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阿含部
- 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出现世间。是时。翅宁梵志兴此念。如来名号甚为难闻。今我欲往问讯。亲近礼敬。是时。翅宁梵志便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为姓何等。
佛告梵志。吾姓刹利。
梵志问曰。诸婆罗门各有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今。沙门瞿昙。欲何等论说。
佛告之曰。梵志当知。其有婚姻嫁娶。便当求豪贵之姓。然我正法之中。无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梵志复白言。云何。瞿昙。生处清净。然后法得清净。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净。生处清净为乎。
梵志又曰。诸婆罗门各兴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当刹利女适婆罗门家。设生男儿者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当言婆罗门种。所以然者。由父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若复婆罗门女出适刹利家。生男儿者彼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人当是刹利种。所以然者。由父遗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与后皆不相应。云何。梵志。设驴从马后生驹者。当言是马。为是驴也。
梵志报曰。如此之类当言驴马。所以然者。由驴遗形故。得此驹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后不相应。汝前所说刹利女出适婆罗门家。若生儿者。便言婆罗门种。今驴逐马生驹者。便言驴马。将不违前语乎。设复。梵志。若马逐驴生驹者。名之云何。
梵志报曰。当名为马驴。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马驴.驴马岂复有异乎。若复有人言宝一斛。复有人言一斛宝。此二义岂有异乎。
梵志报曰。此是一义。所以然者。宝一.一宝此义不异也。
佛告梵志。云何马驴.驴马此非一义乎。
梵志报言。今。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吾姓最豪。无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称誉其母。后复叹说其父。若复父亦是婆罗门种。母亦是婆罗门种。后生二儿。彼时其中一儿。多诸技术。无事不览。第二子者了无所知。是时。父母为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有智者。为当敬待无所知者。
梵志报曰。其父母应当敬待高德聪明者。不应敬待无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无事不了。无事不闲。正应敬待此子。不应敬待无智之子。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聪明者。便复兴意作杀.盗.淫泆十恶之法。彼一子不聪明者。守护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无所犯。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彼父母应当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之人复敬待为。
佛告梵志。汝先叹其多闻。后叹其戒。云何。梵志。若复有二子。一子父专正。母不专正。一子父不专正。母专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无事不闲。博知经术。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学。但持十善。然其父母应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母净父不净者。为当敬待父净母不净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待母净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经书。博诸伎术故。所谓第二子父净母不净。虽复持戒而无智慧。竟何所至。有闻则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叹说父净。不叹说母净。今复叹说母净。不叹说父净。先叹闻德。后叹禁戒。复叹说戒。后方说闻。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闻博学。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智慧。兼行十恶。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父净.母不净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览诸经。晓诸技术。由父净生得此子。兼行十善。无所触犯。一切具足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说其姓。后说其闻。不说其姓。后复说戒。不说闻。后复说其闻。不说其戒。汝今叹说父母闻.戒。岂不违前言乎。
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我姓最豪贵。无有出者。
世尊告曰。诸有嫁娶之处则论姓。然我法中无有此义。汝颇闻边国远邦及余边地人乎。
梵志报曰。唯然。闻之。有此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种之姓。云何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复不定。
又问。云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作人。后作奴。或作奴。后作人。然众生之类。尽同一类而无若干。若复。梵志。天地败毁。世间皆空。是时。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烧尽。人亦命终。若天地还欲成时。未有日月年岁之限。尔时。光音天来至此间。是时。光音天福德稍尽。无复精光。展转相视。兴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者成男子。展转交接。便成胞胎。由此因缘。故最初有人。转生四姓。流布天下。当以此方便。知人民尽出于刹利种。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止。瞿昙。如偻者得申。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见明。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数方便与我说法。我今自归沙门瞿昙。唯愿与我说法。听为优婆塞。
尔时。梵志复白世尊。唯愿如来当受我请。将诸比丘众当至我家。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是时。梵志见佛默然受请。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办具饮食。敷诸坐具。香汁洒地。普自吐言。如来当于此坐。
尔时。施罗梵志将五百弟子。至翅宁梵志家。遥见彼家敷好坐具。见已。问翅宁梵志。汝今欲与男女嫁娶。为欲请摩竭国频毗娑罗王乎。
翅宁梵志报曰。我亦不请频毗娑罗王。亦无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设大福业。
施罗梵志问曰。愿闻其意。欲施何福业。
尔时。梵志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自陈姓名施罗。当知有释种子出家学道。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我今请佛及比丘僧。是故办具种种坐具耳。
是时。施罗梵志语翅宁梵志。汝今言佛乎。
报曰。吾今言佛。
又问。甚奇。甚特。今乃闻佛音响。如来竟为所在。吾欲见之。
翅宁报曰。今在罗阅城外竹园中住。将五百弟子自相娱乐。欲往见者。宜知是时。
此梵志即将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施罗梵志便生此念。沙门瞿昙为端正。身作黄金色。我等经籍亦有斯言。如来出世之时。实不可遇。犹如优昙钵花时时乃现。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趣二处。若在家者当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若出家学道者。必成无上道。为三界世祐。我今欲观佛三十二相。尔时。梵志唯见三十相。而不睹二相。起狐疑犹豫。不见广长舌.阴马藏。
尔时。施罗梵志即以偈问曰。
吾闻三十二 大人之相好
今不见二相 竟为在何所
贞洁阴马藏 其相甚难喻
颇有广长舌 舐耳覆面不
愿出广长舌 使我无狐疑
又使我见之 永无疑结网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
尔时。世尊即吐舌。左右舐耳。还复缩之。尔时。世尊即入三昧。使彼梵志见阴马藏。
时。梵志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施罗梵志白佛言。我今婆罗门。沙门刹利种。然沙门.婆罗门皆同一道。求一解脱。唯沙门听我等有得同一道乎。
佛告梵志。汝有此见。
梵志报曰。我有斯见。
佛告梵志。汝当兴意向一解脱。所谓正见是也。
梵志白佛言。正见即是一解脱。复更有解脱乎。
世尊告曰。梵志。更有解脱得涅槃界。其事有八。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梵志八种之道。得至涅槃。
尔时。梵志白佛言。颇有此众生知此八种道乎。
世尊告曰。非一百千。梵志当知。无数百千众生知此八种之道。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此众生不解此八种之道乎。
世尊告曰。有此众生其不解者。非一人也。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众生不得此法乎。
佛告之曰。有此众生不得道。如此之人十一种。云何为十一。所谓奸伪.恶语.难谏.无反复.好憎性.害父母.杀阿罗汉.断善根善事.反为恶.计有我.起恶念向如来。是谓梵志十一之人不能得此八种之道。
当说此八种道时。时彼梵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施罗梵志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所好者。各自诵习。吾欲于如来所。善修梵行。
诸弟子白曰。我等亦复欲出家学道。
尔时。梵志及五百弟子各各长跪。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出家学道。
佛告诸梵志。善来。比丘。于如来所善修梵行。渐尽苦原。
如来说此语时。五百梵志即成沙门。尔时。世尊渐与五百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广与诸人说之。时五百人诸漏永尽。得上人法。
尔时。翅宁梵志又白。时到。唯愿屈神。
尔时。世尊告施罗等五百比丘。汝等各著衣持钵。
千比丘围绕。至城中梵志所。就座而坐。尔时。翅宁梵志见五百婆罗门皆作沙门。即语之曰。善哉。诸人。趣道之要。莫复是过。
尔时。施罗比丘为翅宁说此偈曰。
此外更无法 能胜此要者
如此之比像 善者无过是
尔时。翅宁梵志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小留神待时。正尔。更办饮食。
世尊告曰。所办饮食。但时贡之。勿惧不足。
是时。翅宁梵志欢喜无量。躬自行食。供养佛及比丘僧。尔时。世尊饭食已讫。除去食器。以若干种华。散佛.比丘僧上。前白佛言。唯愿世尊。男女大小尽求作优婆塞。
尔时。梵志妇怀妊。妇人白佛言。我有娠。亦不知是男。是女耶。亦复自归如来。听为优婆夷。
尔时。如来与诸大众说微妙之法。即于座上而说此偈。
快哉斯福报 所愿必得果
渐至安隐处 永无忧厄患
死得生天上 设使诸魔天
亦复不能使 为福者堕罪
彼亦求方便 贤圣之智慧
当尽于苦本 长离去八难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坐起而去。
尔时。翅宁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汝等比丘。亦当一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得修梵行。
尔时。跋提婆罗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然者。气力弱劣。
佛告之曰。若汝至檀越家。一分食之。一分持还家。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行此法。
世尊告曰。听汝坏斋。通日而食。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任施行此法。尔时。世尊默然不报。
尔时。迦留陀夷向暮日入。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尔时极为闇冥。时优陀夷渐渐至长者家。又彼长者妇怀妊。闻沙门在外乞食。即自持饭出惠施之。然优陀夷颜色极黑。又彼时天欲降雨。处处抴电。尔时。长者妇出门见沙门颜色极黑。即时惊怖乃呼。是鬼。自便称唤。咄哉。见鬼。即时伤胎儿。寻命终。是时。迦留陀夷寻还精舍。愁忧不欢。坐自思惟。悔无所及。
尔时。舍卫城中有如此之恶声。沙门释种子咒堕他子。其中男女各相谓言。今诸沙门。行无节度。食不知时。如在家白衣。有何等异。
尔时。众多比丘闻诸人民各论此理。沙门释种子不知节度。行来无忌。其中。持戒比丘戒完具者。亦自怨责。实非我等之宜。食无禁限。行无时节。实是我等之非也。各共相将至佛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佛告一比丘。汝往唤迦留陀夷使来。
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即往唤优陀夷。时优陀夷闻佛见呼。即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优陀夷曰。汝审昨日暮入城乞食。至长者家。使长者妇胎堕乎。
优陀夷白佛言。唯然。世尊。
佛告优陀夷。汝何故不别时节。又复欲雨而入城乞食。此非汝宜。然是族姓子出家学道而贪著于食。
尔时。优陀夷即从坐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后。不敢复犯。唯愿世尊听受忏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速打揵稚。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
阿难受佛教已。即集诸比丘集在讲堂。前白佛言。诸比丘已集。世尊。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即往讲堂。在中央坐。告诸比丘。过去久远诸佛世尊皆一坐而食。诸声闻等亦一坐而食。正使将来诸佛及弟子众。亦当一坐而食。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开解。心已得解。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如实而知之。云何如实而知之。所谓苦谛如实而知之。苦习谛如实而知之。苦尽谛如实而知之。苦出要谛如实而知之。汝等族姓子已出家学道。舍世八业。而不知时节。如彼贪欲之人有何差别。梵志别有梵志之法。外道别有外道之法。
是时。优波离白世尊言。过去如来.将来诸佛。皆一坐而食。唯愿世尊当与诸比丘限时而食。
世尊告曰。如来亦有此智。但未犯者。要眼前有罪。乃当制限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专一坐而食。汝等亦当一坐而食。今汝日中而食。不得过时。汝等亦当学乞食之法。云何比丘学乞食之法。于是。比丘。趣以支命。得亦不喜。不得亦不忧。设得食时。思惟而食。无有贪著之心。但欲使此身趣得存形。除去旧痛。更不造新。使气力充足。如是。比丘。名为乞食。汝等比丘。应当一坐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