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论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胜处。胜处是何义。答曰。胜于境界。胜于烦恼。故名胜处。虽诸行者不能尽胜境界。然于境界不生烦恼故名胜处。如世尊说。胜此处故名胜处。
  界者是色界。地者初四胜处。未至中间初禅第二禅地。后四胜处。在第四禅地。所依身者。是欲界身。缘者缘于欲界。为何所缘。答曰。缘色入。尽缘一切欲界色入耶。答曰。尽缘。问曰。若然者经云何通。如说。尊者阿泥卢头。在舍卫国。住一精舍。有四快意天女。来诣尊者阿泥卢头所。作如是言。尊者阿泥卢头。我等是快意天女。于四处得自在意欲。作何等色。随意能作。以自娱乐。若欲须衣服璎珞。随意能作。而自娱乐。尔时尊者阿泥卢头作如是念。我今应观此女作不净想即起初禅不净想。不能胜之。乃至起第四禅不净观。亦不能胜。复作是念。此色杂故。不能胜之。若纯一色。我则能胜。作是念已。而语之言。姊妹汝等。于四处中。得自在者。尽作青色来。即皆青色。亦不能胜。复作是念。若转此色。或能胜之。复语之言。作黄色来。即皆黄色。赤色亦尔。不能胜之。尔时阿泥卢头。复作是念。白色随顺不净想。若作白色。我或能胜。复语之言。作白色来。即皆白色。亦不能胜。尔时尊者阿泥卢头。知此色杂妙不可胜故。闭目而坐。是时天女。作如是念。今此尊者。不能忆念我等。知此事已。忽然不现。尊者阿泥卢头。不胜境界。境界不胜尊者阿泥卢头。譬如二力士。相扑不能相胜。彼亦如是。此说云何通。答曰。尊者阿泥卢头。虽不能胜余利根者。如佛舍利弗目揵连等则胜。问曰。能于佛身作不净观不。答曰。能作唯佛。能非余声闻辟支佛能。所以者何。佛身清净无垢。一切不净观者。不能于佛身作不净想。唯佛世尊。能于自身。作不净观。复次不净观有二种。一观色过患。二观缘起。观色过患不净观。不能于佛身作观色过患。不净观能作缘起观。余广说如杂揵度不净观处。念处者尽与身念处。俱智者尽与等智俱。三昧者不与三昧俱。根者总而言之。与二根相应。谓喜根舍根。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缘三世者。过去缘过去。未来必生者缘未来。不生者缘三世。现在者缘现在。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尽缘三种。三界系者是色界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是缘欲界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非学非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无断者。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无断者。缘修道断。名缘义缘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者。初二缘自身他身。余缘他身。是离欲得方便得者。是离欲得。亦是方便得。初禅者。离欲界欲。得二禅者。离初禅欲。得第四禅者。离第三禅欲。得以方便起现在前。是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方便。是曾得未曾得者。圣人最后身凡夫起曾得。未曾得者。余凡夫起曾得者。
  八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内有色想者。观自身色。修色想。不离色想。观外色者。观少外色。若好若恶。少有二种。一境界少。二自在少。好色者。不弊坏青黄赤白色。恶色者。弊坏青黄赤白。色于此色。生胜知见者。断于欲爱。过于欲爱。缘取前色。皆得自在。是名为胜。犹如大家大家子驱使奴仆皆得自在。彼亦如是。是名初胜处。初者次第数在初故名初。复次次第入彼定时初入故名初。胜处者。若入此定。善色受想行识是名胜处。如初胜处。第二胜处亦尔。异者。先观少今观多。多有二种。一境界多。二自在多。余如上说。内无色想观外色。内无色想者。内不修色想。离色想观外色少。余广说如上。是名第三胜处。如第三胜处。第四胜处亦尔。异者。第三观少好恶色。第四观多内无色想。观外色。如上所说。观青色者。作如是观解。诸所有色。若略若广。尽观是青。如眼识所观眼识所行。次生意识。观青色青光青影。如是内无色想。观外青色青光青影。生胜知胜见者。断于欲爱。过于欲爱。是名胜于色。缘取前色。皆得自在。犹如大家大家子驱使奴仆皆得自在。彼亦如是。有如是想者。起如是想现在前。是名第五胜处。第五义广说如上。如青色。黄色赤色白色说亦如是。一一异者。黄胜处。应说迦那迦华喻。赤色者。应说槃头耆婆迦华喻。白色者应说优师迦星喻。问曰。此四种色。何者最妙。尊者和须蜜说曰。白色最妙。世人亦说是吉色。犹如四方之中东方最胜世人亦称为吉。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观白色者。心则清净。不随顺睡眠法。
  十一切处。乃至广说。问曰。十一切处体性是何。答曰。八是无贪善根。对治于贪。若取相应回转。是四阴五阴性。若是欲界四阴。若是色界五阴。空处识处一切处体性是四阴。此是一切处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一切处。一切处是何义。答曰。以二事故。名一切处。一以不缺。二以广大。不缺者。无有处所缘地。复缘于水如缘地。若缘水缘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不缺亦如是。广大者。普遍缘地。乃至普遍缘识。尊者佛陀提婆说曰。遍缘一切。无有空缺。名一切处。
  界者。八在色界。二在无色界。地者。八在第四禅地空处一切处在空处地识处一切处在识处地。所以者何。净解脱在第四禅地。能入后四胜处。后四胜处。能入八一切处。净解脱。缘净境界。不能分别若好若恶。青黄赤白胜处。能分别不能令无边一切处。能令青黄赤白无边。此色为何所依。如依四大。是故次观无边地无边水无边火无边风。此广大谁所生。以觉故知色等依空。是故次观无边空处。彼觉何所依。依于识。是故次观无边识。识更无所依故。更不立一切处。所依身者。八依欲界身。后二依三界身。行者不行行。缘者。八缘欲界。缘欲界何法。答曰。缘于色入。二缘无色界。念处者八与身念处俱。后二与法念处俱。智者尽与等智俱。三昧者不与三昧俱。根者与一舍根相应。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缘三世者八。过去者缘过去。未来必生者缘未来。必不生者缘三世。现在者缘现在。后二者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八缘三种。二缘善无记。是三界系不系者。八是色界系。二是无色界系。缘三界系不系者。八缘欲界系。二缘无色界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非学非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八缘修道断。二缘见道修道断。缘名缘义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法者。八缘他身。二缘自身他身。是离欲得方便得者。是离欲得是方便得。离欲得者。离欲时得。方便得者。作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是本得。未曾得者。是本得亦是未曾得。圣人内道凡夫。亦是本得。亦是未曾得。余凡夫是本得。问曰。一切处方便云何。答曰。四以眼识为方便满足时。缘青黄赤白色入。四以身识为方便满足时。缘地水火风触入。复有说者。七以眼识为方便。除风一切处。复有说者。八以眼识为方便。问曰。风一切处。云何以眼识为方便。答曰。眼识亦取风色入如是相。谓有尘无尘。满一切处。毗岚风等。空一切处。以空为方便。识处一切处。以识为方便。
  十一切处。云何为十观。上下诸边地无有缺无有量。上者是上方。下者是下方。诸边者是四方四维。无缺者不杂。无量者无有边际。是名初一切处。初者次第数在初故名初。复次顺次入此定时初入故名初。一切处者。入此定时。善色受想行识。此是一切处。乃至识处一切处说亦如是。异者空处一切处。识处一切处。不说色阴。问曰。八一切处。缘上下诸边可尔。所以者何。彼所缘有方所故。空处一切处。识处一切处。所缘无方所。云何有上下诸边。答曰。八一切处。应说有上下诸边。二一切处。无上下诸边。若如是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行此定者。在上下诸边故。如人中修空处一切处。是下四天王天中修。识处一切处是上余方。说亦如是。
  问曰。何故第三禅。无解脱无胜处无一切处耶。答曰。非其田器。乃至广说。复次对治欲界色爱故。初禅立解脱。对治初禅色爱故。第二禅立解脱。第二禅无色爱故。第三禅不立解脱。以第三禅无解脱故。亦无胜处。亦无一切处。所以者何。以解脱入胜处。以胜处入一切处故。复次以远故不妙故。第三禅于欲界远。于四禅不妙。复次以如第三无色定故。空处识处。有无边行。非想非非想处。有灭定。无所有处。无无边行。亦无灭定。如第三无色定善根减少。第三禅亦如是。复次第三禅。有一切生死最胜受乐。行者多于中著乐故。不能起解脱胜处一切处。问曰。若然者。何故有无量神通等功德。答曰。一切起不必有一切功德。若当彼地。无无量无神通者。彼地便是空无功德地。
  佛经说入地一切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定与地。无二无别。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若得一切处。必离第三禅欲。若计地是我。必是第四禅地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缘欲界。此云何可尔。答曰。此中说不定名定。如非沙门说名沙门非婆罗门说名婆罗门。彼亦如是。复次此说前所得事。譬如国王虽复亡国。富贵之事。犹名为王。此亦如是。先得此定。而退失之。以曾得故。作如是说。复次彼是速入定者。于彼定退。起欲界身见。计欲界地是我。速还离欲。起一切处。复缘欲界。如提婆达多。能速入定。以神足力。自化作小儿。五花剃发。著金璎珞。于太子阿阇世抱上。宛转游戏。复现此相。使太子阿阇世知是大圣提婆达多。时太子阿阇世。抱弄呜之。以唾著其口中。以贪利养故。而咽其唾是故世尊语提婆达多。汝如死尸食唾之人。彼食唾时。退失神足。速入定故。寻得离欲。自化其身。还在太子阿阇世抱上。宛转游戏。复次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亦观第四禅地。问曰。一切处缘于欲界。答曰。亦有缘第四禅者。若作是说者。一切处亦缘第四禅。问曰。若然者。色界诸天纯是白色。云何观青黄赤色耶。答曰。彼作是说。色界诸天身。纯一白色。诸非众生数物。有青黄赤色。不应作是说。若身见与一切处相应者。有如是过。云何相应共有法。或缘欲界。或缘第四禅身见。不与一切处相应。然一人亦名计我。亦名得定。以起身见故。名为计我。以起一切处故。名为得定。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缘欲界。非一时故。此经善通。
  有地定。有地一切处定。乃至有白定。有白一切处定。问曰。地定地一切处定。有何差别。答曰。地定在欲界四禅地。一切处定在第四禅。复次方便是定。满足是一切处。复次因是定。果是一切处。复次少分。是定遍是一切处地定地一切处定。是谓差别。
  问曰解脱胜处。一切处。有何差别。答曰。名即差别。是名解脱。是名胜处。是名一切处。复次下善根是解脱。中善根是胜处。上善根是一切处。复次少善根是解脱多。中善根是胜处无量。上善根是一切处。复次因是解脱。果是一切处。因果是胜处。复次背舍义是解脱。胜缘义是胜处。遍缘义是一切处。复次心解脱是解脱。胜烦恼义是胜处。无缺遍义是一切处。复次若得解脱。不必得胜处一切处。若得解脱胜处。不必得一切处。若得一切处。必得解脱胜处。所以者何。解脱能入胜处。胜处能入一切处。解脱胜处。一切处。是谓差别。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广说如经本。问曰。彼尊者何故于此论中。以八智而作论。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以八智而作论。随其欲意。亦不违法相。立八智而作论。余处亦立八智而作论。如定智揵度中说。或欲以二智而作论。即立二智。如智揵度中说他心智念前世智。根揵度中立法智比智。定揵度中立尽智无生智。或欲以四智而作论。即立四智。如根揵度中说。若苦智。是苦无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无漏智耶。或欲以十智而作论。即立十智。随其所知。譬如陶师以知泥团安置轮上。随其所欲。出种种物。不损所能。彼尊者亦如是。以闻思修慧。除所知过。随其所欲而作论。不违法相亦如是。复次不应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所以者何。此是佛经。佛经说八智。法智乃至道智。彼尊者以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故。依八智而作论。彼尊者无力。于八智中。减一智说七智。增一智说九智。所以者何。佛经无有增减。无增者无增可减。无减者无减可增。如无增无减。无益无损。无量无边。无量者。是无量义。无边者。是无边文。犹如大海水无量无边。无量者深无量。无边者广无边。一切佛经。亦无量无边。无量者。义无量。无边者。文无边。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论师。欲解佛经二句义故。造百千那由他论。尽其觉性退还而不能知佛经二句义边际到于彼岸。问曰。若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者。佛经中多种说智。或说二智。如二法中。或说四智。如四法中。或说八智。如八法中。或说十智。如十法中。何故彼尊者于多种智中。此使揵度依八智而作论。答曰。八智是中说摄一切智。二智虽摄一切智。而是略说。十智虽摄一切智。而是广说。复次若智数数修数数现在前者。依此智而作论。复次此八智。亦是智性。亦是见性。尽智无生智。虽是智性。而非见性。复次若智是有欲无欲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论。尽智无生智。是无欲人身中可得。复次若智是学无学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论。尽智无生智。是无学人身中可得。如学无学。所作已所作。未弃重担已弃重担。未逮己利已逮己利。有求无求。当知亦尔。彼尊者或依刹那顷一智而作论。如杂揵度说。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曰。不知。若依十智而作论者。此论不成。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论者。此论不成。乃至一智二刹那顷而作论者。此论亦不成。所以者何。初智刹那顷。不知自体相应共有法。第二刹那顷。知前智相应共有法。彼中依刹那顷一智而作论故。答曰。不知。或说一智摄一切智。谓法智非如法智。以体是法故。或说二智摄一切智。如有漏智无漏智缚智解智系智不系智。或说三智摄一切智。如法智比智等智。或说四智摄一切智。前三智更增他心智。或说五智摄一切智。如等智苦集灭道智。或说六智摄一切智。前五智更增他心智。或说七智摄一切智。除他心智。或说八智摄一切智。增他心智。问曰。若八智摄一切智者。复有八智。谓法住智。涅槃智。生死智。漏尽智。念前世智。愿智。尽智。无生智。云何摄耶。答曰。虽更有八智。亦是八智所摄。所以者何。此八智尽在前八智中故。问曰。此八智云何在前八智中。答曰。住名诸法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若知此智。名为因智。因智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智。是灭智。亦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灭智生死智者。旧阿毗昙者。罽宾沙门。作如是说。是一智。谓等智。尊者婆摩勒。已作如是说。生死智是四智性。谓法智比智等智苦智。评曰。应作是说。是一等智漏尽智。或有说者。是漏尽。人身中可得故。名漏尽智。若作是说。是十智性。或有说者。漏尽智是缘漏尽处智。若作是说。漏尽智是四智性。谓法智比智等智灭智念前世智。旧阿毗昙者罽宾沙门。作如是说。是一等智。尊者瞿沙。作如是说。是六智。除灭智他心智非他心智。所以者何。他心智缘现在法非灭智。所以者何。灭智缘无为法。评曰。应作是说。是一等智愿智。是一等智。或有说是八智性者。除尽智无生智。所以者何。愿智是见性。彼二智非见性。评曰。应作是说。愿智是一等智。尽智无生智是六智。谓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以如是等事故。八智摄一切智。尊者僧伽婆修说曰。应说一智。谓决定智。所以者何。决定义是智义。彼决定有有漏有无漏有缚有解有系有不系。有漏者是等智。是缚是系。无漏智。是解是无系。或是欲界对治。或是色无色界对治。或是欲界对治者。是法智。若色无色界对治者。是比智此三智。若知他心心数法。是知他心智无漏决定智。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若行苦四行者。是苦智。乃至若行道四行者。是道智。问曰。若然者唯有三智。法智比智等智。答曰。如是唯有三智。谓法智比智等智。问曰。若然者。云何立八智。答曰。以五事故。一以对治。二以方便。三以自体。四以行。五以缘行。对治者。是法智比智。方便者。是他心智。自体者。是等智。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缘。同缘行者。是灭智道智。所以者何。此智缘不同行不同故。以此五事故。立八智。尊者婆摩勒说曰。对治四种愚故立八智。四种愚者。界愚心愚法愚谛愚。对治界愚故说法智比智。对治心愚故说他心智。对治法愚故说等智。对治谛愚故说苦集灭道智。此是智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智。智是何义。答曰。决定义是智义。问曰。若决定义是智义者。疑相应智则非智。所以者何。不决定故。答曰。疑相应慧亦是智。但疑于聚中有势用故。言是疑聚。如多爱人名为爱行。非无恚痴以爱有势用故名为爱行。彼亦如是。恚行痴行。说亦如是。譬喻者。作如是说。若心有智。则无不智。若心决定。则无犹豫。若心有粗。则无有细。亦为阿毗昙者说过。汝说法相。犹如若干草木杂生一处而无别相。一心中有智无智。非智非不智。犹豫决定。非犹豫非决定。粗细非粗非细。阿毗昙者。复作是说。我法生时。聚生一心中。有智无智。非智非无智。决定犹豫。非决定非犹豫。粗细非粗非细。智者是智。非智者是无明。非智非无智者。是余心心数法。犹豫者是疑。决定者是慧。非决定非犹豫者。是余心心数法。粗是觉细是观。非粗非细是余法。复有说者。以二事故名智。一以决定。二以适可。知苦乃至知道名决定。自适适他意故名适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