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戒本疏

  第二诸比丘白衣家请食 是中一比丘尼立指衣。与是比丘食。居士请佛及二部众僧。助调达尼为六群故如是教与。居士慊之。佛因结戒。一切比丘受尼所教与。食无一呵者一切比丘得罪。所犯及悔如戒文。若二部僧第一部僧呵。语第二部亦名为语。若居士舍小不相容受。僧前后求食。别坐食。别入别出者。是中入者应问出者。何比丘尼教檀越与比丘食。答言。某尼。问。约敕不。答言。已敕。是入比丘亦名约敕。又前后来僧知同一主人。出入城门时。入者应问出者。若出者未语。入者应语。出者语入者亦名为语。入者语出者亦名为语也。
  第三有诸学家作学羯磨 象师首罗见谛得初道。信乐三宝。常好布施。无极殷富。后遂贫乏诸居士辈识共呵责。施者不知量。受者应知量。佛因是为学家作白二羯磨。一切五众入是家不得受食。如是比家皆应如是道。罗闻之求舍。羯磨僧应量宜舍不舍。若彼财物不增。乞与不与不应为舍。彼财物增长者。乞与不与皆应为舍。若不增不减乞应为舍。不乞不为舍。舍作白四舍学家羯磨时。若五众先不受彼家请。受其十五种食悉犯此戒。皆应如是戒文悔也。
  第四有僧阿练若住处乃至不精舍外受饮食 精舍内受饮食。去村十里空处无人名阿縺若处。乃至恐失水器名为疑处。乃至恶比丘名为畏处。精舍内外应言界内外耶。时佛与僧伽罗卫国。于彼空闲而共止住。诸释向暮得妙食。时常为佛僧留分时明。明旦各各遣诸妇女。宝衣严身。送食僧坊。尼拘卢林先有恶贼。闻声来出剥脱衣服。妇女失衣裸形。六群比丘自往取受言。是食好授与我来。妇女减怨以为无慈不愍。我等唯食是欲佛。以盈衣各施一。通奉食已走去。因是结戒。要备五德。白二羯磨差遣。将诸净入难处迎食。似有见贼。遣彼令还。遣彼令还而彼强来无犯。若僧不迎悉犯此戒。不差而迎亦犯此戒。若界内事起慊责及僧。僧界外有事。非僧之咎。僧所差人界内迎之界外。不差自迎无犯。六群比丘既不被差。又不出界外。而界内自迎。所以被责也。此中第五德。谓知有知无余四悉同也。
  众学法者 始时无师。未有教戒。初犯威仪故。先制众学法。细微数犯故以众为名。难慎难行。留之宜渐。自非体足斯能无失。故劝以当学。许其心悔。余四篇方便突吉罗者。要向人悔过。
  著内衣十二被衣四事 佛见诸比丘。皆不如法而礼俗悉尔。人无讥慊。然容止不正。斯非圣仪。若直制先因则不允。常习乃远寻去来。诸佛仪房近观现在净居天之法。法皆中过不如所见。即为结戒令学律行也。
  内圣仪衣十二事 著内衣应踝上四寸。上下降一寸为高下也。下角互悉为参也。前腰间摄而下。悉如釿斧锄头故。或言釿头。或言锄头也。腰已下或摄或缝。上下两头尖中央广。名为多罗树叶也。展上角长悉名为象鼻也。腰间槃屈揣之名麨揣也。于前近上细摄两边名细摄也。上两边摄来相就作鸟耳。名为鸟耳。如差带撰下。名为生起也。一切生疏重之得著也。
  具足如法无上众过名周齐被衣四事 被上衣应高内衣二寸。异是名高下也。两角互悉名参差也。无此三过周圆皆正名周齐也。好覆身二事。六群从佛受居士请。入时自看胸臆臂肘。居士慊之。因制。善覆坐亦如是。凡言内谓内界。内界有三处。白衣界内众。僧界。内因复广制一切处。有慊悉不得。若心放逸。虽无嫌皆亦不得也。
  善摄身二事 六群入家踪[跳-兆+(轍-車)]不视逾。坏器物床如盲人。既制善入。又不善坐过亦同入讥。复制不听。
  不高视二事 六群从佛入城受请。长者妇女楼上观之言。此是世尊。此是舍利弗等。如是六群。六群仰视言。此黑此白。此长此短。妇女恚言。我非汝妇。亦非私通。何以用相。六群答言。我自从佛。何豫汝事。而言六群因制。入时亦不得高视。坐亦如是。
  不呵二事 六群比丘入时更相谓言。昨日饮食美好。次第等与床敷亦好。今日不好。居士恚言。沙门释子不种不获。但能啖食。出他众过。因制呵。入坐亦如是也。
  不高睿二事 六群高睿入坐。居士责言。如波罗门法。
  蹲行坐二事 居士嫌六群蹲行。如截脚人。蹲坐波罗门法也。
  覆头二事 居士嫌六群覆头。行坐如似伺捕也。
  幞头二事 居士嫌六群幞头。行坐如王如大臣法也。
  不隐人身二事 居士嫌六群肘隐人。行坐如王如大臣涉也。
  不叉腰二事 居士嫌六群叉腰。行坐如王如大臣法。
  不叉衣二事 居士嫌六群左右抄衣。行坐如王如大臣法。
  不遍抄二事 居士嫌六群遍抄衣。行坐犹如王大臣法也。
  不覆左右肩二事 居士嫌六群行坐衣。覆右肩同举左肩上。如王大臣法也。
  不挑臂二事 居士嫌六群挑臂。行坐如种谷人也。
  不摇肩二事 居士嫌六群摇肩。行坐如王大臣法。
  不摇头二事 居士嫌六群摇头。行坐状如鬼捉。
  不摇身二事 居士嫌六群摇身。行坐状似舞人也。
  不携手内 居士嫌六群携手入内。如王大臣也。
  不携手坐内 居士嫌六群言。我请多僧。长老相近坐。六群言。何不广敷坐处。令我等相近坐耶。
  不跷脚入 居士嫌六群跷一脚。行入如王大臣。跷音云跷遍摄一脚耶。
  不跷脚坐内 居士坐少嫌六群跷脚坐。如携手中说也。
  不累髀坐 居士嫌六群累髀。露形体耶。
  不累脚坐 居士嫌六群累脚。如王大臣法。
  不掌扶颊 有一居士。中门前独坐床上坐。以手扶颊。愁忧不乐。六群乞食见已而效之。令其后为彼嫌责也。
  一心受羹 六群从佛受居士请。持钵置前。四向高视。居士下食。六群不觉过。已问言。何以不与。居士答言。自看钵中。既看见已言。授与我钵来。居士责言。汝等面者心在何处。六群受食已又不一心受羹。事如饭中。要心手俱受。不俱则犯。若草叶连脚手未至。而心已受无犯也。
  不溢钵受饭食 六群过受。饭羹溢出。居士谦言。尽当更益。弃少许不满。手捉不及无犯也。
  尊羹饭食 六群以羹浇饭。而遍食羹泽。居士嫌之。故制令时食。
  不偏刳食 六群以苏落及羹浇饭。汁流入下。贪味故刳食如菩萨。居士嫌言。如波罗门食。
  不构饭食 居士嫌六群构饭食。如小儿。谓以鉹[禾*并]之求肉食也。
  不大揣饭食 居士嫌六群大揣饭食。如似有人欲夺驱逐。
  不把食 六群手把食。如田种人。谓把饭向口餐之。
  不豫张口侍饭 有一比丘。食未至口便张待之。六群好戏。以块著口中。
  不含饭语 六群含饭语。羹饭流出。令比坐吐[口*逆]。
  不啮半食 六群啮半。半已入口。半在手中也。
  不吸食作声 释摩男舍饭佛及僧。诸比丘吸食作声。有一比丘。先是伎儿。为欲讥笑。即便起舞。时诸比丘咸共大笑。羹饭食从鼻口中出。
  不嚼食 六群嚼食。作唼唼声。如似猪。
  不味咽食 六群并内饭两颊。然后稍稍咽。如猿猴饮食法也。
  不吐咶食 六群吐舌食如小儿。作是言。谁能同吞。令揣不坏。
  不缩鼻食 六群缩鼻食。居士嫌之。何不弃涕耶。
  不舐手食 居士语六群言。尽当更益。何以舐手也。
  不指[打-丁+(改-己)]钵食 居士语六群言。尽当更益。何故[打-丁+(改-己)]钵也。
  不振手食 居士嫌六群食著手振令去。如王大臣。
  不弃著手饭食 六群弃饭食。居士嫌言。沙门释子不种不获。但能食啖而复弃之。
  不腻手捉饮器 六群腻手捉饮器。腻汁污饭食。凡坐心闷吐逆也。
  不病不得自为索羹 六群不病。至他舍乞食。便自随意索。贪餐无愧。
  不饭覆羹更望得 六群饭覆羹而更索。居士嫌之语言。先食钵中饭覆者。
  不呵想看比坐钵 六群言。我多汝少。汝多我少。
  谛视钵食 有一比丘。食时余看。六群戏笑。以骨著中令惊。
  次第啖食 六群多受不尽弃残。居士嫌之。不[禾*并]而食云何贱弃也。
  洗钵水有饭不问主人不应弃舍内 居士舍水精作地。诸比丘洗钵有残食。写著堂上。状似如吐。居士嫌言。云何不弃之屏处及写此堂上。若语檀越听无罪也。
  无病乘上不得为说法 波斯匿王乘驾向只桓。六群在下为王说法。无上妙法宜共尊重。轻彻不恭敬。彼此获罪自。此以下皆以不恭敬故不为说。
  人不病在前行不随后为说法 亦六群或在王后为说法。
  人不病在道中行自在外不为说法 六群自在道外行为王说法。
  人坐自立不为说法 王持床自随在上坐。六群比丘立为说法。
  人无病卧自坐不为说法 王身肥大。小久坐便卧。六群坐为王说法。
  不为覆头人说法 王覆头。六群为说法也。
  不为裹头人说法 王裹头。六群为说法。
  不为肘隐人说法 王肘隐人无病为说法。
  不为叉腰人说法 王叉腰。六群为说法。
  不为左右抄衣人说法 王左右抄衣。六群为说法。
  不为遍抄衣人说法 王遍抄衣。六群为说法也。
  不为以衣覆右肩同举著左肩上人说法 王如此。六群为说法。
  不为著革屣人说法 王著革屣。六群为说法。
  不为著跛人说法 王著跛。六群为说法。
  不为捉杖人盖刀梢弓箭人说法 此波斯匿王从者。佛为王及大臣众说法。六群别为捉杖等说法。是众中有堪得道者。以众作二。殷散不得。因制不听。为是时人说法所因在分众意。在于不敬故。不听说法。
  不草上大小便啼嚏 六群从种果人乞果不得。后窃污之令果臭烂。后自说之。居士所嫌。
  不净用水中大小便啼嚏 六群倩浣衣人。浣衣不得。后窃污其水。令所浣皆臭失色。后自说之。居士所嫌。佛具呵责。而未结戒时。舍卫城中有一大池。旁人所用。六群往看便共污之。居士所嫌。尔及结戒。不得立大小便。因六群结戒也。
  树过人不得上 佛与众僧受居士请。十七群次后守僧坊。六群次为迎食。常相增嫉。欲令断食。日时已过。隐人不至。十七群饥上树望见。至已责之。彼言。谁道。答言。我向上树见。佛先听上树。因犯乃结戒也。
  七灭法 自言灭法。六群比丘劝化。浴僧看客比丘。逼闇暮来浴。浴已而起错著他衣。出外乃知。还来求觅。六群问之。彼以实答。遂诬其偷问言。汝自见罪不。答言。不见。便强为作不见傧。是客比丘后至舍卫具以白佛。佛言。从今听自言灭诤法。要自言所犯。乃随罪治之也。或其人强暴。或依势力不自言罪。恐破僧灭法。自言乃治诤死息故。僧中种种事起。应以此灭。自言灭诤有十种非法十种如法。若比丘犯四重。自言不犯。僧问。汝自说犯。不即言不犯。而与自言灭。是名非法。余四篇亦如是。有比丘。不犯五篇。僧中问之。自言我犯。便与自言灭。是名十种非法。又比丘犯五篇。自言犯。又不犯五篇。自言不犯。是名十如法。若重事应以白四羯磨。自言灭之。轻事无羯磨。弥多罗比丘尼以身谤陀骠。僧即用自言灭傧。彼尼若陀骠自言无罪。而对人言有。若言有罪而实清白。若有若无进退无事故。应用忆念而不用自言耳。若余比丘清白无罪。而无驰骠之对应以自言灭之。
  第二现在灭诤法 六群闻先不见傧比丘。舍卫众僧共事共住。后往到彼问其所由。诸比丘言。佛以自言灭诤法灭是事。六群违逆诽谤不受。言此事不灭恶灭。我等不现前故。佛种种因缘呵已。听用现前灭诤法。僧中种种诤事起。以此灭之。现前诤有二种非法。有二种如法。二种非法者。有非法僧。约敕非法僧令折伏。与现前灭诤法。或约敕非法三人。二人一人亦如是。或非法三人约敕非法三人。二人一人僧亦如是。或非法二人。约敕非法二人。一人三人僧亦如是。或非法一人。约敕非法一人。二人三人僧亦如是。为一不如法僧。约敕如僧令折伏。与现前灭诤。或约敕三人。二人一人亦如是。余如上说。是名二非法。有如法僧。约敕如法僧。为一如法僧约敕不如法僧为二。三人二人一人多少展转相敕亦如上。是名二如法现前比丘有三。现前有事人举事。人现前。比尼现前。此中直约敕无羯磨耶。
  第三忆念法 陀骠比丘为弥多罗尼无根谤。虽已决断而所讥说不息。陀骠告众。众白佛。佛言。从今听忆念比丘。种种事。从今应用此灭。忆念比尼有三非法三如法也。三非法者。若比丘犯无残。自言有残。应与灭傧。若与忆念。是名非法。又如施越。狂时作恶。狂差不作。应与不痴比尼。若与忆念。是亦二非法。又如呵多比丘。先自言有罪。应与实觅而与忆念。是亦非法。如驰骠与忆念。是名如法。又有比丘。犯罪已如法悔过。而讥说不息。与其忆念。亦名如法。又如比丘未作是恶。将决当犯。于今无犯。而共讥说。以致诤乱。与其忆念。亦名如法。得忆念。比尼行法者。余比丘不应复出其罪过。不应忆念。不应乞听。亦不应受。余比丘乞听得突。若受他乞听亦突。若彼不便出其罪过。若今忆念比丘犯皆堕。凡无罪而被讥说者。皆应白僧。求忆念羯磨。僧白四羯磨。与忆念法。法者令自思念有罪无罪。一切比丘不得论说也。忆念及不痴二事守护无罪。比丘为遮外谤也。复次或有比丘。犯罪不忆。或自隐覆。诈忘不忆。众欲治罪。求忆念法。众亦白四羯磨。与忆念法。听其自限思省所犯。自忆罪时如法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