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论经

  见道亦修道  故说三十七

  处者正缘处故说念处。方便者正方便说正断。一心者一心中住处。是故说如意足。软根相续见名根。利事此亦是根利根相续见故名力。彼中增上义是根义。余不能陵名力见道得见故名道分。修道见故名觉支。说三十七。此十法如是各各业差别故佛说三十七。此中觉支一向无漏。余有漏无漏。问曰道品云何有漏。菩提是无漏。彼菩提器菩提眷属。是故名菩提分。如是此中与菩提远有漏。随顺菩提故名菩提分。是故无过。
  二禅三十六  未来禅亦然
  三四及中间  是悉三十五

  二禅三十六者。除思何以故此地无觉观故。未来禅亦然者。亦三十六除喜觉支。何以故未成就是故无喜我已先说。三四及中间是悉三十五者。第四第三中间三十五除喜除正思惟。
  初禅说一切  三空三十二
  有顶二十二  欲界亦如是

  初禅说一切者。初禅中一切三十七。三空三十二。除喜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有顶二十二者。一切无觉支道支是故二十二。随何处觉支次说道分。彼中当知有漏无漏。欲界亦如是者。欲界亦二十二。一向是有漏二处一向有漏故。问曰四食何地何性。答曰。
  诸食中抟食  欲界说三入
  识食及思触  是食说有漏

  诸食中抟食欲界说三入者。抟食是欲界三入香味触。事有十三十一事是触。四大七种造色。所谓涩滑重轻冷饥渴及香味。问曰何故色声非食。答曰见闻非增长。满足根大资益义是食义。或见或闻妄分别力故生。乐受触生喜彼喜不能润益根大。是故触为食能利益。非色声香味离分别亦能资益身。识食及思触是食。说有漏者识思触是有漏。彼持生相续缚能牵有是故名食。无漏触等虽利益诸根大。彼不能牵有故断除有是故非食。有三种事故名食。能牵后有。牵已复牵摄持自身是故名食。彼意思识牵未来有。抟食触食生已诸有摄持。或复一切诸食皆能牵有。皆能摄持诸根。问曰先所说诸三昧。何者三昧几种转。答曰。
  无愿有十行  空二行当知
  四行说无相  是说为圣行

  无愿有十行者。无愿三昧总说十行。缘三谛故十行转。苦中无常苦二行。集中四行如前说。道中四行亦如前说。问曰何故不缘灭。答曰不愿求故名无愿。是不乐求义也。不愿何等谓苦彼因尽则无。是故彼因亦舍彼因修道尽是故缘道。是故此定缘苦因道不缘灭。或复说于有为不愿是故缘三谛。是中修道如服苦药。如是如空二行当知。身见近对治故。空三昧有二行。何等为二。空无我。身见取我我所行见。我对治故说无我行。我所对治故说空行。如彼法无我是故无我。四行说无相者。无相三昧灭四行转。除有为行但缘于法。行说无相此中显示解脱门。故一向无漏三昧。问曰颠倒云何断何自性。答曰。
  谓彼四颠倒  当知见苦断
  于彼增上见  见实者废立

  谓彼四颠倒当知见苦断者。一切四颠倒依苦转。是故见苦断已说三见中。于彼增上见者。此四颠倒三见中少分是见自性。经中想心浊故说想心倒。见实者废立。何以故增上见中。若得增上如是力颠倒建立。如我见颠倒非我所见。如是边见常见颠倒非断见。见取净乐见颠倒。问曰谁增上。答曰推建立一向颠倒。是故颠倒彼如是想。是故非一切见是颠倒。邪见断见虽推及一向倒。坏事转建立戒取。推建立非一向颠倒。取少净非胜见胜取少胜。我见力建立我所。是故我所见不立颠倒。问曰世尊说多见如六十二见彼见何见摄。答曰五见摄。问曰此云何。答曰。
  诽谤于真实  此见说邪见
  非实而建立  二见及是智

  诽谤于真实此见说邪见者。若见谤真实有义言无所有。如无施等是为邪见。非实而建立二见及是智者。于阴中非实我所建立身见。非真实乐净建立见取。若余非实建立。如见杭建立人想。邪智非邪见。
  又戒威仪取  非因而见因
  若摄受边见  依常见断见

  又戒威仪取非因而见因者。如自在天因牛戒见等。生天世间流转解脱。若摄受边见依常见断见者。若见诸行常是名常见。如说常者彼不知因果连续。是故于事中立断是名断见。是二见名受边见。除此更无余见。是故一切见入此见中当知。问曰此见何断何不断。答曰。
  诽谤而建立  因见依二边
  随于此事转  若见彼则断

  诽谤邪见已说。彼若谤苦彼说见苦断。如是集等建立不实说二见。彼身见于苦建立见苦断。见取若见苦断乐等建立是故见苦断当知。如是见集断等戒取。若依于有漏转彼见苦断。若依无漏转彼见道断当知。断见常见依苦转。是故见苦所断。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五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六

    法胜论大德优波扇多释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六卷成部)

  修多罗品之二(别译)

  问曰。世尊说二十二根。彼云何。答曰。
  谓眼等四根  身根有三种
  如意根及命  此根生死依

  谓眼等四根者。眼耳鼻舌。彼眼根眼识依净色。于色已见今见未来或当知此。或复有异彼余自分。问曰何谓自分。答曰彼相似义也。如色不曾见今不见当不见。何以故识空故。如是一切如识自依说。身根有三种者。身根亦如是。彼说三种身根男根女根。如意根何者意根。若心意识彼复六识身。若已知法今知法当知法。或复是自分彼无生法如是当来。及命者命根第九彼三界寿。此根说生死依故说根。众生生死故。
  受是烦恼伴  信等依涅槃
  九根若无漏  此三依于道

  受是烦恼伴者。苦乐忧喜舍受。杂烦恼烦恼伴依地故说根。信等依涅槃者。言精进念定慧依寂灭伴故说根。九根若无漏。是三依于道者。信等五喜乐舍意根等。有漏无漏此中若无漏。彼依于道三根说。如贤圣品说。如是诸根名二十二。事十七。男根女根身根少分。三无漏无异。问曰何者是根义。答曰彼增上义是根义。如人主兽王一切法有增上主。彼最胜增上主名根。彼取六境界增上主。男女二根众生差别分别增上主。初时无差别。命根持众生身增上。受有烦恼增上。信等涅槃增上。无漏道差别增上。
  欲界四善八  色种根有七
  诸心数有十  一心智者说

  欲界四者。如是根四在欲界。男女忧苦决定欲界相应。问曰何故色界无男女根。答曰无受用事故。鼻舌二根亦应无。为端严身故生无妨。又男女二根令身丑恶故无。无苦根非逼迫果故。彼他不恼故无忧根。何以故无知生故。彼智知欲界。余色根意根界品已说。舍根信等五根三界相应不相应。喜乐根色欲相应不相应。无漏三根决定不相应命根。杂品当说。问曰几善。答曰善八。信等五三无漏必定是善非不善。余忧根受等善不善无记忧根命根后当说。余如界品说。如是取色七者眼等五及男女根。此等是色余非色。问曰几心性几非心性如是广说。答曰诸心数有十。五受五信等。一心智者说者。意根一种心自性。无漏前已说九根无漏。三余非心心数决定。问曰几有报几无报。答曰。
  一及七有报  此义应当知
  十三中是报  见实者所说

  一及十有报此义应当知者。忧根一向有报。何以故善不善故。问曰何故忧根无记无。答曰忧根与喜下劣行相违。非身边见相应故。非隐没无记分别转故。非不隐没无记。非工巧报生威仪等分别生。若彼分别生谁在于后。非离欲灭离欲不断故。非不隐没无记。是故非不隐没无记。忧根信等中若有漏彼有报。若无漏彼无报。意根及三受若不善善有漏彼有报。无记无漏无报。苦根善不善有报。无记无报余根非有报。问曰何故不善善有漏有报。答曰坚固住故资助力。如畦水润粪覆烂坏坚固种子生。非无漏无资缘故。如在仓中种子。虽坚不生爱水不润故。余烦恼如粪无故不能烂坏。非无记有报。如烂种子虽置畦中不生。问曰几根是报。答曰十三中是报见实者所说。七色根意根命根。除忧根四受是有报。亦有非报色长养非报余是报。命根正受果寿行数。彼非报余是报。意根及受善秽污非报。威仪工巧变化心数非报。余是报余根决定非报。问曰几根最初生时得报。答曰。
  二或六七八  初念生时得
  欲中有报相  色六及上一

  若众生根次第生。卵生湿生胎生彼初念二根报生身根及命根。意根彼是秽污是故不取。非秽污心为连系报。非秽污是故非报。舍根亦如是。化生无根六色根五及命根。一切化生不少眼根等。一根七二根八。欲中有报根故。此法用欲界众生当知。色六及上一者。色界得六。无色界一但命根。问曰死时最后舍几根。答曰。
  舍四八与九  亦说舍于十
  渐终及顿没  善舍各增五

  舍四八与九亦说舍于十渐终及顿没者。无记心渐终舍四身意命舍根。无根一时无记心死舍八。谓眼等根命意舍根。一根九二根十不善心亦尔。问曰善心舍几根。答曰善舍各增五。于是中加信等五根。色无色随所得亦如是。问曰几见断如是等应当广说。答曰。
  二断无断四  六根则二种
  三无漏不断  余则修道尽

  二断无断四者。意根及三种受此见断修断。若无漏无断。六根则二种者忧根见修断。信等五根修道断不断。三无漏不断者。一向无漏故。余则修道尽者。余九根修道断。彼眼等八不秽污故。修道断堕生死故非不断。苦根五识身是故修道断。问曰世尊说六识身。彼取何法。答曰。
  若取识根义  五种心境界
  若取一切法  是则意识界

  若取识根义五种心境界者。色等五境界五识身取。眼识取色色形相色者。谓青等无量种。形相者长等无量种。彼眼等不到取眼著药。捭则不见。耳识声亦不到取。鼻香舌味身触此到取。一切五识身能取现在境界。问曰意识云何取。答曰若取一切法是则意识界。若五识身所取。彼若不取过去未来。现在法及无为一切意识取。除彼刹那自体共生相应法。问曰初知不坏境界已说此境界。云何十种差别。答欲界相应不相应如是。色界无色界如是。无漏有为无为善无记。问曰十智一一智几法境界。答曰。
  五法应当知  法智之境界
  七种随顺智  他心境界三

  五法应当知法智之境界者。欲界相应不相应及无漏无为善。七种随顺智者。色无色无漏相应不相应善无为。他心境界三者。欲色界无漏相应。
  有漏当知十  因果智有六
  解脱智一法  道智二余九

  有漏当知十者。世俗智一切十种法境界。因果智有六者。苦集智三界相应不相应。解脱智一法者。灭智中一无为善。道智二者。道智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余九者。尽智无生智境界九法除无为。无记使境界如前说。复欲总说故说此。
  自地诸烦恼  定使于自地
  自种一切遍  在彼种类中

  自地诸烦恼定使于自地者。欲界一切使所使。欲界乃至有顶地彼地亦然。胜故对治故下地上地不使。离欲现前上地下地不使。自种一切遍在彼种类中者。自种类法自种类使所使。一切遍他类亦使如身见。见苦断使所使见集断等他类亦使。如是一切遍使说。乃至修道断修道断一切使。所使一切遍使。
  三界定烦恼  如是定三界
  如是说二界  一界生亦然

  三界定烦恼如是定三界者。三界摄烦恼中三界使所使。随方便如意根。三界于中一切三界使所使。如是说二界者二界所摄法二界使所使。如方便如觉观欲界及色界。于中欲界色界使所使。一界生亦然者。一界所摄法一界使所使。如忧根欲界于中欲界使所使。
  此佛所说经  若事我已说
  识智及诸使  观察此三门

  此佛所说经中。若我所说法此三门应宣说。识门智门使门。如欲界中根事一切有。是故欲界六识身当知相应不相应故。七智知除比智灭智道智。五种类摄故。欲界一切使所使。色界三根事有此四识识七智知。色无色界一切使所使。无色界无五境界。但一识识六智知。除他心智法智灭智道智。无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应当知。

  杂品第九

  已说定相续  种种诸余法
  于上众杂义  我今当略说

  已说定相续种种诸余法者。已说诸法彼此相续种种聚。于上众杂义我今当略说者。于上所说广义今略说。
  有缘有相应  有行及有依
  心及心数等  是说总略义

  此是心心数法名。于种种法中攀缘转故名有缘。俱同行同方便名相应。境界行作故名有行。依根转故名有依。
  从缘生亦因  有因及有为
  说事及世道  有果此决定

  此是有为法名。彼彼缘和合得生故名缘生。他法生故因由因力故。有因诸法和合作故名有为。多因差别显示故名说事。未有有转自相行名世。彼有果名有果。
  有罪亦隐没  秽污下贱黑
  善有为及习  亦复名修学

  有罪亦隐没秽污下贱黑者。此是不善隐没无记法种种名。可厌恶故名有罪。烦恼覆蔽故名隐没。烦恼垢污故名秽污。凡鄙故名下贱。无智闇分故名黑。善有为及习亦复名修学者。善有为法如此名也。智中有或相续此法名智是故善。如世间说善巧人歌舞善巧手。或善者慧名彼慧善谈说故名善。摄取如是义也。功德增上成就说习。亦说修心。不相应行此中当说。
  无想二正受  亦众生种类
  句味与名身  命根与法得
  谓彼凡夫性  及诸法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