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广释

  论。以不知至是如来性 释曰。此正明执相也。有义。此说不了教意。即谓虚空是佛法体。即是以喻而为法也。不尔何故破虚空相体是妄故非法身耶。有义。此中但执法身是常遍有同于虚空。非执虚空即是法体。故新论云。执如来性同于虚空是常遍有下破虚空体是妄者明所喻法。非常遍有显能喻法。亦非常有。不尔应言非是虚空相。如何论言非如虚空耶。
  论。云何对治至体无不空 释曰。下明对治。于中有二。初明虚空非常遍有。后显法身非有遍常。前中有三。初立。次释。后结。三文皆显情有理无。此初立也。明虚空等者。此初明情有。故唯识云。谓曾闻说虚空等亦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变似如是虚空相现体无不变者。此后显理无也。如彼空花都无有相。据情虽有据理无故。
  论。以对色故至虚空之相 释曰。此释也。以对色等者。初明情有。以对碍色故。于无碍明闇之处说有虚空。然此乃至空界之色。而是眼识所行境界。牵起念念分别之心。故言以对色故有。今心生灭等以一切等者。后显理无。本以对色而立虚空色。体当无。宁有空相。
  论。所谓一切至境界灭 释曰。此结也。所谓等者。此明情有。若心已下后显理无。既一切法情有理无。故知虚空非常遍有。
  论。唯一真心至虚空相故 释曰。此显法身非有。遍常唯一等者辨法同喻。以佛法身唯一真心。由此法身无所不遍。无不遍故是显如来智性广大究竟之义。如虚空义故喻虚空。故新论云 此是如来自性广大如虚空义。非如虚空相故者。简法异喻。非谓如彼是常。是有妄虚空相故。新论云。非谓如空是常遍有。
  论。二者闻修至离一切相 释曰。次第二我见中。初明起执之由也。即大品等诸般若经。为破取著生死涅槃妄生分别而欣厌者故。说诸法毕竟皆空。故彼文云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毕竟皆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过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世间诸法即生死法。从本已来自空等。显非先有今无名空。即本无性名之空耳。
  论。以不知为破至唯是其空 释曰。此正明执相也。既以不知为破著故。即如言执真如涅槃性 功德相毕竟断无。
  论。云何对治至性功德相 释曰。此显对治也。真如法身自体不空者即体大。具足无量性功德者有相大故。或复初文正明不对治空执。后释所以。
  论。三者闻修至功德之法 释曰。此第三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即如来藏同性等经为欲破彼著空众生。说如来藏具体相大。
  论。以不解故至自性差别 释曰。此正明执相也。然其功德有其二种。一谓法身真如性德。二谓应化色心功德。色谓相好。心谓力等。色心自体虽各差别。但假非实。彼初也者。执此功德以为实有。既滞事相不融真理。未悟身具诸性德。闻如来藏备功德法。不解约真性德而说。谓如来藏体有。如前自体差别色心功德。
  论。云何对治至说差别故 释曰。此显对治也。唯依真如义说者。二之不二标其义也。所言体备功德法者。唯依真如义说而有。非谓有前色心之法。因生灭染义等者。不二之二释其义也。但对生灭差别染义示现说其差别功德。非谓性德有其差别。
  论。四者闻修至不离真如 释曰。此第四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此即楞伽胜鬘等经为欲破彼执生死法及涅槃法离真有体者故。说真如随缘之义。生死染法依藏有者。显如来藏作缘生义。一切诸法不离真者。显缘生法无别体义。
  论。以不解故至生死等法 释曰。此正明执相也。以迷教意不解真如随缘义。故便作是执。若如来藏体无染者。云何能生一切染法。又何能为世间染依。故知体具世间染法。
  论。云何对治至相应故 释曰。下显对治。于中有二。初明遣迷情。后返破愚执。此初也。以如来藏从本等者。此明净德妙有。今如前说诸性德故。以边恒沙烦恼等者。此明妄染理无。唯依真如虚妄起故。从无始来未曾等者。此明妄不入真。故无上依经云。诸惑本来不入众生自性清净心。诸惑本来不入众生自性清净心。诸惑唯是客尘自分别所起。
  论。若如来藏至无是处故 释曰。此返破愚执也。若体有染。圣应起惑。圣会此时既无惑染。故如来藏体无染也。
  论。五者闻修至得涅槃 释曰。此第五我见之中初起执之由也。即阿毗达磨经颂说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界是性义。同寂性释与唯识论所释稍别。
  论。以不解故至还作众生 释曰。此正明执相也。谓众生有始者。此起有始见也。谓闻依藏有生死故。则谓真先而其妄后。故起众生有始之见。如外道执从初自性而生大等始有众生。以见始等者。此起有终见也。谓闻藏有涅槃故。疑如来藏本无灭处而起诸染得有众生。纵得涅槃虽无惑染。何不新起作众生耶。既执涅槃有其终尽。却成众生有始之义。如外道执众生终尽还归自性亦得涅槃后从寂起还作众生。
  论。云何对治至外道经说 释曰。下显对治。文中有二。初明无始。后显无终。此初也。以如来藏等者。正明无始。所依藏性既无前际。能依生死何有始耶。无明相者即生死也。若说已下显始见过。故仁王云。我说三界外别有一乘。众生藏者。是外道大有经中所说。非七佛说。大有经者即是胜论六句义中大有句也。此性能有一切法故。离实德业而别立也。或亦即是前□论说。从一生觉初众生也。
  论。又如来藏至无后际故 释曰。此显无终也。此文语例似。谓诸佛所得涅槃与如来藏而相应故则无后际义。既不尔故应正言诸佛如来与之相应。所得涅槃即无后际。谓此藏性无后际故。诸如来智证之相应所得涅槃后际也。故新论云。证此永断生死种子得于涅槃亦无后际。
  论。法我见者至说人无我 释曰。次下第二明法我见。文亦同前。分其二种。此初起执之由也。虽此法相亦空无我。二乘根钝且未堪闻。为引彼人令入圣教。是故但说人无我理。即摄大乘令入秘密。故彼释论显其义云。谓若是处依世俗理说有补特伽罗之相及一切法自性差别。为令有情入佛圣教。是故说亦令入秘密。彼显双存二种我相。此显唯说人无我理。俱为众生令入法故。总别虽异亦不相违。
  论。以说不究竟至妄取涅槃 释曰。此正明执相也。以二乘教唯明人空。二乘依之但离人我。由其未显蕴体。亦空法无我理说未究。故彼二乘者未亡法执见有五阴生灭实法。故悕生死妄取涅槃。其由梦虎而生嫌见空花而自乐。
  论。云何对治至本来涅槃故 释曰。此显对治也。五蕴无性。是故不生。既无有生。更何有灭。即无生灭本自涅槃。何有实法妄生欣厌。此义广如大经等说。
  论。复次究竟至自相可说 释曰。次下第二显究竟离。于中有二。初约法明谓。后会释伏疑。前中亦二。初约法总断。后举广类求此初也。前明伏道。伏除邪执名为对治。今明断道。永离妄执云究竟离。总举执缘显无自性。所执无故能执不生。心无所依自能解脱。故言复次究竟离等。染法净法皆相待者。如长短等相待假立故无自相而可说也。是故中论依此颂云。若法待因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
  论。是故一切至不可说相 释曰。此举广类求也。是前染净相待假故。一切诸法本无自性。非由悟后方决其然。故言是故从本来等。心境相对而立色心。二取既无。色心何有。说非色者。非所取故。言非心者。非能取故。非智非识显上非心。识智待心染净而立。心当非心故非识智。非识智非有非无。显上非色。谓有无者待色生灭。色既非色。故非有无。由此毕竟不可说也。
  论。而有言说至入实起故 释曰。此会释伏疑也。而有言说等者。初正会伏疑。圣者具知诸法离性不可说相。宁有言□假言□□。其旨不在言也。其旨趣者等辨定圣意。有言说者。意为归真。不欲寻名起分别念。以一切等者。返以释别。以若寻名便起于念则心生灭不称真故。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四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
  论。分别发趣至趣向义故 释曰。以下第三发趣道相。于中有二。初标意显名。后别开分别。此初也。此中应当先明道义。然后方显发趣等相。所言道者有其四义。能所通行依趣义故。此既不□教理行果故。一切法皆得□道□此经中随宜异说。或有数□说教为道。如涅槃云。为人演说。名之为道。由闻法故。断除疑解得菩提故。总说虽然别分别者。或说大乘教独名道。以佛道声令一切皆解。教皆非了义所说。未离色声行邪道故。或通三乘教亦名道。我如导者。知道说道。为求三乘者。说三乘法故。或法言教皆名为道。一切言音法轮声。摄语言文字。而作佛事。人天善根以成熟之菩萨。亦依外道教故。或有圣教说理为道处处皆说道理道理由以此理即是道故。此总说已别分别者。或有唯说真谛名道。说乘如实道而成正觉。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故。或通二谛皆名为道故。经说有四种道理。观待道理。作用道理。作证成道理。法尔道理。此通真俗二种理故。或通诸法皆得名道。说一切法皆亦如也。十方三世即一尘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融摄无碍皆即真故。由此经说。淫怒痴等皆名为道。生死染法即是道等。菩萨遍通一切道理为欲成就一切智故。或有圣教说行为道故。有说云精勤行道。当求出离。慎益放逸。然于此中亦有差别。或说大乘行方名道。说行大道益示小迳。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故。或三乘行通名为道。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三十七种道只善法。通是三乘所行道故。三乘亦有有漏无漏我空法空诸胜道故。或一切行皆名为道。菩萨遍行一切行故。乃至示现行外道行为欲调伏一切众生令魔愦究不得便故。或有圣教说果为道。净名经中说。佛道名。又说当成菩提之道。又说速趣向涅槃道。然于此中亦有差别。或有唯说佛果名道。唯有佛乘无二三乘。乘是宝乘道趣道场。灭化城已向宝止道。由是唯佛果名为道。或通三乘果皆名道。皆同此一妙法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又说一道一行一缘。又说三乘同解脱等。或一切果皆名为道。如来化身遍于六道。六道之果皆佛摄故。修无我道而成此果。不存自体身心相故。具福资粮成就此果。具足一切身心相故。若存一相为自体者。我相不亡不名圣人。若他一相而不备者。不名具足圆满之果。由具一切身心果故。得名究竟正等菩提。既言道者。有其四种。今于此中所说何者。有义。此中说佛果道。是所分别发趣处故。谓佛功德即所证道。是佛假者所依证故。是诸菩萨发心修行所趣向果道境故。既是所依证趣向处故。唯佛果独名为道。有义此中兼说理道。始觉佛果即本觉故。真理是佛所依证处。由证此理得佛果故。亦是菩萨所趣之道。菩萨发心趣本源故。新论说为得道正因。正因即是真如理故。是故此中亦显理道。有义此中亦显行道。要由行因证理果故。新论说为修行正道。行是所修正道相故。又说是佛得道正因故。行亦是道正因故。说菩萨修令其现前。即所起行名现前故。说人修行一切善行。自然归顺真如法故。由佛证智依行成佛。说是诸佛所证之道。亦是菩萨发心修行。假者之所趣向处故。是故说行亦名为道。有义此中教亦名道。亦是能趣所趣等故。从真法界之所等流为闻熏习。成出世故。举体皆是圆智用大□能为作菩提因故。于前诸法无不等遍。亦是佛智所证道故。欲悉显了净密之音菩萨因是初发心故。故兼教者。于理圆明。虽此四释于义皆通。然据显胜唯取理果。以是深圆依趣道故。依教起行。为欲趣向。此所证理所得果故。理果即是真如。三大是此论中正所宗故。
  释曰。以下别开。于中有二。初标数列名。后依名辨。此初也。此中有义信成就发心者。正立十信。终满位中。于此位中得信成就发三种心。入十住故。解行发心。唯立十行。终满位中。解行成已发回向心入十向故。有义初心亦兼住位。十位十信位中。修习信心。信心成就发决定心。即入十住初发心住。依信成就三种发心住正定故。不尔十住岂无此耶。故二位皆名信成就发心也。通向谓十行位。能解法空顺行六度。度行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复依解行而为回向。不尔十向岂无解行。岂更不发回向心耶。证发心者。位在地上。依前二种相顺发心。证得真如发真心故。即圣惠开发名证发心。若依此义亦通佛果。或于位位发彼加行胜进之心。亦名发心。此义通于等觉等前位。
  论。信成就至堪能发心 释曰。以下辨相。辨上三名。即分为三。初中亦三。一明信心成就之行。二显行成发心之相。三彰发心所得利益。初中又二。初问后答。此初也。此有四句而有二释。有义四句即为四句。初句问其能修信人。次句问其所修之行。次句问其行成时节。后句问其堪发何心。有义四句但为王问二句如前。其后二句问行成已堪发何心故。唯三问于理为胜。
  论。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释曰。下答有二。初正答前问。后举劣显胜。前中亦二。先别答三问。后结成入位。前答三问即分为三。此初也。此中所言不定聚者。即取十信终心人也。分别三聚。且约业分别。谓无间业名邪定聚。决定受故。诸无漏业名正定聚。定不堕故。除五趣业名不定聚。不定受故。二约法分别。于前三聚由法有异。又有三聚。若般涅槃法者。名正定聚。定成圣故。不般涅槃法者名邪定聚。当生死故。不决定者名不定聚。或不成故。三约姓分别。谓即于前般涅槃法。更开三聚二乘种姓。名邪定聚。定求小果故。菩萨种姓名正定聚。定发大心故。不定姓人名不定聚。不定所求故。四位约位分别。此即唯于菩萨种姓更分三聚。入住已去名正定聚。定不退故。未入信名邪定聚。遣因果故。十信位人名不定聚。或进退故。今此所言不定聚者。即是大乘种姓中者。故本业经依此说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圣人。未识好恶因果。一切不识不解不知。从此不识始凡夫地。依佛菩萨正教法中。起一念信。发菩提心。是人名为信相菩萨。亦名假名菩萨。是故亦名不定众生。今依此人明所修行故。言依不定聚众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