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密教部
- 大威德陀罗尼经
大威德陀罗尼经
度钵阇那帝(一)候帝阇那帝(二)鼻逻婆帝阇那帝(三)[病-丙+垔]那阇那帝(四)味那阇那帝(五)吒簸阇那帝(六)哆茶簸阇那帝(七)
所有此四圣谛。如来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彼等名奥鞠虱吒。名鼻鞠瑟吒。名三菩多。名为鼻浮多。如是辩知种种言音。知身逼切。知颠倒意道。知生疑惑处。知渴爱名。
鼻钵罗婆写(一)鼻娑婆(二)鼻萨利须迦(三)陀舍(四)欣欣摩(五)
当知如此所说智辩。
奥迦(一)世罗(二)叉魔(三)跌利瑟吒(四)钵逻郁逻(五)那娑(六)鼻地喻(七)帝嘻那(八)卢夜(九)罗哆逻(十)魔豆曼(十一)娑那陀(十二)
当知如此智辩名字。阿难。若有比丘能知如是处。彼第二四天下大洲世界中。能知智转。善知书印。巧知行行。如是名字满足。法式满足。受记满足。忆念智慧法手具足。凡所有物一切常满。如是二世界中。善知言辞。巧知名字。胜智成就无能敌者。能说正义。所未满者能令满足。受取方便满足百偈。善能成熟。能为一切敷演解说。如是正趣。如是正住。皆悉摄受而无有悔。佛告阿难。别有二种。二见具足不入涅槃。何等为二。谓我见。不定住见。何者是我见。言我见者。若离诸阴而证知我。复次言我见者。若见诸阴净见乐见常。若复见住见日日在。复次言我见者取于我所。当有我见。
尔时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取他想故有我见。世尊。若复然者。应随彼数所有他想。还应复有尔所我想。作是语已。佛告长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为何事作如是语。然此等法。诸阿罗汉无如是义。所谓我想他想。舍利弗。若彼他想即是我想。舍利弗。若是我想即众生想。舍利弗。若妇女想即丈夫想。如是眼耳鼻舌身意。舍利弗。若有色想即有我想。舍利弗。若有声香味触法想。彼即我想。舍利弗。若有道想。实想佛想。法想僧想涅槃想。彼即我想。舍利弗。如是种想。如是种行。阿罗汉无。是故诸阿罗汉除于地想水想火想风想解脱想观察想。舍利弗。于汝意云何。颇有阿罗汉若来若去若住若坐若复经行语言想不。舍利弗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复告舍利弗。以是故。汝应当知。譬如世间有二依处。有中无中。如是如是。世间有无。世间不离有无。如是欲是世间。不离欲是世间。如是念是世间。不离念是世间。如是语言是世间。不离戏论是世间。如是思觉是世间。不离思觉是世间。如是分别种种分别分别是世间。不离分别种种分别分别是世间。是故我见有彼分别。由彼不实。以是故。言一切见不实。舍利弗。是故佛说正见非见。何故言正见。无物分别故言正见。谁物分别何等物不可得耶。谓诸色诸声诸香诸味诸触诸法。如是等物实不可得。于无物中有所分别。如来说彼分别。是贪欲。是丈夫欲。所有彼欲。彼物欲。诸烦恼欲。于彼中有诸物欲。彼即无欲。彼中所有诸烦恼欲。彼亦非欲。何以故。彼欲无常。若无常者彼等非欲。若无常中生于常想。彼名我见。如是不定住见即是我见。我见者即是不定住。谁所有见彼见即是不如所见。不如所见即是邪见。所有邪见。彼即是我。是名我见。以何义故名我见。邪见彼不实见。于无常中分别为常。不如实知彼五受阴。犹如聚沫。如泡如焰如芭蕉形如幻如梦。于彼法中虚无在。于不实法中所有染著。分别我者。染著贪执增彼欲求。是名我见。以我见故即生贪欲。即生嗔恚。即生愚痴。若于空想生贪欲者。无有是处。若生嗔恚若生愚痴。亦无是处。如是如是。生欲贪使故有我见。
复次阿难。何者名为不定处见。不能晓了方便语故。于处不定。是即名为不定处见。又复何者不定处见。所谓堕见不定处见。何者堕见。堕无智中。是即名为不定处见。又复何者是无智处。于苦中无智。于集中无智。于灭中无智。于道中无智。于业中无智。于报中无智。于业报中无智。于缘生中无智。于黑白诸法中无智。于缘无缘诸法中无智。于形影无形影诸法中无智。于有罪无罪诸法中无智。于承事不承事诸法中无智。于所有中无智。无见亦无有明。不证智道。不能穿彻。不善巧方便。是名无智。从无智生疑。从疑生不定处。是则名为不定见处。言不定处者堕于恶中。何者名为堕诸恶中。言恶者是不善因。彼复当生阿鼻地狱。或复堕余诸地狱中。是名为堕。若生于彼不闲之处。若住彼处若住不停。不承事诸佛世尊。不闻正法。不见僧宝。不取白法。慢缓懈怠不得自在。于诸盖中常怀忆念。是则名为不定之处。不定处中所有贪著不如实见住颠倒心。是即名为不定住处。何故名为不定处见。无因缘故。言不见故。是即名为无定处见。复次无定处见者。乃至唯有识。名具足恶义。执受者义。不观察义。著眷属义。如是等法诸句堕落。堕已复堕。不正堕故。名分别故。不定处见。如是义杂语杂物杂言杂。
阿黎耶(一)鼻摩帝(二)摩头(三)姿钵罗首陀(四)阿木叉(五)帝嘻那(六)鼻婆劬(七)郁卢(八)妒卢卑(九)伽罗姿驮瞿姿(十)阿奴絁失吒(十一)鼻摩帝钵头(十二)物陀你迦沙(十三)郁豆留(十四)度除(十五)苏留(十六)步留(十七)鼻偷(十八)鼻摩帝(十九)遮迦啰(二十)呵娑帝耶(二十一)钵啰何姿帝耶(二十二)那娑帝耶(二十三)黎婆(二十四)苏苏啰(二十五)阿奴摩(二十六)那(二十七)提鼻呵咄(二十八)阿那咄(二十九)
如是等文字句味。诵持受已。
你失毗虱吒婆啰摩泥(一)波啰若鞞提夜(二)阿那摩醯哆泥(三)阿伽哆苏尸黎虱吒鼻浮哆泥(四)娑罗叉(五)阿伽啰婆哆婆提那(六)鼻书地波啰(七)阿伽啰娑啰钵啰婆啰拏(八)
复次说此传受门月三十句之处。身轮言轮意轮。妇女轮丈夫轮。天轮人轮。刹那轮。行轮意念轮。闻生信净。听受有力。不谄曲心断颠倒。超出疑海增未来果。不分别行。波若智行所行忆念。造作诸善善恶堪忍。心不颠倒得无所畏。善能摄受乃与于辩才处。分别见处。其身勇健。究竟口业。心不浊乱。离缚解脱。拥护正法。无诤斗根。无有怨害。言语濡媚。禁戒无减少。三昧无减。智慧无减。亲近般若。所求印克。能诵受持二百偈颂。出生方便。当得值遇如是正法。此修多罗句善思惟已。当得示现如是功德。当得如是功能增长。阿难。是名除断远离分别放逸之见。以一智当言无智者。谓执著言语故。何者一智当言无智。于有为行中漏智生转。以彼一智当言无智。尔时世尊作是语已。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算印遍巧书智。医药等智。种种方便智。言教智巧智。而彼诸智。是诸众生亦爱亦意乐。由彼求得受用果报。世尊。彼智宁复说为非智。作是语已。佛告慧命舍利弗言。舍利弗。彼智当有利益成就受用果报。非诸如来所为说如实法智利益。舍利弗。复次有智。名曰阿婆娑罗。舍利弗。何者是阿婆娑罗智。兴造家事。我相众生相寿命相福伽罗相。妇女相丈夫相。地相水相火相风相。眼相耳鼻舌身意相。色声香味触法相。及我所相漏爱遍满。等不等寿命。施杖施刀施卷打搭施。十不善业。三不善根。二十种恼。一心烦恼。贪著色欲。贪欲执缚。邪念思惟令心黑闇。怀抱嗔恚。巧器仗。巧弓箭地。巧威仪。巧卖身。巧谄诳他。巧作恶业。巧作执著。我如是作。彼如是。我当作我当作。此如是作已。彼如是作已。作如此已。如是当有彼。如是当有此。如是如是。漏业漏心及怨业及怨心。不为灭度。不为离欲。不为除断。不为寂静。不为菩提。不为沙门。不为涅槃。因转得转胜因。是名为阿婆娑罗智。因此智故令心浊秽。地狱满足。畜生满足。阎摩罗世满足。违背闲处至不闲处。如是此一智当言无智。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五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六
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尔时彼众中波斯匿高萨罗王。有一算师大臣。名曰财主而来会坐。即从坐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以一钱为初入于百千算数。于彼一钱次第解入百千算数已。从彼一钱破作半已。解入俱致百千算数。然世尊。我有如是微细智慧。宁复说言无有智也。作是语已。佛告财主大臣算师言。汝若取芥子破为百千俱致分算数分已。于彼百千俱致分。复作百千俱致分。入算数之分。汝时于彼如是智慧应当无智。作如是语已。其波斯匿高萨罗王白佛言。希有世尊。我等所于彼有智中生羡乐相。如来今者说为无智。作如是语已。佛告波斯匿高萨罗王言。大王。诸佛如来不赞此智。所谓有漏。诸佛如来赞叹无漏智。所谓灭诸有智。一智当言无智。何者是一世间语言执著。何者名世间语言执著。世间语言名字等智。若有执著彼诸名字。便生嗔恚。是名世间执著名字。是为一智。名无智者。乃至彼智彼一切有为。若有为者是即无实。如是有为语言无实。亦无名字亦悉无实。以何义故。名字无实此名欺诳。以是义故此名无实。以无实智当向恶趣。以是义故此名无实。
所言一者和合集渴爱。言无智者。忆念未来生有。以一无智当言无智。若于聚想而生于智。于界想中。于入想中。于身想中。诸所有智中生于智想。彼智有为。是有为中不名最胜。是故此智当言无智。言无智者。以三种根知彼众生从合会大地狱中舍身。何者三根。二睛聚视上瞬转环。若嗔恚时两目俱赤。此是有漏和合等智。以如此智应当无智。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复以何智当言有智。若于中等智。世尊。若如是有者。宁可复言无有智也。佛答王言。于有中无智。是故于彼无处有智。若无有智彼无有有。彼无有取。彼无无为。彼无有为。彼无戏论。彼即除断。如是非赞叹非不赞叹。于彼之中赞叹涅槃。于彼时间。阎浮提人当作是念。若第二四大洲世界之中。阎浮提人辈赞叹涅槃。作如是言。彼即无声。彼即远离。彼无分别。彼无和合。彼即求念。彼即赞叹。无恶烦恼。不可破坏。无想离想。彼即无悔。彼即为吼。于彼第二四大洲世界中。所有诸天诸龙夜叉诸有胜者。于彼等辈守护摄受此佛菩提。于彼处中。有一夜叉。名曰三摩婆陀那(隋云和合)说此诸句为生般若故。作不颠倒意故。作智慧者。作彼清净般若根故。作智慧力胜精进故。随所有处正修习已。当得正趣。当得正意得正坚固。当得正念。当得大智无畏辩才。能破坏他诸论师等。令受其语。譬如月轮初出之时映蔽一切星宿光明能灭闇障。如是一切诸论义师。既覆障已威光独耀。于彼之中有此咒句。
多迟他遮多(一)忧婆耶陀(二)[黍-禾+利]婆(三)阿浮萨[黍-禾+利](四)鼻帝底(五)鸡迷帝(六)婆步荼(七)婆那伽(八)乌瞿卢(九)鼻步瞿(十)阿啰他(十一)阿那啰他瞂帝(十二)阿罗耶(十三)鼻萨啰(十四)婆伽那(十五)阿那呵帝(十六)波呵帝(十七)伊舍哆啰(十八)多都哆啰(十九)耶多哆啰(二十)多伊呵(二十一)伊舍(二十二)伊苦制(主裴反)婆(二十三)多哆(二十四)多哆制婆(二十五)娑婆帝婆卢(二十六)婆帝婆卢(二十七)
说此守护之时。有八万四千诸夜叉众。同时惊惧。尔时彼八万四千诸夜叉众乐断杀生。于彼等边付嘱言教。彼等摄受如是三种护地三品覆护地。欢喜信乐勤断贪爱。阿难。如是胜法欲隐没时。诸比丘等无有威力。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读诵此修多罗者。能令彼人乃至寿命具足守护。具足守护已常得守护。于彼时虽有夺威力诸夜叉等不生信乐。于彼等边不能娆乱。亦复不能夺其威力。何以故。以彼众生福德摄受故。尔时此修多罗当至彼手。以彼众生自福力故。当得守护。若于彼时。如是法中有生信者。彼诸众生福德不少具足善根。于如来所当生实想。阿难。若于如来边生实想者。彼诸众生于诸法中。能生欢喜信敬之心。诸法能生欢喜信敬心者。彼即当得随顺于法。若能随顺诸法者。彼于甚深佛菩提中不生怖畏。若于甚深佛菩提中不生怖畏者。彼等自不怖畏。复能安慰余怖畏者。阿难。此诸善法先令是人增长般若。增长忆念。增长心意。增长色。增长力。增长果报。增长名闻。增长名称。增长正行。增长受记。当得长舌。损减地狱。损减畜生及阎罗王。世阿难当得解脱。于不闲处当成就一切诸善根本。阿难。然如来所说为多闻故增长智慧者。阿难。如来依此故说。阿难。如来作此赞叹之说。汝当善受持。阿难。譬如电后即有浮茶。浮茶雷震之声。阿难。如是如是。如是等诸法转赞之时。当得大智不以为难。阿难。因此法故。现前证见清净般若清净意清净念行。得无所畏。得清净法。阿难以此法教现前证法。及未来世亦复如是。阿难。此之一智及余眷属。如来所说不染著无明。亦复不为无明所薰远离修多罗分别之相及严炽恶分别之处。能令发觉诸外道等。自得受持三百偈句。既受持已。即能巧智解脱之处所有诸患即能舍离若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等诸功能已。于此佛教应作勤求。今少有众生于此无名法中生乐欲者。若有众生勤修学者。当知彼等已于往昔曾事诸佛。有一欲行当堕地狱。乃至五种欲行当堕地狱。何者欲行当堕地狱。所谓我想。此一欲行当堕地狱。有想无想欲行。是诸如来作多种说。乃至有眼境界所缘诸法。以意识观察彼等一切诸物名字。佛悉能知。于彼中所有欲行丈夫。彼丈夫所有名字于中一切皆入贪欲执著。执著己行。彼即为因缘。欲意中彼阎浮提人。于彼丈夫。有如是等种种名字。
福卢沙(一) 钵卢他(二) 布摩(三) 摩奴沙(四) 因陀罗(五) 首罗(六) 多吒首(七) 婆卢(八) 那都(九) 婆婆(十) 卢鼻摩(十一) 福伽罗(十二) 频头(十三) 瞿卢(十四) 啰慰卢(十五) 鼻伽摸(十六) 摩纳蒱(十七) 善都(十八) 乌絺(十九) 施吒陀呼(二十) 婆卢慕(二十一) 阿跋罗(二十二) 阿伽婆(二十三) 波若(二十四) 提呵摩(二十五) 陀乌罗(二十六) 婆波婆(二十七) 乌伽(二十八) 头叉摩(二十九) 形都他(三十) 何娑婆(三十一) 摩呵(三十二) 婆舍(三十三) 提舍(三十四) 形都破(三十五) 阿伽罗(三十六) 萨那破(三十七) 破求沙吒(三十八) 摩留婆帝(三十九) 摩帝婆头迦(四十) 阿歌摩(四十一) 于头摩(四十二) 摩头迦(四十三) 他婆拏伽那(四十四) 伽摩那(四十五) 鼻地婆(四十六) 那婆(四十七) 迦摩陀(四十八) 形卢陀(四十九) 黎婆波(五十) 鼻留波(五十一) 帝形那(五十二) 那罗(五十三) 摩地(五十四) 娑醯帝(五十五) 纥利钵者(五十六) 著迷帝(五十七) 帝利伽婆多(五十八) 舍陵那(五十九) 那婆者(六十) 俱利舍(六十一) 那形摩(六十二) 帝物利(六十三) 阿讫夜迷(六十四) 婆伽梵(六十五) 那婆罗乌何(六十六) 鼻摩满陀(六十七) 罗婆(六十八) 婆者(六十九) 鼻罗伽(七十) 提婆罗梵(七十一) 斯摩都(七十二) 婆乌叉(七十三) 婆罗梵(七十四) 娑苏伽(七十五) 舍叉(七十六) 忧伽多(七十七) 娑利耶破(七十八) 鼻罗(七十九) 乌奴罗(八十) 苏迷头(八十一) 俱阇若(八十二) 瞿都摩利婆娑多(八十三) 萨他阿罗婆(八十四) 婆啰鞞帝(八十五) 苏目多罗(八十六) 帝罗瞿茶(八十七) 鞞罗伏多(八十八) 初婆那(八十九) 鸡摩罗(九十) 紧陀罗(九十一) 苏目陀(九十二) 钵利耶迦(九十三) 叉满哆(九十四) 俱偷纥耶(九十五) 鞞留钵陀(九十六) 鞞留破罗(九十七) 伊岐你(九十八) 娑木他(九十九) 树提摩多(一百) 娑那罗(一百一) 娑婆啰(一百二) 尸婆他(一百三) 施梵(一百四) 慰伽梵(一百五) 阿那他梦(一百六) 阿伽拏(一百七) 帝伽罗(一百八) 娑罗破(一百九) 迦摩沙(一百十) 毒怯罗(一百十一) 鼻偷那(一百十二) 萨罗婆(一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