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道次第开决

  坏证微妙净相法者。谓若能断杂染相法。便能证得妙净相法。净相法者即是真如。相者即是体相义故。由不能断杂染法故。正智坏灭不证真如。故云坏证净相法也。
  懈怠住法动法等者。谓懈怠者于所住法于所动法。坚固守护都无失坏。即前所说杂染相法。名所住法。是可破坏。不安稳故。名为动法。常与杂染不相舍离。故懈怠者深可愍也。
  而犹未能除空有相者。谓前三位观二取无皆作假有实无行见。故世第一双印二空。亦得假有实无观智。假有即是依他起性。此即有相。实无即是遍计所执。此名无相。证真理时二相皆灭。故世第一未证真也。
  即四谛等名为等者。谓彼四谛以十六门差别建立名安立谛。十六门者。即四谛下各四行相。苦谛四者。谓即非常苦空非我。集谛四者。因集生缘。灭谛四者。灭静妙离。道谛四者。道如行出。参详俱舍显宗二论。就其相显易解说云。有生灭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能生法故因。有多种故集。恒滋产故生。各别助故缘。诸蕴尽故灭。三相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
  三谓无间解脱胜进者。谓从加行创起圣智。所应断惑一念断尽更不隔念。名无间道。前断障种后舍粗重。证前所断烦恼解脱真如之智。名解脱道。为欲进断余品烦恼。证余功德所有加行。无间解脱胜品诸道。总名胜进。故胜进道亦不离前无间解脱。念念进趣即名胜进。故前但说二。谓无间解脱道也。或约总别别开胜进。如断欲界上三品惑。品品须起无间解脱。总起胜进断中三品。故此文中许三心也。杂集更有多种复次义释胜进道。恐繁不叙。
  能除暖品见道等者。谓见道智有其三品。即下品道名之为暖。以是初起力微弱故。此道所断分别烦恼既是粗猛。不名为暖。故暖品言。唯自见道分别烦恼。但是暖品。见道所断故名暖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若准杂集。烦恼及道各分九品。谓暖暖等。即暖暖道断上上惑。以上上道断暖暖惑。今于此中但总言耳。
  第三双观人法二空者。前智力劣各别观断。今智力胜故双观也。问。更有何障第三观耶。答。此是相见非真见道。拟仪于真假说断言。故初智劣各别观断。第三智胜一时仿像。
  二苦法智者。此言文略。若具应言苦法智忍智。谓是苦法智忍无间道后所得解脱道智故。为存略故但言苦法智也。不作是释。与方便道中苦法智何别。
  苦谛所起增上教法者。谓说苦谛所有教法。此教依因苦谛而起故言苦谛所起教也。此教能与诸修行者方便道中苦智为缘。即说此教名为增上。
  于方便道中缘苦法智者。谓依教法所生苦智。与苦法忍为方便因。故苦法智名方便道。
  由能分别见道等者。问。既言分别见道所证。明知即是相见道收。何故前言于修道中而建立也。答。理实见修皆有二智。各自分别自所证理。而彼论中。依自他利增微义边隐显而说。谓于初地能利自地。于见道中初得自利。真见义增相见用微。但说真见隐相不论。于修道中所起利他。本智用微后智用增。隐正体智但说后得。故说修道所有正见分别见道自所证理。理实分别自修道中自正体智所证理也。
  如此各修一度者。问。十地全无十度行相。如何妄说名修一耶。答。此中但约义准说之。何必皆须行相同也。谓第二地得离垢名。而第十地成大法智。准知余地诸度别修。但举一隅三隅返故。又说。十度粗细易难故。由前前而引后后。前前粗故而易修行。后后细故而难修习。故知十度别别渐修。又说。真如有二功德。一则本有十相真如。二乃新生十种胜行。既真本德十地证殊故。新生行地地修别。然地与行名相应同。恐失杂修通行之义。故地与行名相异同。依杂依纯相影显说。
  据实二障俱障二果者。由说烦恼迷闇谛理障我空智故障菩提。由所知障畏法空理令不显现故障涅槃。烦恼障涅槃。所知障菩提。次文自说。此不烦举。
  约别而言初障等者。谓约相增别相而说。以烦恼障能感生死故障涅槃。说所知障碍智不生故障菩提。
  染慧为性等者。然五恶见皆用别境慧为体性。然别境慧通于三性。今取二性故言染慧。染通不善有覆无记。覆即是染。障圣道故。故恶及覆皆名染也。
  一萨迦耶见等者。取随烦恼一切烦恼皆名取故。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即旧疏云五盛阴也。由烦恼力蕴炽盛故。蕴言取者简无漏蕴。要依漏蕴起身见故。然此身见于取蕴身。或执二以之为我。或执一为我。执余为我所。不定执故名移转身也。
  二十六等诸见等者。此六十二即是邪见。广如唯识显扬等说。百法疏中当广分别。
  及见所依五蕴等者。见依蕴起名见所依。既执诸见为胜能净。此见不离所依五蕴。故所依蕴亦胜净也。戒取亦尔。无烦重举。
  佷戾为性者。上胡垦反。违也。下力计反。曲也。说文深不谏也。
  于自盛事等者。谓即种姓端严财宝多闻持戒门徒眷属。乃至在身一切胜事。皆名盛事。
  不顾自法者。谓即自身所有胜法。即前种姓多闻等是。身有胜事更合慕善。不顾自身所有胜法。于贤善人不崇重也。
  于实德能不忍等者。实谓诸法实事理也。德谓三宝真净德也。能谓诸善胜功能也。于三种中。心不忍可意不乐欲。故名不信。
  第八唯是无覆等者。然其无记总有二种。所谓有覆无覆别故。若是无覆惑不相应。若是有覆惑得俱起。覆谓染法。障圣道故。不障圣道故名无覆。第八唯是无覆无记。不同末那。虽是无记性有覆故。烦恼俱故。
  眼等五识不能等者。必要称量胜劣等故。而方起于慢过慢等。由此慢有七种不同。广如唯识百法疏述。
  第七识中有大八者。以此八种遍诸染心有胜力故。名之为大。故唯识论第六卷云。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忿等各十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惭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
  然断烦恼总有二种等者。即是前四转依义中。当其第一能转道也。断种等即能断道。等即等取无堪任性。二但折伏即能伏道。应以前义委释此也。
  且资粮位顿悟等者。然诸菩萨总有二种。一者顿悟。二者惭悟。若不定性。复从二乘。无漏圣位而发心者。此名为渐悟菩萨。由是此类有五种人。谓即四果及独觉果。如次八六四二一万劫数修习。方始得到十住初心。以二乘心碍大乘故。经多劫数方至初住。是故经云。须陀洹人八万劫相心于本位证我空故。故资粮位无漏智行。若大乘姓直从凡位而发大心。名为顿悟。但十千劫修行世间十善道故得入初住。故资粮位但是有漏。无漏之智未起现行。
  或复翻此者。若思惟而起者。此位不伏。若因邪师邪教起者。此位能伏。今详二义此理必然。自思惟内心所起细难伏故。邪教邪师外缘所起易可舍故。
  以修三种对治等者。于三义中各有标释。如文可解。下言永断正见前行道者。谓初地中所得圣智能永断惑。是故名为永断正见。此之三种是道前加行之道。是故名为前行道也。
  从何而得断耶者。此诸断义稍难取意。未见本释。且作一解。若有别义改而正之。谓所断障有其二种。一则粗重。二乃现行。从于何者而得断耶。然所断障不离三世。从于何世而得断耶。
  答不从过去等者。此中意说。不断现惑。以道起时现惑先无。过去已灭无惑可断。未来未至亦无可断。现道不俱亦无所断。是故不从三世现惑而得断也。
  然从诸烦恼粗重等者。此通伏难显断义也若于三世无惑断者。何故诸教说断惑耶。故此答言。若于现惑虽无断义。可从粗重种得名断。然者则是许可义故。
  为断如是如是等者。于加行时为欲永断如是粗重。起此对治。治道正生粗重正灭。故约粗重而得断名。若约现行则无断故。
  由此品离系故等者。谓由此品粗重灭故。未来现惑无因不生。永不生故说名断惑。非谓正断现起惑也。
  此意不说断三世者。若准本释不说断其三世粗重。若尔何故前文说言。若此品对治生则此品粗重灭等。由是义故但可说言不断三世现行惑也。
  初约遮门不断三世等者。杂集瑜伽二论皆有断不断义。杂集具约种子现行说断不断。瑜伽就种刹那相续说断不断。各据义明不相乖越。故不断义两文同也。
  正见相应能对治心者。正见即是八圣道中正见支也。能对治心即是正体智。以此正见是后得智而能分别见道所证故。与能治心相应也。即此后智正见相应正体无漏。是即名为能治心也。
  于现在无随眠等者。谓显三时皆无断义。以一切法于念念中从众缘生无自性故。刹那必灭无作用故。于现在世暂有即无随眠不待断而方灭。岂此圣道能对治耶。况一念障治不俱明闇不并。何有断义。故现在世无有随眠。于现在世尚无随眠。况入过去更有何断。纵此一念刹那心后。未来所起随眠心在未来世。亦无随眠是所断者。故念念中此无断义。
  从此已后于已等者。次下即明有所断义。谓前正智于当念中虽无断义。然彼随眠于念念无所不断。以一切法于念中而有不动相续门故。依不动门即无断义。以一切法刹那即灭无有迁动作用义故。约相续门即有断义。以因前念引后念生。相续因缘有所作用故。如灯念念虽不破闇。由焰相续闇相便除。水日月等诸法皆然。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故由圣道相续力故随眠并断而得转依。是故说言从此已后于已转依身相续等。
  所有后得世间等者。谓由正智断随眠故。人令后所得无漏圣智及在世间善无记心。三时皆无随眠缚故。是故名为皆离随眠。无记心者即是文中本识心也。
  答据彼三心见道说者。即前无间解脱胜进。然详此说于理不正。以见道中三界诸惑一刹那中一时顿断。既断惑时不分品数。则不别起多无间道。何须彼言。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起如是如是品对治等。故知如是如是重言不约见道三心而说。但依见修治道合言。对法明诸位断义。不唯约初见道断说故。二义中后说为正。
  二障下品总名第三等者。问。诸论皆说此三心者依相见道总别建立。故唯识云。前二名法智。各别解故。第三名类智。总合解故。但是总观我法二障所有断相立此第三。如何说是二障下品。更以何障为下品耶。答。即彼二障无堪任性。既是粗重说为下品。而为第三。于理何失。若尔应亦许有中品。更以何法为中品耶。答。经论皆说有三粗重。在皮在肤在骨别故。由是粗重亦有三品。故相见道有三品障。
  为能取及上下谛等者。依观二取立十六者。所取即是四谛真如。能取即是缘真如智。依观所取立法忍智八种观心。依观能取立类忍智八种观心。此可即依观能取所取别立法类十六心也。所有行相文中自显。依观上下十六者。上谓色界及无色界。下欲界。依观欲界苦谛真如所起无间道立为法忍。所起解脱道立为法智。依观上界苦谛真如所起无间道立为类忍。所起解脱道立为类智。何故上界立为类耶。谓上界类下欲界断所断惑证所证理故。于上界而立类言。苦谛既尔。余三准前。四谛共有八无间道八解脱道即成十六。此即依观上下谛境别立法类十六心也。
  正断三界见苦所断等者。谓于三界苦谛之下有二十八种分别惑。随眠正是见苦真如正智之所断也。故苦法忍见苦真如。正断三界苦谛之下二十八种分别惑也。
  七地已前诸识中等者。诸识即谓前七识也。以七地前犹起有相故。俱生障未全伏也。六识尚尔。第七必然。故七地前七识之中俱生烦恼亦得起也。
  由能引识是无漏故等者。谓前五识生时必由意识引起。以是微劣少分别故。要以意识为分别根方得生故。其能引识既是无漏故。所引识障不行故。
  第六意识入生空时等者。谓末那识与第六识为不共根六识方起。其末那识既无胜用。是故欲入无漏之时。必由意识而为道引。是故意识入生空时。即末那识我执不行。入法空时法执不行。方始得成平等性智。由斯意识入生空时。其第七识即是有漏故。所智障亦得起也。
  以烦恼障不障十地等者。谓十地者即以法空真如理智差别建立故。唯所知障能障十地。其烦恼障但能发业招感生死。唯障涅槃。是故不能障十地也。若尔应与所知障别。便违唯识。故彼文云。烦恼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彼论又云。补特加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行。如妄迷杌方谓人等。既许二障二执体同。如何所障乃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