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广释

  论。以众生至故不能了 释曰。此举非显失。以众生等者。初明妄见限境。以妄起等者。释成不见所由。谓一切法真如为性。若了法性则能遍知。若起妄见。自有碍境。不称法性。不现余境。是故不能了诸法也。故新论云。一切众生执著妄境。不能得知第一义性不显照等。
  论。诸佛如来至一切种智 释曰。此举是彰德也。诸佛如来等者。初显智体能照诸法。由无碍见及碍境境拘故。言离见无所不遍。佛心离妄归一心源。始觉同本名真实。然此本觉为妄法体故。云即是诸法之性。新论所言佛无执著则能现见诸法性者。显现诸法本觉性也。无别能所见诸法性。既此本觉为诸法体。妄是本觉佛心之相。相现于自体。以体照其相有何难了。而不能知故。言自体照妄法等。故新论言。而有大智照一切染净差别。即本觉性而有大智。非谓别有大智照也。上说佛身报化之用。则说在于众生心中。今说众生妄境之法。则说立于佛心之上。由同心源故得然也。故花严云。如心佛亦尔。如佛心亦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即此义也。有大智用等者。后显智用能广利益。以同体智大力用故。起胜方便摄化有情。既灭无明显种智体起种智用。由是义故。断灭无明名为种智。新论意同。不能繁引。
  论。又问曰至多不能见 释曰。次下第二问答智用不能著义。于中有二。初问后答。此初也。此即因前有大智用能益众生故为此问。若诸佛等者。初举所疑法。云何已下后正陈妨难。经说佛身犹如药树乃至香气能为益等。见闻利益如经广明。不能繁述。乐者叙之。
  论。答曰至法身不现故 释曰。此答也。诸佛如来等者。初举法也。法身平等。遍在一切众生心中。能无功用而起。任运自然作用。但依众生心有厌求。随其胜劣现报化相。众生心者等者。次举喻也。如是众生已下后法合也。此由染著生死过。速未有厌求佛之机。名心有垢。非谓烦恼。以彼善星及外道等烦恼以彼善心中亦见佛故。法身不现者。法身虽遍。而不能现报化用也。摄末归本亦名法身故。摄大乘十二甚深。皆是法身之胜德故。故彼显现甚深。颂云。由失尊不现。如月于破器。彼释意云。世间皆说。佛身常住。云何不现。如破器中水不得住。虽实有月而不现影。如是众生无奢摩他软滑相续。而过失续。实有诸佛亦不显现。水喻止者。软滑性故。此中依定得见佛者。由先修习念佛三昧。乃于此世得见佛身。非谓今世要依定见如佛在日散亦见故。摄论约先习定为因。非约今世。此论即约根熟为因。非约无惑。所望义别言左右耳。
  论。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释曰。解释分竟。次明第四修行信心。于中有二。初结前起后。后正显修行信心。此初也。前解释分广明大乘。今欲广显起信之义故。
  论。是中依未至修行信心 释曰。次正显。于中有三。初就人标意。次约法广辨。后防退方便。此初也。此言未入正定众生。亦是大乘不定聚人。然不定聚有其二种。一者信满。即是胜人。不可退者。二信未满。即是劣人可退之者。如信成就发心不定聚众生者。即是胜人。信满足者。为彼分别发心之相。令发三心入正定位。今此修行信心分者。为彼劣人可退者说。今其修行四信五行。决其信心而得成就。修信满已还依信成三种发心次第进入。所为虽别。所趣是同。
  论。何等信心至云何修行 释曰。下约法辨。于中有二。先发二问。后还两答。此初也。
  论。略说信心有四种 释曰。下答有二。先答信心。后明修行。信中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四中初一信得佛因。真如佛性是佛因故。次信由因当得佛果。谓佛功德因性成故。次即信有得佛之行。由法宝行当成佛故。后即信有起行之人。即由僧宝行二利故。
  论。云何为四至真如法故 释曰。下显四信。即分为四。此初信有得佛因也。其四文中各有二相。初即标其四所信胜德。后起胜行而为愿求。信根本者。所信德也。真如之理是诸法本。诸佛所师。诸佛所归。众行之源。故云根本。乐念已下正明信相。知此真如为诸法源。乐念观察。名信根本。
  论。二者信佛至一切智故 释曰。果由因成。次明佛宝无量功德者。所信德也。诸力无畏不共法等。是为诸佛之功德也。常念已下后起愿求。由信有德起二愿求。常念等者。于他愿求。发起等者。愿求自得。
  论。三者信法至波罗蜜故 释曰。佛依法成故。次明也。法有四种。教理行果。今此即显信行法也。由依行胜得佛果故。依教悟理行方成故。故有行法则具余三。又复前二已信理果。信理果者。已成信教。是故此中但信行法。有大利益者。显所信德。益有四种。一能润益。若修六度润六弊故。二能成益。菩提之果缘此成故。三能摄益。自益益他离小果故。四无尽益。现八相永无尽故。常乐等者。起愿相也。既信有益常乐修也。
  论。四者信僧至如实行故 释曰。法藉人弘故次明也。能正等者。即所信德。常乐已下显愿求心。常乐等者。求能行者。求学识者。愿求自行。又由信有利他故。常乐亲近。由信有自利故。学如实行。又信二利故常亲近。常乐亲近者求学如实行。依说而行名如实行。亦兼二利名如实行。二行称真名如实行。求学此行。是故亲近诸菩萨众。非二乘也。
  论。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释曰。下答修行。于中有三。初举数标意。次依数列名。后依门别解。此初也。前虽学起四之坏信。若无行成即信不坚。不坚之信遇缘便退。故修五行以成四信。
  论。云何为五至止观门 释曰。此依数列名也。以诸菩萨定惠双修止观齐运二不相离故。合二度为第五门。
  论。云何修行至菩提故 释曰。次下依门别释。于中有二。初略明前四。后广释止观。前中又二。初别明行。后总明除障。别中显其四种修行。即分为四。此初也。文中初明三种施相。为修正因离不行过。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勤如实行离倒行过。唯念自利利他等者。后示正道离懈行过。故新论言。亦不贪著世间果等。初财施中随力施者。量分而常行。非顿修便止。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者。此明财施之所谓也。若尔何故瑜伽论说。唯有安乐而无利益。或二俱无皆不应施故。发菩提心说不施五种益。彼约近益。此据远益。此但勤行彼令观察故。此彼论亦不相违。论无畏施中。随己堪任施无畏者。过分行之即生恼故。此及法施亦有应施木应施义。广如瑜伽。
  论。云何修行至起过罪故 释曰。此中则显三种戒相。所谓不杀不盗等者。此依在家显摄律仪戒制。彼在家人多不律仪故。故新本显言在家菩萨等。于中显离身语意三。随其过重。所起十恶身三语四。其文可见。意三恶者。准诸经论说。根本惑贪嗔邪见。而今此中兼举随惑故。说贪嫉欺诈等数。不耐他荣妒忌名嫉。是意一分亦属嗔。言欺诈者。即是诳也。诈现有德邪命名诳矫。取他意口过名谄。此皆贪分故属贪摄。故虽别举即贪嗔也。拨无因果恶惠名邪。于邪心境推求名见。不起此等名摄律仪戒义。出家者亦应等者。此依出家明摄善法戒。以出家人已摄律仪修善缘。今偏约而劝。离愦闹者。增烦恼故。未得不求名之少欲。已得不贪名为知足。言头陀者。正名杜多。此翻洗濯。或译斗薮。亦翻摇动。各如经论。乃至小罪等者。此则明守护戒之心。突吉罗罪。如忉利天日月岁数八百万岁。受地狱苦故。于小罪而须深怖。不可轻戒。而重受也。崇重贤善名之为惭。轻拒过恶名之为愧。通以羞耻过罪为相。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则是忏悔之因起也。当护已下显摄众生戒。以大悲故。岂复令他妄起过累。
  论。云何修行至等法故 释曰。此中则显二种忍相。所谓等者。耐怨皆即忍。亦当等者。安受苦忍。财荣润己名利。损耗侵陵谓衰。逾过凶毁名毁。越德而赞谓誉。称德而叹名称。据过而说为讥。逼迫侵形名苦。调身畅意名乐。或复中间毁誉称讥。约其现对不现对说。此违顺境。亦名八风。能动八人妄生喜怒。菩萨若能谛察真理。达法皆空住平等观。纵遇他恼无坏根。心虽遇八风。其心不动。既由谛察二忍方成故。虽文阙而意有也。故新论具三忍。文云。见恶不嫌遭苦能忍。常乐观察甚深句义。
  论。云何修行至速离众苦 释曰。此中亦显三种精进。于法等者。被甲精进。如世被甲不退战事。由此即能起大悲智。坚而不弱怯。强而不弱。当念已下摄善精进。由念过去虚苦无益故。能精勤摄善法也。自利等者。利乐精进。由观自苦他苦亦然故。勤精进速离苦也。
  论。复次若人至众多障碍 释曰。次下第二除方便。于中有二。先障后治。此初也。若人虽修信心等者。此举内因之业障也。言重罪者。即犯四重。恶业障者。即五逆罪。由此二种罪恶因故。故修行时诸障皆起。如涅槃等诸经所说。魔邪病苦所恼等者。即惑障碍之根障也。世间事务所牵等者。即举缠缚之惑障也。有如是等者。总举诸障显众多也。
  论。是故应当至增长故 释曰。此明除障之法也。文中总别显离诸障。是故应当等者。此即总明除障方便。如人负债依附于王则于债主无如之何。如是行人礼拜诸佛。诸佛所护能脱诸障。诚心忏悔等者。即是别除四障之法。四障者何。一诸恶业障忏悔除灭。二谤正法障劝请除灭。三嫉妒他胜随喜对治。四乐著三有回向对治。依金光明说除五障。一者为除破戒罪故。须行行忏悔。二者为除谤法罪故。故须劝请。三者为除嫉妒罪故。须行随喜。四者为除轻劣心罪。须行回向。五者为除懈怠罪故。须行发愿。此无第五发愿方便。新论即有。故彼文云。发大誓愿无有休息。若尔前障亦应有五答。前虽三障广通因果。此中五谓略唯惑业。由惑业因感彼报障。因妄果妄。但惑业耳。得免诸障善根增长者。此结方便。免障生善。由前总别除障方便。非直能除一切障碍。而亦能生诸善根也。
  论。云何修行止观门 释曰。下明止观。于中有二。初问起。后释相。此初也。
  论。所言止者至观义故 释曰。次下释相。于中亦二。初略明。后广显。略中有二。先举别修以明随顺。后举双运释随顺义。此初也。谓止一切境界相者。以境但从分别心生。今息妄心。则无境界。无所分别故名为止。故新论云。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分别因缘生灭相者。观察因缘生灭之相。发生妙智了知苦等非可乐等。故名为观。故新论云。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如瑜伽论菩萨地云。此中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及诸无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当知名观。随顺奢摩他观义等者。梵云奢摩他。此翻云止。毗钵舍那。此译为观。然新论中既无此言译。此论主加此文为显止观。是所随顺二智方便。谓由修止止诸境相即成根本无分别智。由修观行了生灭相即成后得无分别智。因相异故。止观别名。果相同故是名为观。即以此义释论文者。此中能止境界相者。即是奢摩他。能顺于观义。分别因缘生灭相者。是毗钵舍那能顺于观义。为显是义故置此言。有义。此说理必不然。与论随顺义相违故。下所随顺既是双运故。今观者非谓二智。又唯修止心沉没等。如何能成根本智耶。若唯修观心不止息。岂发后得无分别智。若不尔者。所成二智岂各互阙止观因耶。若止境相即奢摩他。是能顺于观智义者。论应说言。是奢摩他随顺观义。宁倒言耶。故知。此释深为不可。应言止观有其二种。一方便初别修者。二正止观双现前者。为别方便及正止观。加此随顺奢摩他等。若此二种。皆就华言随顺止观义随顺观观义。谓正止观。而存梵言名奢摩他等。就其方便译为华言并名为观义。此中所显以观成止。前止一切境界相者。以觉惠观破外尘相。是顺奢摩正止之观前观因缘生灭相者。亦以觉惠观察法相。是顺舍那正观之观。若作此释。文顺义□。不尔何故随顺之言在于奢摩舍那之上。虽说止观共相助成。此中且就□观成说。初起乃是观胜能故。有义。此说理亦未然。与诸论文义极相违故。论自明说。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妄境界相。如何说是方便观耶。以观成止。即言随顺奢摩他观。若止成观。应言随顺舍那止义。何故二文皆言观耶。经论皆说止观相成。此何偏说以观成止。又既此中以观成观。何不亦说以止成止。又违下文所随顺义。下说双运。是所随顺故此不明。是能随顺故。止境界非是观也。应言方便而存梵言。于正止观译为华语双运之时是正观故。故说真观清净观等。不尔大圣岂无止耶。今以正义释此文者。谓方便时止诸尘相。是顺正观之止。又能分别因缘相等。是顺正观之观。故言随顺观观。此中语倒而言随顺奢摩他观。若就正语。应言随顺观奢摩他。前论一如有文倒倒故。若作此释妙扶文义。
  论。云随顺主双现前故 释曰。此显双顺释诸顺义。以此二义渐习等者。显能顺之方便也。不相舍离双现前者。明所随顺之正观也。依真如门以修止行。依生灭门而起观行。既此二门唯是一心。是故止观不相舍离。此中止观随相而言。止名为定。观名为惠。据实而言定通止观。惠亦如之。故梁摄云。十波罗蜜通有二体。一不散乱。谓即正定。二不颠倒。谓正观真如。瑜伽论声闻地云。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毗钵舍那品。若于九种心住中一分境性名奢摩他品。若于四种惠行中心一境性名毗钵舍那品。九种心住四种惠行广如彼说。既非菩萨大乘止观。此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