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羯磨

  毗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罗。五随顺修多罗。有五法名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广诵二部戒。复有五法。四法同前。第五广诵毗尼。复有五法。四法同前。第五住毗尼而不动。复有五法。四法同前。第五诤事起善能除灭。有五种持律。诵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广诵三十事。是初持律。若广诵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广诵戒毗尼。是第三持律。若广诵二部戒毗尼。是第四持律。若都诵毗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秋冬应依上四种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罗夏安居应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持律人有五功德。戒品坚牢。善胜诸怨。于众中决断无畏。若有疑悔能开解。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复次有五种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亦名五种制戒。亦名五犯聚。若不知不见五犯者。我说此人愚痴。波罗夷乃至突吉罗。
  复次死人有五不好。一不净。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恶鬼得便。五恶兽非人所住处。犯戒人有五过失。有身口意业不净。如彼死尸不净。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身口意业不净恶声流布。如彼死尸臭气从出。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有身口意业不净诸善比丘畏避。如彼死尸令人恐怖。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有身口意业不净。令诸善比丘见之生恶心言。我云何乃见如是恶人。如人见死尸生恐畏。令恶鬼得便。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有身口意业不净者。与不善人共住。如彼死尸处恶兽非人共住。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是为犯戒人五事过失。如彼死尸。破戒有五过失。自害。为智者所呵。有恶名流布。临终时生悔恨。死堕恶道。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复有五事。先未得物不能得。既得不护。若随所在众。若刹利众。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比丘众。于中闻有愧耻无数由旬内沙门婆罗门称说其恶破戒恶人死堕恶道。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有五种净果。火净。刀净。疮净。鸟净。不任种净。复有五净。若剥少皮。若都剥。若腐烂。若破。若瘀。有五法令正法疾灭。何等五。有比丘不谛受诵喜忘误。文不具足以教余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是为第一疾灭正法。复次有比丘。为僧中胜人上座。若一国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诸不善法。放舍戒行不勤精进。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证而证。后生年少比丘仿习其行。亦多破戒修不善法。放舍戒行亦不勤精进。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证而证。是为第二疾灭正法。复次有比丘。多闻持法持律持摩夷。不以所诵教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便命终。彼既命终令法断灭。是为第三疾灭正法。复次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不能忍辱。余善比丘即便舍置。是为第四疾灭正法。复次有比丘。喜斗诤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第五疾灭正法。复有五法令正法久住(反上句是)。
  尔时有异比丘。往佛所白言。大德。以何因缘正法疾灭而不久住。佛告比丘。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不至心为人说法。亦不至心听法忆持。设复坚持不能思惟义趣。彼不知义不能如说修行。不能自利亦不利人。佛告比丘。有是因缘令法疾灭而不久住。大德。复以何因缘令法久住(反上句是)。尔时佛告诸比丘。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应以慈心。应自卑下如拭尘巾。应善知坐起。若见上坐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若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何以故。恐僧别异故。比丘应先有此五法。然后至僧中。尔时世尊在瞻婆城伽伽池边。白月十五日说戒时。于露地坐与众僧俱前后围绕。时有比丘举彼比丘见闻疑罪。当举罪时。彼比丘乃作余语答。便起嗔恚。佛告诸比丘。应审定问彼人。彼人于佛法中。无所堪任。无所增长。譬如农夫田苗稊稗参生。苗叶相类不别而为妨害。乃至秀实方知非谷之异。既知非谷。即耘除根本。何以故。恐害善苗故。比丘亦复如是。有恶比丘。行来坐起摄持衣钵。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时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稊稗之异。既知其异。应和合为作灭摈除之。何以故。恐妨善比丘故。譬如农夫治谷当风簁扬。好谷留聚其下。秕[卄/告]随风除之。何以故。恐污好谷故。如是恶比丘行来入出。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时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秕[卄/告]秽恶。既知已应和合为作灭摈除之。譬如有人须木作井栏。从城中出手捉利斧。往彼林中遍扣诸树。若是实中者。其声贞实。若是空中者其声虚而[斯/瓦]。而彼空树。根茎枝叶如贞实者不异。至于扣时方知内空。既知内空即便斩伐。截落枝叶先去粗朴。然后釿刬细治内外俱净。以作井栏。如是恶比丘。行来出入摄持衣钵威仪。如善比丘不异。乃至不出罪。时既出其罪。方知沙门中垢秽稊稗空树。若知已即应和合作灭摈。何以故。恐妨害善比丘故。而说偈言。
  同住知性行  嫉妒喜嗔恚
  人中说善语  屏处造非法
  方便作妄语  明者能觉知
  稊稗应除弃  及以空中树
  自说是沙门  虚妄应灭摈
  已作灭摈竟  行恶非法者
  清净者共住  当知是光显
  和合共灭摈  和合尽苦际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尼羯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