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现在因果经

  尔时白净王。闷绝始醒。敕唤车匿。而语之言。汝云何令诸释种姓生大苦恼。我有严制。敕内外官属。守护太子畏其出家。汝复何意。辄被揵陟。而与太子令密去耶。车匿闻已。生大怖惧。而启王言。太子出城。实非我咎。唯愿大王。听我具说。即以宝冠及髻中明珠。置王足下。太子令我以此冠珠置王足下。七宝璎珞与摩诃波阇波提。余庄严具与耶输陀罗。王见诸物。倍增悲绝。虽复木石。犹尚有感。况乃父子恩爱之深。车匿具以前事。而启王言。太子敕我。父王若谓本要有子。当听出家。今未有子。云何而去。临去之时。又不启者。汝可为我具答父王。耶输陀罗。久已有娠。王宜问之。昔敕如此。非为专辄。王闻此言。即便遣问耶输陀罗。太子云汝久已有娠。实如此不。耶输陀罗。即答信言。当于大王来此宫时。太子指我。即觉有娠。王闻其语。生奇特心。忧恼暂歇。而自念言。我前所以许令有子听出家者。七日之中。必无子理。转轮王位。自然而至。不谓七日未满。而便有娠。深自咎悼智慧浅短。所为方便。不能住之。轻作此约。重增悔恨。太子神略。出人意表。今日之事。亦复兼是诸大天力。我今不应责车匿也。时白净王。心自思惟。太子出家。必不可回。设使更作诸余方便。亦不能留。虽复弃国出家学道。然已有子。不绝种嗣。我今应敕耶输陀罗。好令将护所怀之子。时白净王。爱念情深。语车匿言。我今当往寻求太子。不知即时。定在何许。其今既已舍我学道。我复何忍独生独活。便当追逐随其所在。尔时王师。及与大臣。闻王欲出寻求太子。二人俱共来谏王言。大王不应自生忧恼。所以者何。我观太子。见其相貌。过去世中。久已修习出家之业。设复令为释提桓因。亦当不乐。况复今者转轮王位。而能留耶。大王不忆太子初生而行七步举手住言。我生已尽。是最后身。诸梵天王。释提桓因。悉来下从。如此奇特。云何乐世。又复白王。阿私陀仙。昔相太子。年至十九。出家学道。必当成就一切种智。今时既到。大王何故。而生愁苦。又复大王。严敕内外。守护太子。虑恐出家。而诸天来。导引出城。如是之事。非复人力。唯愿大王。当生欢喜。勿怀愁恼。不须自出。若忆太子犹不已者。我今当与大臣寻求所在。王闻此语。心自念言。我知太子。虽不可回。未忍便舍。不复追之。今当试令师及大臣更一寻也。即便答师及大臣言。善哉可去。举宫内外。心皆苦恼。伫逐速还。于是王师大臣。即便辞出。追寻太子。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二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尔时白净王。发遣王师及大臣已。即以太子璎珞。与摩诃波阇波提。而语之言。此是太子所服璎珞。付车匿还。令以与汝。摩诃波阇波提。见璎珞已。倍增悲绝。而自念言。四天下人。极为薄福。失此明智转轮圣王。又送余庄严具。以与耶输陀罗。而语之曰。太子以此严身之具。令持与汝。耶输陀罗。既见此物。闷绝躄地。王又遣人敕耶输陀罗。令自爱敬。无使胎子不安隐也。
  尔时王师。及以大臣。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除去从人及诸仪饰。便前仙人所住之处。仙人请坐。互相问讯。于是王师。语仙人言。我是白净王师。今所以来至于此者。彼白净王。足相太子。厌恶生老病死之苦。出家学道。路由此林。大仙见不。跋伽仙人。答王师言。我近于此见一童子。颜容端正。相好具足。来入此林。共我议论。遂经一宿。不知乃是王之太子。鄙薄我等所修之道。从此北行。诣彼仙人阿罗逻迦兰。尔时王师大臣。闻此言已。即便疾往彼仙人所。而于中路。遥见太子在于树下。端坐思惟。相好光明。逾于日月。即便下马。除却侍卫。脱诸仪服。前太子所。坐于一面。互相问讯。于是王师。白太子言。大王见使寻求太子。欲有所说。太子答曰。父王遣汝。欲何所道。王师即言。大王久知太子深乐出家此意难回。然王于太子。恩爱情深。忧愁盛火。常自炽然。须太子归。以灭之耳。愿便回驾。还反宫城。虽有物务。不令太子全弃道业。静心之处。不必山林。摩诃波阇波提。耶输陀罗。内外眷属。皆悉没于忧恼大海。思太子还。而拯救之。
  尔时太子。闻王师语。以深重声答王师言。我岂不知父王于我恩情深耶。但畏生老病死之苦。是以来此。为断除故。若令恩爱终日合会又无生老病死苦者。我复何为来至于此。我今所以违远父王。欲为将来和合故耳。父王忧愁大火。今虽炽然。我与父王。唯余今生有此一苦。将来自当永绝斯患。若如汝言。令吾处宫修道业者。如七宝舍。满中焰火。当有人能止此室不。如杂毒食。设有饥人。终不食之。我既弃国。出家修道。云何令我复还宫城修学道耶。世间之人。在大苦中。为小乐故。尚复耽湎不能暂舍。况我在此极静寂处。无诸患苦。而能捐弃。还就于恶。古昔诸王。入山学道。无有中路还受欲者。父王若欲必令我归。便是违于先王之法。
  尔时王师。白太子言。诚如太子今之所说。然诸仙圣。一言未来定有果报。一言定无此。二仙圣尚不能知未来世中必定有无。太子云何欲舍现乐而求未来不定果报。生死果报。尚不可知决定有无。云何乃欲求解脱果。唯愿太子。便还宫也。
  太子答言。彼二仙人。说未来果。一者言有。一者言无。皆是疑心。非决定说。我今终不修顺彼教。不应以此而见难诘。所以者何。我今不为希慕果报而来至此。以目所见生老病死。必应经之故。求解脱免此苦耳。令汝不久见我道。成我此志愿。终不可回。还启父王。说如此也。尔时太子。作此语已。即从座起。与王师大臣。辞别北行。诣阿罗逻迦兰仙人所。于时王师大臣。见太子去。啼泣懊恼。一者念太子情深。二者奉受王使。来太子所。而复不能移转其意。徘徊路侧。不能自反。互共议言。既被王使。而无力效。今者空归。云何奉答。我等当留。所从五人。聪明智慧。心意柔软。为性忠直。种族强者。密令伺察。看其进止。作此言已。顾瞻其傍。见憍陈如等五人。而语之言。汝等悉能留止此不。五人答言。善哉如敕。进止去来。当密伺察。即便辞别。趣太子所。王师大臣。还归宫城。
  尔时太子。往彼阿罗逻迦兰仙人住处。渡于恒河。路由王舍城。既入城已。诸人民众。见太子颜貌相好殊特。欢喜爱敬。举国皆悉奔驰瞻视。如是諠哗。彻频毗娑罗王。王便惊问。此是何声。诸臣答言。白净王太子。名萨婆悉达。昔诸相师。记其应得转轮王位。王四天下。又复记其若出家者。必当成就一切种智。其人今者来入此城。外诸人民。驰竞来看。以是之故。所以諠闹。时频毗娑罗王。既闻此语。心大欢喜。踊跃遍身。即敕一人。令往伺察太子所在。使者受敕。寻求太子。见在般茶婆山。于一石上。端坐思惟。时使即归。具白大王。王便严驾。与诸臣民。诣太子所。至般茶婆山。遥见太子。相好光明。逾于日月。即便下马。除却仪饰及诸侍卫。前坐问讯太子。四大悉调和不。我见太子。心甚欢喜。然有一悲。太子本是日之种姓。累世相承。为转轮王。太子今者转轮王相。皆悉具足。云何舍之。来入深山。践藉沙土。远至此耶。我见是故。所以悲耳。太子若以父王今在故。欲不取圣王位者。当以我国分半治之。若谓为少。我当舍国尽以相奉臣事太子。若复不取我此国者。当给四兵。可自攻伐取他国也。太子所欲。其不相违。
  尔时太子。闻频毗娑罗王说此语已。深感其意。即答王言。王之种族。本是明月。性自高凉。不为鄙事。所为所作。无不清胜。今发是言。未足为奇。然我观王。中情恳至。倍于前后。王今便可于身命财修三坚法。亦不应以不坚之法劝奖余人。我今既舍转轮王位。亦复何缘应取王国。王以善心。舍国与我。犹尚不取。何缘以兵伐取他国也。我今所以辞别父母剃除须发舍于国者。为断生老病死苦故。非为求于五欲乐也。
  世间五欲。如大火聚。烧诸众生。不能自出。云何劝我。贪著之耶。我今所以来至此者。有二仙人阿罗逻迦兰。是求解脱最上导师。欲往彼处求解脱道。不宜久停在于此也。我既违王初始之言。喜心赐我。勿致嫌恨。王今当以正法治国。勿抂人民。作此言已。太子即起。而与王别。时频毗娑罗王。见太子去。深大惆怅。合掌流泪。而作是言。初见太子。心大踊跃。太子既去。倍生悲苦。汝今为于大解脱故。而欲去者。不敢相留。唯愿太子。所期速果。若道成者。愿先见度。太子于是。辞别而去。时王奉送。次于路侧。极目瞻瞩。不见乃反。
  尔时太子。即便前至彼阿罗逻仙人之所。于时诸天。语仙人言。萨婆悉达。弃舍国土。辞别父母。为求无上正真之道。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今者已来。垂至于此。时彼仙人。既闻天语。心大欢喜。俄尔之顷。遥见太子。即出奉迎。赞言善来。俱还所住。请太子坐。是时仙人。既见太子。颜貌端正。相好具足。诸根恬静。深生爱敬。即问太子。所行道路。得无疲耶。太子初生。及以出家。又来至此。我悉知之。能于火聚。自觉而出。又如大象。于罥索中。而自免脱。古昔诸王。盛年之时。恣受五欲。至于根熟。然后方舍国邑乐具。出家学道。此未足奇。太子今者于此壮年。能弃五欲。远至此间。真为殊特。当勤精进。速度彼岸。太子闻已。即答之曰。我闻汝言。极为欢喜。汝可为我说断生老病死之法。我今乐闻。仙人答言。善哉善哉。即便说曰。众生之始。始于冥初。从于冥初。起于我慢。从于我慢。生于痴心。从于痴心。生于染爱。从于染爱。生五微尘气。从五微尘气。生于五大。从于五大。生贪欲嗔恚等诸烦恼。于是流转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今为太子。略言之耳。
  尔时太子。即便问曰。我今已知汝之所说。生死根本。复何方便。而能断之。仙人答言。若欲断此生死本者。先当出家修持戒行。谦卑忍辱。住空闲处。修习禅定。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禅。舍喜心。得正念。具乐根。得第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第四禅。获无想报。别有一师。说如此处。名为解脱。从定觉已。然后方知非解脱处离色想。入空处。灭有对想。入识处。灭无量识想。唯观一识。入无所有处。离于种种想。入非想非非想处。斯处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也。
  太子若欲断于生老病死患者。应当修学如此之行。尔时太子。闻仙人言。心不喜乐。即自思惟。其所知见。非究竟处。非是永断诸结烦恼。即便语言。我今于汝所说法中。有所未解。今欲相问。仙人答言。敬从来意。即问之曰。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我耶。为无我耶。若言无我。不应言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为有知。我为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则有染著。以染著故。则非解脱。汝以尽于粗结。而不自知细结犹存。以是之故。谓为究竟。细结滋长。复受下生。以此故知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仙人默然。心自思惟。太子所说。甚为微妙。
  尔时太子。复问仙人。汝年至几而出家耶。修梵行来。复几许年。仙人答言。我年十六。而便出家。修梵行来。一百四年。太子闻已。而心念言。出家以来。乃如是久。而所得法。正如此乎。于时太子。为求胜法。即从坐起。与仙人别。尔时仙人。语太子言。我久远来。习此苦行。而所得果。正如此耳。汝是王种。云何而能修苦行耶。太子答言。如汝所修非为苦也。别有最苦难行之道。仙人既见太子智慧。又观志意坚固不亏。知决定成一切种智。白太子言。汝若道成。愿先度我。于是太子。答言善哉。次至迦兰所住之处。论议问答。亦复如是。太子即便前路而去。时二仙人。见太子去。各心念言。太子智慧。深妙奇特。乃尔难测。合掌奉送。绝视方还。
  尔时太子。调伏阿罗逻迦兰二仙人已。即便前进迦阇山苦行林中。是憍陈如等五人所止住处。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宜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是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设有乞者。亦以施之。
  尔时憍陈如等五人。既见太子。端坐思惟。修于苦行。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或复二日。乃至七日。食一麻米。时憍陈如等。亦修苦行。供奉太子。不离其侧。既见此已。即遣一人。还白王师及以大臣。具说太子所行之事。尔时王师大臣。俱还宫门。颜貌愁悴。身形萎熟。犹如有人丧其所亲葬送既毕。抑忍而归。时守门者。而白王言。师与大臣。今在门外。王既闻已。气奔声绝。身首才动。时守门人。解王此意。即呼令前。王与相见。悲不能言。如是良久。微声而问。太子既是我之性命。卿等今者独作此归。我之性命。云何而存。王师答言。我奉王敕。寻求太子。便至跋伽仙人住处。访觅太子。仙人语我太子所在并说太子所言之事。我便前行。而于中路。遇见太子。在于树下。端坐思惟。相好光明。逾于日月。即向太子。具说大王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忧苦之情。太子即以深重之声。而见答言。我岂不知父王亲戚恩情深耶。但畏生死爱别离苦。为欲断除故来此耳。如是种种言辞所说。志意坚固。如须弥山不可移动。舍我而去。如弃草芥。尔时即便选择五人。随从给侍。伺察所在。所遣人中。有一人还说言。太子当至阿罗逻迦兰仙人之所。路由恒河。以天神力。而得渡水。至王舍城。时频毗娑罗王。来诣太子。方便譬说。不应出家。分国共治。及以全与。并欲与兵令伐他国。太子亦复皆悉不受。即又前行达仙人所。而为说法。降伏其心。又至伽阇山苦行林中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日食一麻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