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毗昙部
- 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
若息止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灭于三界 非欲未知智
若息止及道法智之所行是灭于三界者。谓灭法智及道法智。在思惟道是灭于三界结。或有法智离色无色界欲。谓此重见恶是于欲界思惟灭及道。离色无色界欲非苦智非习智。所以者何。不同苦习同于灭道故。问颇有未知智灭欲界不。答非欲未知智。无有未知智能灭于欲界。所以者何。无彼重见恶而悲此。问神通智性所有彼。亦应当说一一几智。答。
如意足等智 天眼耳亦然
六于宿命中 五说他心智
如意足等智天眼耳亦然者。如意足说等智天眼天耳亦如是。无漏智不以此行。六于宿命中者。宿命通有六智。法智忆法智分未知智忆未知智分等智忆俗。苦智忆过去苦习智。忆过去习道智忆过去道。五说他心智者。他心智通有五智。法智知他心中法智及彼相应心心数法未知智亦如是。等智知他俗心心数法。道智知他无漏心心数法他心智五。
九智漏尽通 圣人之所说
八境界于身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尽通圣人之所说者。漏尽通无漏九智。一切漏相违故。问又世尊言。身身观意止观者。是慧此意止何智所有。答八境界于身八智观身色假名为身。是八智所知除他心智及灭智。若智缘色者是身意止。此二智不缘色。法十者。法意止有十智离色痛心余法。谓法是境界有十智自相界。及一切总如是法意止。九智二者。痛及心九智除灭智。谓智缘痛是痛意止。谓智缘心是心意止。问诸如来有智力。云何如来力施设智。及如来四无所畏智性。所有如所说我等正觉。此诸法未等正觉不见此相。如是一切此亦应当分别。一一几智性所有。答。
是处非处力 及无畏第一
此是佛十智 余此中差别
是处非处力及无畏第一此是佛十智者。佛有十智是处。非处力。是处智名受诸法真实相真实行。受知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谓是处智非处智。名诸法他相他行不可得。则知非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名非处智。是佛十智初无畏。亦十智等正受故。余此中差别者。是处非处力差别有十力初无畏差别。有四无所畏处非处智。是境界差别故十种分别。初无畏亦境界差别故四种分别。问四辩亦智性所有。此亦应当分别。一一几智。答。
法辩辞辩一 应义辩俱十
愿智是七智 智最胜所说
法辩辞辩一者。法辩名觉诸法名是等智。非以无漏智受名。世俗中名是假号。无漏智不以此行。辞辩名觉正说。此亦等是俗中假智号。应义辩俱十者。应辩名观及现无所挂碍方便智是十智义辩名觉诸法真实。彼亦十智受真实相故(其人云辞应二辞应一等智法义二辩十智也)。问愿智有几智。答愿智是七智智最胜所说。愿智有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愿智者利捷疾境界。于三世受一切诸法。是七智性所有(其人云一等智)。
定品第七
问如是知诸智。此智当云何。答。
智依于诸定 行无挂碍行
是以思惟定 欲求其真实
智依于诸定行无挂碍行者。如灯依油离风处光焰甚明。如是智依于定意离诸乱。智光甚明必定无疑行于缘。是以思惟定欲求其真实。
决定说四禅 及与无色定
此中一一说 杂味净无漏
决定说四禅及与无色定者。有八定四禅及四无色定。此中一一说杂味净无漏者。初禅有三种味相应净无漏。如是一切诸定门。云何味相应。云何净。云何无漏。答。
善有漏是净 无热谓无漏
气味爱相应 最上无无漏
善有漏是净者。谓善是净故说净。无热谓无漏者。烦恼假名热谓定无烦恼是无漏。气味爱相应者。谓禅无色定爱相应。是具足共相应共行是说味相应。最上无无漏者。最上非想非非想处彼中无无漏。不揵疾行故是有三种余各三种。问禅何性所有。答。
五枝有觉观 亦复有三痛
若干种四心 谓之是初禅
五枝者。谓五枝摄受初禅令坚固。亦从此得名觉观。喜乐一心觉名。当入定时生善功德。始粗心思惟观名。令心细相续相连喜名。于定中悦乐名。已悦于身心中安隐快乐一心名。于缘中心专不散。此种住定时是枝及入时舍时是故五枝。初禅有觉观者。有觉有观即是初禅。问以受五枝今觉观何用。答枝者谓善是于五枝中。说秽污及无记。亦有觉有观而不是善。亦复有三痛者。初禅有三痛乐根喜根护根。于痛中乐根是身痛。喜根是意地。护根在四识。若干种者梵世中若干种有上有下。是说具足生处。四心者初禅有四心。眼识耳识身识意识。谓之是初禅者。此一切诸法谓是初禅。已说初禅。第二今当说。
二痛若干种 二禅有四枝
五枝是第三 此禅说二痛
二痛者。第二禅有二痛喜根及护根。若干种者。于中身有若干种。已离觉观有若干心。或时入喜根或时入护根。但喜是根本边有护根。二禅有四枝者。第二禅有四枝。内净喜乐一心内净名。是信于离中生信。已得初禅离便作是念。一切可离余枝如前说。此种于第二禅是枝。五枝是第三者。第三禅有五枝乐护念智一心。乐者意识地中乐根。护者已乐于乐不求余(其人云护虽有义不应云枝也)念者。是护方便不舍智者不令乐。一心者定此种于第三禅中是枝。此禅说二痛者。第三禅有二痛。乐根及护根。乐根是根本。护根是边。
离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此枝谓说善 亦复分别种
离息入息出者。息入者来息出者去。是第四禅中无。所以者何。彼由定力故身诸毛孔合。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禅有四枝。不苦不乐护净念。一心求离苦乐。不苦不乐余如前说。问何禅是枝相应。答此枝谓说善。善禅枝相应枝非秽污亦非无记。亦复分别种者。谓种随处已说。当知是余处不应有。如初禅有觉有观。四心说此种余一切地无。第四禅离息入息出。是三中无不应说。已说四禅四无色定。谓余今当说。问如世尊言。有根本依。若未离欲。未有根本依。而有无漏功德。是无漏功德何地所摄。答未来禅所摄。又世尊所说有三定。有觉有观无觉少观无觉无观。于中初禅是有觉有观。第二禅是无觉无观。谓无觉少观。定是何地所摄。答是中间禅所摄。是未来禅中间禅相今当说。
相应有觉观 俱在未来禅
观相应中间 明智之所说
相应有觉观俱在未来禅者。未来禅中有觉有观。观相应中间明智之所说者。中间禅少有观而无觉。彼渐渐心息止。
无依而二种 除其味相应
中禅有三种 俱为说一痛
无依而二种除其味相应者。未来禅一向善有漏及无漏。有漏者净。无漏即无漏。中禅有三种者。中间禅有三种味净无漏生死居故。俱为说一痛者。未来禅及中间禅俱有一痛护根非根本地故。已说诸定余功德。于中摄今当说。
三摩提有通 无量修一切
除入及诸智 解脱于中起
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无愿无相。无漏心系缚故。有通者。有六通如意足智天耳智他心通智忆宿命智生死智漏尽通智。无量者。四无量慈悲喜护。无量众生境界故曰无量。修一切者。十一切入。地一切入。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无量空处一切入。无量识处一切入。尽具解故一切入。除入者。八除入内未除色想不净观少境界。一无量境界。二除色相少境界。三无量境界。四复除色想青黄赤白观除入。除净境界故故曰除入。及诸智者。诸智有十如前说。解脱者。八解脱未除色想不净思惟一。除色想不净思惟二。净思惟三。四无色及灭尽定。境界背不向故说解脱。于中起者。此诸功德九地中可得及于中起(其人云应十地)。已说诸功德随地可得今当说。
一慧悲及护 慈亦有五通
说遍四禅中 六中有现智
一慧悲及护慈亦有五通说遍四禅中者。一慧谓他心智三无量。及五通是一切功德根本四禅中非余。六中有现智者。现智是法智。六地中有根本四禅未来禅中间禅。
除入中说四 于中亦有喜
初解脱及二 功德初二禅
前四除入喜等初第二解脱。此功德初第二禅中非余。
除入谓有余 及与解脱一
亦八一切入 佛说最上禅
后四除入净解脱前八一切入。是功德第四禅中非余。
余脱即名说 二一切亦然
灭尽最在后 余九谓无漏
余脱即名说二一切亦然者。余四解脱自名所说。及二一切入亦如是。无量空处解脱无量空处一切入。于无量空处中所摄如是至非想非非想处。灭尽最在后者。灭尽定非想非非想处所摄。所以者何。谓未离彼欲亦入。余九谓无漏者。谓余无漏法九地所摄。如三三摩提七智漏尽通是九地所摄。四禅三无色未来。及中间等智是十地所摄。此亦非想非非想处可得以定数故。问此功德几有漏几无漏。答。
三解脱当知 有漏及无漏
定智已分别 谓余尽有漏
三解脱当知有漏及无漏者。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解脱是有漏无漏。定智无分别者。定如契经品说。无漏智及诸通如智品说。谓余尽有漏者。余一切功德一向有漏。如三通威仪法故色声受相故。无量众生缘故。一切入意解希望故。三解脱亦如是。非想非非想处非揵疾行故。想智灭离觉观故。除入亦意解希望故。已说诸功德。相成就今当说。
未能度于欲 成就味相应
度下未至上 成就净诸定
未能度于欲成就味相应者。谓地若未离欲。于彼地成就味相应度。下未至上成就净诸定者。谓离欲界欲。若未生梵世上地。彼成就净初禅。及初禅地有漏功德。如是一切尽当知。
住上应当知 无漏成就禅
求得诸功德 知非无欲中
住上应当知无漏成就禅者。谓离下地欲彼住上地。亦成就下地无漏。如见谛离欲住梵世上地。成就无漏初禅。及初禅地定等诸无漏功德。如是一切尽当知。世俗功德系在随生处。无漏在断中。是以离生处舍有漏功德不舍无漏。求得诸功德知非无欲中者。已说离下地欲成就上功德。当知非一切功德离欲时得。如如意足智天眼智天耳智无记性。所有欲及灭尽定此求得。非离下地欲时得。已说成就因缘今当说。定种有二十三。八味相应八净七无漏。问此一一种几种因。答。
妙无漏无染 七种谓之因
净味相应禅 当知因有一
妙无漏无染七种谓之因者。一一无漏七种自然因。自地相应因共因。净味相应禅。当知因有一者。味相应初禅。于味相应初禅因非余。非善因不相似故。非余地秽污因行相违故。净初禅于净初禅因。非秽污因不相似故。非无漏因亦不相似故。非余地净因自地果报故。及自地系缚故。如是一切尽当知。已说因缘次第缘。今当说。问一一次第生几种。答。
无漏禅次第 兴起六种禅
七八九有十 起禅亦空定
无漏初禅次第生六种自地净及无漏。如是第二第三禅无漏。无所有处次第生七。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无漏第三禅次第生八。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无漏无量识处次第生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余无漏次第生十。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净六有七八 九十生十一
味相应诸禅 兴二乃已十
净六有七八九十生十一者。净非想非非想处次第生六。自地味相应及净下地四。净无漏无所有处无量识处。非味相应离欲故。如是一切尽当知。一切自地味相应。味相应诸禅兴二乃以十者。味相应禅次第生二。自地味相应及净不生余。各各相违故。如是一切自地二下地一净(其人云不应有下地一净)。一切味相应死时生。已说次第缘缘。今当说问一一几种缘。答。
净以无漏禅 必缘一切地
秽污相应禅 独缘于己地
净以无漏禅必缘一切地者。净及无漏禅一切地缘一切种。秽污相应禅独缘于己地者。味相应禅缘于自地味相应禅及净。非无漏爱无无漏缘。亦不乐于他地。
无色无有力 缘下有漏地
善有根本地 秽污如味禅
无色无有力缘下有漏地者。无色定不能缘下地有漏法极寂静故。问何谓无色不能缘下地有漏法。答善有根本地净。及无漏根本无色。是自地缘及上地非下地缘。秽污如味禅者。如味相应说无色亦然。
谓余于色界 无量等功德
是必欲界缘 世尊之所说
谓色界余功德如无量等。一切入除入及解脱。唯缘欲界缘无量苦众生。青等诸色此则欲界。所以者何。神通二界缘故。问世尊所说勋禅是云何。答勋一切四禅无漏者。勋有漏是无漏力故。受净居果报。问若一切四禅勋者。以何等故下三禅中无净居果。答。
若能勋诸禅 是依第四禅
三地爱尽故 净居果实中
若得第四禅是能勋禅。第四禅者先勋余者后。谓得第四禅离三禅欲。以是故下地无有净居果实中。有问世尊言。有愿智是云何。答谓。
无著性不动 是得一切定
彼由定力故 能起顶四禅
于中若彼意生功德。愿智不诤辩首诸功德。愿智者如所愿入定。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有为或无为是一切尽知。不诤者。欲令他意不起诤。便不起辩者。诸法义及味决定。无疑不挂碍无所畏。问是愿智不诤及辩何地摄。答。
三地有愿智 无诤依五地
法辞辩依二 二辩依于九
三地有愿智者。愿智三地所摄。第四禅初禅及欲界。入第四禅知初禅及欲界。说无诤依五地者。无诤五地可得根本四禅四及欲界。欲令一切不诤。法辞辩依二者。法辩名缘味是欲界及梵天世。非上地离觉观故。辞辩名是味撰智。彼亦二地中可得。欲界及梵天世。二辩依于九者。义辩及应辩九地中可得。四禅四无色及欲界。已说初禅。当知已说未来及中间。此是初禅眷属故。问云何得此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