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经集部
- 修行道地经
修行道地经
长者怀亲念 故往诣导师
语之斯堂边 有臭秽不净
导师闻此言 则反答之曰
虽臭施方便 烧香散众花
尔时长者谓导师曰。当复有难。诸弊恶虫皆在其中。以肉血脉而为饮食。假使饥者穿卿囊里啮坏装物。导师答曰。吾当给之。随其所食令不穿物。于是颂曰。
多有弊虫处在堂 须肉血脉而为食 我能供给随所乏 导师以此答长者
长者报导师。其堂四角有四毒蚖。凶害喜诤不可近附。以何方便而安此蚖。导师答曰。吾能晓之。施药神咒令无所犯。于是颂曰。
有四毒蚖在其堂 弊恶怀害欲相危
以若干药及神咒 能除毒蚖所怀结
于是长者复谓导师。又有大难。墙之故基如是当崩。壁垣倾危不可依怙。导师答曰。设有此难吾不能处。亦无方便令不崩危。所以者何。傥其危败者失命之难。于是颂曰。
设堂久故欲崩坏 假使倾覆不可护
导师则报长者曰 有是恐惧吾不处
彼时导师具闻说堂诸难之瑕。又自目睹。心即远离不肯居之也。不还如是。闻世尊教审知圣谛。不乐生死终始之患。于是颂曰。
已得不还离众苦 修行则求无量安
不慕生死如毛发 譬如导师不处堂
解喻。堂者。谓人身也。秽浊水者。谓九疮孔常出不净。虫满水者。谓身中八十种虫常食躯中肉血骨髓者也。平地治墙者。谓供养身给以饮食。其四蚖者。谓身四大地水火风。堂朽故危昼夜欲崩者。谓老病死。其修行者昼夜方便欲免众难。其导师者。谓不还道。修行专精听世尊教。睹于三界皆见炽然。目所察形悉归无常不离朽败。譬如导师见大堂危。于是颂曰。
蚖蛇而怀毒 弊恶叵触近
各处在四角 谓人身四大
朽败欲倾危 谓身有增减
常遭众苦恼 老病死穷道
城中谀谄人 以喻漏禅智
其人入贪欲 恩爱之挂碍
持禁戒长者 谓师无著哀
常救济修行 使度众苦难
譬如大估客 中有导师者
佛子服甘露 以得无著道
师为行者讲 苦空非常身
谛睹于三界 扰动而不安
当求一心至无学地谛见无著。于是颂曰。
佛愍众生演 能济一切苦
吾察佛诸经 叹说无学地
修行道地经无学地品第二十六
其王放醉象 凶害牙甚利
诸龙怀毒气 皆化令调伏
救护众恐难 逮得常自在
十力佛无终 吾礼及弟子
诸天龙神奉大圣 吉祥人民皆归命
悉以恭敬得度脱 众圣所宗愿稽首
其修行者已在学地不乐终始。已无所乐不贪三界。超色无色断一切结。志念根力及诸觉意。见灭为寂是谓永定。睹观如是。离色无色远戏自大。于是颂曰。
心已住学地 晓了诸学意
制于生死畏 灭恐无所乐
众患尽无余 所见如审谛
除戏及自大 消痴亦如是
修行自念。当知今时已成罗汉得无所著。诸漏永尽修洁梵行。所作已办弃捐重担。逮得己利生死则断。获平等慧超出沟堑。锄去秽草无有穿漏。成圣贤幢已度彼此。于是颂曰。
修行住学地 不动成圣道
已逮得己利 度苦常获安
盛热山源竭 永尽无流水
奉敬离调戏 是谓无所著
已断五品为人中上。于是颂曰。
已断于五品 具足成六通
蠲除诸尘劳 如水浣衣垢
而离生死患 依度得安隐
是谓为政士 最上无尘埃
斯谓阿罗汉得无所著。应服天衣处于神宫。游居紫殿饮食自然。百种音乐常以乐之。欢喜踊跃便从坐起。口宣扬言。今者吾身为十力子。逮得是者天上世间一切众祐。其奉敬者增益天种损阿须伦。于是颂曰。
巍巍四德成六通 忍辱之慧求最上
顺于佛教致究竟 是故讲说无学地
修行道地经无学品第二十七
方便胜众苦 永脱诸恩爱
已离生死恼 灭尽于尘劳
如日出除云 尊离诸爱冥
归命佛圣道 无痛长安隐
已度诸入界 如人出牢狱
譬如紫磨金 在火而无损
至定泥洹寂 未曾爱于身
佛以逮甘露 吾愿稽首礼
其修行者住于有余泥洹之界。毕故不造不复受身。而心专一未曾放逸。在诸色声香味细滑。离一切著无复取舍。穷尽苦根。于是颂曰。
已得度无为 永都无所欲
立于有余地 毕故不造新
不在色声香 诸味细滑断
譬之若莲花 不著于尘水
诸根为已定 不随诸入惑
如金不杂铁 永与生死别
无有因缘著 尔乃长安隐
是谓闲居行 灭尽勤苦根
譬如烧铁令其正赤。以锤锻之。其上垢除稍稍还冷。不知其火热之所凑也。修行如是。设至无余泥洹之界。而灭度者渐渐免苦。是故此经名曰修行。于是颂曰。
若如以锤锻烧铁 火焰忽出便复灭
其修行法亦如是 以得灭度不知处
譬如天雨而有泡 其泡适坏不知处
设有行者得灭度 永不可知其所凑
诸天神仙龙人民 不见度者何所至
其修行者非常空 聪明智慧得灭度
假令行者以获斯 计于甘露莫逾是
尔乃觉了长安隐 已得灭度令无余
其佛世尊说是喻 如锤锻铁火炎出
以渐向于灭度者 永不可知神所趣
已得灭度道 平等解如是
佛智慧明者 其神安不动
已济诸瑕秽 生死自大离
获致彼无欲 清净淡如渊
其有奉行是道地教。渐得解脱至于无为。于是颂曰。
其求无为欲灭度 永离浊乱逮甘露
当讲说斯修行经 从佛之教冥获炬
其有说此经 假使有听者
佛当示其路 常安无穷极
学如是者便得究竟。修行道地心如虚空。五通自然不惧终始。永若灯灭。
修行道地经卷第六
修行道地经卷第七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
巍巍佛德尊 威神不可量
道法随时化 度脱诸十方
睹见生死瑕 为现法桥梁
毁呰终始苦 嗟叹于泥洹
分别弟子快 而顺示厥行
稍稍而开导 乃至于大安
若有修行见终始患。地狱之毒畜生之恼饿鬼之苦。人中忧愦天上无常。不可堪矣。展转周旋譬如车轮。生老病死饥渴寒暑。恩爱之别怨咎集会。愁恻之痛叵具说言。从累劫来与父母违。兄弟离阔妻子之乖。涕泣流泪超于四海。饮亲之乳逾于五江四渎之流。或父哭子或子哭父。或兄哭弟或弟哭兄。或夫哭妻或妻哭夫。颠倒上下不可经纪。种勤苦根愚痴之元。修行见然皆患厌之。但欲免斯生死之病。昼夜精进不舍道义求于无为。自见宿命从无量劫往反生死。设积身骨过须弥山。其髓涂地可遍天下。三千世界计死若周。其血流堕多于古今天下普雨。修行自察如是之厄。千万劫说犹不可竟。故弃舍家除发去须。专精求道不慕世荣。若如明者不贪尸形。于是颂曰。
修行见终始 地狱之苦恼
畜生饿鬼厄 天下世间别
生死之展转 譬如于车轮
父子兄弟乖 妻息子离戚
涕哭泪流下 超于四海水
饮亲之乳湩 逾于五江河
修行故舍家 专精为道法
不慕时俗荣 如明者舍毒
修行自念。我身或来不可称限。不自觉知合会离别。忧郁之痛譬如剧醉不可了之。枉说趣语自为审谛。恩爱之著譬如胶漆不能自济。则行精进远俗近道。譬如有人远游他国贾作求利。至彼未久兴大疾病。死亡者众十不遗一。死尸狼藉臭处叵言。既无良医又无好药可以疗之。其人恐怖悔诣彼国。设不来者不遭此难。夙夜反侧愁不可言。设我病瘳一还本国无有还时。其人适遇得一大医。饮药针炙疾稍稍愈气力强健。即反本土与家相见。自陈值厄困不可言。从令以后终不敢行不至彼土。一衣一食何所求耶。唯欲自宁安知余人也。后念若闻彼土之名。战栗惶懅不欲出舍而守其身。弟子如是。见五道苦淫怒痴病生死无息。夙夜专精坐禅念道。得世尊教咨嗟泥洹毁呰终始。是为良医。饮之好药疾则除者。谓佛法经去三毒也。死尸狼藉者。谓五阴六衰。悔至其国者。自惟念言。从累劫来周旋生死。恩爱之著犹心多端。不见苦谛习尽道谛。已得道证畏苦厌身早般泥洹。不能还教固在然炽。须佛世尊示本无一。乃当进前得不退转进却自由。于是颂曰。
譬如有人远行贾 至于彼国遭疾病
众人死亡十遗一 死尸狼藉无藏者
心自悔恨至其国 吾何不遇值此殃
则得良医疗其疾 便还本土难复行
畏生死患亦如是 睹于五道周旋苦
自责本咎不觉道 终始辛苦甚忧恼
一心精进求泥洹 欲度世间诸怖惊
恶终始困犹死尸 专志而向无为城
修行恐畏。或当命尽不得度脱。还归三涂难得拔出。不当懈怠计有吾我。如世凡人与三宝乖窈窈冥冥。譬如昔者有众贾人远行治生。更历旷野无人之处。行道疲极便眠睡卧。亦不持时不严兵仗。大贼卒至而无觉者。不施弓矢为贼所害。中有力者便走得脱饥困归家。更复设计求强猛伴。复顺故道行贾求利。每冥息寐持时行夜严正弓箭。贼见如是不敢前格。知之难当便自退去。窈窈冥冥者。谓为痴网。因痴致行而生识著。名色六入更乐痛爱受身生老病死愁忧啼哭痛不可意行。治生者。谓修行也。疲极卧寐者。谓不晓了非常苦空非身也。无行夜者。谓不思惟深经之义也。兵仗不严者。不遵大慈大悲之慧。趣欲自救不念众生也。贼来见危者。谓坐禅思不入空静。而为五阴六衰所迷。堕四颠倒。非常谓常。苦谓有乐。非身谓有身。空谓有实。命尽生天福[浿*昜]还世。不离三涂也。强者力走得脱归家者。谓得罗汉也。即求强伴更治生者。谓至泥洹。知罗汉限不至究竟。见佛受教更发大意为菩萨也。与众为伴相随行者。谓六度无极诸等行也。兵仗严正持时行夜者。谓大慈大悲分别空行不著不断也。贼退还者。谓不起法忍无挂碍慧。睹三界空不畏生死。一切四魔皆为之伏也。于是颂曰。
修行恐命尽 或入三恶道
不复计吾我 归命于三宝
犹昔有恶人 远行求财利
睡眠而卧寐 为恶贼所害
中有强健者 尽力走得脱
归家说遭厄 今乃得安耳
已得罗汉道 乃自知为限
不能入生死 以泥洹为碍
更合强猛伴 严兵时行夜
贼见不敢前 便退归本土
在于无为界 知泥洹为限
则发菩萨意 行大慈大悲
分别深空行 不著无所断
周旋度生死 无有三界难
修行奉法。入四等心无大慈悲。譬如小龙能雨一县而不周遍。虽为人民润不足言。罗汉行道四等如是。若如海龙普雨天下无所不润。菩萨大人大慈大悲。普及众生无所不济。佛天中天见心如是。便为现限莫逾泥洹。稍稍进之至于大道知本迷惑。喻有一人而有三子。父少小养至令长大。衣食医药未曾令乏。父转年长气力衰微。谓诸子言。汝辈不孝生长活汝使成为人。吾既年老不欲供养报乳育恩。反逼我身求财衣食。何缘尔乎。当告县官治杀汝等。子闻父教即怀恐怖归命于父。我辈兄弟愚痴所致不识义理。不顾父母恩养之德。爱重望深不自察非。今闻严教即当奉命。遵修孝道超凡他人。夙夜匪懈无辱我先。时彼诸子各行治生。入海采珍得诸七宝。供给父母至孝巍巍。唯念二亲不自顾身。获大光珠名曰照明即往奉父。父见明珠。头白更黑。齿落更生。为大长者远近归仰。是谓父慈子则为孝也。为弟子行无有大慈。父有三子者。谓心意识也。养长子者。谓淫怒愚痴著于三界也。衣食之者。谓五阴六衰十二因缘缚也。子长续求供养者。谓诸情欲不知厌足也。父恐欲诣县官告者。谓觉非常欲断六入。子受其教奉行孝道者。谓归命佛。三子更孝顺者。布施奉戒智慧之元也。入海得七宝者。至七觉意成罗汉道也。遂至孝者。知弟子限至泥洹界。更发大意为菩萨道。得照明珠父更少者。现在定意见十方佛无所挂碍也。于是颂曰。
昔者有一人 而生有三子
养育令长大 故求父衣食
父告于三子 吾又年老极
汝当供养父 既大索吾力
告言汝向官 榜笞以五毒
子闻父之命 则奉行孝道
入海求七宝 供奉于尊父
又得照明珠 父则更年少
三子心意识 情欲不知足
父诃更孝顺 谓施戒道慧
遵于七觉意 成罗汉泥洹
受佛大深教 更发菩萨心
道德甚巍巍 睹见十方佛
不碍四大身 犹空无所拘
譬如昔者而有一鳖。从海出游至于岸边。有一大狐追之欲危其命。鳖觉狐来藏头四足覆于甲下。狐住待之。设出头足我当抟食。鳖急不动狐极舍去。鳖还诣于大神龙王。说其本末。求为龙王身乃无所畏。能制五阴不为魔娆得泥洹道。得为龙者。入菩萨道不畏四魔救济众生。于是颂曰。
如鳖缩头足 不畏罗汉然
得飞为龙神 菩萨亦如是
譬如有人远行求财。涉于寒暑谓得大利。或处遇贼亡失其业。又有明人自于本土造方便计。利入无量供给四方。积功累德计无常苦行空非身。观外万物成败之事。或得禅定成罗汉道。更从发意求为菩萨。或有达者。知四大空无有内外。行大慈悲加哀十方。虽有所度为无所度。道无远近解慧为上。得平等觉无去来今若如虚空。于是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