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述记

  经。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释曰。第二显缘。杀法者。谓依先师法而行杀生。此复云何。此有二。一有外道经书云。杀羊祠天得生天上等。二有外经书说。诸苦行必得生天等。如大庄严论第五言。我昔曾闻。有婆伽利人。至中天竺国。王即用彼人为聚落主。于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婆罗陀书。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投火死者亦生天上。又说。天上种种快乐。辞章巧妙而作是说。使聚落主心意骇动。谓必有是。即作火坑聚香薪[卄/積]。作婆罗门会。诸人云集时。聚落主将欲投火。此聚落主与一释种比丘先共相识。来至其家。见聚落主。于其家中。种种庄严。比丘问言。欲作何等。聚落主言。我欲生天。比丘问言。汝云何去。答言。我投火坑便得生天。比丘问言。汝体知天道不。答言。不知。比丘问言。汝若不知。云何得去。忉利天上。去此三百三十六万里。无人引导。何由至彼。若天上乐者。彼上座婆罗门。年既老大。贫于财物。其妇又老。何不将去共向天上。主闻此语已。即便前提上座婆罗门手。欲共投火俱向天上。时婆罗门挌不肯去。主见婆罗门不欲入火。即说偈言。
  斯诸婆罗门  乐为杀害事
  是故我舍离  当入于佛法

  比丘知彼心已。即为说法。乃至广说。如是等书。名为杀法。杀因者。谓贪嗔痴及方便思。杀缘者。谓罗网等。杀业者。谓动身手等。
  经。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释曰。第二制戒。然此所杀有其三品。谓上中下。如涅槃经十五说。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毕定菩萨。中杀者。从凡夫乃至阿那含。是名中杀。下杀者。谓三恶道。此中十解以上菩萨。名毕定菩萨。又初地以上。名为毕定。若杀三品皆他胜处。杀下三果及凡夫人。是重非逆。而下经说杀圣人名逆者。盖阿罗汉辟支佛毕定菩萨名为圣人。杀三恶趣自有两释。一云。杀恶趣非重。如四分云。杀人是波罗夷。一云杀傍生等。是他胜处。所以者何。谓诸菩萨于一切有情平等慈悲无胜劣故。如经说。乃至一切有情命者。如是二释后释为善。而四分等是声闻戒。今显菩萨戒故不相违。言有命者。瑜伽说。与寿和合现在活故。名为命者。
  经。是菩萨至方便救护 释曰。第三劝修对治有三心。一慈悲心。二孝顺心。三方便救护心。慈悲心者。如花严经说。为一一众生故。阿鼻地狱中无量劫烧煮。心净如最胜。又大智论第十九言。当观老病死一切无勉者。当起慈悲心。云何恶加物孝顺心者。谓孝上顺下而化众生。言孝上者。谓于有德有恩有情恭敬供养。言顺下者。随顺所化种种机宜而饶益之方便。救护者。谓四摄方便。四无量方便。救护众生。如大乘庄严论第九云。如人有一子有德生极爱。菩萨于一切起梵胜过彼。(慈悲为梵胜)又彼十二云。菩萨于众生似母于子作五饶益。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亦尔。等心向众生。二生之于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教习以多闻。又似父于子五种饶益。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为娉室。四付善友。五为绝债不为后偿。菩萨亦尔。一令信起为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四令劝请诸佛以为善友。五为遮诸障碍以为绝债。又似同侣于己作五饶益。一与乐。二与利。三恒与乐。四恒与利。五永不离。菩萨亦尔。又似健奴为主作五饶益。一极诸所作。二得不欺诳。三忍诸打骂。四作事精好。五善巧方便。菩萨亦尔。一成就众生。二开示出要。三忍诸恶事。四与世间乐。五与出世利。乃至广说。此中意说。临其下类似父母恩。上顺胜者同于健奴。于其同类显同侣相。是为菩萨孝顺方便救护众生。以能救护无救有情故。言救护。言无救者。谓孤独故。如十地论第五卷云。是中无救者。以孤独故。孤独无救。喻有九种。一恒常贫穷孤独无救。二三毒之火炽燃不息孤独无救。三闭在三有牢固之狱孤独无救。四当为烦恼诸稠林所覆孤独无救。五无正观力孤独无救。六远离善法心无喜乐孤独无救。七失诸佛妙法孤独无救。八常顺世流孤独无救。九失涅槃方便孤独无救。广说如彼解云。菩萨能救如是九种无救有情故。言方便救护。四摄方便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瑜伽菩萨地说。
  经。而自恣意至波罗夷 释曰。第四结罪名。问曰菩萨一念有漏戒有几许福。答。初发菩提心菩萨一念净戒。能胜一切二乘净戒。何况余者。如大般若经第五百八十六说。又满慈子。假使世间一切有情皆成就十善业道。彼所有戒。于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不及一。广说乃至。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所有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此中勤心守护不杀之戒。如大智论十五说。为持戒故。不惜身命。以护净戒如一须陀洹。一人生屠杀家年向成人。应当修其家业。而不肯杀。父母与刀并一口羊闭著室中而语之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得见日月光。儿自思惟言。我若杀此一羊。便当终为此业。岂为身故作此大罪。便以刀自杀。父母开门见羊在一面立。儿已命终。当自杀时即生天上。

  梵网经述记卷第一      真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