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律疏部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第七得报者有三。初通论者。护国菩萨经云。菩萨有四种坠落之法。一者不恭敬他。二者背恩谄曲。三者多求利养名闻。四者诈善扬德。是为四种坠落之法。二别约毁他者。如谤佛经中。有十人毁谤一辩积法师。遂令当处佛法少分陵迟。此十人后堕地狱经无量劫受拔舌等苦。后多生无目。末后逢释迦佛。出家多时苦行竟无所得后便还落。乃至广说。三别约自赞。如扇提罗等五人。四人在林间坐。一人于聚落唱云。林中有罗汉还大得供养。后堕地狱备受众苦。出已为人。与本施主作担舆持秽器人等。乃至广如律文。
第八修治行者此有三义。一菩萨常自显己过令他闻知。不作一念覆藏之心。恐增长故虑难灭故。于己功德常不显说。不起一念耀己之心。恐耗损故虑不增故。二菩萨常应于他有情不见其恶唯见其善。是故忍恶于己。推善与人心恒清净。此为常行。问若自无恶而认若他无善而推。岂非谄曲而妄语耶。答自居不足。安得无失。谓无失者唯佛一人。以累尽故。又他无余善犹有佛性。即是真善。若意至此而认推者。非直无谄亦无妄语。而乃具发无量善根。令戒清净故为持也。三菩萨常应于名闻起处多利养处则不居之。以伤害故。论云。利养如霜雹。损功德苗故。又如毛绳。为损甚故。如法得之尚须远避。经云。利养交至远避三由旬外。况由赞毁非理得耶。是故菩萨理不应为。护国菩萨经云。有四种法应当奇舍。一者菩萨奇舍居家。二者既出家已不贪利养。三者离诸檀越。四者不惜身命。是为四法。应当奇舍。如是准也。
第九通局中有二。先通后局。言通者有三。先明自赞亦三。一赞自所行之法令他修学。二为令众生未信者生信。三已信者增长。若实有此益不杂贪慢自赞无犯。不赞有罪乖利益故。二明毁他亦三。一毁邪道令归正见。二毁执见令离著。三毁恶行令舍离。若不杂嗔慢应时有益毁他不犯。不毁有罪。三求名利有二。一为益众生。二求出世间真实名利故。此求不犯。不求有罪。如是准之。二局者。于上三位或总或别以缠相应心起念欲犯。虽未至重是则为犯。以是所害法故深须防护也。余义可知。
第十释文者。就第一举过正制中二。先举过亦二。初犯位。谓自作教他准前亦应有四。同前略故也。二犯相。四犯同前。亦同三释。略无自赞。理应具有四。一约能者。贪慢等为因。二名利等为缘。三巧设轨摸成自扬陵彼之则为法。四常作此事为业。二约所者。一不正赞毁但说彼因遂令自德显扬。他人被毁故云因也。二毁他种族等故云缘。自赞亦尔。三毁他所依法等故云法。四毁他所依业等故云业。自赞亦尔。三合辨者。一内因。二外境。三加毁。四成业。自赞亦尔。上来举过竟。准上此中合有第二正制文。应云一切不应自赞毁他。又略不具也。第三而菩萨下明所应行。亦是释上立制所由。谓佛故制不自赞毁他。以诸菩萨法合代他受于加毁。若不代受已乖菩萨行。况更自加毁。违害定诚深故结重科。文意如此。于中非理陵欺名加毁。令其耻报为辱。又菩萨为众生发菩提心。决令众生舍恶使尽。是故众生恶事是菩萨所有。以摄是已任故。已为众生修善根故。是故己善根并他有故。须与他也。第四若自扬下非理违犯并可知。
梵网经疏第三(终)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四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初篇故悭戒第八
初制意者。初檀为万行首故。摄六度故。是舍悭成施。略由十意。如华严经十行品中初欢喜行云。此菩萨为大施主。悉能舍离一切所有。等心惠施一切众生。施已无悔。不望果报。不求名誉。不求生胜处。不求利养。言十者。一但欲救护一切众生。二欲摄取一切众生。三欲饶益一切众生。四欲学一切诸佛本行。五欲正心忆念诸佛本行。六欲清净诸佛本行。七欲受持诸佛本行。八欲显现诸佛本行。九欲广说诸佛本行。十欲令一切众生离苦得涅槃乐。是为十。由此当知菩萨理无不施之行。
二释名者。吝惜财法不济所求称曰故悭。戒防此失。依主立名。
三次第者。前赞毁自他以求名利。望未得之财追求时过。今约已得属己悭吝不舍财。贮畜时过。前粗此细。义次第故来也。
四具缘成犯者。然此戒中犯有四处。一自悭。二教他。三随喜。四赞悭。今且约自辨具缘。余三准之。自具六缘成。一自有财法。二乞者现前。三具前二想。四起悭恶心。五对缘正违。六前人空回故。
五阙缘义者。且阙初缘有三义。一若彼全无一针一草可施与者。应以善言深心垂泪慰谢乞者。仍作是念。我今薄福不能果遂众生所愿。是我罪咎。我当精勤修行令愿成满即如言勤勇。是谓不犯。二若恃自无物慢心不谢而无愧悔。应得小罪。三若为乞人不信其无频频抑索。遂起嫌心即犯中罪。若便起嗔即犯后嗔戒。法施亦同。次阙第二缘有四义。一无乞不犯。二自有财等。见贪苦人彼不能乞或羞不乞。而不施与亦犯。三自有财。见同修行者乏少衣食废修正行。彼人俭己而不求索不与犯。四先贮多财。虽无乞者而不舍施福田故。此后三位皆得方便罪。非正犯重故。阙第三缘有二。先谓上二位各有想疑二别。想不犯。疑犯方便。并可准之。阙第四缘有二。若以悲心调伏彼故不与无犯。若无记心犯方便可知。次阙第五缘有四。初许与不与犯重。二许多与小。三许胜与劣。四违时后与。后三俱方便。次阙第六缘有二。一若不空回无犯。二若虽空不回意犹未绝犯方便。
第六轻重者有五。一约物。二约田。三约损。四约心。五合释。初中财法无畏。财施有三。谓外内俱。就外财中通说有十。一食等。二药等。三衣等。四财等。五畜生等。六奴婢。七名闻。八王位。九妻妾。十男女。皆前前不与应重。后后不与应轻。二内身中有五。一暂请驱使。二取发抓等。三将作奴婢。四取支节血完。五全取身命。前前不与皆重。后后不与皆轻。二法施中三。一世法。二二乘法。三菩萨道法。三无畏施亦三。一舍恶。二舍苦。三救命。上二位皆亦前前不与而轻。后后不与为重可知。二约田有四。一恩田谓父母师主等。二德田谓三宝等。三悲田谓饥穷众生等。四苦田谓困厄众生等。皆前前不与为重。后后不与应轻。三约损者。于上四境各有二种。一由不给济令彼命尽。二命虽不尽令大苦恼等。皆有前重后轻可知。四约心者亦有三毒单双一合等。准上知之。又悭有三品。如卢至长者等最重。其中下可知。五约合辨者。或于劣物起上悭对胜境为最重。或于胜物对劣境起下悭应轻。余句并准之。
第七得报者略辨十种。一生饿鬼中。如目连母等。二或余趣受苦。如疥癞野干。乃至无一毛可以覆身等。三于人中受贫穷苦困。四耗减损减宿世善根。五失于菩萨檀波罗密。六由悭法世世常受愚痴。善生经云。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七由匿法眼恒无眼目。八由不施无畏生生常怀恐怖无暂安稳。九恒为怨家而得其便。十令三檀六度俱不成。余如别说。
第八治行者略显十种。一思惟己身及以财物皆是无常磨灭之法。一旦废坏非惜能留。是故悭惜都无所益。二况此并是王贼水火恶子等分。彼既未侵速应舍施置坚牢藏令永属己。三若悭不施则种世世贫穷之业以随自身。四又由我先世不串习施故今有财悭而不能施。若我今者不励力施。此习不破更增长能障大施故。我今应励意违悭而行惠施。五又若自贫乏恐不存济。而悭不施则当思惟。贫是施障。为破此障。应当忍苦励力行施。我因宿业曾受种种饥渴等苦。不能饶益于一众生。今我行施得饶益他。设受众苦乃至殒命而终不令乞者空回。况当犹有余菜叶等可以活命。是故应当忍此贫苦而行布施。六若于身命及所重财而不能舍即当思惟。我于三界大师前发大菩提心时。一切内外皆已舍讫。如何今乃违本誓孤负众生。七又使令我犯菩萨波罗夷罪。则为欺诳十方诸佛。甚为不可。八我今舍此不坚固物臭秽之身。今我当得清净法身坚固之法。此既益我。若不行施则失大利。九此身及财是虚妄物。尚不舍满众生愿。何能当以无上菩提饶益众生。十我当观察一切法空无我我所。而今于此虚妄身财悭吝不舍。何能证入平等法性。思惟如是十种对治。于诸悭吝无不能舍。具如华严智论瑜伽等说。
第九通局者。依瑜伽第三十九。略有三十种不施无犯。一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非安乐非利益。皆不施与。二若有来求为伴侣。欲作非理逼迫损害诳惑于他。便不以身而施于彼。三若诸菩萨于行施意乐清净。见有无量利众生事正现在前。设有来求自身支节。不应施与。四若魔众而怀恼乱心。现前来乞身分支节。不应施与。以心念彼当获上品过罪反损害故。五或有众生痴狂心乱。来求菩萨身分支节。不应施与。六若有众生或为自害或为害他。来求毒药火刀酒等物。不应施与。七不以他物如同意物而行惠施。八不行媒婚以他妻妾而行布施。九不以有虫饮食等物而行布施。十若有众生来求种种能引戏乐能引无义之物。不应施与。以令彼多行憍逸恶行。身坏之后堕诸恶趣。十一终不施人捕猎等物。十二或有众生将欲杀害。终不施与。十三若有来求罩罗且弶。为害众生及为习学。皆不施与。十四若有怨家来求仇隙。为欲呵骂缚录杀害夺财治罚。终不施与。以要言之。一切逼迫损害众生戏乐等具皆不施与。十五若有病者来求非量非宜饮食。亦不施与。十六若有众生食饱满已性多馋嗜。数复来求珍妙饮食。亦不施与。十七若有来求父母师长。定不施与。十八又诸菩萨于自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若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欢喜。终不强逼令其忧恼施来求者。十九虽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欢喜生乐欲心。而不施怨家恶友药刃罗刹等。二十若有上品逼恼众生乐行种种暴恶业者。来求王位终不施与。若彼恶人先居王位。菩萨有力尚应废黜。况当施与。二十一又诸菩萨终不侵夺父母妻子奴婢仆从使亲戚眷属所有财物持用布施。二十二亦不逼恼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以所施物施来求。二十三不以非法不以率暴。亦不逼迫损害于他而行惠施。二十四又诸菩萨若在诸佛圣教出家。终不违越所有学处而行惠施。二十五又诸菩萨于来求者终不施与不合仪物。谓施出家者残宿饮食等。或诸便秽洟唾吐脓血不净所杂所染。又不告白不令觉知如弃舍法施麋食等。谓不食葱者施以葱杂葱染饮食。不食肉者施以肉杂肉染饮食。不饮酒者施以酒杂酒染饮食。如是等皆不施与。二十六又诸菩萨终不口授求过外道所有正法。二十七亦不施彼所写经典。二十八知性多贪求欲炫卖经卷等者。亦不施与。二十九知欲秘藏亦不施与。三十不求胜智亦不施与。又云如上所说诸不施者。菩萨不忍直言我不施汝。要当方便晓喻发遣。诸菩萨所畜一切资财具等物。为作净施故先以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苾刍作净施法。若观来求者施时。称理应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少物于诸众生而不施者。如是知已取物施之。若观施时不称正理。即应念先作净施法。告言。此物是他所有。不获施汝。耎言晓喻方便发遣。又十住论。虽若新学菩萨有人来求头目等。而未能施者。应说偈颂云。我初发道心。善根未成熟。愿我速成就。后必当相与(更勘论文)。二局者。但自审观有少恼心即当施与。不尔便犯。若约秘密。菩萨应极悭。谓乞戒浮囊纤尘不与。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等。
第十释文者亦有四。一明犯位。谓自作教他如前释。二举过正制中二。先举过。谓悭因缘法业亦四释。同前可知。二而菩萨见已下明正制。谓制施贫乞。但世人贫有二种。一财贫。二法贫。故云一切贫也。菩萨施此二事故云一切给与。三而菩萨以恶下违制成犯。谓恶心者。悭结不破。亦是违戾不施。通余烦恼。嗔心者。忿怒乞人而不施与也。此是不施之心下明所不施物。先财后法。乃至不施等者。举小咒多。一叶草尚不与。况多。又就下最极为言故云乃至一草等也。法中一尘者。意明极少。非谓法门中而有微尘。此顺西方语法。如能断金刚般若经中。无少法者。梵本名无微尘法也。而反骂辱者明极重之相。惜草叶而起重嗔。发恶言而兴骂辱故宜重也。此具三业可知。四结示罪名可知。
初篇故嗔戒第九
初制意者略由十意。一惑中最重莫先此故。二亦成业道恶趣因故。三烧灭宿世诸善根故。四能结大怨累劫难解故。五由此能害诸众生故。六乃至能作无间罪故。七能障菩萨忍波罗密故。八害诸菩萨大悲心故。九令所化众生皆舍离故。十具足成就百千障故。华严经广引。又云。我不见有一恶法出过菩萨一嗔心者。而损既甚故须制也。
第二释名者。谓于违境起损害心。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第三次第者。前悭贪次嗔恚故来也。
第四具缘者。一有对违境。二起彼想。三不禁心。四起嗔便犯。此约心。若通身口更加打骂。五缘便犯。若取至极更加前人来谢嗔犹不解。六缘方犯。
第五阙缘者。阙初缘者有三。谓有情相差。若非情相差。若情非情相差。若望心或俱重。直对身口有轻。次阙第二缘亦有三。谓本迷转想及疑。约心俱重。身口有轻可知。阙第三缘有二。一谓常勤修治失念应轻方便。二不勤修治应重方便。次阙第四缘有三。谓下中上若起下嗔心即便生悔轻方便。二起下嗔不生悔重方便。三起中嗔即生悔重方便。余并入重可知。若望身语。阙打骂重方便。反此便重。若望极说。更他忏悔自生悔重方便。反此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