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经

  今日三处懊恼涕哭宁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报以涕哭。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识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处
  阴行而默至  所往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  自然报如影

  佛说偈已欲使长者意解。即以道力视其宿命。皆见天上龙中之事。长者意解欣然即起。长跪叉手。白佛言。愿及大小为佛弟子。奉受五戒为优婆塞。佛即授戒重为说法无常之义。大小欢欣皆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道利品第三十八

  昔有国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无有太子以为愁忧。佛来入国便出觐尊。听经欢欣即受五戒。一心奉敬唯愿有子。昼夜精进三时不懈。有一给使其年十一常为王使。忠信奉法不失威仪。谦卑忍辱精进一心学诵经偈。知时先起已办香火。数年之中精进如是不以为劳。卒得重病遂致无常。其神来还为王作子。乳餔长大至年十五立为太子。父王命终袭代为王。憍慢自恣淫泆欲乐。昼夜耽荒不理国事臣僚废朝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会本。识将诸弟子往到其国王闻佛来如先王法。大众奉迎稽首于地却坐王位。佛告王曰。国土人民群僚百官。悉自如常不。王曰。为人年幼未能绥化。皆蒙圣恩国土无他。佛告王曰。王今自知本所从来。作何功德得此王位。王曰。不审顽愚不达。不知先世所从来也。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为国王。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得为国王。万民奉献宫观殿堂资财无极。二者兴立寺庙供养三尊床榻帏帐以是为王。在于正殿御座理国。三者亲身礼敬三尊及诸长德以是为王。一切万民莫不为之作礼。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无恶以是为王。一切见者莫不欢欣。五者学问常求智慧以是为王。决断国事莫不奉用。行此五事世世为王。于是世尊以偈颂曰。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  终吉所生安
  宿命有福庆  生世为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从
  王为臣民主  常以慈爱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处安不忘危  虑明福转厚
  福德之反报  不问尊以卑

  佛告王曰。王前世时为大王给使。奉佛以信奉法以净。奉僧以敬奉亲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进布施。劳身苦体初不懈惓。是福追身得为王子补王之荣。今者富贵而反懈怠。夫为国王当行五事。何谓为五事。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欲贪乐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纲不举。民困则思乱士劳则势不举。无福鬼神不助自用失大理。忠臣不敢谏。心逸国不理臣[卄/(阿-可+辛)/女]民则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后则无福。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夫为世间将  修正不阿枉
  调心胜诸恶  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施惠  仁爱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众附亲

  佛说偈已是时王大欢喜。起住佛前五体投地忏悔谢佛。即受五戒佛重说法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为诸天人国王大臣四辈弟子说无上大法。时舍卫国南有深山。其中常出野象象有三色。白青黑者。国王欲得好名斗大象。辄遣人往捕取将来付调象师。三年之中便可乘骑亦可令斗。时有一神象龙之所生。身白如雪尾赤如丹。两牙如金色。猎师见此非常好象还白国王。有此大象其形如是宜大王乘。王即募捕象师三十余人。遣令捕此象。人众往到象所张罥欲捕象。而此神象知诸人意即便来前而堕罥中。众人皆来而欲捕之。象便嗔恚逆蹸跳之。近者即死远者得走。象逐不置。时山胁有诸年少道人多力勇健。山中学道大久未得定意。遥见此象追逐杀人。道人怜愍人故自恃勇健欲往救之。佛已遥见恐此比丘为神象所杀。佛即到边放大光明。象见佛光怒止恚解不复追逐杀人。比丘见佛迎为作礼佛为比丘即说偈言。
  勿妄娆神象  以招苦痛患
  恶意为自杀  终不至善方

  比丘闻偈即便稽首忏悔谢过。内自笃责深惟为非。即于佛前逮得应真。时捕象人即皆还。稣走者寻还皆得道迹。
  昔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时国王瓶沙有一大臣。犯事免退徙著南山中。去国千里外由来无人不熟五谷。大臣到中泉水流溢五谷大熟。四方诸国有饥寒者。皆来至此山中。数年之中便有三四千家。来者给与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诸长宿年共议。国之无君犹身之无首。相将至大臣所举大臣为国王。大臣答长老曰。若以我为王者。当如诸国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将士上下朝直发女阗宫租税谷帛当如民法。诸国老曰。唯然奉命一随王法。即立为王。处置群臣文武上下。发调人民筑城作舍。宫殿楼观。民被苦毒不复堪谐。皆发想念欲谋图王。诸奸臣辈将王出猎。去城三四十里。于旷野泽中。牵王欲杀。王问左右何缘杀我。答曰。民慕丰乐奉王以礼。民困思乱破家图国。王告之言。卿等自为非我本造。枉杀我者神祇知之。听我发一愿死不有恨。即愿曰。我本开荒出谷养民。来者皆活。富乐无极。自共举我立为国王。依案诸国自共作此。今反杀我我实无恶。于此人民若我死者。愿作罗刹。还入故身中。当报此怨。于是绞杀弃尸而去。三日之后。王神即作罗刹还入故身中。自名阿罗婆。即起入宫绞杀新王并及后宫婇女左右奸臣。即皆杀之。罗刹嗔恚出宫尽欲杀人。国中三老草索自缚。来向罗刹自首。此是奸臣所为。非是细民所可能知。乞丐原恕愿还治国。曰我是罗刹。何与人等共从事也。食饮当得人肉。罗刹急性忿不思难。三老曰。国是王许。故当如前。食饮所须当相差次。国老共出宣令人民皆共探筹。以此为次家出一小儿。生用作食食罗刹王。三四千家正有一户。为佛弟子。居门精进五戒不犯。随民探筹。得第一筹。有一小儿。当先食鬼王贤者大小懊恼啼哭。遥向崛山。为佛作礼悔过自责。佛以道眼见其辛苦。便自说言。因是小儿当度无数人。便独飞往至罗刹门。现变光相照其宫内。罗刹见光疑是异人。即出见佛。便起毒心欲前噏佛。光刺其目。担山吐火皆化为尘。至久疲顿。然后降化请佛入坐头面作礼佛为说经。一心听法。即受五戒为。优婆塞。里吏催食夺儿将来。室家嗥哭随道而来。观者无数为之悲哀。吏抱儿擏食著罗刹前。罗刹即持此小儿擎食至佛前。长跪白佛言。国人相差次以小儿为食。我今受佛五戒。不复得食此小儿。请以小儿布施佛。为佛作给使。佛为受之。即说咒愿。罗刹欢喜得须陀洹道。佛以小儿著钵中。擏出宫门。还其父母而告之曰。快养小儿勿复愁忧。众人见佛莫不惊愕。怪是何神。此儿何福而独救之。罗刹所食夺还父母。于是世尊在于大众中央而说偈言。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见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龙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佛说偈已无央数人。见佛光像乃知至尊三界无比。便皆归化为佛弟子。闻偈欢欣皆得道迹。
  昔佛在波罗奈国鹿野场上。为天人龙鬼国王臣民不可计众而为说法。时大国王太子将从小国王世子五百余人。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而听法。诸太子等。即白佛言。佛道清妙玄远难及。自古以来颇有国王太子大臣长者之子。舍国吏民恩爱荣乐行作沙门者不。佛告诸太子。世间国土荣乐恩爱。如幻如化如梦如响。卒来卒去不可常保。又国王太子以三事故不能得道。何谓三事。一者憍恣不念学问佛经妙义以济神本。二者贪取不念布施下贫困厄。群臣将士所有财宝。不与民共以修财本。三者不能远离色欲爱乐之事舍弃牢狱忧烦之恼。行作沙门灭众苦难。以修身本。是以菩萨所生为王。除此三事。自致得佛。又有三事。何谓为三。一者少壮学问。领理国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二者中以财施贫穷孤寡。群臣将士与民同欢。三者每计无常命不久留。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断苦因缘。勿更生死。三事不施独无所得。于是世尊而自陈曰。昔我前世作转轮圣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宝导从。宫观浴池。行宫戏园。及群臣太子夫人婇女象马厨宰。各八万四千。有子千人。勇猛精锐。一人当千。飞行虚空。周游四方。自在所为无当前者。其寿八万四千岁。以法治政。不枉人民。尔时圣王欻自念言。人命短促无常难保。但当作福以求道真。念常布施世间人民。所有财物与民共之。已种福德。唯当出家行作沙门。断绝贪欲乃得灭苦。王即敕梳头人。若见头发白。便当启我。至久数万岁。梳头人启言。白发已生。敕令拔之举著案上。王见白发。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复至。今头已白。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求自然道。擎发掌中自说偈言。
  今我上体首  白生为被盗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即召群臣立太子为王。行作沙门入山修道。毕人之寿。即生第二天上为天帝释太子。于后领理天下亦如大王。复敕梳头人。若见白发便当启我。至久复启。白发已生。敕令拔之。擎著掌中而说偈言。
  今我上体首  白生为被盗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复召群臣立太子为王。即行作沙门入山修道。毕人之寿。复生天上为天帝释。前天帝释。毕天之寿。下生世间。为圣王作太子。此三圣主更为父子。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中为太子。各各三十六反。数千万岁。终而复始。行此三事。自致得佛。尔时父者。今我身是也。太子者。舍利弗是也。王孙者。阿难是也。更相从生展转为王以化天下。是以特尊三界无比。佛说是时。国王太子并诸太子。皆大欢喜受佛五戒。为优婆塞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吉祥品第三十九

  昔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为天人龙鬼转三乘法轮。时山南恒水岸边有尼揵梵志。先出耆旧博达多知。德向五通明识古今。所养门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皆悉通达天文地理星宿人情。无不瞻察观略内外。吉凶祸福丰俭出没。皆包知之。梵志弟子先佛所行应当得道。欻自相将至水岸边。屏坐论语自共相问。世间诸国人民所行。以何等事为世吉祥。徒等不了。往到师所为师作礼。叉手白言。弟子等学久所学已达。不闻诸国以何为吉祥。尼揵告曰。善哉问也。阎浮利地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小国。诸国各有吉祥。或金或银。水精琉璃明月神珠。象马车舆玉女珊瑚。珂贝妓乐。凤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宝瓶四华。梵志道士。此是诸国之所好喜吉祥瑞应。若当见是称善无量。此是瑞应国之吉祥。诸弟子曰。宁可更有殊特吉祥。于身有益终生天上。尼揵答曰。先师以来未有过此书籍不载。诸弟子曰。近闻释种出家为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达无碍。试共往问。所知博采何如大师。师徒弟子五百余人。经涉山路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坐梵志位叉手长跪。白佛世尊曰。诸国吉祥所好如此。不审更有胜是者不。佛告梵志。如卿所论世间之事。顺则吉祥反则凶祸。不能令人济神度苦。如我所闻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离三界。自致泥洹。于是世尊而作颂曰。
  佛尊过诸天  如来常现义
  有梵志道士  来问何吉祥
  于是佛愍伤  为说真有要
  已信乐正法  是为最吉祥
  亦不从天人  希望求侥幸
  亦不祷神祠  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  常先为福德
  敕身承贞正  是为最吉祥
  去恶从就善  避酒知自节
  不淫于女色  是为最吉祥
  多闻如戒行  法律精进学
  修己无所争  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  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乏行  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覆
  以时诵习经  是为最吉祥
  所闻常欲忍  乐欲见沙门
  每讲辄听受  是为最吉祥
  持斋修梵行  常欲见贤明
  依附明智者  是为最吉祥
  已信有道德  正意向无疑
  欲脱三恶道  是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  奉诸得道者
  亦敬诸天人  是为最吉祥
  常欲离贪淫  遇痴嗔恚意
  能习成道见  是为最吉祥
  若以弃非务  能勤修道用
  常事于可事  是为最吉祥
  一切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人安众生  是为最吉祥
  智者居世间  常习吉祥行
  自致成慧见  是为最吉祥

  梵志师徒闻佛说偈。欣然意解。甚大欢喜。前白佛言。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来迷惑未及窥明。唯愿世尊。矜愍济度。愿身自归佛法三尊。得作沙门冀在下行。佛言。大善。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内思安般逮得应真。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