来世成就说现在世是无为法者意故。亦明过去未来行成就是实有法。若过去未来行。非实有者。则无成就不成就。过去未来行者。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阴第十三入。无有成就不成就者。以有成就过去未来行故。知过去未来行是实有法。复有说所以作论者。或有说成就非实有法。如譬喻者。尊者佛陀提婆说。成就无体。非实有法。所以者何。若众生不离彼法。名为成就。然不离是分别相待和合法。无有实体。如五指聚。名之为拳。散则非拳。若众生不离彼法名为成就。若离彼法不名成就。问曰。彼何故作如是说。答曰。彼依佛经。佛经说转轮王成就七宝。彼为成就他身法及非众生数法耶。若转轮王成就轮宝神珠宝者。则坏法体。所以者何。亦是众生数。亦非众生数故。若成就象马宝者则坏趣。所以者何。亦是人趣。亦是畜生趣故。若成就玉女宝者则坏身。所以者何。亦是男身。亦是女身故。若成就主藏主兵臣者则坏业。所以者何。亦是尊贵。亦是卑贱故。欲令无如是过故。说成就无有实体。欲止如是说者意。亦明成就有实体。若成就无实体者。则违此经。如说学人成就八种学道迹。漏尽阿罗汉。梵行已立。成就十种无学道。圣人有漏心现在前时。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无无漏道故。则不成就。复违余经。如说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无记法。若善法现在前时。则离不善。无记法。不应成就。不善法现在前时。则离善法。无记法。不应成就。无记法现在前时。则离善不善法。不应成就。复违余经。如说比丘成就七法。于现法中。多住喜乐。若修方便。必能尽漏。无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于七法中。若起一一法现在前。则成就一法。若起余法现在前。于七法中。则不成就。复违余经。如说如来成就十力。无有如来成就十力者。若成就一力。若不成就如来。于十力中。若起一一力现在前。则成就一力。所以者何。于一刹那中。无两慧并现在前何况多。若起余法现在前。则不成就力。复有余过。凡夫人可言离三界结。离三界结人可言凡夫人。凡夫人可言离三界结者。凡夫人善不隐没无记心现在前时。则不成就过去未来现在三界结。应是离三界欲人。离三界欲人是凡夫者。阿罗汉起善有漏及不隐没无记心现在前时。则不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无漏法。以不成就无漏法故。应是凡夫。欲令无如是过故。说成就是实有法。问曰。若成就是实有法者。譬喻者所引经云何通耶。答曰。转轮王于七宝中。得随意自在用故。世尊说名成就。复有说所以作论者。或说成就是实有法不成就非实有法。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不成就是实有法。若不成就非实有者。成就亦非实有。所以者何。因不成就故。施设成就。如因明有闇因夜有昼因寒有热。因不成就有成就亦尔。复次不成就与成就。是两两近相对法。如贪与不贪恚与不恚痴与不痴。是两两近相对法。彼亦如是。复次若不成就无实体者。则无施设有断烦恼法。所以者何。圣道生时。断于烦恼。非如以石磨香。圣道生时。断烦恼得证解脱得故。名断烦恼。复有说所以作论者。或有说圣道是无为法。如毗婆阇婆提说。圣道是无为法。彼作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一常住法。诸佛出世。尽觉悟此道。譬如庄严象马之乘。多人更乘人人虽异而乘常一。如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一常住。诸佛出世皆悟此道。诸佛虽异。其道常一。问曰。彼何故作如是说。答曰。依于佛经。佛经说。我得过去诸仙所得旧道。以佛说道是旧法故。言是无为。为止如是说者意故亦明道在世中。若道在世。必是有为非是无为。所以者何。无有无为法在于世者。若道是无为法者。则违此经。如说毗舍佉优婆夷。往诣檀摩提那比丘尼所。作如是问。道为是有为为是无为耶。彼作是答。毗舍佉优婆夷道是有为非是无为。问曰。若道是有为非无为者。毗婆阇婆提所说经云何通。答曰。以五事同故。说名旧道。一以方便同。二以地同。三以行同。四以境界同。五以所作同。方便同者。如一佛于三阿僧祇劫满足六波罗蜜。诸佛亦尔。地同者。其道尽在第四禅地。行同者尽行十六行。境界同者尽缘四谛。所作同者。如一佛以道灭烦恼。一切佛亦尔。以此义通彼经。若如经所说。不依义者。即此经中说。我曾过旧城旧村城村。可是无为法耶。虽说城村是旧。而非无为。道亦如是。虽说旧道。而非无为。如偈说。
若断欲无余 如莲华在水
比丘离彼此 如蛇脱旧皮
蛇皮可是无为法耶。如是蛇皮虽说是旧。而非无为。道亦如是。是故为止他义欲显己义。亦欲说法相相应义故。而作此论。
八种者。正见乃至正定。成就者。问曰。谁成就。为法成就。为人成就耶。若法成就。一切法无所欲。云何成就。若人成就。于实义中。人不可得。若无有人。云何成就。答曰。应作是说。成就非法非人。实义中有成就不成就。而无成就不成就者。实义中有缚有解。而无缚者解者。有烦恼有出要。而无烦恼者出要者。有生有死。而无生者死者。有业有业报。而无作业受业报者。有道有道果。而无修道证道果者。于实义中。有成就不成就。而无成就不成就者。或有说者法成就。问曰。若然者。眼入成就十一入。十一入亦成就眼入耶。答曰。若作是说。眼入成就十一入。十一入成就眼入而无过。评曰。应作是说。成就非法非人。然四阴五阴生时。有如是相似得。名成就不成就。尊者和须蜜说曰。一切法无所欲。于无所欲法中。有何成就不成就者。问曰。若然者佛经云何通。如说此人成就善不善法。答曰。此是如来随俗言说而无有实。问曰。云何是成就义。尊者和须蜜答曰。不断义是成就义。问曰。若然者。具缚凡夫于一切法。不断尽成就耶。答曰。不也。不得彼法故。复次不弃义是成就义。问曰。若然者。学人不弃无学法。成就彼法耶。答曰。不也。不得彼法故。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得而不失义。是成就义。若得彼法不失。是名成就。问曰。何故名学为学。学法故名学耶。为得学法故名学耶。若学学法是学者。定犍度所说云何通。如说学住自性。若得学法是学者。佛经云何通。如说佛告尸婆迦。学学法故名学。答曰。应作是说。学学法故名学。问曰。若然者。佛经善通。定犍度所说云何通。答曰。彼中说得学法故名学人。复有说者。得学法故名学。问曰。若然者。定犍度所说善通。佛经云何通。答曰。佛经中说。不舍期心。不舍方便。学人若住善不善无记心。而不舍趣涅槃心故名学。如人在道路中止息。他人问言。欲何所趣。彼人答言。欲趣某方。其人以不舍去心故。虽住言去。彼亦如是学迹者。问曰。无学迹于学迹。明净胜妙。何故但说学迹。不说无学迹耶。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此说始起初入法者已说学。当知亦说无学。复次以所作各各不同故。学人以道迹所作胜。无学人以解脱所作胜。如王与臣所作各各不同。王以尊贵降伏所作为胜。臣以执仗斗战所作为胜。彼亦如是。复次学道迹。能断烦恼。犹如器仗。能破怨敌。无学不尔。复次学道迹。能作断烦恼方便及断烦恼。无学不尔。复次数数行义是道迹义。无学不数数行故。不名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