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本缘部
- 佛本行集经
佛本行集经
菩萨又言。我且问汝世间近法。若人杀羊。祭祀天已。得如法者。何故不杀所爱亲族而祭祀天。是故我知杀羊祭祀。无有功德。汝行杂法。意欲如是。
尔时菩萨遥见。去此坐处不远。有一丛树。如尸陀林。菩萨见已。告彼苦行诸师等言。尊者但看彼地处所。名何苦行。而彼林下。或有死尸。诸鸟所食。或有死尸。白骨而聚。今者现见。或有死尸。以火焚烧。成一聚骨。或有死尸。悬著树上。或有死尸。被其眷属之所杀害。庄严其座。依法而葬。后生惭愧。或有死尸。眷属围绕。相送来向尸陀林中。安置于地讫还归舍。其苦行师。又复更言。仁者王子。然其彼处尸陀林者。四辈共同。无有简选。平等施身。福德之地。名为旷野。此处地方。布施身者。不用苦力。速生天上。求世胜处。速得受乐。或有仁者。投身绝崖。或烧或施。而生天上。
菩萨复言。若当如是。修行行者。后求富贵。呜呼大痴。呜呼无常。而求后世。多有怨仇。求后富贵。呜呼大苦。还求大苦。彼等痴愚。无智之人。入大火聚。入大蛇口。菩萨如是辩才之舌。向诸仙人。说解脱言。作微妙语。如是说时。日将向没。
是时菩萨。还彼仙人所居之处。一夜停宿。后日天晓。更余处行。彼等诸仙。随菩萨后。次第而行。
尔时菩萨。少时行已。见彼诸仙随后而行。菩萨见已。即便依一树下而坐。彼等诸仙。围绕菩萨。或坐或立。
是时彼诸众仙之中。最老仙人。向于菩萨。生希有心。而白之言。仁者王子。自汝来至我所住处。时彼地方。而自庄严。仁者出已。彼处如今即成旷野。以是义故。唯愿仁者。莫舍于我所坐之处。何以故。凡人欲得疾生天上。在此福地。而修行者。不久即生。向于天上。是故仁者。不应舍此如是微妙先圣所行清净之所而行余处。而说偈言。
仁来我林威德严 今去忽然成旷野
是故不应相弃背 如人爱命莫舍身
尔时诸仙。说是偈已。即更白言。仁者王子。今在此处。得不见于无有恩义鄙恶人乎。或见堕于杂行之人。或复见于不净行人。若不如是。仁者何故不乐于我所居停处。我等诸仙。欲随仁者作于善友。随顺不逆。奉教随行。欲共仁者求胜妙处。假使岁星共仁者居。犹得胜处。何况我等。苦行诸仙。
尔时菩萨。得彼诸仙上首。请欲同求解脱。见其意已。即说自心本所誓愿。兼复赞叹彼等苦行一切诸仙。而语之言。仁者诸仙。今者已得无碍之辩。而身久来习行如法。内心净故。能于未曾所识人边。
生大殷重敬念之心。今若欲舍犹如亲爱。乃生大愁。其事虽然。但仁者辈。所求之法。为生天果。我不然也。我今乃欲志求解脱。不欲取有我之意。愿决定如是。我心既观如是相已。见于汝等所居之处。心不愿乐。一欲求还。一欲求去。此二甚远。然我亦非不乐此处。又亦不复憎疾他人。亦非见于他人过咎。而不住此舍背行也。然汝等辈。皆住于法。随昔仙圣有所言说。汝等一切。皆悉已得大仙之法。是时彼等诸仙人。见菩萨所求解脱胜上。于菩萨所。更生殷重爱敬心想。
尔时彼众。其中有一梵志仙人。恒卧灰中。或编椽上。身著死尸。粪扫衣服。耳目青黄。鼻长身白。手执军持。闻菩萨说如是语已。向菩萨面。欢喜以报叹菩萨言。仁者所语。极大微妙。最上誓愿。汝今乃能年少之时。未受五欲。见诸过患。若不渴仰。欲生天者。岂能得知天上后患。如是观已。而求解脱。彼人不久。便得解脱。若当仁者。有如是意。决定欲求彼解脱者。汝今宜应速疾而行。去此不远。有一仙人住止之所。名日穿藏。彼有一仙。名阿罗逻。彼仙已得决定正智清净之眼。仁者可至彼边咨问。应闻至真方便行路。仁者若闻此之方便。必至彼真。如我意观仁者所见。必过于彼。如今仁者。心想及身。一切相貌。决定当度诸智彼岸。胜于往昔诸仙人等未曾证者。今悉得之。
尔时菩萨。报彼梵志仙人等言。愿如仁者所述可也。
是时菩萨。舍彼仙人殷勤劝请。背之而行。意欲向于阿罗逻所。而有偈说。
摩诃释种圣王子 善巧美语慰诸仙
决欲前向罗逻边 所有诸仙还自住
佛本行集经王使往还品第二十五上
尔时国师大婆罗门。及一大臣。二人齐共受净饭王悲哀沥泪啼号敕已。即便整备贤善好车驾驭而立。奉承大王威德势力。从所住城迦毗罗出。出已寻逐菩萨脚迹。速疾而行。渐渐至于彼跋伽婆仙人住处。其跋伽婆。遥见使来渐将向近。即起前迎。而口唱言。善来仁者。云何忽屈来到此间。愿且消息。少时停止。此草铺上解歇暂坐。我当具办甘果冷水。随意饮食。时二使人。即便顶礼彼跋伽婆仙人之足。礼已却退坐于一面。坐安隐已。其跋伽婆。种种慰劳王二使人。
尔时大臣。即便逆止跋伽婆。语而问之言。大仙尊师。我等今被彼甘蔗种大净饭王敕命而来。我身即是彼王大臣。指国师示。此是彼王国之尊师大婆罗门。彼甘蔗王。有一太子。字悉达多。以畏生老病死之故。欲求解脱。舍宫入山。传闻道其已至此处。我等求彼故来至此。作是语已。跋伽婆仙。即便报彼二使人言。实有此事。然其修臂功德具足胜上丈夫。曾至此处。至此处已。而问于我所修行法。我依实说。彼既知已即云。此虽胜于人间。其后还来入生死中。非是究竟解脱之处。嫌故舍去。欲求出离解脱生死。今者进向于阿罗逻仙人居所。而说偈言。
修臂丈夫功德具 至此闻我法非真
欲求至极大涅槃 背我今向阿蓝所
尔时二使大臣。国师婆罗门等。闻跋伽婆仙人语已。以至孝心于净饭王殷重敬故。不觉疲乏。无有懈倦。不食甘果。不饮水浆。依跋伽婆仙人之语。即共相寻向菩萨所。彼等渐至到菩萨边。遥见菩萨在于林中。于一树下。铺草而坐。除其一切诸宝璎珞。身体放光。巍巍显爀。而自庄严。譬重云中。忽然日出。照耀天下。满林树间。见已相与从车而下。安庠徒步。向菩萨边。至已顶礼于菩萨足。口同唱言。唯愿圣子。一切常胜。更自前立。近菩萨边。
尔时菩萨。慰劳彼等。随于彼等所能堪受。劳谢语言。而慰问已。菩萨命令相近而坐。二使坐已。白菩萨言。大智太子。圣子之父。净饭大王。以心爱敬于圣子故。大受苦恼。所以者何。当于圣子出宫之日。大王闻已。立地自扑。迷闷而绝。全不觉醒。以水洒喷。良久乃稣。既复本心。流泪满面。忆念圣子。其状如是。今遣我等。来圣子边。唯愿圣子。正心专听王如是敕。我以知汝正意乐法。我以知汝不住我宫。必应出家求无上道。其理虽然。但今非是汝入山时。我既见汝非时入山。是故我今忧愁苦毒。全身被然。犹如猛火焚烧大林。汝今且可割意。还来入于我宫。暂舍于汝爱法之心。受我爱重若如此者。是汝法行。若汝不还。至我目下。今我受苦如是增长。譬如大河。长远流注。于一时顷。两岸崩颓。其水被填。忽然断绝。又如猛风吹大云阵。譬如热天火烧干草。譬如旱月煎涸诸泉。譬如雹摧盛春苗稼。善子我今心亦如是。以为忆念恩爱汝故。心大沸恼。煎烧破碎。是故汝且回还向宫。享受王位。治化天下。于后若见有善恶事。当任汝心。入山求法。
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
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王使往还品下
时净饭王。复如是言。我智慧子。汝今虽于诸亲族边。无爱恋心。但取我意。还来向家。勿令我今为于汝故。忧愁懊恼。取于命终。善子凡人行法行者。皆于一切诸众生边。生慈悲心。如是乃得名为法行。岂但独自身入深山。始名法行。所以者何。我昔曾闻。往古已来。或有诸人。在自己家。不脱璎珞种种严身。长养须发。具足功德。求解脱故。在于家内。亦能得于解脱之法。凡是修习解脱行法。唯须智慧及以精进。如此即是解脱正因。汝今违我而入山者。如此乃是避于五欲惊畏之法。然其彼等诸人在家。以诸璎珞。庄严自身。得解脱者。今当为汝。略而说之。昔有仁者。名曰随常。仁者力金刚。仁者多有。仁者流行。仁者大富。仁者边天。又复有于毗提诃国王。名能生耶耶底王(隋言行行)。仁者净仙。又罗摩王(隋言作喜)。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在家诸王。悉得解脱。汝今须知在于家中。求解脱法。亦能令得未必出家。是故汝可速来还家。满二种愿。一汝得受五欲之乐。二令我心常得欢喜。凡世间人。受王位者。若令心得如愿功能。是名真王。我今能为汝满此愿。王位难舍。我为汝故。此难舍事能舍与汝灌于汝顶。汝若建立如是因缘。则我欢喜。便即辞退。舍世出家。入山求道。而说偈言。
王位亲密实难捐 今悉割断持付汝
见汝堪治世间故 我生欢喜即入山
尔时大臣。并及国师婆罗门等。宣净饭王如是口敕所说之偈。悉具委曲咨菩萨已。复更别以三种事意。谏菩萨言。大智圣子。此是圣子。父王净饭。流泪呜咽。向我等敕酸切之语。是故圣子。今闻父王如是苦敕。堪应供养恭敬。父敕不得违逆。圣子父王。今以没溺大深苦河。无人能拔出于智岸。唯有圣子。能作救护。堪拔彼苦。犹如堕于最极深水。唯大船师。乃能拔出。如是如是。圣子父王。今以没深大苦恼海。更无有人能拔出者。唯圣子耳。又复圣子。小婴孩时。增长养育。唯憍昙弥。兼其复是圣子姨母。莫令孤寡。使其命终。今为忆念于圣子故。受大苦恼。譬如牸牛失犊子故。悲唤而鸣。如是如是。彼憍昙弥。以眼不见于圣子故。悲呜苦呜咽。常恒啼哭。是故圣子。不应舍离。复以往昔养育之恩。犹如彼牛爱恋其子。并及宫内妇女眷属。亦然受苦。又迦毗罗城内。一切释种。男女人民大小。为爱圣子心煎迫故。被苦恼火之所烧然。是故圣子。今可还家见于彼等。譬如大地被焚烧时。在上诸天。降大甘雨。灭彼燋热苦剧之火。
尔时菩萨。闻父王使如是语已。少时思惟。以调身心口喘气已。报使人言。我亦久知。人父向子。皆有爱心。我知我父净饭大王。向于我边。极大怜念忆恋著心。我今但以怖畏世间生老病死。自身见没。岂能救沈。欲求度脱故。舍离彼诸眷属耳。谁复乐舍此之亲爱。可不欲得恒相见也。若世间中。无爱别离。谁不乐世。虽复久住共诸亲聚。会当别离。是故我今舍于一切所爱亲族及以父母。志求菩提。若汝所言。因爱我故。致令父王生大苦恼。我闻此言。实不恋著如是恩爱。所以者何。譬如有人。于睡眠中。梦见亲爱聚集合会。觉还别离。若是凡人。不解方便。心生苦恼。此是无识愚痴众生。若有智人。能自思念。亲爱合会。犹如路行。道上结伴。相与共行。随逐近远。到所至处。各散还本。以是事故。亲爱眷属。聚集有离。何须愁恼。又前世时。曾为眷属。舍已来此。此处眷属。舍至后世。后世舍已。复至后世。如是展转。更互相舍。此诸眷属。爱恋之心。从何处来。去至何处。凡世间人。从初受胎。至一切处。如是念念刹那时间。悉皆有于死命鬼逐。如此何者。是时非时。今乃语我。我子即今非是入山求道之时。何况在家受五欲时。若当问我。时非时者。今当略之。所以者何。彼死命鬼。于一切时。摄诸众生。无不摄时。是故我今欲求离彼生老病死。以如是故。无时非时。
菩萨复言。若当我父唤子。但来我必与子灌顶王位。我父必有大弘愿心。如是难事易能与我。可惜于道令我不修。但我不欲受此王位。亲爱系缚非解脱道。譬如患人不思美食。云何智人贪是世乐。其无智想愚痴之身。大有苦恼故。乃能受此王位耳。既居王位。放逸自在。耽荒酒色不能舍离。譬如金屋猛火炽然。譬如美浆和诸毒药。譬如花沼而有蛟龙。如是如是。王位快乐。意所娱乐。诸患随逐。不觉不知。以是因缘。我今不乐。亦非是法。而说偈言。
譬如金屋火炽盛 如食甘美毒药和
如满池花有蛟龙 王位受乐后大苦
尔时菩萨。说是偈已。复作是言。以如是故。往昔诸王。得王位已。年少之时。治化受乐。后至老年。厌离五欲。弃舍宫殿。便入山林。凡人宁当在于山林。食草活命。不居宫殿受五欲乐。如养黑蛇。后受其殃。初受乐时。不知患害。后时嗔发。遂便螫人。宁舍居家。入于山林。莫舍山林。还入家居。何以故。为于先圣所讥嫌故。我今既得生于善家。应修善法。莫如痴人。行不善法。自纵恣心。既剃须发。著袈裟衣。止住山林。修道学问。而彼于后。舍袈裟衣。不怀惭愧。是名无羞愚痴之人。或为贪故。或为嗔故。或为痴故。或为畏他如是反退。我今不羡天帝释宫。况复还欲入自己宅。譬如有人。已得美食。食讫已后。吐变此食。弃之于地。复欲还吃。可得以不。如是如是。若人舍彼五欲出家。或为诸缘。还欲入家。亦复如是。譬如有人已离火宅。还欲入来。如是如是。已见俗患。舍白衣形。入山修道。回还亦尔。而说偈言。
如人舍于火宅走 后时忽复更回还
既见俗患离出家 从林反归亦如是
尔时菩萨。说此偈已。告二使言。汝等前称父王所说。往昔诸王。在家修法。得解脱者。此事不然。可以故。此之二事。因缘相乖。甚大悬远。所以者何。求解脱人。其心寂定。微妙之处。乃得居停。若在宫中。五欲情荡。出外治民。须行鞭捶嗔责罪罚。于是心中。求解脱者。无有是处。若人意乐无为寂静。彼则不贪世间王位。设在位时。应须舍离。若乐王位。其人心意。不能寂静。若乐寂定。复贪世务。此二相乖。天地悬远。譬如水火不得共居。如是如是。求解脱法。复著五欲。终无是处。是故我今决定知。彼住昔诸王。舍王位已。然后乃得寂定之法。若居王位教化之时。其智未成。且学用心治理民耳。不必专求解脱之法。其事虽然。彼等诸王。各随其意。或求解脱。或受五欲。我今不然。不学彼等。亦复不曾发如此心。我今已断住家欲。锁得于解脱。不复贪著世间五欲。岂得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