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

  设复有时。若世间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修德清净。不犯禁戒大如毛发。尔时。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白四王。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天王闻已。甚怀喜悦。即往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帝释。天帝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时。帝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地狱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
  若十四日斋日之时。遣太子下。察行天下。伺察人民。施行善恶。颇有众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设无众生修五法者。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尔时。太子白四天王。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往至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天帝.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众生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尔时。太子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白四天王。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是时。四天王闻此语已。甚怀喜悦。即往诣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圣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受三自归。慈心谏诤。诚信不欺。时。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比丘当知。十五日说戒之时。四天王躬自来下。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如来斋法。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时四天王便怀愁悒。惨然不悦。往至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者。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是时。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持八关斋。尔时。四天王便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及四天王皆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十五日持八关斋法。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曰。如来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印。唯愿世尊当为诸比丘布演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奉行之。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于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月.十四.十五日说戒.持斋时。到四部众中。当作是语。我今斋日。欲持八关斋法。唯愿尊者。当与我说之。是时。四部之众。当教与说八关斋法。先教作是语。善男子。当自称名字。彼已称名字。便当与说八关斋法。是时。教授者当教前人作是语。我今奉持如来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净戒。除去恶法。若身恶行。口吐恶语。意生恶念。身三.口四.意三诸有恶行。已作.当作。或能以贪欲故所造。或能以嗔恚所造。或能以愚痴所造。或能以豪族故造。或能因恶知识所造。或能今身.后身.无数身。或能不识佛.不识法。或能斗比丘僧。或能杀害父母诸尊师长。我今自忏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关如来斋法。
  云何为八关斋法。持心如真人。尽形寿不杀。无有害心。于众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斋至明日清旦。不杀.无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众生。
  如阿罗汉。无有邪念。尽形寿不盗。好喜布施。我今字某。尽形寿不盗。自今至明日持心。
  如是真人。我今尽形寿。不淫泆。无有邪念。恒修梵行。身体香洁。今日持不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复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妄语。恒知至诚。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语。我自今以后不复妄语。
  如阿罗汉。不饮酒。心意不乱。持佛禁戒。无所触犯。我今亦当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复饮酒。持佛禁戒。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我今亦如是。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从今日至明旦。
  如阿罗汉。恒不在高广之床上坐。所谓高广之床。金.银.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罗汉座.诸尊师座。是时。阿罗汉不在此八种座。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如阿罗汉。不著香华.脂粉之饰。我今亦当如是。尽形寿不著香华.脂粉之好。
  我今字某。离此八事。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三恶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之中。恒得善知识。莫与恶知识从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边地无佛法处。莫生长寿天上。莫与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释身。亦莫作转轮圣王。恒生佛前。自见佛。自闻法。使诸根不乱。若我誓愿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比丘当知。若有优婆塞.优婆夷。持此八关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当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不杀亦不盗  不淫不妄语
  避酒远香花  著味犯斋者
  歌舞作倡伎  学舍如罗汉
  今持八关斋  昼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  无有周旋期
  莫与恩爱集  亦莫怨憎会
  愿灭五阴苦  诸痛生死恼
  涅槃无诸患  我今自归之

  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善处者。欲得尽诸漏入涅槃城者。当求方便。成此八关斋法。所以然者。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方便。成此斋法。
  我今重告敕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我以是故。而说此义耳。人中荣位不足为贵。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亦生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终不有虚。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
  诸比丘。我今重告汝。若有男子.女人持八关斋者。生欲天者。生色天者。亦成其愿。何以故尔。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若复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欲得生无色天者。亦果其愿。
  比丘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复得生。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获其愿。欲求作转轮圣王者。亦获其愿。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事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云何为三。信现在前。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财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复持梵行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是谓。比丘。有此三事现在前。获福无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信财梵难得  受者持戒人
  觉此三事已  智者随时施
  长夜获安隐  诸天恒扶将
  在彼自娱乐  五欲无厌足

  以是。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当求方便。成此三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拘深城瞿师罗园中。
  尔时。拘深比丘恒好斗讼。犯诸恶行。面相谈说。或时刀杖相加。尔时。世尊清旦往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斗讼。莫相是非。诸比丘。当共和合。共一师侣。同一水乳。何为斗讼。
  尔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忧此事。我当自虑此理。如此过状。自识其罪。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为王种作道。为畏恐故作道。为以世俭故作道耶。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世尊告曰。诸比丘。不应作道而复斗诤。手拳相加。面相是非。恶声相向。汝等当应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师受。亦当行此六种之法。亦当行此身.口.意行。亦当行此供养诸梵行者。
  诸比丘对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虑此事。
  尔时。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来语乎。方语如来勿虑此事。然汝等自当受此邪见之报。
  尔时。世尊重告彼比丘曰。过去久远。此舍卫城中有王名曰长寿王。聪明黠慧。无事不知。然善明刀剑之法。又乏宝物。诸藏无充。财货减少。四部之兵。亦复不多。臣佐之属。亦复减少。当于尔时。波罗奈国有王名梵摩达。勇猛刚健。靡不降伏。钱财.七宝。悉皆满藏。四部之兵。亦复不乏。臣佐具足。
  尔时。梵摩达王便作是念。此长寿王无有臣佐。又乏财货。无有珍宝。我今可往攻罚其国。尔时。梵摩达王即便兴兵。往罚其国。
  尔时。长寿王闻兴兵攻罚其国。即设方计。我今虽无七宝之财。臣佐之属。四部之兵。彼王虽复多诸兵众。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坏彼百千之众。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不可以一世之荣。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国。使无斗诤。
  尔时。长寿王不语臣佐。将第一夫人。及将一人。出舍卫城。入深山中。是时。舍卫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见长寿王。便遣信使。往诣梵摩达王所。而作是说。唯愿大王来至此土。今长寿王莫知所在。是时。梵摩达王来至迦尸国中。而自治化。
  然长寿王有二夫人。皆怀妊。临欲在产。是时。夫人自梦在都市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执五尺刀。各共围绕。而独自产无有佐者。见已。便自惊觉。以此因缘白长寿王。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缘乃当在舍卫城内。在都市中产乎。汝今欲生者。当如鹿生。是时。夫人曰。设我不得如此产者。正尔取死。是时。长寿王闻此语已。即于其夜。更改衣服。不将人众。入舍卫城。
  时。长寿王有一大臣。名曰善华。甚相爱念。有小事缘出城。而见长寿王入城。时。彼善华大臣熟视王已。便舍而去。叹息堕泪。复道而行。时。长寿王便逐彼大臣。将在屏处而语言。慎莫出口。大臣对曰。如大王教。不审明王有何教敕。长寿王曰。忆我旧恩。便有反复。时臣对曰。大王有教令。我当办之。长寿王曰。我夫人者。昨夜梦在市中产。又有四部之兵而见围绕。生一男儿。极自端正。若不如梦产者。七日之中。当取命终。大臣报曰。我令堪办此事。如王来敕。作此语已。各舍而去。
  是时。大臣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七日之中。意欲观看大王军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竟为多少。是时。梵摩达敕左右曰。时催上兵众。如善华语。是时。善华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众。在舍卫都市中。是时。彼夫人七日之中。来在都市中。时。善华大臣遥见夫人来。便作是说。善来。贤女。今正是时。
  尔时。夫人见四部兵众已。便怀欢喜。敕左右人。施张大幔。时。夫人日初出时。便生男儿。端政无双。世之希有。时。夫人抱儿还诣山中。时。长寿王遥见夫人抱儿而来。便作是语。使儿老寿。受命无极。夫人白王。愿王当与立字。时。王即以立字名曰长生。
  时。长生太子年向八岁。父王长寿有小因缘入舍卫城。尔时。长寿王昔臣劫比。见王入城。从头至足而熟观视。见已。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极为放逸。长寿王者今在此城。时。王嗔恚。敕左右人催收捕长寿王。
  是时。左右大臣将此劫比。东西求索。时。劫比遥见长寿王。便目示语大臣曰。此是长寿王。即前收捕。至梵摩达王所。到已。白言。大王。长寿王者此人身。是国中人民。悉皆闻知捉得长寿王身。
  时。夫人亦复闻长寿王为梵摩达所捉得。闻已。便作是念。我今复用活为。宁共大王一时同命。是时。夫人即将太子入舍卫城。夫人语太子曰。汝今更求活处。时。长生太子闻已。默然不语。时。夫人径往至梵摩达王所。王遥见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敕大臣。将此夫人及长寿王。至四衢道头。分作四分。时。诸大臣受王教令。将长寿王及夫人身。皆取返缚。绕舍卫城。使万民见。尔时。人民之类。莫不痛心。
  时。长生太子在大众中。见将父母诣市取杀。颜色不变。时。长寿王还顾告长生曰。汝莫见长。亦莫见短。尔时。便说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  此法终不朽

  是时。诸臣自相谓曰。此长寿王极为愚惑。长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说此偈。时。长寿王告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语耳。诸贤当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坏此百万之众。然我复作是念。此众生类死者难数。不可以我一身之故。历世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