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略述

  论。以垢无量至以为对治 述曰。此显众生行之所以也。真如之理既遍一切。无明真有垢染义。即验垢遍一切法也。故修众善以为对治。
  论。若人修行至真如法故 述曰。此显善行顺真也。真如既遍一切法中。亦非一善而能顺。善从真如流。染从无明起。若修善行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修善法自归真也。
  论。略说方便有四种 述曰。次下第二重显方便。于中有二。初标数。后别释。此初也。于中初一显不住道。后三即显三聚净戒。遍包一切顺真方便故。言略说有四种也。
  论。云何为四至性无住故 述曰。次下别释。别释四种。即分为四。此初显不住道也。行根本方便者。列其名也。谓依真如修不住行。与后三行作根本故。此行顺真名为方便。观一切等者。次显其相。自性无生者。所观境空离妄见者。能观心空。心境既空。何所乐著。故能生智。不住生死。业果不失。众生不悟。深可生悲。为救济故不住涅槃。以随顺等者。显修行意释方便也。以此法性无性无住故。修此行而为随顺之方便也。
  论。二者能止至离诸过故 述曰。此即显其摄律仪戒离一切恶。能止方便者。列其名也。谓由惭愧能止恶法随顺真如。是故能止即方便也。惭愧等者。次显其相。于中则显二种。止一切恶法者。未生恶法令不生。不令增长者。已生恶法令除断。以随顺等者。释其修意显方便名也。以顺法性离过义故。故说能止为方便也。
  论。三者发起至离痴慢故 述曰。此显摄善法戒修一切善。发起等者。初列名也。谓由勤故发起善根。复由勤故善根增长。即是顺真如之方便也。谓勤供养礼拜等者。未生善法令发生。由信增长生诸善故。又为佛僧力等者。已生善法令增长。消障不退由善增故。随顺等者。释方便名。发起善根生福智故。故顺离痴。善根增长灭业障故。故顺离障。故起善根以为顺真之方便也。
  论。四者大愿至究竟寂灭故 述曰。此显摄众生戒。大愿等者。列其名也弘誓普周故名大愿。愿心无异故名平等。愿行顺真故名方便。所谓已下次显其相。于中即显三种愿相。发愿等者。长时愿也。化度等者。广大愿也。皆会等者。第一愿也。下释所以显方便名。随顺等者。长时所以。法性等者。广大所由。不念等者。第一所谓。或是第四不颠倒愿。
  论。菩萨发是至见于法身 述曰。上显行成发心之相。次下第三障其发心所得利益。于中有四。一显胜德。二明微过。三通权教。四叹实行。初中又二。初明自利功德。后显利他功德。此初也。发是心者。即发如前三种心也。由其直心正念真如深心悲心助显真故。真性似显故。名少分见法身也。
  论。以见法身至入于涅槃 述曰。此显利他德也。随本发心利众生愿。能现八相权作佛身。八相成道作众生事。
  论。然是菩萨至未能决断 述曰。次明微过于中有二。先异地上。后异凡愚。此初也。然是菩萨以未亲证真法身故未名法身。以其等者释异所以。以未能得无漏智故。无始及即依于二障所起漏业未能除也。
  论。随其所生至自在力故 述曰。此异凡愚也。虽由未断诸过漏故。失念起恶能招苦果。暂随所生微苦相应。而亦非被恶业所系。以有悲智所起大愿自在之力所住持故。
  论。修多罗中至勇猛故 述曰。此会通权教也。如本业经说七住前名退。退者非其实退。为彼十信初学之人未入十住正定位中而懈怠者。如来怖之令发勇猛故。说六住退入凡夫。而实入住即不退也。
  论。又是菩萨至自涅槃故 述曰。此难其实行也。一发心后离怯等者。于下不堕了人法空。何有怯弱。进成实行不堕二乘。若闻等者。于上不怯。得涅槃者。即成佛也。信知已下总释所以。既知诸法本来涅槃。岂同二乘厌苦欣灭。
  论。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述曰。次下第二解行发心。于中有二。初显解业所得发心。后显发心所行解行。初中有二。初总标欲胜。后显其胜相。此初也。解谓十解。行谓十行。苦心谓即入十向住前。但依信而起于行。令此依解而起于行。即转信心为胜解性故名转胜。
  论。以是菩萨至所修离相 述曰。此显胜相也。以是菩萨等者。此明时胜。谓彼初劫有三时分。十住行向居初中。后令此发心在后时中。故言初劫将欲满也。于真如法深解等者。此明解胜超前正念真如之位。异信位故之深。异证德故云解。得此深故云现前。所修离相者。此显行胜。由于真如得深解。故凡所修行皆离相也。
  论。以知法性至般若波罗蜜 述曰。此明发心所信解行也。文中别显无相六度。一一文中显解行别。以知法性无贪等者。此显解也。圣证法性无贪著故。故知法性无贪等也。以悭贪等垢障乖真而施戒等契会真理。是故行檀等行也。此六皆能至胜彼岸。故皆名为波罗蜜也。
  论。证发心者至究竟地 述曰。次下第三明证发心。于中有三。初明发心体。次显发心相。后显成满德。初中又三。初标证位。次辨证体。后明证用。此初也。所言证者。体会为义。心本无明起念。始从初地至第十地。渐断无明体。会心源发真智。故名证发心。
  论。证何境界至名为法身 述曰。此辨证体也。证何境界谓真如者。此举所证之法也。以依转识为境界等者。此释外疑难也。既说体会名证。真如于中则无能所差别。而乃说真为境界者。以依证智同时转相能取境界故。说真为境。欲显菩萨虽证真如非能净故假说转识。而实证者。体会真如理智无别。何有境界。唯真如智名法身者。结明非境。谓证菩萨名为法身。法身唯是如净智。既彼理智无有别体。是故真如境界也。
  论。是菩萨至不依文字 述曰。下显证用。于中显有四种德用。一摄法上首德。二随根延促德。三实行不殊德。四应机殊用德。此初也。是菩萨等者。此明请法。一念作意能至十方故。法唯为开导等者。显其请意。唯为开导无闻众生故。不依文字者。显为他意。法出自心非依言解故。
  论。或示超地至不可思议 述曰。此随根延促德。文中三义。谓促延结。文易可知。
  论。而实菩萨至阿僧祇劫故 述曰。此实行不殊德也。而实菩萨种姓根等义。一种姓等。皆入菩萨种姓位故。二诸根等。上中下根皆上根故。三发心等。发真心等皆无别故。四所证等。皆证真如根本理故。以一切菩萨等者。后约时释成。从初正信至于初地。初僧祇劫。初地乃至七地满心。二僧祇。满八地乃至十地终心。三僧祇。劫既皆三祇。故无超也。
  论。但随众生至亦有差别 述曰。此应机殊用德也。种姓发心根证虽等。而其所行示现差别。众生不同怯懈贪等。世界不同诸佛出事。根有上中下。乐欲速中钝。种有劣中胜。于所见闻皆有异。故菩萨是行不可同也。
  论。又是菩萨至微细之相 述曰。次下第二显发心相。于中有二。初显细标数。后列名释相。此初也。显此发心胜于前住。难测知故言微细相。
  论。云何为三至起灭故 述曰。此列名释相也。谓根本智名为真如。体会真心体会真如无分别故。谓后得智本名方便。心妙修遍善巧化生故。阿黎耶识名业识心。二智起时必依此故。此实非是发心之相。欲显菩萨虽得二智犹有微细生灭之累不同佛地纯净之德。是故摄在发心相耳。
  论。又是菩萨至最高大身 述曰。第三显成满德。于中有二。初正叹胜德。后问答释疑。初中有二。初显位满。后明德满。此初也。又是菩萨等者。因位穷也。福德智慧皆圆满故。是故名为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者。果位成也。将欲成大法主。是故不现最高大身。此即成就他受用。佛在色究竟而成佛也。
  论。谓以一念至利益众生 述曰。此显德满也。文中二义。初显自利德。谓以一念相应惠者。是无间道。以一刹那无明尽故。名一切种智。是解脱道。解脱道中种智圆故。自然已下显利他德。既成果德显种智体。由此便能不待功用思议而起利益事故。
  论。问曰至名一切种智 述曰。次下释疑。有二问答。初显智体断无明成。后显智用而能普益。初中有二。初问。后答。此初也。虚空无边等者。举境难知以申难本。若无明断者。显无能了启所疑。谓无明者心相依处。心想乃是智慧依处。若无明断则无心想。心想无故智慧亦无。云何遍知无边之境。言无明断成种智耶。
  论。答曰至离于想念 述曰。下答有三。初依心立理。次举非显失。后举是彰德。此初也。一切境界虽复无边。据本如来皆自心变无别境界。是所想念由诸境界不生心故。心若离念。契证心源。即心之境何不能了。
  论。以众生至故不能了 述曰。此举非显失也。以众生妄见等者。此明妄见有限之境。以妄起想念等者。此显不见所由。即明由有妄所见故有所不见。
  论。诸佛如来至名一切种智 述曰。此举是彰德也。文中二义。初显智体能照诸法。由无妄见无所见故无所不见。故言诸佛离于见相无不遍也。佛心离妄归一心源。始觉同本名心真实。然此本觉为妄法体。故云即是诸法性也。既此本觉为诸法体。妄是本觉佛之相。相现于体。体照其相。有何难了而不能知。故言自体显照妄法。有大智用等者。后显智用能广利益。以同体智大力用故。起缘方便摄化众生。既灭无明显种智体起种智用。由是义故断灭无明名为种智。
  论。又问曰至多不能见 述曰。下显智用能普利益。于中问答。此问也。即由前说有大智用能普益生故为此问。
  论。答曰至法身不现故 述曰。此答也。诸佛如来等者。初举法也。法身平等遍一切处者。平等遍在众生心故。无有作意故。说自然者。能无功用起作用故。但依众生心现者。依厌求一随其胜劣即现报化粗细用故。众生心者如镜等者。次举喻也。如是已下后法合也。心有垢者。谓有染著生死过患而无厌求见佛之机名为有垢。法身不现者。法身遍在众生心中而不能现报化用也。非有烦恼垢故不现。以善星等烦恼心中亦见佛故。
  论。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述曰。次明第四修行信心分。于中有二。初结前起后。后正显修行信心。此初也。上显大乘明解释分。今明起信故次应说修行信心。
  论。是中依未入至修行信心 述曰。次下正显。于中有三。初就人标意。次约法广辨。后防退方便。此初也。所言未入正定众生者。亦是大乘不定聚人。然不定聚有胜有劣。胜者乘进。劣者可退。前信成就发心之相。为彼胜人信满者说令发三心住正定位。今此修行信心者为彼劣人可退。同前发心住正定位。所为虽别趣是同。
  论。何等心云何修行 述曰。次下第二约法广辨。于中有二。先发二问。后还两答。此初也。
  论。略说信心有四种 述曰。下答有二。先答信心。后明修行。中有二。初标。后释。此初。
  论。云何为四至真如法故 述曰。下释四信。即分为四。此初信有得佛因也。真如既是诸佛所师。众行之源故云根本。乐念观察故名为信。是后三信根本故故初明也。
  论。二者信佛至一切智故 述曰。此信由因所得之果。果因成故次明也。
  论。三者信法至波罗蜜故 述曰。此即信有得佛之行。佛依法成故次明也。教理行果四法之中。前明理果此信行也。必信由教方信此三故。于此中亦显信教。
  论。四者信僧至如实行故 述曰。此即信有起行之人。法籍人弘故次明也。
  论。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述曰。下答修行。于中有三。初举数标意。次依数列名。后依名别解。此初也。前虽学起四不德信。若无行成则信不坚不坚之信遇缘便退。故修五行以成四信。
  论。云何为五至五者止观门 述曰。此依数列名也。以诸菩萨定惠变修止观齐运。二不相离故合二度为第五门。
  论。云何修行至向菩提故 述曰。次下第二种门别释。于中有二。初略明前四。后广释止观。前中又二。初别明四行。后总明深障。别中显其四种修行。即分为四。此初也。文中初则别明三种施相为修正因。不应已下总劝所修。离于僻执而求正果。三种施相如文可见。
  论。云何修行至妄起至罪故 述曰。此中即显三种戒相。所谓不盗等者。此依在家显摄律仪戒。遮在家人多造恶故。若出家者等者。此依出家明摄善法戒。已离诸恶劝进善故。当护已下。亦依出家显摄众生戒。不令他恶是悲护故。
  论。云何修行至苦乐等法故 述曰。此中则显二种忍相。应忍他恼。不怀报者。耐怨害忍。亦当忍于利衰等者。安受苦忍。荣润名利。侵损名衰。过诬名毁。越赞名誉。委欲为称。实责名讥。逼迫名苦。适意名乐。此违顺境名为八风。能动行人妄生喜怒。若住平等谛察真如。纵遇他恼无怀报心。虽遇八风其心不动。既由谛察二忍方成。是故亦显有三忍也。
  论。云何修行至速离众苦 述曰。此中即显三种精进。于诸善事不退等者。被甲精进。如世被甲无退屈故。当念过去久远等者。摄善精进。念昔虚苦令勤善故。自利利他速离苦者。利乐精进。欲脱他苦自精进故。
  论。复次若人至众多障碍 述曰。次下第二除障方便。于中有二。先障。后治。此初也。先世多有重罪等者。此举内因之业障也。魔鬼病苦所恼乱者。感外缘恼之报障也。世间事务所牵缠者。此显所起烦恼障也。
  论。是故应当至善根增长故 述曰。此明治障法也。是故应当礼拜等。此即总明除障方便。如人负债依附于王。则于债主无如之何。如是行人礼拜诸佛。诸佛所护能脱诸障。忏悔等者。即显别除四障之法。诸恶业障忏悔除。谤正法障劝请除灭。嫉妒他胜随喜对治。乐著三有回向对治。常不休废得免诸障等者。此结前方便免障生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