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本缘部
- 大庄严论经
大庄严论经
当作私窃业 使人都不知
正有作贼业 覆隐人不觉
腰系二箭筒 并持钢利剑
縳[蹲-酋+(十/田/ㄙ)]手秉弓 种种自庄严
喻如师子儿 都无有所畏
说是偈已作是思惟。设劫余处或令他贫。我当劫王。作是念已。至王宫中诣王卧处。王觉有贼怖不敢语。持王衣服并诸璎珞取安一处。时王头边有一器。水边复有灰。饥渴所逼。谓灰是麨和水而饮。饮已饱满。乃知是灰。即自思惟。灰犹可食况其余物。我宁食草何用作贼。先父以来不为此业。即弃诸物还来归家。王见空出。叹言善哉。即唤其人而语之言。汝今何故既取此物。还置于地。而便空去。白言。大王。听我所说。即说偈言。
何故作非理 以为饥渴故
灰水止饥渴 是故息贼心
今知是饥渴 易可得止息
我饮灰水已 掷器著地中
惭愧生悔恨 不复更造恶
大王应当知 我非凡庶人
乃是辅相子 由家穷困故
故来至王宫 造作非法事
从今日已去 常欲饮灰水
食草而自活 不为偷盗业
我家昔先人 自有家礼教
宁当自灭身 不毁旧法训
王见此事叹未曾有。称种姓子真实不虚。虽有愆过寻能改悔。即说偈言。
贫穷坏志耐 并弃于惭愧
凡下鄙恶人 速疾造恶业
以己家法钩 能制非法象
汝能自抑心 不违家教法
能有是贤行 还袭汝父处
汝今除痴心 能作难有事
我今极欢喜 用汝为辅相
不须覆观察 我已见汝行
心坚志勇健 兼复有智能
我今自见知 斯事实难有
才业倍胜父 以心真善故
是故智者。当作真实不应虚伪。
(三六)
复次现在结使虽复不起。若未断结结使之得犹故成就。如以冷水投热汤中。我昔曾闻。有一师共一弟子。于其冬日在暖室中见有火聚无有烟焰。师语弟子。汝见是火无烟焰不。弟子言见。师语弟子。汝著干薪烟即时起。复言。口吹火焰乃出。师为弟子。而说偈言。
先火无烟焰 慈心不净观
现在结不生 如火无烟焰
如火得干薪 烟焰俱时起
心火遇因缘 值恶知识时
嗔恚烟便起 若睹好色时
贪欲火炽然 是故应断得
成就具三明 为断贪嗔痴
应勤修精进 明行足断心
结使草不生 喻如常行道
众卉皆不出 贪欲及嗔恚
未遇缘不起 根本未断故
遇缘还复发 喻如得疟病
四日定发现 于三二日时
遇缘还复发 又似世俗定
掩按结不起 都无有患相
欲如毒树根 不拔芽还生
如人耻白发 并剃其黑者
剃之未久间 白发寻还生
不永断结使 其事亦如是
欲结及嗔恚 逼戒行机关
对治隐不起 不造身口业
便生难有想 结使后还起
毁犯于戒行 贪嗜著五欲
如蛇隐入穴 还出则螫人
(三七)
复次施为解脱不为财物。若为财物不名为施。若为解脱则得无生及涅槃乐。是故智者应为解脱而行布施。我昔曾闻。有一檀越诣僧房设会。檀越知识道人语上座言。今日檀越饮食精细。好为檀越耐心说法。是时上座已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善知他心深观察之。为何事故而设此会。乃知此会为财利故。尔时上座为此檀越说三恶道苦。而作是言。善哉善哉。檀越汝今所设供养。极是时施。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极为清净。三恶道中无所乏少。时知识道人语上座言。何以为他咒愿。三恶道中都无所乏。时僧上座语彼道人子。我虽年老倒错说法。然此檀越不习于戒结使所使。我观彼心故作是说。此檀越为五欲乐及财宝畜生。即说偈言。
施者所生处 财宝极广大
以恃财宝故 能令起憍慢
憍慢越法度 盲冥愚凡失
以越法度故 则堕三恶趣
处于三恶道 犹如己舍宅
若生人天中 如似暂寄客
是故戒施伴 俱受于涅槃
戒能得生天 施能备众具
所作为解脱 必尽于苦际
譬如种藕根 花叶悉具得
其根亦可食 修行于施戒
亲近解脱林 快乐喻花叶
根喻于解脱 是故修戒施
必当为解脱 不应为世利
(三八)
复次离诸难亦难。得于人身难。既得离诸难。应当常精勤。我昔曾闻。有一小儿闻经中说。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时此小儿故穿一板作孔受头掷著池中。自入池中低头举头欲望入孔。水漂板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极生厌恶。人身难得佛以大海为喻。浮木孔小盲龟无眼。百年一出实难可值。我今池小其板孔大。复有两眼日百出头。犹不能值。况彼盲龟而当得值。即说偈言。
巨海极广大 浮木孔复小
百年而一出 得值甚为难
我今池水小 浮木孔极大
数数自出头 不能值木孔
盲龟遇浮木 相值甚为难
恶道复人身 难值亦如是
我今值人身 应当不放逸
恒沙等诸佛 未曾得值遇
今日得咨受 十力世尊言
佛所说妙法 我必当修行
若能善修习 济拔极为大
非他作己得 是故自精勤
若堕八难处 云何可得离
世间业随逐 堕堕于恶道
我今当逃避 得出三有狱
若不出此狱 云何得解脱
畜生道若干 历劫极长久
地狱及饿鬼 黑闇苦恼深
我若不勤修 云何而得离
险难诸恶道 今日得人身
不尽苦边际 不离三有狱
应当勤方便 必离三有狱
我今求出家 必使得解脱
(三九)
复次财钱难舍。智者若能修于小施莫起轻想。我昔曾闻。须和多国昔日有王名萨多浮。时王游猎偶值一塔。即以五钱布施彼塔。有一旃陀罗遥唱善哉。即遣使捉将至王所。时王语言。汝今见我布施小故讥笑我耶。彼人白王。施我无畏然后当语。我于昔日于险道中劫掠作贼。捉得一人急拳其手。我即思惟。此人拳手必有金钱。语令开手其人不肯。我捉弓箭用恐彼人。语言放手犹故不肯。我即挽弓向之。以贪宝故即便射杀。杀已即取得一铜钱。宁惜一钱不惜身命。如今大王无逼恼者。能持五钱用施佛塔。是故我今叹言善哉。即说偈言。
挽弓圆如轮 将欲害彼命
彼宁丧身命 不肯输一钱
我见如此人 舍命不舍钱
是故我今者 见有舍钱者
生于希有想 叹言难可作
不见有弓刀 强逼大王者
亦无有畏忌 开意舍难舍
苦求乃得钱 是故我今日
见有舍财者 心生未曾有
我自见其证 极苦不肯舍
大王今当知 悭心难可舍
(四○)
复次善观察所作当时虽有过后必有大益。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常被盗贼。一日之中坚闭门户。贼复来至扣门而唤。比丘答言。我见汝时极大惊怖。汝可内手于彼向中。当与汝物。贼即内手置于向中。比丘以绳系之于柱。比丘执杖开门打之。打一下已语言。归依佛。贼以畏故即便随语归依于佛。复打二下语言归依法。贼畏死故复言归依法。第三打时复语之言。归依僧。贼时畏故言归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几归依。若多有者必更不见此阎浮提。必当命终。尔时比丘即放令去。以被打故身体疼痛久而得起。即求出家。有人问言。汝先作贼造诸恶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观察佛法之利然后出家。我于今日遇善知识。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如来世尊实一切智者。若教弟子四归依者我命即绝。佛或远见斯事教出比丘打贼三下。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说三归不说四归。佛愍我故说三归依不说四归。即说偈言。
决定一切智 以怜愍我故
是以说三归 不说有第四
为于三有故 而说三归依
若当第四者 我则无归依
我今可怜愍 身命于彼尽
我见佛世尊 远睹如斯事
生于未曾有 是故舍贼心
有因粗事解 或因细事悟
粗者悟粗事 细者解细事
由我心粗故 因粗事解悟
我解斯事故 是以求出家
大庄严论经卷第六
大庄严论经卷第七
马鸣菩萨造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四一)
复次利养乱于行道。若断利养善观察嗔。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在一园中。城邑聚落竞共供养。同出家者憎嫉诽谤。比丘弟子闻是诽谤。白其师言。某甲比丘诽谤和上。时彼和上闻是语已。即唤谤者善言慰喻。以衣与之。诸弟子等白其师言彼诽谤人是我之怨。云何和上慰喻与衣。师答之言。彼诽谤者于我有恩应当供养。即说偈言。
如雹害禾谷 有人能遮断
田主甚欢喜 报之以财帛
彼谤是亲厚 不名为怨家
遮我利养雹 我应报其恩
雹害及一世 利养害多身
雹唯害于财 利养毁修道
为雹所害田 必有少遗余
利养之所害 功德都消尽
如彼提婆达 利养雹所害
由彼贪著故 善法无毫厘
众恶极炽盛 死则堕恶道
利养剧猛火 亦过于恶毒
师子及虎狼 智者观察已
宁为彼所伤 不为利养害
愚者贪利养 不见其过恶
利养远圣道 善行灭不生
佛已断诸结 三有结都解
功德已具满 犹尚避利养
众中师子吼 而唱如是言
利养莫近我 我亦远于彼
有心明智人 谁当贪利养
利养乱定心 为害剧于怨
如以毛绳戮 皮断肉骨坏
髓断尔乃止 利养过毛绳
绝于持戒皮 能破禅定肉
折于智慧骨 灭妙善心髓
譬如婴孩者 捉火欲食之
如鱼吞钩饵 如鸟网所覆
诸兽坠阱陷 皆由贪味故
比丘贪利养 与彼亦无异
其味极鲜少 为患甚深重
诈为谄佞者 止住利养中
亲近愦闹乱 妨患之种子
如似疥搔疮 搔之痒转增
矜高放逸欲 皆因利养生
此人为我等 遮于利养怨
我以是义故 应尽心供养
如是善知识 云何名为怨
由贪利养故 不乐闲静处
心常缘利养 昼夜不休息
彼处有衣食 某是我亲厚
必来请命我 心意多攀缘
败坏寂静心 不乐空闲处
常乐在人间 田利毁败故
不乐寂定法 以舍寂定故
不名为比丘 亦不名白衣
(四二)
复次俱得漏尽教学差别。我昔曾闻。尊者目连教二弟子。精专学禅而无所证。时尊者舍利弗问目连言。彼二弟子得胜法不。目连答言。未得。舍利弗又问言。汝教何法。目连答言。一教不净。二教数息。然其心意。滞而不悟。时舍利弗问目连言。彼二弟子从何种姓而来出家。答言。一是浣衣。二是锻金师。时舍利弗语目连言。金师子者应授安般。浣衣人者宜教不净。目连如法以教弟子。弟子寻即精勤修习得罗汉果。既成罗汉欢喜踊跃。即便说偈赞舍利弗。
第二转法轮 佛法之大将
于诸声闻中 得于最上智
有胜觉慧力 呜呼舍利弗
指导示解脱 随顺本所习
指导开悟我 二俱速解脱
行自境界中 获得所应得
行他境界者 如鱼堕陆地
我常在河侧 习浣衣白净
安心于白骨 相类易开解
不大加功力 速疾入我意
金师常吹橐 出入气是风
易乐入安般 众生所玩习
各自有胜力 今者舍利弗
佛法之鞅鞙 佛说舍利弗
第二转法轮 真实是所应
心得自在者 能使我二人
善知禅径路 我如不调象
法中之大将 言教调顺我
使到安隐处 故我大欢喜
(四三)
复次善根熟者虽复逃避如来大悲终不放舍。我昔曾闻。如来无上良厚福田。行来进止常为福利。非如世间所有田也。欲示行福田异于世间田。行福田者往至檀越下种人所入舍卫城分卫。乃至为菩萨时入王舍城乞食。城中老少男女大小。见其容仪心皆爱敬。余如佛本行中说。昔佛在时众生厌恶。善根种子极易生芽。佛所应化为度人故入城乞食。即说偈言。
若以深信心 礼敬佛足者
是人于生死 便为不久住
能行善福田 供养作因缘
必获大果报 能以信敬心
以土著佛钵 终不无果报
如来入城现神足时。一切人民各各相语。佛来入城。余如诸经中。佛来入城时所有严丽种种具足。男女大小闻佛入城一切扰动。犹如大海风鼓涛波出大音声。阎浮提界亦未曾有如是形相。尔时城中除粪秽人名曰尼提。发长蓬乱垢腻不净。所著衣裳悉皆弊坏。若于道中得弊纳者。便用补衣。欲示宿世不善业故。背负粪瓨。欲远弃去。于路见佛瞻仰尊颜。如睹大海。圆光一寻以庄严身。如真金聚无诸垢秽。所著袈裟如赤栴檀。亦如宝楼观之无厌。即说偈言。
金色如华敷 衣如赤栴檀
衣服仪齐整 清净如铜镜
如似秋月时 日处虚空中
世尊处大众 严净如秋月
尔时众生见佛世尊生大欢喜。畜生见佛。眼根悦乐况复人也。即说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