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中观部
-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
故业果难思 牟尼真实说
论曰。此颂义言。诸业眼等异熟因果。不可思议。唯有如来能深了达。非余浅识智力所行。应随世间且说为有。非暂思择能会其真。诸法实性内证所知。非世寻思所行境界。若执实有。理必不然。所以者何。违比量故。谓眼非见。如耳等根。耳亦非闻。如眼根等。鼻不能嗅。如舌等根。舌不能尝。如鼻根等。身不能觉。如上诸根。一切皆由造色性故。或大种故。或业果故。又眼等根皆有质碍。故可分析令悉归空。或无穷过。是故不应执为实有。但是自心随因缘力。虚假变现如幻事等。俗有真无。
复次数论外道作如是言。色等境界皆二根取。谓眼等见及内智知。今应审察。见智于境。为同一时。为有先后。设许先后。谁后谁先。先后同时。皆不应理。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智缘未有故 智非在见先
居后智唐捐 同时见无用
论曰。见是智缘智随见起。若未有见智必不生。如生盲人无了色智。是故智起定非见先。若居见后智即唐捐。见已了色智复何用。汝宗法起必为我须。非但随因任运起故。若见已了复须起智。应一境上了了无穷。若二同时见应无用。两法俱有因果不成。如牛二角。如苦乐等。汝应不许见为智因。若智知境不由见生。盲聋等人应明了境。又不应有盲聋等人。以皆分明了色等故。又不应立五有情根。意独能了色等境故。
复次有立眼耳境合方知。其理不然。故次颂曰。
眼若行至境 色远见应迟
何不亦分明 照极远近色
论曰。眼谓眼光是眼用故。不离眼故。亦得眼名。若此眼光行至色处。何故远色见不淹迟。如何月轮与诸近色。举目齐见无迟速耶。未见世间有行动物一时俱至远近二方。由是因缘应立比量。照远色见不至远色。照近色见时无异故。如近色见。照近色见不至近色。照远色见时无异故。如远色见。又若眼光至色方见。极远近色应见分明。与非近远见应无异。既有差别。故非至境。非鼻等根。于香味触有此远近明昧不同。由是比知眼不至境。于近远境用差别故。犹如磁石。又眼趣色先见不见。二俱不然。故次颂曰。
若见已方行 行则为无用
若不见而往 定欲见应无
论曰。本为见色行趣于境。其色已见。行复何为见已方行。又违先立眼之与耳境合方知。亦不可言不见而往。眇无指的行趣何方。如瞽目人所欲趣向不定能至。此亦应然。不见而往应无住期。或于中间遇色便止。期心往者或果所求。或由力竭中涂而住。如是二种理既不成。更无第三。故非境合。
复次有说。眼根不合故见。此亦不然。故次颂曰。
若不往而观 应见一切色
眼既无行动 无远亦无障
论曰。不合体无相无别故。应见一切。或全不观。所以者何。缘无差别。从缘有法差别不成。岂不诸色由远由障而不见耶。眼既不行何远何障而令不见若眼与色不合而见。应无远近障无障殊。不合之因无差别故。有见不见。理不得成。又极远名无实有体。云何能碍令见不生。非二中间诸法名远。彼于见用不能碍故。若执中间诸法名远。碍见用者。远障应同。言眼趣色。亦有此过。谓极远名无实体等。执眼为常行趣于色。实有此过。所以者何。执眼无常行趣于色。可言力竭不至远方。若执眼常用无变坏行趣于色。过与前同。行与不行二俱有过。故眼见色非行不行。岂不光明助眼令见光明被障故不见耶。夜分远望珠灯中色。既隔闇障应不能观。若言眼根虽不至色然同磁石远近用殊。此亦不然。疑难等故。世间共见。何疑难耶。此亦不然。真俗异故。世间见俗汝执为真。世亦不知不合而见。如何可说与磁石同。
前诸颂中虽正破眼。亦兼破耳。以义同故。谓若耳根境合知者。不应远近一时俱闻。声从质来。既有远近。不应一念同至耳根。耳无光明。不应趣境。设许趣境。过同眼根。又声离质来入耳闻。亦不应理。钟鼓等声现不离质。远可闻故。若耳与声无闻而取。应如香等不辨方维。若耳与声不合而取。应无远近一切皆闻。不合体无相无别故。或应一切皆不能闻。是故耳根声合不合。实取自境二俱不成。
复次若执眼根能见于色。应见自性。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诸法体相用 前后定应同
如何此眼根 不见于眼性
论曰。法体相用前后应同。展转相望无别性故。眼若能见应如我思。于一切时以见为体。是则眼根不对境位。应常能见如对境时。彼位色无而有见用。应以眼体为其所观。若无色时眼不能见。应有色位亦不能观。又若眼根以见为体。应能自见如彼光明。即违自宗。根非根境。若不自见。应不见他。如生盲人都无所见。又汝宗言。眼等色等诸法相用乐等所成。相用虽殊其体无别。眼见色体即是自观。亦违自宗。根非根境。又眼见色称实而观。色与眼根体真是一。如能见色应见眼根。既不见根。应不见色。不可眼色体实有殊。勿违自宗。同乐等性不应说眼不称实观。勿违自宗。现量所摄。若言自见世事相违。此亦不然。体用别故。若言见用即是乐等。青等亦然。应不可见。若言根境其体有殊。便违自宗。俱乐等性不可一性。有众多体转变亦然。不离性故。若言其体即别即同。除汝巧言谁能说此。根境体一见境非根。如是宗言。极难信解。如破眼见。耳等例然。根境皆同乐等性故。又应一境一切根行。亦应一根行一切境。是则根境安立不成。故不应言诸根实有。
复次鸺鹠子言。我宗根境其性有异。不同彼失。所以者何。眼等五根随其次第。即是火空地水风实。眼见三实。谓火地水及见于色。身觉四实。谓除其空。兼觉于触。耳唯闻声。鼻唯嗅香。舌唯尝味。故我师宗不同彼失。若尔根境有异有同。异且可然。同如彼失。眼等火等其相不同。如何五根五实为性。地水火实。异青等故。非眼所观。地水火风若体异触。应非身觉。是故汝宗亦有多过。又彼宗执眼色意我四法合故能见于色。此亦不然。故次颂曰。
眼中无色识 识中无色眼
色内二俱无 何能合见色
论曰。眼色识二各别无二。非和合故。无见用生。三法合时与别无异。如何可执有见用生。有小乘说。此难不然。谁言合时与别无异。诸法一一虽各无能。而和合时相依有用。若和合位有异相生。与前不同。应非眼等。若和合位无异相生。与前既同。应无见用。若言同类有异相生。此亦不然。理相违故。类之与相其体不殊。如何可言类同相异。同异二义互相乖违。而言体一。必不应理。若眼等三能生见用。尔时见用应亦生三。不可同时有因有果。而三起见。非见起三。一刹那中彼此俱有。如何相望有因非因。又应同时无因果义。果体已有。岂复须因。若不同时应许先后。同时不立先后岂成。果时无因。果是谁果。因时无果。因是谁因。若尔应无一切因果。尚不许有。况立其无。而说种种因果不同。此世俗言。非为胜义。正破外道。兼破小乘。故此颂中唯破眼等。我或已破。故不重论。如破眼等合故见色。耳等亦应随义而破。
复次耳所闻声能成名句诠表法义胜色等尘。故于此中重审观察。令知诠表俗有真无。为所闻声能诠表义。为不尔耶。若尔何失。初且不然。故次颂曰。
所闻若能表 何不成非音
论曰。所闻与音声之异目。俱能显义。表即是诠。此中显示声不能诠。设许能诠。便失声性。以声自相定不能诠。无分别识所了知故。如余自相。又声自相定不能表。所欲说义。同喻无故。如不共因。声之共相非耳所闻。一一皆依多法成故。有细分故。如非实等。此若能诠便失声性非所闻故。犹如乐等。非离声性别有所闻。犹如色等。非声性故。后亦不然。故次颂曰。
声若非能诠 何故缘生解
论曰。若所闻声不能诠表。不应由此名句智生。唯句与名能诠表义。故于此处不说文身。又若语声不能诠表。应同余响非义智因。若尔不应闻声了义。闻既了义应是能诠岂不意识耳识后生。依所闻声假立共相。此能诠表引义智生。意识生时。声与耳识二俱已灭。共相何依。声体既无。谁之共相。若谓念力追忆前声。心等依之假立共相。应心心法各别所缘。不随心缘应非心法。若谓共相不要依声。唯分别心假想建立。如何此相唯属于声。若言因声而得起者。耳根识等岂非此因。又耳识生不缘共相。如何定作立共相因。若言如色见已便增。此亦同疑。不可为证。若言诸法功力难思。既尔云何强立共相。若言二相同依一声自相先闻后意俱了。声相既异。体云何同。心相既殊。体亦应别。不可意识二相合缘。念唯记前所取相故。若声共相念不由闻。自相亦应不闻而忆二先别了后可合缘。别了既无。合缘岂有。是故共相非实能诠。亦非音声。定不能表。虽广诤论而理难穷。应止傍言推寻本义。
复次执声与耳合不合闻。多同色破。又声与耳合故能闻。理必不然。故次颂曰。
声若至耳闻 如何了声本
论曰。本谓说者。声起源故。若声离本来至耳闻。如何得知能发声者。既了发处声必不来。亦不应言耳往声处。用无光质。何以知行。又诠表声不可全了。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声无顿说理 如何全可知
论曰。名句细分渐次而生。耳不顿闻。如何全了。亦不应说追念故知。念必似前具如先辨。不可离念率尔能知。应不藉闻意别能了。若尔聋者应自了声。或能说人言音无用。若言闻声次第缘力引故全了。此亦不然。次全了心不必生故。若言全了必次闻生。此亦不然。天耳通后必隔定心。方全了故。又余意识从闻声后。亦经多时方全了故。不可执有实诠表声。先耳能闻后意能了。但是虚妄分别识心。变现言音谓为诠表。
复次应审推征声名何法。其体实有。是耳所闻。若尔不然。故次颂曰。
乃至非所闻 应非是声性
先无而后有 理定不相应
论曰。未来声体非耳所闻。眼等五根取现境故。则未来声应非声性。非所闻故。如色等尘。若未来声与现同类。现可闻故。彼亦名声。应现在声与彼同类。彼非声故。现亦非声。又从未来流入现在。现可从彼说为非声。未来不从现在流入。如何由现说彼为声。若现可闻是声性者。应此声性本无而生。则违汝宗。先有声性。声性先有。应非始生既非始生。后应无灭。无生无灭声性应常。又过去声应非声性。非所闻故。如未来声。若未非声。流入现在。现是声故。说彼为声。应现在声流入过去。过非声故。现亦非声。若尔则应三世声性相待而立。皆非实声。又现在声从未来至得名生者。应过去声从现在至亦说名生。则过去声应名现在。后应更灭。若过去声从现在至得名灭者。应现在声从未来至亦说名灭。则现在声应名过去。后应不灭。未来无二应说为常。有灭有生应名过现。如是推征声性散坏。色等亦尔。如理应思。
复次有数论者作是执言。心往境处方能了别。此亦同前根往境破。又不应说心离于根独能了境。故次颂曰。
心若离诸根 去亦应无用
论曰。心若离根定不能了。色等诸法去亦唐捐。若不待根心独了境。盲聋等类应了诸尘。或复应无盲聋等类。此前已辨。无假重论。又养诸根心则明利。是故决定心不离根。有执内心其体周遍。用依各别往所了尘。用即是心现境行相。起即了境。去复何为。不可执言别现别了。勿现色等了声等尘。又心不应离用趣境。汝执体遍行趣何方。又不应然。故次颂曰。
设如是命者 应常无有心
论曰。心若趣尘。体则不遍。心常往境。我应无心。然微细心身中恒有。睡眠闷等诸位常行。有息等故。梦可得故。劳倦增故。引觉心故。任持身故。触身觉故。又若内身恒无心者。如死尸等。害应无愆。供应无福。则与空见外道应同。有执心体不遍不行。但用有行亦同此过。心用心体不相离故。又若心体往趣前尘。有触内身应无觉受。应勤思虑不损内心。若执其心非自境合。应如余境。亦不能知。应一一心知一切境。或一一境一切心知。如是诸宗执实根境。皆不应理。应信非真。岂不大乘亦同此过。设许少实。此过应同若尔应无世间诸事。想颠倒故。谓彼非无想者是何。而由颠倒令谓世事是有非无。想谓想蕴。故次颂曰。
令心妄取尘 依先见如焰
妄立诸法义 是想蕴当知
论曰。初心生时取青等相。如立标帜为后忆持。取越色根所行境相。故名为想。由此想故。后时能忆境相分明。虽一切心皆有其想。而果位胜故说依先。以后分明显先是有。此想妄立一切世间有情无情诸法义相。如依阳焰有水想生。诳惑自心亦为他说。由此妄想建立根尘及余世间诸事差别。为显此想依多法成是假非真。故说想蕴。又显世间法义差别。皆由想立。故说当知。岂不五识缘实有尘。随五识行。意识亦尔。想与诸识境界必同。何得定言想为颠倒。谁言诸识缘实有尘。而妄为难。故次颂曰。
眼色等为缘 如幻生诸识
论曰。如诸幻事体实虽无而能发生种种妄识。眼等亦尔。体相皆虚。如矫诳人。生他妄识想随此发。境岂为真。根境皆虚。如先具述。此所生识亦复非真。所现皆虚犹如幻事。非诸识体即所现尘。勿同彼尘。识无缘虑。亦不离尘别有识体。离所现境识相更无。如何可言识体实有。如有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