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密教部
-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右所列格局制度。皆悉从经传考校详定兴福之家。但以钦遵莫违。则理义不忒。而功德具胜。若夫神佛菩萨。具大慈悲。善巧方便。随类应化。就缘收生。是其微机妙用。不可思议。岂得以是为等量哉。
六妄造诫
若不具尺寸之过恶如何。则出戒大教王经曰。口面(一○自人中根至颏尖为口面)颈(二)及腨(三)俱长为极恶(言三处皆过量分也)主人失本业。被遣外流落。腮边(一)胸膺(二)胁(三)齐塌愈甚忌(言三处皆不盈满也)常遇破败难。所为不适意。额颅(一)鼻(二)乳瓶(三)并歪是大过。奉者不长久。争讼被令堕。脊旁(一)胯(二)股肉(三)皆平不盈报。或损寿命限。恒逢盗贼恼。顶盖(一)背光(二)座(三)咸小狭窄愆。恩人多负义。福衰寿不坚(以上乃三会成咎所谓极恶也。若犯其一二虽不为极恶。亦是大过)眼耳鼻嘴唇额颏腮等处。不明或不正定遭种种辜。反目急喘状。犹如惊动势飘荡离故乡。所作常不利。手印幖帜错。忧愁相缠绵。别有宜戒者。一一叵尽言。智者须谨慎。因果不爽故。相勉莫莽卤。钦遵准量度。
[我*頁]恒辣(二合)子仙所作像传曰。造像慎忌三病俱凑之过。眼(一)鼻(二)手指(三)俱短。或口面(一)[孛*頁]颈(二)足腨(三)皆长。或额颅(一)耳叶(二)胸膛(三)俱狭窄也(一本胸膛作鼻子)犯则必出不测之大祸。而永不宁。竖横不等者。主田蚕被灾。身体肢根中有歪斜。则子弟多出偻挛躄缺之残疾。鼻塌出谬愎。一切相中眼目最为要。股根瘦者。[乃/女]胎多废半途圆处不圆。满处不满者。果谷屡不收。其余小处不合尺寸。则失物破财。像有拆断。则嗣族衰败。裂文应起盗贼。又阿思陀(二合)仙子像传云。量度不准像。正神不受寓。反别邪魔鬼。为所依而住。驳善助不祥。任意纵其欲。云云。所以是等之形像。宜重修理。或改造。先作阿哩伽(二合)仪轨。徙灵光。乃择日而塑像。所有旧像木偶者。净绵或净布缠绕。以净香油合密渍之。以火然化。而沈其灰于清渊。石泥等胎者。旷野净处。掘地仞许深窖。而谨藏之。若系金银铜铁等像。则可镕化。仍复合用于新像胚质。主掌是事者。乃已获仙位之人方可。若凡夫为之。则恐不利于本身也(上一则亦出[我*頁]怛辣二合子仙像传。所言已获仙位之人者。谓实受灌顶而究竟修练。咒数圆满者。乃指持明士人也。中土少有。或番僧中得之。若必用中土僧人。亦须道高德重。民赡神钦之士。若凡夫不能感动鬼神。所以或恐招祸也)右论特为佛菩萨之像。而他像次之。其所说罪辜之事。则明知故犯为极恶。不知而犯者。亦以为大过。其于过恶相反。即是吉利(譬如竖横平等。田蚕多收之类)当其善恶果报者。像前事奉持明人为上首。而功德主与工人次之。以及邻里乡党。俱有沾蒙也。近时有工家称梵式宗。乃其所为佛像。辄作长颈缩腮。狭胸宽目。所为罗汉像。眼目与佛相同处颇多。盖流源疏阔。失迷口传之故耳。
七徙灵略
阿哩伽(二合)仪轨者。即徙灵光之法也。凡重葺之举。先不作此法。而冒昧妄动者。即犯毁像废塔之罪。若当时幸遇持明士。准阿哩伽仪轨徙灵光。则彼自有广略作法。若用别僧。则先备改修之一切应用物件。至于巧工等齐毕。然后择日。而期辰前一日。按其各宗则例。作销灾吉祥道场。奉斋本宇佛祖天神。至于土地诸祠。及济一切贫乏。皆被丰足。祷祝之际。专发至诚虔心。健立志量。且思且诵曰。
我等诚心通明力 如来威神加持力
法界清净叵思力 以此真正大势力
诸愿为善功德事 无碍自成尽如意
(毕。坛主拈香。掌罄者鸣罄。三拜起。众胡跪合掌。坛主高声祝云)。
(某甲)率领众等。实发道心。至诚仰启觉聪。俯垂鉴证。今特为重葺圣像。因具足福德瑞祥。以宝坛胜境巩固。而供用资粮增长。广摄遐迩不偏。普脱苦恼患难。教化炽盛无边际。众生欢乐永平安。所以敢举改容事。竭尽施主(某等)力。恭奉如来遗留敕。钦遵古德通画一。明日谷旦徙灵光。慈悲准允锡利益(作乐。观作欣然即许之想遂唪诵别赞颂等。照平素常例。令竟之)次日(即正日也)斋济道场同昨日。而唱谛力毕(即我等诚心云云六句也)用一明亮镜。坛主拱执像前。向像影对照。祝辞同前。而其中明日谷旦四字。改作今日此时四字读之。作乐时。坛主念惹(引)吽(引)婆母(二合)和(引○且诵且观作彼在像之智慧灵忽然离像犹若凤雏之解卵[穀-禾+卵]。即如流星孛入于镜中之想。复以红色净袱蒙裹。时一人亦拏一净袱。齐蒙像面。且诵安住咒)唵。苏巴啦(二合)底思茶(二合)跋阇啰(二合)耶。婆(引)诃(引○从此。彼镜不侧不倒。上下不错。正置于净处。以后凡礼拜供养事。辄作镜前。而不可作于残像前。至新像既成。而作安住之时刻。其镜蒙袱。总不得启开)。
本录云。作徙灵之缘。为败像重新。及改修质相不佳之像。而其经过庆赞者(质。本体也。质不佳。言材料不好。相不佳。不合尺寸也)或为旧地有所不便之处。因择地迁移之类。必叵不动故是也。其正作之时。则人心合同。而财用备齐之期也。据此则除他故外。但疑其相之不佳。若不犯三病会成过格。且未露不祥之形迹。而资用力劣。则未可轻动。不过课诵大乘经典。[言*奉]持神明真言。以厌彼未萌之咎。及灭其人心之疑。或将大宝楼阁总持书写于墙壁。亦能镇灾致福。
八装藏略(安像总持附)
显密两教。俱有装藏之说。而悉言用舍利。中具二种。或曰四种法身舍利作第一。生身舍利次之。故西土风俗多用法身舍利。即五部大陀啰尼以为上首。一切经咒文辞是也。五大陀啰尼者。一佛顶尊胜咒(此咒世人多知之)二佛顶放无垢光明咒(在大藏忠字函)三正法秘密箧印咒(同上)四菩提场庄严咒(不字函)五十二因缘咒也(此亦知者多。一名因缘法颂。而维字函造塔功德经等出处不一。有译汉者。有以汉文音之。而未译语者)内有杂用安种字一文处。乃是五部元主如来。与六大菩萨之根本明灵种字也。
顶上肉髻内< =>。项喉内< =>。心间衷< =>。脐孔内< =>< =>。密处< =>。额上< =>。以上有[巾*亭]木。则顺书[巾*亭]木前面。无[巾*亭]木。则书于纸。而安中畿分藏各正位处。画像则就梵絣居中书之。又二目上二< =>字。两耳上两< =>字。鼻上中间< =>。舌根当口< =>。此五根种字(与斋问< =>字满六根)皆书于草创之素底各处。以被彩粉涂盖。其[巾*(穴/登)]像之藏。亦应作如是。若已成者。则书于背面亦可。藏有五方之分。其中畿之藏。则顶上种字下。安楞严总持。项喉种字下或傍。安音声字母。心间种字下或傍。安一切智咒。脐间二种字上下及其周围。安金刚寿命心咒。密藏种字下。安巩固善住咒。其四方之藏。则前面佛顶尊胜。右边无垢光明。后面秘密箧印。左边菩提场庄严。此四咒之尾续。及中畿之下。俱安十二因缘总持。其下正中垫财神天地轮。座内安护法善神之真言。及一切吉祥颂偈(若护法像之座位内。则惟用吉祥偈)是等咒语。或用全部总持。或用小总持。或惟心咒。或用心中心。或本尊心咒。至于种字一文。坚固子一粒为止咒数亦不拘多少。只度。
其腔量之宽狭而为之。若甚小之像。及衷实者。不用藏亦得。从印土来鉝麻像。不宜补添藏(鉝麻。番语。即白铜也。或曰响铜。西域有此铜山。昔迦叶佛亲游斯山加持而授记之曰。当来。迦牟尼佛出世时。彼教下人采兹铜作像。礼拜供养者。获无量功德云云。其试法。近处夰置个真坚固子。则即吸取焉。或触之则辄粘。盖同气相感故耳夰音泉放也)。
按天地轮有两种。一前藏达赖剌麻宗派例。字头向内。即此式是也。合用天轮在上。而地轮在下。乃尊卑通道之理也。一后藏班臣佛宗派例。字头向外。而合用地轮在上。天轮在下。盖合地天泰卦之义也。两样俱可用。因其机在字头之向方故云。
以上通用之制度。如胎偶之腔量甚广。则附用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总持(息字函)等。一切吉祥真言。竭力安之更佳。藏中所用真言。或梵字。或汉文。皆宜横书。尽容于一行内。其余行另书他咒。或本咒前行。周而复始。惟不可一首总持。半途间断。折回来往复书。书字和用椒汁。则被虫不食云。或欲此外附安经卷整夹亦得。大乘经律论安在心间以上。小乘经律论则安心间以下。俱额向上竖置之(或有坚固子并装。则与郁金华同包束。置小净盒内。连盒随宜处安置。即所谓生身舍利者也。乃戒定慧之所熏修。甚不易得。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获圣果者皆有。惟佛舍利槌击不破。弟子舍利。固分不及。又通称灵骨。或曰内分有二。一谓行道舍利。或翔空。或发光。一谓入定舍利。闭其灵形。不可得见。又骸骨与尸炭。谓身种舍。发爪及衣服拂珠等。被气所熏之物件。谓毛絮舍利。然斯二种。圣凡通具。惟本人之像中可用。若论通用之说。则传所云凡夫身体所出者不得用。建立相反者不得用。秽污者不得用。其真圣实仙之身体所出者。不轻易得。且难识别其是否。故惟用法身舍利。为便而佳也)今录全藏之要略。以为后人拟推之式。其用梵字。因其源从梵天处所。流传人间。且佛敕原文。具大摄受。凡见者。闻者。念者。触者。书写。读诵。佩带。礼拜。供养。右绕者。咸获利益。番汉传集。同作如此称赞故也。不熟梵者。以番字及汉文书之(梵番左始。汉文右起)慎勿脱落错误点窜(一切西番藏咒。皆用板印者。图其甚便也)不论其文。或自尾向上。或从头往下。紧卷之。以净糊封口(不得用皮角胶等物)形如爆竹。记其上下。不可颠倒。倒则犯火灾(出将达大师传)卷毕。以黄绢裹之。始终要洁净。持八阙斋为妙(书藏及装藏日)或当时忌荤酒。禁气恼等。一切不祥之事。发喜悦良善心。口诵十二因缘咒。或梵或汉。不能者默持他咒。或念佛名号。译汉因缘咒曰(见五异译中。取义净法师译)。
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
按此颂。大小二乘。显密教俱有之。全包三藏深义。凡作善事。持诵此偈。则获无量功德。于是用五宝(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五甘露(蜂蜜。石蜜。乳。酪。酥油)五药(菖蒲。仙人掌一种草根苦参。乌贼。藤梨[山/幹])五谷(稻。大麦。小麦。绿豆。白芝麻)五香(白檀。沉香。肉豆寇。龙脑香。郁金香即香红华也)细末合一处。复晒干之。以少分涂于天地二轮间。多分再加诸般香面。以窒一切空枵。为其不散不朽。不生虫蛀。坚固之本也○按[巾*亭]木。乃塔幢所必须。于像则非必用之物。然像之甚大者。用之更妙。其法如系现采。则先择珍产(栴檀。沉速。桧。柏等。无毒。无刺。而疆健者)若系购买。亦须重价易之或以礼善求。不可强索盗取。既得之。则记其本末而阴干之。作时本末不可颠倒(本往下。末向上。为正)长分勘新像之量。亦作百二十五指为度(言如来之像也。若他像亦以此推度)脐际分以上作圆而稍细。以下作方。尖不宜太锐。但得似塔之形乃妙。下根作五股半杵形(画作亦可)以朱粉涂之。所书之字。金为上彩粉为中。墨为下(他处亦如是差别)顶之一指入于宝髻内。项际下。即安手主心木。形圆。脐际下八指处。安足主心木。形方。足之主心木以下。梵[巾*亭]余四指。为密藏处。则内分之百二十五指自不差矣。
(附)经云。圣像已成。即为人天共仰无上福田矣。而复用安住(即安像法)者。加被慧尊冥熏之力。神灵功德俱倍恒常焉。其法。同前徙灵章中演说。遇大持明仙士。则彼自然能遵如来安像三昧经(在大藏止字函)或广。或略。随宜而为。不待言外。叵不塞责之作。则上斋下施普济同悦吉祥道场。效前徙灵章作。而若其创造之像。则初祝之辞中重葺二字。改念创造二字。敢举改容事五字。改念今瑞像已成五字。徙灵光三字。改念安住像三字。次日。即照徙灵正日之法作。而其重葺像。则作乐时。坛主亲捧先所收灵之镜。去其蒙帐。对像照之。谨诵惹(引)吽(引)婆母(二合)和(引)而观作其智慧灵光从镜中瞥然出。而入润于像身之想。诵唵苏巴啦(云云咒亦同)若创造之像。则作乐时。坛主默观作自清净法界被本尊为首。一切圣会招住凝融入于像身之想。且诵安住像咒曰(即安像总持)。
唵萨哩(二合)瓦怛他(引)伽怛麻你沙怛第巴嘚入嚩(二合)剌入嚩(二)剌达哩(二合)麻达睹[咻-木+(一/旦)]哩(二合)鞞娑(引)贺(引)
且诵且撒华米于像上(鲜华。或稻米)遂念招住凝融四字真言(即惹引吽引婆母二合和引四字也)念诵毕开光真言曰。
唵拶克(二合)刍拶克(二合)刍萨满怛拶克(二合)刍尾刷达尼娑(引)贺(引)
请永住咒。
唵苏巴啦(二合)底思(二合)茶跋阇啰(二合)耶娑(引)贺(引○观作永住。本像宝胎。以慈遍临众生。保护摄受之想)
遂唪诵别赞颂等。照著平素常例。而令竟之。当日会中。佛工为上客。而必厚资谢之。传云。凡像神灵喜住有二因。一具足量度。二工师欢悦。其不宜慎之乎。此方尝见装藏。捶银造心肝等。五藏六府。及竭力所获财宝珍物者。其念非不佳也。然无所凭据。且常招小人。令彼获无间之罪。彼此两生畏悔之心。依愚不用为妙。及开光不作佛事。而用乌鸡等物。盖非出内典者。宜永禁之可矣。
右二条。乃章佳国师语录中节取者也。
九造像福