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四分戒本疏食
四分戒本疏食
有缘至军过限宿戒第四十九 别缘有五。一有因缘。至军中宿。二曾迳二宿。三第三宿不离见闻处。四无因缘。谓二道断命梵难不去无罪。五过三夜明相出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有缘至军中宿。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制戒。
若比丘有因缘听至军中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此满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开缘。三违犯罪。初句可知。二言有因缘者。律云。有唤及自事等缘。多论开往者为沙门果故。长养佛法故。长信敬心故。又道俗相须成就佛法故。听往有益至三宿。三言过者波逸提。是违犯结罪。律云。若至第三宿明相未出应离见闻处。若不离明相出犯提。见闻互不离犯吉。若第四夜往处初夜即犯。不待明相。律云。不犯者。得二宿至第三宿。明相未出离见闻处。若水陆道断恶战等难。并不犯。
有缘至军二宿往观军阵合战戒第五十 过不异前既有因缘听至军中。宜应坐住。复方便往观。过同于初。故所以制 别缘有五。一先有缘在军中宿。二军阵合战。三方便往观。四见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有缘在军观诸斗力。中有一人为箭所射。居士怪情。比丘白佛。因斯制戒。
若比丘二宿三宿军中住或观军阵斗战若游军象马力势者波逸提 此满足戒本文有五句。一者犯人。二有缘先在军中。三或观者一心明观业。四军阵已下所观之境。于中有四。一军。二阵。三斗战。四势力。五者结罪。辨相中初句可知。第二句如前戒所开。第三言观军阵者。是观业。四言军阵等者。军阵如前所明。斗战相状。若戏斗。若真实斗。言势力者。第一象力马力车力步力等。五言波逸提者。是违犯句。轻重不同。若比丘往观见者犯提。不见犯吉。余如前戒。不犯者。若有请唤及势力等难。命梵之难。虽不离不犯。
饮酒戒第五十一 制意者。酒为毒水。饮则成患。令人志性猖狂广兴诸恶。妨修废业。损道招讥。生患之本。宁容不禁。是故圣判 别缘有三。一是酒。二无重病。三饮即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婆伽陀比丘起过。故制斯戒 若比丘饮酒者波逸提 满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所饮之酒。三饮而结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饮酒者。于中有二。初列五种酒。如律所明。一木酒。二粳米酒。三余米酒。四大麦酒。五有余法作酒者。二就木酒偏举料简。律云。木酒者有六。一梨汁酒。二阎浮果酒。三甘蔗酒。四舍楼伽果酒。五麴汁酒。六蒲桃酒。梨酒者若以蜜石蜜杂作。乃至蒲桃酒亦如是。三言波逸提者。是结罪。律云。但使是酒。乃至草木作者。无酒色香味。若非酒而有酒色香味。并不合饮。若酒初和和饮皆犯提。甜酢酒食麴酒糟一切吉罗。十云。若饮似酒酢酒糟医。若麴能醉人。咽咽皆堕。多云。酒酒相酒疑酒无酒想一切堕罪。无酒有酒想疑皆吉。莫非取境犯。谓前有方便。又不得强劝饮酒前人。若饮劝者犯提。不饮吉罗。只云。一切果浆令人醉越。若麴饭相和食者提。善见云。若酒煮药故有酒香味犯吉。无者得饮。四分云。以我为师者。不得以草木内酒中渧口。五分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踪横。乃至佛说偈。昔日敬佛。今不能敬。昔伏毒龙。今不能降虾蟆。多云。此戒极重。能作四逆。除一破僧。又亦能破诸戒律行。而及能作众作差。故律重制。律云。不犯者。若有病余药持不善。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不犯。五分云。若先习酒人不酒者气绝欲死。饮食不消。听嗅酒器。若不差者以酒著[麩-夫+并]粥中合食。不差者以酒与。饮渐渐断之。
水中嬉戏戒第五十二 多论四义故制。一佛法尊重。理宜表敬。今入水游戏。损坏匪轻。二理宜威仪庠序。外长信敬。入水游戏。动越威仪。招世讥过。三宜息修道入水游戏。妨废正业。四宜修正念。入水戏谑。令心散乱。失正念故。是以圣制 别缘有三。一是水。二无缘。三戏即犯。此戒因十七群河中游戏。波斯匿王遥见讥嫌。佛便制。
若比丘水中嬉戏者波逸提 戒本有三句。一犯。二水戏。三结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水中戏者律云。放意自恣从此至彼。逆流顺流。此没彼出。手画水相濽。乃至以钵盛水戏弄者提。三言波逸提者。违犯名。律云。比丘水中如上所戏悉犯提罪。除水已若酪浆若酒麦汁器中弄戏皆犯吉罗。只云。水陆互浇濽越。俱水中者提。五分搏雪及草头露弄者吉。伽云。乃至水滴地亦吉。大云经说王见游戏说偈。夫人言。吾闻诸比丘。久已离尘羁。戏慕泥水中。云何为人师。诸比丘游戏已足入定知心。遂以神力雁行而去夫人见而向王说偈。吾家诸比丘久以离尘羁。沙弥尚如是。何况释迦师。王因生信。律云。不犯者。若道行渡水。或水中牵竹木捭顺流上下。若失物沉入水底此没彼出。或从此岸渡至彼岸。或学知浮法而擢臂水中濽水者。一切不犯。
击攊比丘戒第五十三 事虽是轻过容至重。人之喜为特。宜须禁故所以制 别缘有五。一是比丘。二作恼乱意。三手脚十指。四无缘。若眠触令觉行来误触等不犯故。五触著即犯 此戒因六群中一人击攊十七群中一人。乃至令命终。比丘举过。佛便呵制戒。
若比丘以指相击攊者波逸提 戒本三句。一犯人。二击攊。三结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以指击攊者。律云。指者手脚二十指。三言波逸提者。违犯罪名。四分以手脚相击攊一切提罪。只云。以指除手脚已若杖若拂秉及户籥余一切物击攊者吉。指比丘亦提。五指指五提。乃至善会以指某甲去。去者亦提。五分云。若击攊沙弥乃至畜生亦吉。律云。不犯者。若不故作。若睡触令觉。若出入行来。若扫地误触。并不犯。
不授谏戒第五十四 制意者。凡出家之人理宜离恶为宗。然已迷情将欲作过。他以理谏。复不从顺。苟且为非违。损处重故。须圣制 别缘有五。一己所作非法事。二他如法设谏。三知己所作非前人谏者是。四拒谏不受。五随所作犯根本。不从语波逸提。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阐陀比丘犯戒。余比丘谏言。莫作此意不应尔。不从他谏。即犯诸罪。比丘白佛。佛呵制戒。
若比丘不受谏者波逸提 此戒文有三句。一犯人。二不受谏。三结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不受谏者。自知作非他劝莫作拒而不从故曰不受谏。三言波逸提者。是违犯罪名。释云。但使知己为非前谏者。是故违情重。是以得提。若谓己所作是前谏者非过轻微故得吉罗。随所作事边以识事故作。以不知得脱犹犯根本罪。此违一人谏不随前事结罪轻重。但就心辨虚故罪重。心实故轻。文中先结心实之吉。次结心虚提。是以律云。若他谏言莫作此事。然故犯根本。不从语吉。若自知所作非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提。多云。欲作前不受谏犯吉。后作以根本外别得提罪问。违僧谏中谏竟即犯。不待作事。此中所以谏竟未犯。要待作事。此戒既是一人设谏。无有僧命众法可违。是以谏竟未犯。要待作事违谏义成。是以不类。若尔下拒劝学戒亦是一人所谏。而无众命可违。何以谏竟即犯。与此相违答。彼谏止犯先。是不学止犯之人。发言拒谏道已。不学即是止犯。表违已成故。所以犯。此谏作犯。虽言拒谏道我作者仍犹未作违未就。要待作事违陈义成亦非一类。律云。不犯者。前人无智报言。可问汝师乃至知谏法者。若谏当用。若戏语独语梦语错说等。一切不犯。
恐怖比丘戒第五十五 制意者。凡出家人宜须持护。不相恼触。今以六尘等事递相。恐怖令彼惶悸。废修正业。事恼殊深。故须制断 别缘有五。一大比丘。二作恐怖意。三以六尘等事。一一说示。四言辞了了。五前人见闻触知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那迦波罗反被拘执衣。欲怖佛令还入房。佛便呵责。制斯戒本。
若比丘恐怖他比丘者波逸提 此满足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恐怖。三结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恐怖者。律明恐业。先列名。后随释。言列名者。彼以色声香味触法六事。一一示之。言色恐怖者。或作鸟形乃至鬼及兽形。如是以色恐怖前人。言声恐怖者。或贝声象声等以如是声恐怖前人。乃至以法恐怖。语前人我见如是相汝当死。若失衣钵及汝和上亦尔。汝父母得病。若死等以此法恐怖者。三言波逸提者。是违犯句。律云。若以六事。随一一提。令彼见闻等若恐怖若不恐怖。一一皆得提罪。若不了前人不知等。一一吉罗。律云。不犯者。或闇地坐无灯火。或大小便处遥见谓言恶兽。乃至行声咳声触声而恐怖者。或以色等示人不作恐怖意。或若实有是。见梦当死失衣。乃至父母重病若死。语彼令知及误。一切不犯。
过半月洗浴戒第五十六 十律云。洗浴有五利。一除垢秽。二身清净。三除身中寒冷病。四除风。五得安隐。故温室经云。浴除七病故。凡身多不净事须澡除。但皎洁过常令身光泽。玩著色身无心厌背 正违出离。故须限约半月一洗。若过即犯 别缘有五。一曾前洗浴。二未满半月。三更洗浴。四无因缘。五洗身半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瓶沙王听诸比丘于竹园池中常浴。六群浴次。王与婇女诣池。相值王竟不浴。大臣嫌悉。比丘白佛。佛呵制戒。
若比丘半月洗浴无病比丘应受不得过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风雨时道行时此是时 此满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明半月一洗不得过。三除开缘。四结罪。余时者下诵前第三句。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半月洗浴者。明半月一浴不得过。半月洗诵于半月内不得再洗。故曰不得过。只云。应随浴日数。要满十五日乃应更洗。三先言除余时者。明开缘。言除热时。律云。春后四十五日。夏初一月。是热时。天竺热早故。从三月初至五月十五日。此两月半听洗无罪。随国土早晚热用此限洗。又此两月半时日满便足。是名热时。言病时者。四分云。下至身体臭秽是谓病时。言作时者。下至扫屋前地。十云。乃至扫僧房内地五尺。多云。五六尺。五分乃至扫屋内地。言风雨时者。下至一旋风一渧雨著身。言道行者。下至半由旬若来若往者是。四言波逸提。是过洗结罪句。律云。若过限洗一遍洗身一波逸提。若洗半身亦犯提。若方便欲洗不者吉罗。五分云。若共白衣同室浴身偷兰。多云。露地不应共浴。若在室中知白衣。而无口过者听。共浴比丘揩白衣吉。若自揩不用他揩者善。要著僧祇支。一当有惭愧。二不生他欲。因洗罗汉身软有。凡见便起染失根。乃至还悔得本男身。律云。不犯者。如上六缘开数洗不犯。及被力势所转强令者。
无事露地然火戒五十七 制意者。凡火性炎炽事变无恒。容有烧坏不可禁。又复然火群聚多著俗话。废修正业。是以圣制 别缘有四。一是无因缘。甄去因缘不犯。二虽无因缘若在覆障处。生患义微亦是不犯。故须第二是露地。三然草木等甄去然炭。生过义微。但犯小罪。四烧便犯。此中但制无事。然火罪不言坏地伤。五生种罪。上已制竟故尔。此戒因六群露地火枯枝。内有蛇得火气出。遂惊掷火烧佛讲堂。比丘举过。佛制斯戒。
若比丘无病自为炙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时因缘波逸提 戒本三句。一犯人。二除病。二为已然火结犯。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自为已除病不开。三言波逸提者。是违犯结罪。故律云。彼于露地若然草木枝叶牛粪糠等。一切然者皆犯提罪。若以火置草木乃至糠越中亦犯提罪。五分为炙然火炎高四指者堕。多论若他已然后随作何事皆堕。只云。旋火作轮。或火中有草木。拨聚一切堕。若坏生二罪。一坏生。二然火。若在生地理有一堕。被烧半爝掷火中者吉。然炭火吉。不语前人知是看是吉。律云。不犯者。语前人知是看是。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缘。看病人为病者煮糜粥美饮等。在死土及石并余物上作火。开不犯。若在厨屋中浴室中。若熏钵煮染然灯。一切无犯。
藏他衣钵戒五十八 制意者三。一调戏譃烦。因事相恼。藏他衣钵觅时不得。令彼惶恐怖。恼处匪轻。二容生盗心。临色事险可惧之甚。三假无盗心。致彼言谤清白难分。莫能自拔。以斯诸过故。须圣制 别缘有四。一是大比丘衣钵事等。二作惊动彼意。三无因缘。或物主慢藏及二难等不犯。四取藏举便犯。此戒因六群十七群衣钵等。诸比丘白佛。佛制斯戒。
若比丘藏他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此满足戒本文。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所藏物。三自他藏而结罪。辨相中三句可知。律云。上至恼他下至笑戏皆犯提罪。故云戏笑尚犯。况为故恼。多云。若五大色衣及不净衣吉罗。未熏钵键[金*咨]衣钵不作净畜者皆堕。律云。不犯者。若实知彼人物体而举。若在露地风雨漂渍举之。若物主为性慢藏衣物狼藉为诫敕之。若借他衣而彼不收举。若因此衣钵有命梵等缘故藏。一切不犯。
真实净施不问主取戒五十九 制意者。凡净施之法为去存著之。情远同大行。事既付彼。取用之时一须咨问。辄取理违圣教。又复前人既不见物。谓成失夺。恼他不轻。是故圣制 释名者。舍与前人不虚称为真实。此物不伤染心名为净施。故曰真实净施辄取戒。
别缘有四。一是己物。二作真施净施法。三不语主令知。四取用便犯。此戒因六群真施亲厚衣。比丘已后辄著。比丘白佛。呵制戒。
若比丘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还取著者波逸提 满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作净施法。三辄取结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与衣者。律云。净施有二。一真实。二展转。展转者长衣戒说。三言波逸提者。是辄取违犯句。故律云。若作真实净实净施应问。主然。后取著。不尔者犯提。然此净主文通五众。人解不定。有说此是用戒通僧尼二众合说。岂有比丘从尼取衣也。各对同类僧二尼三作法。又说依文通五众为主。任心所乐 问。沙弥边作净受已云何 答。称无岁比丘 问。几物应说净 答。谓衣药钵宝等 问。衣物尺量如何 答。衣尺六八寸。故律云。长如来八指。广四指是。若互及全咸并悉不说无罪。钵量可知。药无其量。谓取七日加口法者余悉非也。宝无多少。但金银钱 问。几种人开心念说净 答。十律开五种人。作七种心念法。律云。不犯者。若真实施语主取。展转者随意取。
白色三衣戒六十 制意者。凡坏色染衣道服标戒。内遣著情。外长信敬。今不染畜著。非是沙门道眼之幖。内长贪著。外招讥损。过是不轻。故须圣制 别缘有四。一是三衣。二是己物。三不染坏。四著便犯。此戒因六群著白色衣。居士讥嫌。比丘白佛。佛呵制戒。
若比丘得新衣应三种坏色一一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若木兰若比丘不以三种坏色若青若黑若木兰著余新衣者波逸提 满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得新衣已下教染坏方法。三若比丘以下不坏故违返圣教畜著结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得新衣应三种坏者。律云。新衣者。若新若初从人得俱名新衣。十诵云。得他故者初得亦名新衣。言三种坏色者。青黑木兰。三言不以三色坏著新衣波逸提者。是违返圣教结罪句。律云。彼得衣不作三种坏色著者堕。若重衣若轻衣。不作净而畜者吉罗。若非衣钵囊及诸巾。不作净畜者吉罗。谓点色作净。一切缘身所受用物。皆须作净而畜。若未染衣寄白衣家者吉罗。准此言净者。谓以成色衣。或余物以点著名净。而并须染坏非谓。二衣须染。余者但净而已。若准律文。一切不染皆提。一切不净皆吉。五分所以作净者。异外道故。令与俗别作三种记。故失则易觅。多论云。五大色衣不成受。若应量不应量一切不得著。若点著者吉罗。此律犯堕。要三色相现成坏色衣畜者无罪。纯色悉犯。只云。纯色不点坏提。著白色衣轻。点净者不得。并作或一三五七九为点。极大齐四指。极小如豌豆。善见如麻子大。若约四分著白色衣提。不点犯轻。三色之中以一一色坏则成沙门衣。重衣不作净吉。不得如花形作。浣褺有泥污。鸟足污即名为净。若新大衣趣一角作。乃至一切衣新细揲亦尔。若众多碎衣一处合补者。一处作。别者一一作净。律云。不犯者。若得白衣染作三种色。余轻重乃至内作净者不犯。
戒疏卷第三
沙门 福慧勘记
寅年十月十一日
比丘 福渐详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