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本业璎珞经疏
本业璎珞经疏
从佛子三贤菩萨伏三界已下。释上四十二人所以有别。正由断或有多少也。上来既明四十二人名字二种法身故。今次明断惑照理。就此分中凡有五分经文。第一从初已下讫顿断无余。正明四十二人断惑多少。第二从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已下。讫别为三界报。正明众惑之原。无明为本 第三从佛子见著二业已下。讫差别无量。明有为法界中众生起三界报 第四从佛子是故于一法界中已下。讫业生变生。明诸或受生 第五从佛子前三贤已下讫未。明功德惠二业也。三贤菩萨者。地前三十心人。三阿僧祇劫中。修假名实法一谛空观。得灭示相我人见等。以为贤故。言三贤菩萨也。伏三界烦恼粗业道者。伏三界假名实法二空。以闻思修三惠。灭生法二空。上痴心惑也。业即烦恼也。道是诸行。粗者六道粗相续道果也。上明业因。今明果相续。百劫不断果即是惑缚也。亦不起粗以故者。是果不起。则已起即是粗果故。三界果尽名粗也。是见道者。三十心人得生法二空观。以空为一道也。见是能观之心也。喜忍伏三业道者。三道是三涂果道也。业是三涂因行也。因果二道是三十心已断。今初地一谛观明永断也。离忍伏人中业道者。人中十恶道生人果故。以十善灭也。明忍伏六天业道者。其六天处多计因果常乐我净故。十千劫中起惑故。照三谛以灭天报。天报之因烦恼为本也。炎忍伏诸见业道者。见是七见也。本起在果上故。以一谛之智。永断身见首等也。胜忍伏疑见业道者。三界起惑以疑为本。一切处不了。乃至自身手足亦不知故疑。今十六谛所照之智灭疑也。现前忍伏三界因业道者。因业恒沙。受生无穷故。十种十二因缘观灭也。无生忍伏果业道者。三界惑尽七地寂果。又无生观。灭三界果也。不动忍伏色因业者。八地下忍。灭三界色永尽也。光忍伏心因业道者。九地下忍。永灭三界心习也。寂灭忍伏色心二习业道者。十地下忍。无生空解。断色心二习一切永灭也。无垢忍伏习果道者。前十住所断者为因。金刚心断十地惑尽为果。亦灭十地无明闇结故。为大明惠也。是故佛子三贤名为伏断者。上经文次第名伏未断伏两异故。今明两异同也。三贤者。三十心人。一伏而不得名断也。喜忍已上亦伏者。明十一地人亦伏亦断也。觉忍现时者。明佛顿悟。一切永断无余也。法界中一切无余者。即释上佛地永断也。法界中者。法起是三界因为起。法住三界果为住也。如是一切法虽佛永断也。佛子无明者已下。第二明众惑之原。以无明为本。乖理之始为原也。而起三界业果者。夫有识之始。异于木石。有生得二业故。今就生得业乖理起名作得业。正以无明为本。以识为初起集用。弥穷恒沙烦恼也。是故我言从无明藏者。一切惑本出用无穷为藏也。起十三烦恼者。正以七见六著为十三烦恼也。烦恼惑乃有恒沙。一方制名为十三。摄一切惑尽。以十三为本也。邪见者。言无佛无外道一切皆空无也。我见者。计五阴起动是我相。造作是我用也。常见者。计果不从因生。八万劫寿也。断是者。计因不相续。亦不感果。念念变灭也。戒盗见者。是凡夫盗佛净戒。为梵天因。不至当果。取他佛戒。为戒盗也。果盗见者。亦是赤肉凡夫□□□□□□阴劫寿盗佛常乐之名。以著无常。五阴果上实。□□□□□□□□□□疑见者。意言外道实是真佛道故。□□□□□□□□□□□□□疑也。七见一切处求故。佛道外□□□□□□□□□□□□□□□□□者。见著二法俱为烦恼。但□□□□□□□□□□□□□□□□□□□也。贪者。一切处求□□□□□□□□□□□□□□□□□□□一切处诤竞之心也。□□□□□□□□□□□□□□□□□□□□□为慢也□□□□□□□□□□□□□□□□□□□□□□□□□□□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