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讲疏

  释论曰此文显本识是善恶二业相似果者。第二由善恶二业熏本识。本识二种种子即是相似果。此果报种子转变为因感报起。更作善恶即是因也。
  释论曰于理及事心无功能故称粗重者。不达道理曰粗。不能作正勤为重。即是大小二识惑。惑如前释。由有大小惑故散粗不能通达事理故名粗。亦由此惑心沈弱不动勤策故名重。释细轻相识翻前解。所以但说有流善为细轻不说无流善者。今论能为生死种子习果及果报果义。无流善灭生死种子。以无流善为细轻相识也。
  论本云若无此由前业果有胜能无胜能依止差别不得成者。识有粗重细轻二分。此二分由前作业有善恶种子感果报。果报中复造善恶业。如此等义皆不得成脱解。由不善等报因感恶道等身。色形丑陋之恶说名为粗。无有力能名为重。由善业报因感人天胜报。形色微妙说名细。复有胜力能故名为轻。此就报色身明有力无力。又由恶业所得果报于此出世道理及所行事不能有用。由善业所得报于出世事理能有功力。又由恶业能得果报。果复能作习因生后烦恼恶业。由善业能得果报。果复作习因生后出世善业信等诸根。
  释论曰若本识无此二相因果义皆不得成者。谓若无本识此善恶二因果相及习报二因果相皆不成也。如前所破无依义。立此识时因果义。因果故是事得也。如前言依止差别者。即以六道报身为所依止。六道不同故言差别。
  论本云复次有受不受相二种本识者。此下第二明不受因果相。本识中种子有二种功能。一感果报果。二感果报果。此因若熟果报起时用此种子则有尽义。若感相似果。此则无尽。习因无穷生果故。故说感果报果种子名有受相。感相似果种子名不受报。以不所受果报故即是习因义也。
  论本云若无此识有作不作善恶二业由与果报果故受用尽义不成者。意业等若无本识持种子者。则不作应得果。作应不得果。故言与果有尽。不尽义不得成。则有作而不得。不作而得果。此义应成略。无自然得果义。无作而不得果义。故知有本识持之不失也。后出四句是别意耳。但四生造业善恶业有四句。有作而不长。有长而不作。有作而且长有。不作不长。若自作而悔不更相续即初句。若不自作但随喜他即此句。有作业而续行之即第三句。后句不作不长。随有善恶业不造不续故。可见。今唯言举初二句。有能感果故有尽义前二既能感果。第三所知故是能感。第四无因也。
  释论曰同业种子由是有相续不断因故名不受相者。同业即种类习因生后相续义故言不断因。非苦乐受故言不受相。此明分。若成三彰者。一切法但有名言。以颠倒分别为有。习此名言为有故。以熏习本识成种子故言名言熏习。将此起理事二分别名皮肉两惑。复分别此理事中一中有一切义别种种不同为心烦恼。即无明习气。此明一切见闻觉知不缘实义。无始来戏论故有习因种子为不受相。
  释论曰由施与果功能灭尽不更受报故名受用者。若无不受则习果无习因便断绝无相续义。若无有受相种子则无果报因果。有此二受相故有已用报果则尽更受未用果起则受有尽义。故不失解脱。
  释论曰以失解脱义故者。以有本识种子有不尽故有转尽故有解脱故。后明不受相种子即是习因释论语可解。
  释论曰若无烦恼业则无有及差别者。有即三有。差别即六道。烦恼感有业牵六道差别之异也。
  释论曰譬如幻事为象马等乱心因如此譬相本识是虚妄分别种子故为一切颠倒乱心因者。第四段诸譬后自释。本识中种子是一切生死颠倒乱心因缘。种子生一切生死乱心。如幻象马为乱心缘生乱心。今略出四譬。同譬陀那中四惑生六识上心倒惑。幻事能生取执者。实是小豆而法今作兵马。彼即执为实兵马故是取执。令譬明生死中实唯有识如小豆。由无明倒心见无我及尘解谓实有六尘。如因幻法令见象马。故成取执也。次鹿渴能生众生贪爱者。如鹿渴阳时热炎为水。于水起爱付趣持走持不复见虚生贪爱。令譬明生死中实无有爱而执有爱于中起爱。如炎中实无水而谓有水于中起贪也。梦相能生众生乱心者。梦中见五尘云是等一切事生种种乱心。以觉道理寻之实无所有续生妄见。令譬明生死如眠梦中所见五尘云欲一切得生。真如智觉时无所复见。始验但有乱心实无有境。翳阇能障众生明了见境。由陀那不能达理 执梨耶为我执等污染六识障不达理。迷谛宝等一切道理也。余悉如释论易见 次明具不具缚义。释可见处。不解不可见受略示之。第五段若作解脱智二障论之。如来双灭二障。独觉声闻并灭解脱一障。若作三障论之。二种解释前际通三乘明义。以无明有心障。见惑为肉。修惑为皮。依此则二乘断肉皮二障未断心障耳。若大乘后际明义。则八地断心。初地已上断肉。地前断皮。依此义则声闻断皮未都尽竟。恒沙无明亦属皮障。二乘唯与十行第五心断惑齐诸大行能伏断。第六心以上恒沙无明。此中十五心所伏断恒沙无明习气犹未能断惑体。至道种终心满方伏灭皮尽耳 后明本识应身义如前解。后复应广解之。后结无本识诸事不成所见章。第四段明本识无记性。故爱三性熏习可见不烦恼后重释也。果报正是自性无记心地。作善恶不成属无覆无记。

  摄大乘疏卷第五



  摄大乘论疏卷第七

  事善知识即是生行解力。□□□□□云已入决定信乐□□□□正思惟力亦名加行力。由无量宿世所习因力故。得承事诸佛为修道□□缘。由值佛闻法生正思惟起决定信乐。得此所信之法精进勤修即是加行。信乐位乃通。今所正成处在十回所信乐。即三种佛性义如前释。
  释论曰非恶知识等所转坏者。二乘是恶知识。所不坏菩萨信乐心。已成心不可转动等。即天魔外道种种方便不能令大乘心转。
  论本云由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者。此第四依止力。由修加行力故得成熟福慧资粮圆足得入初地。即是初地依止亦摄持。由资粮能持成初地。若登初地即是唯识观成故得入。言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者。善修五义。一无分别能行所行及所为行。二无著修。谓不著因报因报恩寺。三不观修。谓不观有因果及能行所行乃至因果等之相也。四者无可机嫌修。谓摄理又自无微细过失。又能可他心称机得益也。五回向修。悉用众行施众生。复为四生回向无上菩提穷实际回施众生果。具此义故名善修也。成熟修有四义。一长时修。二无间修。三恭敬修。四无余修。研令增进名修习也。
  论本云是故善得福德慧智二种资粮者。若约六度论之。施戒忍定为福德。般若为智慧。精进通二种。随所策功德则属功德门。策慧则属慧摄也。
  论本云诸菩萨修于何处入唯识观者。下第三明入界章。正明观智之境。后释可见。此问有二意。一问境。二问位答中此章即答境问。第四章方答示位也。
  释论曰此法名唯识观持亦名境界者。唯识观能持此境令现前。此境又正能持成唯识观也。唯识观所境界不出此四句。若不识此四句亦不能得入唯识观理故。唯识观所摄法所缘境界并不出此四句。法者一有见。二有相。即似法义显相。三意言分别。四大乘法相所生。前相见悉是意识。分别所作离此无别法为二也。
  释论曰大乘法相为因故得生者。明此意言分别是正思惟。正思惟中有见有相皆由先禀大乘法闻熏习生故言大乘法相为因得生。
  释论曰此中显境界时谓意言分别者。离觉观分别无分境界故。以意言分别为境界体。
  释论曰显现境界相谓有见有相者。意言分别有何相类。此分别不出相见二法为境界相。后句寻因不异前。
  释论曰此意言分别有四位者。此下第四入位章即答前第三章位处。问明唯识观有四位并以意言分别为体。作诸法理事等解了一切是识分别。谓有见相等实唯一识耳。然四位虽同入唯识观。实有浅深大异。就此章为四段。初标位。二释示位相。三明位处境界相。四结示其体相。
  论本云愿行地入位随闻信乐故者。论本先列四位名。后以四义释之。释论具举前后文悉谓字隔之后方合释也。四位例尔。文言随闻信乐故。谓于所闻唯识理生信乐者观智未好成。故地前表是信乐位也。
  论本云见道谓如理通达故者。于信乐位唯识观未成。即入初证菩提见住心与理成一。即是无分别智。亦即是真般若。此智未成俗观。最后见境无相始是唯识观成。即是生缘尽故是无相。相尽故识无生。缘即是无生。以此二名真实。真实本对相生既无复相生对。故成无性。性即真般若。依藉本愿仍起。后得般若方见俗中唯识义分明。故名通达也。
  释论曰此意言分别如显现相通达实不如是有但唯识者。此明见分别性空。意言分别所显现相即是分别性。此实非有唯识量耳。即无相性也。
  释论曰此识非法非义非能取所取者。此明观依他性本缘境生识名识。为能取所取之境既无相故识非能取性。既是见非尘又非所取也。既非能所取识即无生。无复他我彼此故非法非义离如。既无法即是如故即入三无性理。尔时不见识唯是一如。是前后方便中正见唯识义耳。
  释论曰如此观察能对治一切三障者。修位有二种。一大分。以初地为见位。二地以上为修位。八地以上为究竟位以功用究竟故。二细分位。位中皆有三位。入住满亦入住究竟亦言入住出。此三位亦为见修究竟也。约修道有进趣义有增明义。所以能治一切障。言一切三障者。谓皮肉心三也。烦恼业报亦三也。解脱定智亦三也。有如此故言一切三障也。亦得上中下品数为三也。
  释论曰此修道与见道不异由智由境故者。见修二道虽浅深不同。同得无分别智同得观三无性理。故言此义不异。释论略示五义异相。初可见。第二云除三乘通障名见道但除菩萨障名修道者。二乘人但断见修惑是果障未断因。即用无明初品为因也。即为凡夫性者。为凡夫惑之本性能生见修惑故。即是见修惑本。今断初地障即是断三乘根本之因。故言三乘通障。三乘所断者。十行五心中已断修惑尽。六心以上但伏断无知。无知即见修道惑本也。地上断法我障。亦有义中说二乘断惑。以七地来犹见二谛二相义强故言二乘。非三界断四惑住二乘也。释第三云观未圆满无退出义名见道观未圆满有退出义名修道者。见道与真相应永成一义。所以明无退出。修道恒从方便入理恒更出俗作唯识断惑进行故言退出。见理与事真俗恒并。今互举一边取。解第四云观通境名见道者。即真如为通境。修道是缘真俗两义故是通别。见道但取见理义也。解第五云事成名修道。以至功用究竟地能得无功用位故名事成。
  论本云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者。八地无功用位为究竟。释论二种位如前释之。
  释论曰此位最清净智慧生处故者。无功用智任运不作意自无相即是清净智慧。及地地满亦是清净智慧也。
  释论曰最微细障灭尽无余故者。约□此大小分位并当分惑尽处无余。
  若人入此四位缘何境界下。第三示境。此后除真如无分别。就俗中智境一切唯有识。四界者即三界无流界合四也。
  释论曰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体者。从何以故以下第四段依俗谛一切法虽复异真唯有识故。以识为相证真为悟。唯有境智无差别之真如。其外无别法。异如者俗如幻免无别体故。不异真如即以如为体。若作随妄生义即是识息妄无生即如。故一切法悉以真如为体。无离此如为体也。
  释论曰若方便道以识为相若入见道以真如为体者。方便道唯见识有体。除识外悉如梦尘并无所有。识随妄尘故生。既智尘无所有则不生即如也。若入见道是如理真智见识无生。无生即如如无复异法。故以真为体。如此等行是入四位之相也。
  释论曰因此方便菩萨得入四位者。此下第五释入方便道章。即是入处方便。因藉此四善根与本方便修令增长能资唯识观令得入初地。就章有三。初释论标入方便。二问。三答。释论释问意示八处持四善根为方便故得入四位也。然八处中前六处为方便。后二为资粮。并为入因也。仍即示四善根义。如入人章释。次第三答中更为三。初示所持之善根。即前四力。二示能持善根之行有八处。三者捉八处广解释之。
  论本云由善根力持故者。此明善力。不出四种力。八处持此令增进故唯识观成也。
  论本云由有三相练磨心。即为八中三处。灭除四变障即八中第四处。缘法义为境即第五处也。无间修定慧是第六也。恭敬定修慧为第七处。无放逸修即第八处。此八处并是修学处。由修此故成熟四种善根力。八处次第浅深相成。初三种练磨心为三。初牒章门。二释三练磨心意。后以三行偈更结之。释论复解之也。
  释论曰一轻贱自身等退屈心者。此下第三广解释方便释。此明闻菩提广大甚深难修难得故心退屈。约如理为甚深。约如量义为广大。摄法尽故难修。由文修行方便得故言甚深。为深故难得。治此心有三义。一明无定处所。随并得引□处修皆得。二明人道。是道器即是同类修皆得。三明无定时节。随能勤修并得。引此为例作此解磨练心治第一退屈心。
  释论曰二轻贱能得方便退屈心者。菩萨作此心。施等是菩提资粮。若离菩萨意欲不可得。我等云何能行此行。即是退屈心。为治此心者。明引三世菩萨是我等类。皆能修施等。以信乐为正意。正意为方便。具三义能平等生长六度。具三种信乐。即三种佛性如义章广。为正意能行六度等。具生长平等三功能。出离障垢。故行施等行不足为难得。此等正意六度圆满自然得菩提。退屈心则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