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维摩经义记卷第四
维摩经义记卷第四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下。第二段明文殊以言遣诸人之言也。
于是文殊问维摩已下。第三段明净名以无言遣文殊之言。文殊叹言善哉者。叹于净名无言会理。上身子默然而被呵诘。今净名无言。何故致叹。但身子不能即言以会空理故在空妨言。所以被呵诘。而净名解言说体空即是无言。虽复默然。不妨言说称理之解。所以致叹。宜以默然遣文殊之言事须默然。
第三大段说是不二法门已下明说法有益。是故五千菩萨会于不二之理得无生法忍也。
香积佛品
此品因空室而生第五事。正以室中无物故身子生须食之念。净名遣化菩萨请饭香积。于此娑婆广明利益。得饭之来出自彼佛。故云香积佛品也。大意。由空室而来何。意在不二法门品。后明上不二法门。辨明真谛之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情莫知所寄。事须明有因食以入道引级物情也。
就此品中开为九大段。第一从初说当于何食。明身子生念。即为取饭之端也。第二从维摩诸知其意已下讫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明净名讥舍利弗结业生身不能无待即县许其所须。第三维摩诘即入三昧讫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明将欲取饭先现上方世界。示取饭之端。使此时众生于钦待之心。第四从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谁能致彼佛已饭下讫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正明净名取饭于此娑婆广明利益。第五从尔时维摩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以下讫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明二国交利。第六从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讫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明彼菩萨赞释迦如来并叹此方菩萨。第七从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已下讫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明净名述成其所叹。第八彼菩萨成就几法以下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明香积菩萨为此小行之流请净等之行。第九维摩文殊于大众中已下明说法利益发心也。
第一段舍利弗心念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明声闻非不须食。但食自道则难道他则易。故云菩萨。
时维摩诘已下第二大段。维摩知其意者。知其非直为菩萨亦自为己须食之意。就中开为二句。第一句讥其结业生身不能无待。佛说八解。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者。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斯法。正应游心八解以法食为先。岂得杂须欲食之意而闻正法乎。又解。揣食有色香味触。是即五欲杂秽之食也。又解。讥身子为法来不食为来。八解本能除患即是法食。今听法除患。亦是病之良药。今存食不为法。似若昔八解不除患。今法亦非良药。故执今昔以呵之。
第二句当令汝等未曾有食已下。即玄许其所须。非常之食。此食凡有三义。一者食之能使身适神悦。二者香味异常。三者食之令人悟道。不准常类故名未曾有也。又解。虽然昔八解。今法但除因累。身子报身果累未亡。犹须食以疗之。故悬许其所须。
维摩诘即入三昧已下第三大段。何故先现上方世界者。持欲取饭。先现彼国令此时众生钦待之心。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已下第四大段。正明取饭于此娑婆广明利益。就中开为五子段。第一从时维摩诘问已下讫如佛所言勿轻勿学。明[絳-糸+車][序-予+萬]新学进于始行。咸皆默然者。欲使净名发言自取故默然也。仁此大众无乃可耻者。此[絳-糸+車][序-予+萬]新学仁此大众之中无能致彼佛饭乃是可耻之事。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者。进于始行。学则便得。故不可轻也。又解。上以文殊威神力故皆默然者。设饭之来事在主人故默然也。今言勿轻未学者。未学犹尚难轻。而况此坐皆是久习高行之人。非是不能。但设饭之来事在主人。理不关客。所以默然也。第二子段。于是维摩不起于坐已下讫亦使如来名声普闻。正明遣化取饭。第三子段。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已下讫佛为欲化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明化传净名之意上方取饭也。令彼乐小法者得弘大道者。明外凡夫之人未上性地容得弃小向大故言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者。自此以前未闻香积之名。因此广彰故言普闻也。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已下。明香积菩萨见化人即发三发问问于彼佛。第一问言。今此上人从何来也。第二问。娑婆世界为在何许。第三问。云何名为乐小法者 佛告之曰下方已下讫释迦牟尼今现在。答其第二问娑婆之处也。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答第三问乐小法者。彼有菩萨名维摩结已下讫增益功德。答上第一问问其来处。净名遣化来因答第一问。复生两问。第一问。其人何如乃作是化。问人大小许人乃作是化也。德力无畏神足若斯。第二问德量多少有此神力。佛言甚大者。答其初门。是为大人一切十方皆遣化往。答其后门器量甚丰德行充备。于是香积如来已下明香积佛与饭已而试约之。摄汝身香已下试约有三敕。身有二心有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者敕。身香有二种。报应两殊。报香起著应香增道。今云摄者摄其报香也。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敕身。上方大士形则在妙。下方菩萨身则劣小。故宜诫约。息于始行自鄙之心。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已下敕心。若心生碍。受道则难。是故有此言耶。第四子段。时化菩萨既受钵饭已下讫欲色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明因请香饭更招渡来。闻此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者。妙香充躯身心悦适故曰未曾有也。第五子段。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可食已下讫亦如诸树之香。明香饭此土有利益也。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者。明如来慈念苍生故有斯饭。悲心无穷亦饭无尽若能体之称大悲意若作局限心不称大悲则不消也。又解。食此饭者应发大心能建大业报恩义足。名为消也。二乘之人不能发心无报恩之义。故言不消。有异声闻念此饭少者。相传解言。二乘之人情既局侠有其限心。不同大士位怀弥博。故声闻异于菩萨。故言又异声闻。又一解。声闻生于异念故名声闻异于菩萨也。四海有为有相故宜可竭。此饭大悲所勋应化之食。是故无尽也。
尔时维摩问众香菩萨已下第五大段。明二国交利。明上方菩萨闻此言教故能化导无方。此餐香味知佛事不同两边有益故云交利也。从维摩问众香菩萨已下讫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明香国佛事。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得入律行者。香积如来岂直虽以香为佛事而不为说法。但就胜为缘语。彼国入道多藉香为缘。故记但以众香也。所以知然。品初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是故得知非无文字也。又一体此方因于取识发闻思之解。上方香积鼻识后起意地闻思慧解。此亦可从多论门也。彼菩萨问维摩结以下。明释迦说法。就中开为三段。第一从维摩以下讫刚强之语以调伏之。直明□□粗矿故须刚强之况。第二从六是地狱以下讫是世间是涅槃。明亦刚强法体。第三从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讫以苦切之言乃可入律行。明举二譬结事须刚强之言如此。第一子段。此土众生刚强难化以下。直明众生梁强故须刚矿之言折伏也。就第二子段中。刚强法体中明为二门。初从言是地狱以下讫是愚痴报。明不期因果理数自至。第二从是结戒已下讫是涅槃。有藉教有违顺。顺即为善违则为恶也。就初不期中开为二意。第一意。是地狱既愚人生处。直总明恶果。第二意。是身邪行已下因果双明。就双明因果中复有三幡。第一幡总明三业身口及意也。第二幡虽明十恶。杀生正报堕三涂。余习气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盗亦二果。一者贫穷。二者共他财不得自在而用。邪淫二果。一者妇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二果。一者多被诽谤。二者恒为他人所诳。两舌二果者。一者得弊恶眷属。二者得不和眷属。恶口二果。一者常闻恶音。二者有所言说常如斗诤。绮语二果。一者有所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说不能分了。贪欲二果。一者多欲。二者无厌足。嗔恚二果。一者常为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为他所恼害。邪见二果。一者常生邪见家。二者心有谄曲。第三幡。是悭吝是悭吝报讫是愚痴。明六弊对六度为语。第二段藉教行中。是结戒者。檀场白四羯磨始初得戒时称云结戒。持戒者。德行无缺皆顺教也。犯戒者。毁破所持皆违教。是应作是不应作者。若顺教为善。是则应作。若违教造恶。是不应作。自此已下类尔可知 以难化人已下释迦说法中。第三大段举二譬结事须刚强之言。猿猴躁扰喻心万端。象马[怡-台+龍]悷喻身口形色刚强也。
彼菩萨闻说是已已下品中大段第六。上方大士叹佛及菩萨皆曰未曾有也。叹释迦如来平等空慧而能隐于无量方便之力逐物所威种种说法随天人所乐。实为希有。斯诸菩萨复能谦下。谦下不辞劬劳不择净秽。生于此土也。
从维摩言已下大段第七。述成其言。叹此土菩萨大悲坚固诚如所说。述成其言也。然其一世已下明秽土修行胜于净国。然智藉痴生善由恶发。恶丰故发善则浓。愚多故生智则厚。此皆藉外为强缘。然后得发内解之坚固。故言此间一世修行逾于净土弥劫之行也。所以者何以下释秽土修行胜净之意。而以秽土修行而胜净国者何。明娑婆秽土略有十事善法。净土所无。以布施摄贫穷者。出十事之体。秽土由有贫穷故得行檀度具足。净国无诸贫乏斗。阙于此行故明秽胜净也。犹世良医在假病劫中医术得通。施病良药患者皆除欲。明菩萨处不净国土化物亦复如是。众行兹繁得弘十法。为大药王济度众生。故能超于万劫去烦恼生死之病也。此言皆为秽土始行之流欲令自竭其志也。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以下第八大段。明上方大士为此土新举清净国之行。明始行之徒功行未成未能自拔。譬如羸人入水救彼溺人未能修兼与彼俱没。广此土新学菩萨令修净国之行故发斯问。又一解。始行之流闻其向言也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便谓菩萨慈在秽土一向不修净行则滞于秽国故为请净土之行级行其情。菩萨复应修净土之行也。行无疮疣生于净土者。善行鲜洁如究净肤体。记恶怀善其犹疮疣。就此八法四段明义。第一段敬上接下相对。饶益众生而不望报讫谦下无碍。明第一接下句。于诸菩萨视之如佛。第二敬上句。第二段人法相对。前未闻经闻之不疑。第三于法中无乖违。不与声闻而相违背。第四相小乘人中不相违背。第三段得失相对不嫉彼供。第五见他得供养。于是失不起嫉心不高己利。第六于我是得不以为高。而于其中调伏其心。结成上得失正怀义。第四段自他相对。常省己过。第七自有过内自省。第八句见他过不讼也。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成上自他义。
文殊师利解大段第九。明说法利益诸人悟道也。
菩萨行品
此品所以来。上方菩萨始行之流于此土生下劣想。如来广明十方世界佛事不同诸佛如来功德平等。言对阿难[絳-糸+車]切上方菩萨上方大士自求悔过请法还土。如来为说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即是菩萨行灯故菩萨品所以来。就此品中有八段明义。
第一从佛为说法于庵罗树园已下讫是维摩诘欲求故先现此瑞应。明将诣佛所印封所说先现光明表其相来令庵罗诸人豫生钦仰。
第二从于是维摩诘语文殊言可共见佛以下讫非意所图非度所测。正明维摩将诸大众诣于庵罗礼事供养如来。
第三从尔时阿难白佛今所闻香自昔未有以下讫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也。广明香饭利益差别。
第四从阿难白佛未曾有也以下讫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明佛事不同证上香饭有其实益。
第五从菩萨入此行者若见净好佛土不以为喜已下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明言对阿难[絳-糸+車]切上方菩萨。第六从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以下讫唯然世尊愿少赐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明上方菩萨既被讥切悔过自责请法还土。第七从佛告诸菩萨已下讫是名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明佛为说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即菩萨行体。第八从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已下讫品。明上方菩萨香华种种供养表其庆情。
于是维摩诘文殊已下第二段。文殊言今正是时。今若诣佛正是利益之时也。因诣佛故有七事利益。第一因诣佛故得与大众礼事供养表病非实。第二因诣佛故明佛事无方成上香饭实益。第三因诣佛故得明上方菩萨请佛为说有尽无尽解脱法门。第四因诣佛故得明法身出百非之表以遣诸人执实之心。第五因诣佛故得显净名生处见妙喜国不动如来。第六因诣佛故得明法供养即是封印净名之所说。第七因诸佛故得明属累弥勒委付阿难流通此经千载之下流传不绝。于意云何者。汝为当目见而已亦在意地解其所以。世尊我睹其为非意所图非度所测者。我目睹其事。非是意地所量。亦非忖度之所能测也。
尔时阿难白佛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第三段。因问香气广明香饭利益差别。问香是彼菩萨毛孔香者。欲令舍利弗发言自答也。如是香气住当久如者。问香气住久近。此饭势力至于七日。未必限于七日。但阎浮提人不食唯得七日。故就一方为语故云七日也。又解。法尔七日未入正位者是声闻性地人。得入正位者无相以上。得正解脱者证于第四果也。未发大乘心者凡夫之人。已发意者住前之心。得无生忍者七地以还。又可初地。一生补处者十地菩萨。然香饭虽是下地得道之缘。初地以上岂苏此藉入道。为欲成香饭有始终之益故云乃至十地。小乘亦应云初果二三乃至四果。但文略耳。菩萨中亦应从初地二地乃至一地之阶级。但文中略。广明十方世界佛事不同入道多端。自有由鼻识得道。亦有由眼识而受益。此方由其耳识以获悟。灭除一切诸烦恼毒者。少分一切唯断当地之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