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略述

  论。所谓不生至非一非异 述曰。此辨相也。谓如来藏不生灭心举体动故不离生灭生灭心相无非真故。故亦不离不生灭心。如是不离名与和合。俱是不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以是向末随缘门故。非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以非向本归真门故。非一异者。不生灭心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而恒不失真心性故。心与生灭不一。若定一者。生灭尽时真心应灭。即堕断边。若是异者。无明熏时心应不动。即堕常边。既离二边。故非一异。非一异故方成和合。
  论。名为阿黎耶识 述曰。此立名也。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等者。名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者训翻无没。谓如来藏不生灭心虽随无明而来生灭。如来藏体无灭没故。性功德相无失没故。法示妙用无隐没故。正云阿黎耶。义译为藏所成。生灭而为所熏。与前七识为因果故。能藏诸法于自体中。藏自体于诸法之中。又为我爱之所执藏。我见所摄。故名为藏。离我见时无此名故。若唯生灭。不异七识。若唯不生灭。不异如来藏。由二和合成赖耶矣。
  论。此识有二至生一切法 述曰。上来就体总标。是次下第二依义别释。于中有三。初显是心生灭。次明生灭因缘。后辨生灭之相。初中亦三。初开数辨德。二寄门别名。三依名辨释。此初也。由此识有觉不觉义随境能摄染净诸法。二义互熏能生一切染净果法。
  论。云何为二至不觉义 述曰。此寄问列名。
  论。所言觉义至说名本觉 述曰。此下第三依名辨释。于中有三。初辨觉义。次明不觉。后双辨同异。觉中有二。先略辨二觉。后广明二觉。初中亦二。先本。后始。本中又二。初显本觉体。后显本觉名。此初也。本觉体者。取于一心随缘门中无念真性。而此真性本无不觉。故云觉者心体离念。此约性德翻染得名。异绝于如故。生灭摄离念觉相者等。彼空界横遍三际竖通凡圣。故云无所不通。在缠出缠性恒无二。故云法界一相。欲明觉义。与彼出缠如来法身性无差别。故云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既依此觉当显法身即是果位法身之本故。依法身说名本觉。
  论。何以故至即同本觉 述曰。此显本觉名也。何以故者。责其立名。上开章中直言觉义何故今结乃云本觉。此所结中既摄本觉。何故上标但言觉耶。此即进退二种责也。下释意云。谓以此觉对于当显始觉法身得本名故。故下结中而言本觉。以彼始觉至心源时。即同本觉无二相故。无别可对故。前标中但直言觉。
  论。始觉义者至说名始觉 述曰。此略明始觉也。始觉者。牒其名也。依本觉故有心者明记始觉之所由也。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正显所起始觉之义。谓即本觉真净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故。依本觉有不觉也。而以本觉内熏力故渐有微觉起厌求等乃至究竟还同本觉故。依不觉有始觉也。
  论。不觉心源至非究竟觉 述曰。上略明二觉次下第二广显二觉。于中有二。先明始觉。后显本觉。前中有三。初总标因果满非满觉次广寄四相释成其义。后显始觉不异本觉。此初也。言心源者。有其二义。本觉真如为染心源。业相细念为法染源。持业依主二释皆通。谓究竟位觉。本觉心本无所动。今无所静觉。业识心本来无生。今无所灭觉。此源者名究竟觉。即佛果位。纵有所觉。未主此源。非究竟觉。即等觉前也。
  论。此义云何至是不觉故 述曰。次下第二释成其义。于中有二。初正寄四相显其四位。后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前中觉四相位分为四。此初觉灭相位也。此义云何者。四其心源觉不觉义下举四相释成其义。今应先明四相之义。然后依义释文显位。心性本来离生灭念。而有无明动心令作生住异灭。故名四相。即九相中前之八相。谓由无明净心起动。虽无能所见相未分。动念初起故名生相。即是第一无明业相。以其初起得生名故。由妄动故而生见相。能所取心成于粗细坚住诸执故名住相。即是转现智相续相。所住能住法执相故。由法执故。复依异根别取异境起我我所自他异执。故名异相。即执取相计名字相。由我我所受想境故。由我执故。起惑造业能招苦果。能令净心隐于六道。故名灭相。即是第八起业相也。能成众生业系苦故。既由无明动此净心。初起生相终起灭相。而成众生六道生死。今由本觉内熏之力。初觉灭相终觉生相。故说凡夫能觉知等。此文四节。如凡夫人者。是能觉人也。即是十信外凡夫之位。觉知前念起恶者。是所觉相。未入信位贪著生死起烦恼业而不觉知。今入信已知起惑业招苦果故定是恶也。能止后念令不起者。辨觉利益前由不觉起烦恼业。今既觉故止不造也。虽复名觉即是不觉者。结觉分齐。虽知是恶妄有制伏。未觉是梦故。是不觉。
  论。如二乘观至名相似觉 述曰。此下第二位觉异相也。文亦四节。二乘观智等者。是能觉人。三贤菩萨名初发意。得人空门同二乘位。觉于念异念无异相。明所觉相。此二乘等证人空而共知无我。离妄根境从异梦觉。名觉念异。返照异相都无所有。名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者。是觉利益。即我我所名粗分别执著相也。名相似觉者。是觉分齐。虽舍粗执而由未得无分别故。
  论。如法身菩萨至名随分觉 述曰。此第三位觉住相也。文亦分四。法身菩萨是能观人。十地菩萨证法身故皆名法身。觉于念住等者。是所觉相既证真如得无分别永离二取法执心故。从住相梦而得觉悟。名觉于念住。返照住相竟无所有。名念无住相。已离分别粗念等者。是觉利益。即法执念异前人执及著外境故名为分别异相。后生微细念故。故云粗念。名随分觉者。是觉分齐。觉道未圆有细念故。
  论。如菩萨地至名究竟觉 述曰。此第四位觉生相也。文亦分四。菩萨地尽等者。是能觉人。文中三句显有二道。菩萨地尽总举金刚等觉之位。满足方便是加行道。即是满足之方便故一念相应。是无间道刹那契理断细念故。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者。是所觉相。根本无明依觉故迷动彼净心令起细念。今乃证知离本觉无不觉。即动心本来净。故云觉心初起等。非觉悟心而初起也。远离微细念故等者。明觉利益生相。最细名微细念。此相永无故云远离。真心性显云见心性。心无生灭名即常住。名究竟觉者结觉分齐。未至心源梦念未尽。始末同本非究竟觉。梦念既尽心归本源。始不异本。名究竟觉。
  论。是故修多罗至向佛智故 述曰。自下第二引经证诚也。心源无念。于中有四。一引经成证。二重释前文。三举不觉之失。四显觉者之德。此初也。在因地时虽未离念。能观如是无念道理。说此能观为向智故。以是证知佛地无念。
  论。又心起者至即谓无念 述曰。此重释前义遣外疑也。恐闻前说觉心初起疑有初心是可觉知。故此释云。前说觉心初起相者。无有初相是可觉知。而言觉心初起相者。觉初念心即无念起。其初动心本来静故。
  论。是故一切至无始无明 述曰。此显不觉之失也。文中有三。谓标释结。是故等者乘前标也。是前无念名为觉故。除佛以外不名为觉。以从等者。释所以也。已从无始至成佛来。无明之念念念相续未曾离故。前对四相故说渐觉。皆有无明故说不觉。故说等者。结不觉义。谓依无明而起诸念故有念者。说彼皆是无始无明。不名觉也。
  论。若得无念至无念等故 述曰。此显觉者之德。若妄未□不知一心本无相念。若至心源得于无念。即知众生一心妄动四相差别。心无动念。以无念等故者。释知所以众生离念体则无念。佛无念体与彼平等。故能遍知诸念无念。
  论。而实无有至同一觉故 述曰。此即第三始不异本。文中标释。而实无有始觉异者。此标始觉不异本觉。以四相下释成其义。以彼四相无别自体可辨前后。故言俱时。依粗细念觉时差别而有前后。故言而有。离心无有俱时前后自性可立。故言皆无自立。离心无性即同一觉。故言本来同一觉等。此总意云。既觉四相说为始觉。所觉无故能觉亦无。故无始觉异于本觉。
  论。复次本觉至不相舍离 述曰。广始觉竟。下广本觉。于中有二。先明随染本觉。后显性净本觉。初中有三。初总标。次别名。后辨相。此初也。以随动门而显本觉。故言本觉随染分别。既随缘动故言生也。虽随缘生不失性净。故言与彼不相舍离。此初随染既有二种。故随此染生下二相。言二染者。一谓自染。即在因时由无明熏所起染相。二谓他染。即在果时与生同体。诸众生染即依自染生智净相。以既从染得智净故。由随他染生不思业。以非染生起胜业故。
  论。云何为二至思议业相 述曰。此别名也。所言智者。即始觉智。净谓离染。同于本觉果作用故名为业。非下地例名不思议。相者状也 本觉随染有此当起二相状故。
  论。智净相者至满足方便故 述曰。次下第三依名辩相。于中有二。先明智净相。后显不思议业相。智中有二。初直明净相。后问答释疑。前中亦二。先因后果。此初也。谓于地前依真如法内熏之力所流教法外闻熏力能修资粮加行善根。故言依法力熏习。若登地上契证真如。凡起诸行依真而修。故言如实修行。渐渐修习十地行至金刚位。因行既极。名满足方便。
  论。破和合识至淳净故 述曰。此明一果也。由前方便能破和合黎耶识。内生灭之相。显不生灭清净法身。故言破和合识相。显现法身灭染心中业转现等。令随染觉遂即归源成于应身淳净之智。故言灭相续心相。智淳净故即离相。名之为淳。染缘尽故名之为净。
  论。此义云何 述曰。次下第二问答释疑。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初也。此问意云。如上所说动彼净心成前生灭。即举生灭尽是净心。若断生灭。净心应灭。如何但破和合识相而显法身灭相续相成淳净智。
  论。以一切心至非不可坏 述曰。下答。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此初法也。一切生灭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不觉之相。非是本觉体。有识相觉与不觉体非一故。然此无明不觉识相。离非觉体而亦不离本觉之体。觉与不觉体非异故。由非异故无明即明而非可坏。由不一故明无明别非不可坏。前就非可坏义故说离净无别动心。今依非一非不坏义说破识相显法身耳。所望义别不相违也。
  论。如大海水至湿性不坏故 述曰。此举喻也。有四种喻以况于真如。大海水因风波动者。真随妄转喻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者。真妄相依喻水。非动性者。真体不变喻谓水性。但以湿为自性。但随他动非自动故。若风止灭等者。息妄显真喻水。若自动。动相灭时湿性随灭。随他动故。动相灭时湿性不坏。
  论。如是众生至智性不坏故 述曰。此法合也。于中次第合前四喻。众生自性清净心等者。合前第一。水随风动。水不自浪。因风起浪。风不自波。依水现波。故动即水。无别体也。心亦如是。不自起动。因无明动。痴不自起。因心有起。因痴心动。无别动也。心与无明俱无形相等者。合前第二。风水相依。以水依风。全体动故无别水相。风依水起。全体湿故无别风相。风水相依不相舍离。心亦如是。依妄动。全作诸识。无别心相。妄识依心。无非真故无无明相。真妄相依不相离也。而心非动性者。合前第三水非动性。即显心性本非动念。若无明灭等者。合前第四。湿性不坏显无明断。如风止灭则业识等法相续识如波相灭。随染本觉照察智性。无所坏故如湿性不坏。
  论。不思议业至胜妙境界 述曰。次显第二不思议业相。于中有二。初标。后释。此初标也。以依智净法身之体起此应身功德之相。与众生六根作胜妙境界。故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于妙音声。令臭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
  论。所谓无量至得利益故 述曰。此辩释也。所谓无量功德相者。横显业德广多无量。常无断绝者。竖显业根缘穷三际。随众生根自然相应者。显业胜能无功应机种种而现。得利益者。显业胜益利润不虚。此功德相是真如用。不待作意思议而起。是故名为不思议业。此真如用虽在佛身。与众生心本来无二。但为众生无明不觉。随缘现染。用则不现。若彼妄心厌求返流真用渐显。则于彼心称根显现。非谓心外不思议业。
  论。复次觉体至犹如净镜 述曰。自下第二性净本觉。于中有二。初总标。后别释。此初也。前明本觉随动之门。故说随染。今明本觉不动之门。故说性净。此二本觉既无别体。是显本觉不动而动动而不动也。以觉体有四大净义故与空等。犹如净镜。本觉四义下文当说。空四义者。空无一切相能含一切物离垢显净空示现一切物。镜四义者。空无外物体有体含众像出离诸尘垢现像为物用。由此空镜以况于真。
  论。云何为四至觉照义故 述曰。次下别释。别释四义。即分为四。此初也。如实空镜者。标其名也。言如实者。即真体也。真德不虚故言如实。所言空者。对妄得名。以本觉体无妄。法空无妄故云如实空。以无妄故其体明净。喻如净镜。远离已下辩释其义。倒心妄境本不相应故云远离心境界相。以此心境本无所有不现觉中犹如龟毛不现镜中。故言无法可现。无可现故心境妄法望于本觉非所照。觉望心境非能觉照。所照既无。能照无故。故言非觉照义也。此显无有遍计所执。实质可现故非觉照。下言境界于中现者。依他似现亦不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