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经

  贤者见于恶  不为恶所熟
  如恶以不熟  恶者观其恶

  贤者见于恶不为恶所熟者。彼执行人见其行恶随时诃谏。此非妙行轮转生死求出甚难。于三恶道造罪根本。是故说曰贤者见于恶不为恶所熟也。如恶以不熟恶者观其恶者。如人作恶后寻怀悔。咄我所作将非。其宜人之所嫉。我今习之将非。是我执意误乎。自今改悔观恶秽污。是故说曰如恶以不熟恶者观其恶也。
  贤者观其恶  乃至贤不熟
  设以贤熟者  贤贤自相观

  贤者观其恶乃至贤不熟者。贤人守戒众德具足。多闻辩慧言无缺漏。出言柔和常行真诚。行四等心慈愍一切。见小过隙便怀恐惧。况当造无择之罪。是故说曰贤者观其恶乃至贤不熟也。设以贤熟者贤贤自相观者。贤者自察自观性行。我今所致供养者。皆由前身积学所致。宿不种福布恩施德。今日何缘得此福报。今不谨慎重行其德者。后更受形无福可凭。复当流浪经历生死。方便积行久乃成就。其间艰难非度所知非算所筹。过佛恒沙不睹不闻。由行自坠至今不度。是故说曰设以贤熟者贤贤自相观也。
  人虽为恶行  亦不数数作
  于彼意不乐  知恶之为苦

  人虽为恶行亦不数数。作者人为恶行当自改更。备受三涂八难之苦。于中求出亦甚难得。是故智者。制以禁法防以未然。设受其报犹轻。若在地狱汤冷水微受苦无几。斯由悔过知罪根本。若作畜生负担不重。食以随时不加苦痛。若为饿鬼。鬼有四种。生作豪尊饿鬼。衣食自然。若处人间豪富大族无所渴乏。若生于天。微福之报。食以覆口自耻福少。是故说曰人虽为恶行亦不数数作也。于彼意不乐知恶之为苦者。学人见恶意不愿乐。自摄其意不使分散。罪虽微细报如泰山。猛火虽小焚烧山野。是以智者常当防虑知恶根源众苦之首。是故说曰于彼意不乐知恶之为苦也。
  人能作其福  亦当数数造
  于彼意愿乐  善受其福报

  人能作其福亦当数数造者。人生一世。所以致贫穷者。皆由前身悭结所误。是以圣人触类所说。先以施惠为首。虽复贫穷。要当少多减损以补曩愆。虽无财货当自役己出力作使。修补神祠佐助众事。不使日夜阙其福业。弹指之顷念善亦是。况复躬自行功德乎。是故说曰人能作其福亦当数数造也。于彼意愿乐善受其福报者。人之修福多所润及。见行善者代其欢喜。辄自出财劝助为福。见身获祐善名流布。见者心欢靡不致敬。生辄遇圣不堕八无闲处。是故说曰于彼意愿乐善受其福报。
  先当制善心  摄持恶根本
  由是兴福业  心由乐于恶

  先当制善心摄持恶根本者。善心具足勿令分散。执意在前如擎油钵。战战竞竞如避劫烧。当以无常苦空非身。除心秽垢沐浴使净。是故说曰当先制善心摄持恶根本也。由是兴福业心由乐于恶者。人不行善作后世资粮者。命终烧身之患。日夜为恶不能自改。是故说曰由是兴福业心由乐于恶也。
  为恶虽复少  后世受苦深
  当获无边报  如毒在心腹

  为恶虽复少后世受苦深者。人意不固所行无记。少多为罪或觉不觉。要当受报不免其对。无惭无愧不求出要求度世道。是故说曰为恶虽复少后世受苦深也。当获无边报如毒在心腹者。少多有隙尘垢染意。便当受于无边之罪。或触娆人使兴恶行。由是自致堕无边罪。或离别眷属斗乱家室。如此之苦众恼无数。是故说曰当获无边报如毒在心腹也。
  为福虽少  后受大福  当获大报
  如种获实

  为福虽少后受大福者。人之为福唯存在心。不在财物有多有少。设施物多内心吝惜。后获其福亦不足言。施物虽少心意普等。广及一切不自为己。后获其福不可称限。是故说曰为福虽少后受大福也。当获大报如种获实者。后受天人自然之福颜色从容。恒处中国不在边境。言从语用不伤人意。饶财多宝不怀憎嫉。在家修德宗族和穆。设当出家捐弃恩爱。剃除须发著三法衣。苦形学道除荣冀心。越次取证尽其有漏成无漏行。众德普备功福具满。犹如田夫多种获报。仓库盈满意志欢喜。内自庆贺功不唐举。是故说曰当获大报如种获实也。
  无过而强轻  无恚而强侵
  当于十品处  便当趣于彼

  无过而强轻无恚而强侵者。如彼有人无有恚嫉憍慢之心。然愚騃之人。兴意向彼起谋害心。诸佛世尊慈愍一切。见有哀苦拔济其难。兴念生类如母爱子。是故说曰无过而强轻无恚而强侵也。当于十品处便当趣于彼者。所谓十品者。一名无救。二名焰三名大焰。四名黑绳五名啼哭。六名大啼哭。七名等害八名等命。九者畜生。十者饿鬼。其有众生恶心炽盛。寿终之后不离此十处。是故说曰当于十品处便当趣于彼也。
  痛痒语粗犷  此形必坏败
  众病所酷切  心乱而不定
  宗族别离散  财货费耗尽
  王者所劫略  所愿不从意
  或复无数变  为火所焚烧
  身坏无智慧  亦趣于十品

  此上诸偈。尽是如来神口所说。调达愚教阿阇世酒饮暴象醉向如来。是时世尊寻向彼象。而说斯偈。
  作恶勿言无  久作言无罪
  屏猥言无罪  斯皆有证验

  夫人作恶事有轻重。意盛不舍不能去离不求出要。藏隐自匿。亦复不能向人陈说。是以世尊教诲后人。新作旧造下至屏猥之处。善恶冥报不可藏匿。是故说曰作恶勿言无久作言无罪也。屏猥言无罪斯皆有证验者。人欲设意在屏猥处造诸罪根。当时虽可免萌类谤。然复不免后世报对。是故说曰屏猥言无罪斯皆有证验也。
  作恶言有忧  久作亦言忧
  屏猥亦言忧  彼报亦有忧

  人之造恶初意赫炽不自觉知。当时心勇谓为应尔。尔时世尊便引其喻。如日初没之际。山川树影皆各垂阴遂至于冥。今此群惑之徒。执迷亦尔。造身口行不善之本。临终之日诸恶重阴。各各自随渐渐将至冥室受报。是故说曰作恶言有忧久作亦言忧屏猥亦言忧彼报亦有忧也。
  此忧彼亦忧  恶行二俱忧
  彼忧彼受报  见行乃知审

  所谓此忧者今现世忧。所谓彼忧者。后世之忧。所谓此忧。不死不命终。所谓彼忧者已死已命终。是故说曰此忧彼亦忧也。恶行二俱忧者。彼忧彼受报见行乃知审。
  此喜彼亦喜  福行二俱喜
  彼喜彼受报  见行自清净

  昔琉璃王兴兵。攻伐迦维罗竭国。摧破人民擒获七千。圣人见道迹者悉埋其足。使暴象蹋蹈杀之。略说其义。佛告比丘。拘萨罗王现无反复。违圣叛真。兴无择罪。斯等之类却后七日自当受报。拘萨罗国。王种当绝。无复继嗣。无择地狱火焰当出。缠裹王身及诸侍从。悉入无择地狱之中。琉璃闻之即日严驾四种之兵。宫人婇女出城避灾。寻诣恒水张帆乘船谓为免难。时阿鼻地狱火焰来接及诸群众。翼从多少悉入地狱无得脱者。琉璃王先未避灾之时。来至舍卫城内。遥闻作倡伎乐歌舞戏笑五乐自娱。王问左右。斯是谁家戏笑之声乃彻于此。诸臣白曰。此是只头太子家中音乐之声。王寻遣信速唤使来。我今征伐与贼战斗忧虑国事。只头今日方更欢乐。以五乐自娱。设我战斗不如贼者。此人必望得王尊位。只头太子闻王召唤。寻出奉迎。王告太子。吾与贼战心忧万国。汝今方更五乐自娱。即拔利剑斩而舍去。只头舍身即生天上。内宫妓女五乐自娱不觉失主。天上婇女前后围绕。亦复作倡伎乐共相娱乐。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只头王子二处受福。在大众中而说斯偈。
  此喜彼亦喜  福行二俱喜
  彼喜彼受报  见行自清净

  尔时世尊。复与琉璃王而说斯偈。
  此煮彼亦煮  罪行二俱煮
  彼煮彼受罪  见行自有验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琉璃王处在地狱。拷掠榜笞五毒酸楚。是故世尊而说斯偈。
  作福不作恶  皆由宿行法
  终不畏死径  如船截流渡

  昔佛先世未成等正觉时。为菩萨身。号曰一切施。为婆罗门故。自缚诣阙。敌国王曰。汝今畏吾。尔时一切施而说斯偈。
  作福不作恶  皆由宿行法
  终不畏死径  如船截流渡

  昔有啖人鬼。在人中作王。恒食人肉以为厨宰。邻国征伐得九十九王。二十一人以为常则。九十九王白罗刹王曰。邻国有王名曰善宿。好行施惠修菩萨德。有所求索不逆人意。大王设能擒获彼者。我等甘心受死万无一恨。尔时罗刹人王。即起鬼兵往伺其便。正值善宿大王在外园观浴池游戏。有一梵志。辞家外学。夫梵志之法。临辞去时白父母言。我今离家追伴学问。计还之日且未有期。设财货穷乏从王举贷我还当偿。其人学问以得成就。来至家中但见空屋不见人众。即问邻比。我今父母兄弟姊妹竟为所在。邻比报曰。汝学之后举王财贿无以当偿。为王所系今在牢狱。欲往看者宜知是时。其人自念。家穷事狭无有财宝。设我诣狱亲觐父母。复当拘执同受其苦不免王法。宜令在外改形易服窃行求索毕偿官物乃得出身耳。其人复念。邻国有王号善宿。修行道德施心不绝。当往至彼至诚告情。必不见违。足偿王物。寻往至彼随王乞索。王言大佳。当相供给。须吾沐浴讫当惠施。小停勿忧不负言信。王诣浴池为鬼兵所擒。王寻还顾悲戚涕零。鬼王问曰。我等闻王仁和博爱靡不周济。虽遭厄困何为悲戚。王报鬼曰。我生惠施未曾有悔。向有梵志在外乞索。许而未与。是以忧戚耳。鬼王白王。王守诚信由来不改。如今放王施讫时还。乃知王心不失诚信。王得还宫开藏惠施恣彼人意。寻还就信诣鬼王所。鬼王告曰。汝不畏吾乎。何为受死而来。尔时善宿大王向彼鬼王。而说斯偈。
  作福不作恶  皆由宿行法
  终不畏死径  如船截流渡

  鬼王闻之内怀惭愧。改心易行思修善本。即告善宿王曰。今闻所说人中难有。今放九十九王。我舍此位。愿王统领以法治化。我领鬼众还归本居住。若俱健者自当数觐。即共离别各还所在。万民称庆国界清泰。共行十善不修恶业。善宿积行不息。后得成佛于树王下。复说斯偈。
  作福不作恶  皆由宿行法
  终不畏死径  如船截流渡

  (恶行品第二十八竟)。

    出曜经卷第二十五



    出曜经卷第二十六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雨/隻]要品第三十

  夜光照于冥  至日未出间
  日光布大明  夜光便黤[黑*炎]

  观此义已如来引喻。欲使后生明达其事。犹若夜光之虫处在幽冥。布其光明远有所照。谓为己明无有及者。值日天子放百千光明升于东方。尔时无复有夜光虫明。颜色黤[黑*炎]像如纯墨。是故说曰。夜光照于冥至日未出间。日光布大明。夜光便黤[黑*炎]也。
  察者布光明  如来未出顷
  佛出放大明  无察无声问

  外道梵志所行不同。或有察而知者。或有入定而知者。或有闻教而寤者。此三种人在世跨行各自谓尊。所以然者。盖由如来未现于世。设如来降神于世。放大光明流教布化。尔时外道梵志自然消歇。其道不行无复威神。是故说曰夜光照于冥。至日未出间。日光有大明。夜光。便黤[黑*炎]也。
  不牢起牢想  牢起不牢想
  彼不至于牢  由起邪见故

  不牢起牢想者。此众生类恋慕生死。若自生念人处世间。乐著五欲以自娱乐者乃为牢固。是故说曰不牢起牢想也。牢起不牢想者。邪见之人执意来久。共相指授乃兴此论。窃闻佛家称说泥洹无生无灭无起灭想。亦复无有歌叹喜舞宗亲五族。行来进止园观浴池。都无此者有何牢固。佛言不尔。斯等颠倒邪心不灭。牢而固者莫过泥洹。反更毁呰以为不牢。是故说曰牢起不牢想也。彼不至于牢。由起邪见故者。灭尽泥洹无有众患。澄然无为凝神不动。亦不变易。愚者不解以为非真。是故说曰彼不至于牢由起邪见故也。
  牢而知牢者  不牢知不牢
  彼人求于牢  正治以为本

  若有众生解灭尽泥洹无生无灭。亦不欺诈诳惑于世。诸佛世尊永息之室。其有众生入此室者。宠位至不以增欢。毁辱逼不以加戚。与倒见异其辞。邪部殊其趣。冥然太虚永息不起。智者之所慕。非愚之所习。欲至彼室者。要涉八正之径路。求度十二之洪崖。以渡生死之险岸。安神无为之澹然。顾眄悠悠之楚酷。苦哉愚惑之滋甚。是故说曰牢而知牢者不牢知不牢彼人求于牢正治以为本也。
  愚意以为牢  反被九结缚
  如鸟投罗网  斯由爱深固

  愚意以为牢者。夫人在世意愚难革。或言阴聚为牢。或言结本为牢。于中兴想不别真伪。虽复出家学道反习邪行。是故说曰遇意以为牢也。反被九结缚者。人之修道要当舍家。遇恶知识指授邪径。舍故结缚反被九结。如蛾投火不顾后虑。斯由爱深固。是故说曰。反被九结缚。如鸟投罗网。斯由爱深固也。
  诸有怀狐疑  今世及后世
  禅定尽能灭  无恼修梵行

  诸有怀狐疑者。彼修行人。思惟恶露不净之想。除去狐疑憎嫉之心。闻则得信不重思惟。是故说曰诸有怀狐疑也。今世及后世者。今者现身后者后身。今者现世后者后世。于中不兴犹豫生狐疑者。乃应定意。是故说曰今世及后世也。禅定尽能灭者。入定之人心意坚固。尽能消灭不兴想著。是故说曰禅定尽能灭也。无恼修梵行者。不为结使所烦恼。执意清净常如一心。所修德本超越人上。是故说曰无恼修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