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抄手决


  月望衣戒三

  诸家立名不同。亦名一月衣。谓至一月故。月望者。同衣足有望不开。同衣不足有后望。故开一月。疏云。若衣财不同各得一月。若衣同者即须并作一衣。如不尔者随过限即犯。不问月望无望等也。抄意。此戒是不蓄长人犯。若畜长者得即说净。何须此戒计亦未必然。以有先故衣欲新作者。衣财不足圣开待足。何局高行人耶。所以得知不局高行耶。如文中有三位。第一十日常开。若高行人元不畜长。何以言十日常开。既言常开。明是平常僧亦犯。若欲作高行得即说净。不劳此开者也。畜长比丘得即说净等者。人云恐未必然。若上行人不欲说净。至三十日如何。忽然即遣说净。破上行志也。故知标心专赞故衣即得近畜不简上行也。余同长衣开去。谓同彼八门中不染等缘是也。

  取非亲里尼衣戒四

  简下二众者。只律中取下二众衣不犯。多论取同犯。虚心送与者。疏云。谓乞得贸易得不犯。虚者太欢喜心与也。

  使非亲尼浣故衣戒五

  实是三戒同由一衣生。此戒业重者。疏问云。浣染打等所以合制者何。答。一使尼处同。二但由故衣生。三容于一衣相致犯。垢污故须浣。失色即染。申舒故打(此抄三但一义耳)五分会非亲里尼浣者等。如是互作五句。一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而亲理比丘尼浣染打。二使亲非亲理比丘尼浣染打。而非亲理比丘尼浣染打。三使亲里尼浣染打。而非亲理尼浣染打。四使非亲理尼浣染打。而非亲里尼浣染打。五使亲里尼浣染打。而亲非浣浣染打。僧祇第四句皆犯者。自与使受使受自受自与自受使与使受。又云。打者至手打一下(一波逸提)此浣染打具足合有八业。律但有五。一教尼浣染打。尼具为之。三提是一句。次二提一吉为三句。一使非亲里尼浣染打。非亲尼浣染而不打(二提一吉)二使非亲里尼浣染打。打浣而不染(二重一吉)三使浣染打。打浣而不染(二提一吉)第三句(一提二吉)使非亲里尼浣染打。浣而不染打(一重二吉)使浣染打。染而不浣打(准上)使非亲浣染打。打而不浣染(一重二吉)第四业三句使非亲比丘尼浣染打。非亲尼浣染打(一)使非亲尼浣染打。亲尼浣染打(二)使亲理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亲尼浣染打(三句已上并三提)第五业三句者。使亲非亲尼浣染打。非亲打浣染打(一句)使亲非亲里尼浣染打。亲非亲浣染打(二句)使亲非亲浣染打。亲里比丘尼浣染打(三句)。

  从非亲居士乞衣戒第六

  无过有重犯者。先不犯舍衣使浣染打得三罪。若使教牒得吉。若好实言好者。此是施主而比丘云。汝业行好不。若实好而言好犯堕。以自代位(邪命犯堕)不好言好者犯重。非问物也。缘中一条者。只第九云。若乞衣缘若衣中一条。抄中乍似合为一句。余如杂法中者。指杂揵度文。通前已缘去前失夺失漂。兼此衣坏时得乞。通前五缘得乞也。非法求施者。五分若知此比丘乞得钱财为非法事。而故与者二俱犯罪。

  过受衣戒第七

  为他乞受犯者。前戒先自无心与无所违故。为他不犯。今此施亦为先局定足。为更受转为余人亦乖施心。为他亦犯。

  劝增衣价戒第八

  一钱十六分之一分者。即十六磨洒劝增一磨洒即成犯也。

  劝二居士戒第九

  制缘同前者。所制同前戒。唯劝二居士为异。余一同前也。

  过限切索衣价戒第十


  乞蚕绵作加沙戒十一

  憍奢耶者具足。梵语高世耶悉呾唎。译为野蚕卧具。今高世耶者。即是野蚕之名。此虫不养自生山泽。西国无桑多。于醋果树上而食其药。其形结白粗。如母指长三二寸余。经一月便老以叶自果内生。其茧大如足指。极为坚硬。屠人采之。取丝成绢。极牢体细滑。若此茧虫不被收者。经一日斥茧中出。蛾其翅两开。如人张手。文嶂焕烂。如红锦色。每至宵中雄雌相还食于树叶。后生其卵。总名此虫为高世耶也。一方禅众者。出续高僧传里禅师等众也。芆布者。细捣熟芆。准絮以布帙之也。为卖故有虫者。如茧中有生虫。卖者吉罗。若卖无虫之茧者不罪。虫坏者。蛾空鼠啮之茧也。作不应量者。谓作不应量衣。虽有虫小假衣故得吉。作大应量衣犯舍。余如戒疏者云。手因参详亲见梵僧曰。唐国已西至于大海百国。僧现今所服并非绵帛。若所成法衣非毡非布不作也。

  黑毛卧具戒第十二

  此毛贵出四大国。只第九云。又毛大贵。或一金钱得一两。乃至二三四金钱得一量。然此毛极细濡。触眼睛不泪出。皆为难得。出四大国。一毗舍离国。二弗迦罗国。三刹尸罗国。四难提拔陀国。求是毛去时。或得却还。或死不还。此毛极贵也 若得已成割坏者。元作意后。若得黑毛衣成时。得即疑割破后得已成黑衣。未割肘不犯。元有疑割之心落在开通门中也。背后不者若微细薄叠单衣不受畜。先元有心后若得细衣两重作后果。然得一单现成衣。未犯未本心故。重数未足故开不犯。更待得一重故。后若更得作两重了便不犯也。故道元意后得也。

  白色羊毛戒第十三

  佛在舍卫国。诸梨车子多行邪行。作白毛栴被体衣行。六群效之还作白毛卧具讥。因制此戒。因缘同前者。白黑虽殊俱非应法。讥呵义等故同前。十律此非纯白。盖是三毛参作不犯。纯黑三毛之中。增黑毛一两犯堕。贵故。增白一两犯小罪。贼故。尨增不犯。减一两犯堕。又唯四分以纯白作犯舍。佛敢三毛参作不犯纯白之过。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者。成卧具者。须黑毛二分白毛一分粗尨一分。总四分成也。言二分黑第一第二分者。黑二分也。第三一分白名三分白也。第四一分尨名四分尨也。非是白三分尨四分也。

  减六年作三衣戒十四


  不揲坐具戒第十五

  尼师坛此云随坐衣也。此与后九十中相对者。此中制须揲。不尔即犯。此后九十中制应量。过量作即犯后戒。既同是坐具。何不合明。答。有四句不同。故分二戒。一作新如量。不揲犯前戒。二作故过量犯后戒。已是故物不犯不揲。三作故如量须持(并不犯两戒)四作新过量。俱新物不揲犯前。过量犯后。不分别磨事人者。不能破磨人也。反上者反如上。众多边取即如法也。多云。若无长等者。谓旧故坐具无穿坏处。不觅一搩手咸亦须揲之。若彼自无得处者。先故物可得充揲也。更作新者。若无故者揲许更作新者。如量不犯。必有得处如律上文者。必有得故者。亦须揲著也。

  持羊毛戒第十六

  重担者俱犯者。一人重担。只一人犯。二三人亦尔。自过三由旬越界即是重担也。尼等四众亦吉者。每一人重担。过三由旬皆犯。各三由旬不犯。尼等四众自担亦有犯不犯。余衣亦吉罗者。教尼持加沙等法衣。过三由旬僧亦吉。

  使非亲尼浣染羊毛戒第十七

  制意犯缘同浣衣戒文者。五缘成犯。一是比丘尼。二非亲。三为已。四自使浣。五浣染擗竟犯。又止恶法次第因缘者。因慈浣染。便有生著粗。现外障损佛法。故淫欲之因也。余如疏中者。本疏云。前浣衣中浣故重新轻。此戒幼劳功新故同犯。

  畜宝戒第十八

  相丞次比如上具述者。如上八文散在经律。不依次第。有人集著一处。故云不出佛经。沙门患者。即此畜宝不净之物。是患也。律第九云。佛告大臣。日月有四患。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云何为四阿修罗。烟云尘雾。是沙门婆罗门亦有四患。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云何为四涅槃经文。或是善经律中自亦有文四者。一者若沙门耽染酒。是名第一染法不净。二者若沙门婆罗门内集爱欲不能除断是名第二染法。三者若沙门婆罗门受畜金银不舍饰好。是名第三染法。四者若沙门等邪命自活不能除断。是名第四染法不净。出家沙门有四者。令沙门不明不净。犹如日月烟云等。则令不明不净也。所以唯言此四者。盖酒为放逸本。淫是生死原。金银生患重。邪命坏善根。日月有四患。无照用之能。沙门有四过。无先显之益。今此畜宝四患中一。故言即此戒是也。五分必定不信我之法律者。言许畜。此八不净者。定非是我法律所明也。有得秽果者。本疏云。所以云不净者。具有五意。一油贪增不净心。二体有污染名不净戒。三违圣明幼名不净教。四过招俗讥名不净信。五者为业沉下具缚三途名不净业。余如正解中者。指下释本戒处种殖根栽门。毗尼母云。毕陵伽为国人所重者。或施罗细车舆象马驼驴。及一切小布施者。别人亦得受(为僧受之)余如杂法中说者。指诸杂要行篇。彼引五分有五种物。不可卖。不可分。一地。二房舍。三须用。四果树。五花果等。尽形药中如法亦得者。盐是。尽形药如法受亦得。因说欲过罗刹女等者。意与涅槃经同。贪欲之人与罗刹女通。其罗刹女生得子。已后自食之食子既尽。次食其夫。故女为大患。荒人善根。堕三恶道等。僧祇毕陵伽在聚落自泥房者。时瓶沙王忽见尊者。泥房问阿阇梨作何等。答言。首陀罗泥房王以阿阇梨无人使耶。我当与园民言不须首陀罗。首陀罗者是轻贱。前人言。毕陵五百生婆罗门家。习气未尽。唯除如来八大声闻。乃至和上阇梨尽言首陀罗等。具如彼第三十卷说之。如是至三犹故不受。聚落中人闻王来。对其所求言。愿取我等作园民。我供给比丘。汝等一切能持五戒者。亦当取等。十诵守竹园寺。其竹园寺在王舍城内。时有多净行俗人来园中供养。数有五百。此五百人犯王法合死。佛乞命。王施供养。即施此五百人为供养也(净行人也)若云。施乳酪等五味者。谓乳酪生苏熟苏醍醐。四分乘之戒中者。遗教法律云。骑乘车马一日除五百斋。一岁三百六十日。骑乘除十八万日斋。舍利弗问何故。佛言。比丘禁律人法见者生谤令他得罪。骑一日除五百日斋者。准除老病暂得乘骑也。
  若后受得衣用吉者。有人施金宝应付净人掌之。净人后贸得衣财如法得用。今言得吉者。为是自受用。金宝不付净施。贸得衣财用得吉罗也。则破四分人解者。缘此下文中开房钱药。钱既云为房得受者明知受钱。杂含云。须木直索木。乃至人亦等亦直索之。不得为房受钱金宝等。如是四法。即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所应依止者。涅槃第六卷末文云。一观弟子有诸檀越重物则遮不令畜。以重说轻则无听畜。二虽无檀越丰时则遮。俭时听畜。三虽俭时不为护法如来则遮。为护法故听畜。四时虽护法不作净施如来则遮。如是四法所应依止结明可依也。若有三藏反上说者。说云。世尊观知我等弟子。有人供须今更开八不净之物不可依也。不用亦得者。不同十轮亦得。以护法故。小小非要者。谓比丘受畜八法毁佛禁戒。自坏坏他。必堕恶道。大圣慈悲令道俗同呵使息过不为故不以如法因缘置。而不呵为护法。故事须呵责(十轮不知犯戒供敬。若知不须也)涅槃秽不须供养。已外成衣不成衣等者。百一物外名已外也。文言手提别时意也者。此中明畜为正也。而言手提者。为畜故提。非正结提。提者左下九十。非此所明。是别时意也。五欲功德者。以五欲能得后果名功德也。钱有八种者。一金钱。二银。三铜。四铁。五铅锡。六自镴。七木。八胡胶。五种受者。一手受。二衣取。三以器取。四言著是中。五若言与是净人等。皆得犯堕也。余有未忏必遭形戮者。若作偷盗等事。必被他人形治。即是形戮也。颊肿之俦者。昔有一痴女。婿至妇家。羞让不食。后被饥逼窃盗生米而食。其颊鼓起。妇家谓是颊肿。问其所以。固执不言。乃至以火烙之。颊穿米出。明今比丘犯重。过见不发露悔过。现受治殡来受苦也。

  贸宝戒十九

  戒本云。种种卖买也。多论第五戒体应言。种种用宝好。不同言卖买。此戒一往成罪。一度便犯更不待再为。不同贩卖。贩卖戒为利故。买买已还卖成罪。此律不云求利等之言。但出家人不应为为故但得罪也。此戒唯以宝物相贸。后贩卖戒通以余财相贸。有此不同。多云。贸宝与他求利。当与之时即犯堕。与此四分不同。此律但贸得宝入手方犯。但当用宝之时别得不应罪。宝体既去。将何以舍。故不得舍罪也。此与贸衣五种不同者。戒疏云。一对人不同。贸宝七众俱犯。贩卖依唯二俗犯。贸宝自作教人为已同犯。除为三宝贸衣使人不犯。文言使净人易不犯也。三贸宝一戒不开自为贸衣。即开苏油相易。四衣宝舍则道俗不同。五还财转体不转体不同。有本物非本物故。此戒转体易净衣物还也。有斯不同故分二宝也。律中以成物易钱者。律云。已成金易他未成金(一)二将未成金易他未成金(二句)三将已成未成金易已成未成金(三句)银中三句准上金中。准第七句以钱易钱也。钱等七种相易。前六是财物。第七是钱宝也。前律中财物易钱者。比丘将财与俗人易金钱等。若不作知净语犯堕。衣食准上将钱宝易衣食。不作知净语亦堕。作知净语得与五众。自相易衣食不犯。虽是五众自易。若将钱宝易衣食犯堕。

  贩卖戒第二十

  戒本云。种种贩卖也。准余部双开者。多论中云。比丘亦得一度酬。是一开也。又开净人卖买。是二开。抄下文引衣法中。若易大价衣遣净人易。若无净人时遣比丘易得。亦是双开也。据一物为语者。具出彼文云。若比丘为利故买而不卖者犯吉。若为利卖不买亦吉。若为利买已后卖堕。二业共成一堕。约一物体上。前具二业后方得提也。不同四分。单卖一物自提。单买一物自提。贩亦触得提。四分文不了。但言。若悔应还不言日数故云不了也。一切须舍忏者。明前方便有罪过。须无罪者。先为利益得。今不供养也。要须尽舍忏断相续心。方听施僧作福等用不尔。准前僧不应食等。若苏油相易无犯者。何故前文云。以七日易七日得提邪。若此戒中文略。前戒开文中云。以油易苏为佛法僧不犯。既俱贸易理合得开。但此文略佛法僧字。又解前是自为不开。此为供养灯明故开无罪。十诵三索不得者。谓三度当价作知净语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