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论章

  第四明福田益物。于中有二。一明境界广略。二辨益物不同。第一境有广略者。一就佛明广略。总说唯一。如涅槃权实说。二谓真应二身。如十地论体相用说。三谓法报应。如金光明合实开权。复说三种。谓如如智应化二种。此如十地相似。如楞伽合权开实说。四谓应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若随境义用有十。如华严说。法广略者总唯一一切尽名法。论旨分二。所谓教义。义不过三。谓理法行法果法。教分十二。谓本经乃至论义。僧广略者总唯一增一至二。于中有三。一就位分二。如师子品中说。一者世僧。大地已前乃至凡夫。二者义僧。大地已上乃至金刚。就法分二。谓羯磨法轮。法轮者时人或说四谛或言四依。就所漏法分二。谓理和事和增二至三。于中有二。一就行分三。如金刚身说。谓破戒杂僧。二愚痴僧。三清净僧。二就人分三。谓胜鬘说僧者谓三乘众。如大智论说四。一哑羊僧。二愚痴。三无羞。四有羞。如律毗婆沙说五。一群羊僧。二无惭。三别众。四清净。五真实。就用不定。一四人。二五人。三十人。四二十人。此义可知。二益物不同者。佛僧二宝能生物福。如十地初愿中说。法宝一种生物智慧。如第二愿说。若通而言之。皆生二种。境界无定。由修行者心因异相所生亦异。
  第五三宝相者。如第七功德中说。如来有十。一觉相。二善相。三常。四乐。五我。六净。七解脱。八真实。九示导。十可见。法有十一对。一善不善。二常无常。三乐不乐。四我无我。五净不净。六知不知。七解不解。八真不真。九修不修。十师非师。十一实不实。僧有九相。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是弟子相。六可见相。七善。八真。九不实。
  第六常无常者。名字三宝是无常法。小乘别体。佛僧是无常。法宝中涅槃是常。不为生灭所迁。经云声闻涅槃唯有乐净无常我者。就分别无相性。若有分别心则见生死涅槃。若舍分别即无生死涅槃可得。故云无常。我有二。第一佛性真我。彼未显性实故无。二神通八自在我。此唯无为无法故无我。若论法杂心。阴空无神是无常。总用无处是常。成实论主空与前同。法空是常。大乘别体。佛僧同前。法中理与灭果解同前。浅深为异。若大地已上乃至诸佛生德是常。生相无常。法义同前。若在地前相德俱无常。一体一者。实之与义悉皆是常。以体同故。义非条然。如寿命品说。若言如来异法僧者则不能成三归依处。如汝父母各各异故。故使无常。
  第七盛衰者。初明佛宝。以权对实明应用有损益真无损益。如性品中说。如庵罗树及阎浮树一年三变。有时生华光色敷荣。有时生叶滋茂翁郁。有时雕落伏似枯死。如来亦尔。于三界中示三种身。有时初生。有时长大。有时涅槃。而如来身实非无常。二法有盛衰者。以教对理明教有损益。故性品云。犹如蚊滓不能令此大地沾洽。当来之世是经流布亦复如是。于时有利名益。故经云。譬如过夏初月名秋秋雨连注。此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为于南方诸菩萨故当广流布。降庭法雨弥满其处。僧宝损益者。以凡对圣就二人明损益。凡夫违法不能奉顺修行心无圣法不能越凡成圣。是僧宝损相。故经云。如来正法将欲灭尽。尔时多有诸恶比丘。于秘密藏懈怠不勤。哀哉大险当来之世甚可怖畏。智人不违是典奉顺修行自能知义为他演说得成圣僧。是僧宝益相。故经言。唯诸菩萨摩诃萨等能于是经取真实义。不著文字随顺不逆为众生说。
  第八坏不坏者。名字三宝不辨坏不坏义。唯就佛在世时。小乘别体三宝明出佛身血坏僧断法。大乘别体权用及一体三义不明坏义。故性品云。如来亦尔。示有众生于如来所生粗恶心起五逆罪至一阐提。为未来世诸众生地如是示现坏僧断法而作留难。假使无量诸魔不能侵出如来身而众生皆谓法僧毁坏。而如来性真实无变无有破坏。坏僧义如杂心广说。
  第九通别者。三宝义别有佛法僧异。经中亦有通相作语。就佛辨法僧。就法辨僧佛。就僧僧佛法。佛僧者如师子中说。复有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说僧有佛性。和合是僧义。诸佛有和合故名佛为僧佛。人证实故名僧有佛性。佛法者诸佛如来有俱生奇特未曾有法。动成物执故名佛为法。法佛者如三身中显时性体与觉照作本名为法佛。法僧者如师子中说。一就教法。故经云。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教论常理名经为常。论旨无违名法为僧。亦可部别所明不相违故名法为僧。二就理法。经云。僧名和合。和合者谓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十二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因缘是义。佛性是实。即义辨实故名十二因缘亦有佛性。以义从体故名十二缘常。因缘义相与实无违故名为僧。僧有佛性同十二缘。亦可因缘和合成生故名僧。僧佛者十地论云。证三种佛菩提。声闻辟支佛亦名为佛故。智用照境名佛。彼有正觉见道故名僧为佛。僧法者如善生经说。菩萨有二种。一者后身。二者修道。归依后身名归依法。此义前已说。
  第十约五眼明为境差别。然名字佛法二宝肉眼天眼等见。僧者和合意地得。即是法眼见。别体佛肉天二眼见。法僧并法眼见。一体佛法僧法慧佛三眼所见。
  第十一明诸论显所敬广略。
  第十二辨敬意。此之末后两番若欲分别。如疏中所说。

  二障义

  八门分别。一名。二体。三明差别。四依心通居。五迷邪理事分别。六地起治断先后。七就位明分齐。八摄邪分别。
  第一名者。能烧身心身热心热能令行人忧恼故名烦恼。此名不举体就功能为名。决断名智。惑性迷理障智故名为智障。亦可即智是障。此一就所障。亦可当体此二隔碍圣道及圣道前方便故名为障。问。名中名智障为障智说智障。为当即智是障说智障。答。此通二义。问。若障智说智障。有障可无智。烦恼非智障。惑生应有解。烦恼时无智。是亦说智障。云何非智障。答。智障由智除故。就能治说智障。虽有烦恼而无智。烦恼不待于智遣故。智障之外立烦恼障。问。解惑相对然能治不是解。亦应所治非是惑。以障即是惑。能治即是解。能治若是解。还复无二障。若即智是障者。以障除障。若障得除障者。亦应以闇除闇不待明。答。望惑说为智。望胜智说为障。治义非障义。障义非治义。即不得说障除障。
  第二体性者。用五住惑性及三慧观解以之为性。
  第三明差别者。且作七对以分二障。一心慧见修分二。二假实二理分二。三性相分二。四相实分二。五功德体性分二。六解惑分二。七理事分二。第一心慧见修者。先心慧次见修。心是定数三昧。慧是慧数智慧。道理十使差别用散随诸缘名乱。此等用智慧无碍正断。若然通障无别。今分二别者。且就道治分二。但贪嗔慢无明等缘事生。以事别故。劳乱心想故。次安立缘中遮使不令现行俱心故。对三昧定心说能障为烦恼障。迷理惑即是余六。此唯见断。余四通见修。此等要次理观方便不行闇性不成故。对智慧说能障为智障。故心论云。道理无痴一切对治近对治故说无痴。次见修者。见分所断染性判为烦恼障。修分不巧便慧判为智障。故摄论云。见行谓六十二见等即是惑障。邪智为世间虚妄解即是智障。第二假实分二者。前来二障皆为观假者。空人无我智对治粗相惑性。就功能立名烦恼障。计诸法有定性不空碍观法无性法无我智故。能障名智障。问。此二与二心何异。答。无异。二心者。一假名心有二。一因和合假。二法假。迷因和合假用计为神我名因和合假。不了有为法虚妄不实名法假名心。问。即法计常计我等何心所摄。答。初假名心所摄以用人无我观智除。二实法心。无自性空是一切法实以有是虚故名空为实。不了第一义谛空无我理名实法心。从境立名。此与智障无别。亦用法空观智遣。问。此第二假名心对治有何异。答。正了有为法虚妄无实。兼知第一义谛空无我理。对治法假名心。正观空理。兼知有为法不实。对治实法心。此一对二障如地持真实义品所说。烦恼障净见阴离阴无我人性等。智障净智知色假名乃至涅槃假名。色无自性乃至涅槃无自性等。第三性相分二。计假有别体。计法有性等。本末通迷粗故判为烦恼障。所障名人无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心变异显现故有。心外无别有法计别有心境异。迷本末因起所迷深故。能迷就能治胜智为名名智障。问。何以得知。答。摄论云。先于地前通达人无我除烦恼障。今于初地通达法无我断除智障。又云。灭除智障入唯识四位。即知唯识所除与前遣异。故知无性有性等执为烦恼障。无别计别有为智障。第四相实分二者。一切诸法差别情相集起故名相。即相无相名相空。前来诸障即是四住地为烦恼障。真如藏性是一切诸法体性故名实。无始无明住地障此藏性不显令真观不生。故就所障为名名智障。此一对如地持住品所说。烦恼障分三品。智障分三品。第五功德体性分二者。迷障性体者是迷理故及前来者判为烦恼障。恒沙无明障十功德十种正行名为智障。第六解惑分二者。上来五住惑性判为烦恼障。三慧解智是分别心。但有所分别。即有所不分别即名无明障。无分别智以无分别故。无所不分别故名智。故判此分别智为智障。第七理事二智分二者。除迷识理者。以理通一切故能观名一切智。惑性障此名烦恼障。遣闇识事。以事异故名事。能观名一切种智。故能障名为智障。
  第四依心分别者。初一对依心慧分二。依杂心智障唯意识。烦恼障通六识。若见修分二。约名摄法并是意识。依成实论。烦恼障通依五识一相应行心五意识一相应行心第六意识一相应行心。智障唯第六意识一相应行心。前三心是无记一念故不为诸惑所依。故彼杂问品云。一切烦恼五识时无。唯在第六识中。依大乘如杂心所明。以烦恼与心王不相离故。故摄论云。心与心法未曾见其相离。俱舍论亦云。八戒唯无记。余即通三性。第二对烦恼障如前。智障若就起取性言之。唯第六意识行心。就地取性言之。三重十二心缘有而生不了空无我理。即是智障所摄。依大乘就起依第六识。就地言之亦通余心。第三对烦恼障如前。智障就起言之。依意执两识。就地言之即通余心。故摄论云。若约五根五尘五识名乱。何者为色识。若约五识五根五尘名为色识。此色识即是乱因。此识若不起。不得于无中执有。此言执有者。未得唯识智导。是有漏心识缘有生故。第四对烦恼障如前。智障唯依第六意识。有说依第八识起微细四谤以为无始无明住地者不然。阿梨耶识乃因无始无明故有此。如楞伽经种种妄想熏以为现识因。起信论亦云。以无明染法缘故令真如不染之法有于染相。又云。生灭无明必与不生灭和合有生灭相。非一非异名和合识。问。因四使有陀那。即陀那有四使。何妨因无明故有阿梨耶。梨耶有无明。答。由无明故令真如不染之法有染。不同四使与陀那同时相应。若无陀那即无四使故陀那有四使。故摄论云。此三事若离无明即不可得。此无明若离依止即不可得。说有又说即用独行为无始者。此或可尔。然以理推求。起信论云。不违一法界义者名为无始无明住地。此无明缘即如生灭相识藏不了故执之为我。后时了达唯是生灭相心即便对治。然无明住地乃缘如来藏一法界义不了故迷。若论能对治达妄无妄。解观与如相应方能对治不缘生灭相识。故知不然。第五对并依第六意识。以五识及陀那并不缘恒沙功德为境。第六对烦恼通摄一切惑心通依无别。智障唯依第六意识。第七对烦恼障通依诸识智障唯依六识。以缘事不了故。陀那识不缘外法境界故非种智所治。此等熏习种子并依梨耶。故摄论云。染污及善从自熏习种子生故得相续。何以故。此二心由本识所摄持故。妄非孤起。此等并依在隐如乘藏故。胜鬘经云。生死生死者。此二法并依如来藏。维摩经亦云。依无住本建立一切法。
  第五迷障理事者。分别有二。第一所障理事不同。第二能迷障漏无漏别。第一所障理事不同。于中有二。第一就七义分理事。第二别辨理事不同。第一者初番烦恼障。第五第六第七番智障。所障是事而非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番智障。第五番烦恼障。此等所障是理而非事。余者所障通理事。第二别辨理事差别者。先事次理。就事明缘生所障异。初及第七缘外境生障内德。初障障戒等三行。第七障智德。第五第六缘功德事生还障功德。第五能障是惑性。第六能障是智慧。就理缘生迷异者。第四第五缘理生迷故还障理。第一第二智障缘事而生迷理。如缘色不了有色无其我。若论是非不了是色非我此等。第一第二第三是相空理。第四第五是有法真如理。第四对相名实。第五对功德名体。就相中初是无人我理。第二是无性理。第三是相无生无性理。余通障理事。缘生及障可以意得。第二能迷障漏无漏别。先障次迷。就障初及第二烦恼少分。第七智障。此三唯与有漏心相依同缘。第六智障唯无漏心相依同缘。第五智障通与漏无漏心相依同缘。即为通漏无漏。次迷者。初迷及第二烦恼少分。唯与有漏心相依同缘。唯有漏。余通二。凡起是有漏。圣人观心所计是无漏。如苦谛观等计苦有性等是然。第五烦恼障唯是有漏。及第四智障亦是。
  第六地起断除先后。于内先地起后断除。第一地起分别者。第二中智障及第三智障。此二互为地起。或因计性有别相。或因别有相计有性。自余皆迷者是地障。依迷生说之为起。第二治断先后者。初对先观解断迷理智障。次起行除烦恼障。余六番皆先断烦恼后除智障。何意然者。初对先解后行故。先生观解除迷智障。次依观起行除烦恼障。第二第三第四明理有浅深障有粗细。先悟浅理。次悟深理。先劣智断粗。次胜智断细。第五显体生德故。先除迷理惑障显性体。依体生德除恒沙智障。第六要先除惑性烦恼障。然生能治为智障。智障得胜舍劣故。先烦恼障次智障。第七道理实无先后义说先后。证智后起后智。先智是因。后智是果。若然亦得先说烦恼障次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